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在此間召開的一個中外專家學術研討會上說,河南寶豐張公巷窯就是他尋找了幾十年的北宋官窯。 20世紀50年代,上海博物館在河南開封市場上購買到了4片青瓷盤的殘片,雖然不知道它的原產地,但因其非常有皇家氣派又來自開 封(當年的北宋京城),有人認為它就是宋代官窯的產品,找到了它的產地就找到了北宋官窯。張公巷窯址發現以后,它出土的東西竟和上海博物館采集到的東西完全一致,這讓汪慶正非常興奮。 汪慶正說,張公巷出土的瓷器顯然是皇宮里用的,它繼承了寶豐清涼寺汝窯的制作工藝,但在胎、釉上又不一樣,它的胎料成份含鐵更多,釉厚,乳濁狀多一些。更為重要的是,張公巷瓷器出現了園形支釘紋和魚鱗狀開片,這和南宋早期官窯杭州老虎洞修內司窯制作的瓷器相類,說明張公巷窯是南宋官窯的源頭。現在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樣一個宋代青瓷發展序列:汝窯-張公巷窯-修內司窯。張公巷承上啟下,年代上應該屬于北宋宋徽宗后期。 他的觀點得到了與會大多數專家的認同。專家們一致認為張公巷窯對研究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具有重大意義,應該繼續擴大發掘面積,找到更多的考古依據證實它的性質,同時應積極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其保護工作做好。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莉英說,文獻記載“官窯,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張公巷青釉瓷本身的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顯然承繼了汝窯風格,從中獲得的大量瓷器標本,的確有色好者與汝窯接近的情況,但因為窯爐沒有發現,現在說它就是北宋官窯還為時過早。 事實上,河南汝州張公巷窯發現的全新宋元瓷器和窯址,在豐富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同時,也將一樁懸案擺在了專家的面前:張公巷窯是不是文獻中所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中的官窯?它的年代、性質以及與傳世汝窯的關系是怎樣的? 個別專家對張公巷是北宋官窯的說法提出質疑:文獻上記載"宣正間京師自置燒造,名日官窯",而張公巷距當時的京師開封200公里之遙。另外,出土器物目前又沒有和北京故宮、臺北故宮里收藏的傳世北宋官窯瓷器對上號,所以張公巷窯有可能是金代或元代官窯。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認為北宋官窯并不存在,官窯就是汝窯,因為汝窯的年代也在北宋晚期,皇家沒有必要設兩個窯址,再說開封沒有瓷土和釉料,不具備燒造瓷器的基本條件,河南的窯址都分布在京廣線以東有煤、有水、有釉料的淺山區。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應尊重文獻記載,北宋官窯在開封,只是北宋開封被泥沙淤積,當時的地面在如今地表7米以下,無法發現線索。 新聞標題:張公巷窯極有可能是北宋官窯 本文來源:華夏收藏網http://news./info/108349.html 疑為北宋官窯遺址汝州名窯遭破壞
http://news. 2010/7/2 15:49:57 華夏收藏網 瀏覽393次 加入收藏
記者到汝州采訪,汝官瓷研制成功者、省優秀專家朱文立一見到記者就哭了起來:“疑為千古之謎北宋官窯遺址的河南汝州張公巷窯址正遭到瘋狂破壞。汝官瓷研制成功者、河南省優秀專家朱文立向《大河報》哭訴:“窯址破壞了就再也無法恢復,那可是無價之寶啊!” 據悉,中國古代5大名窯中有3大名窯在河南省,即汝窯、官窯(北宋官窯)、鈞窯。汝窯、鈞窯遺址均已被發現,但北宋官窯遺址至今仍未被發現。對北宋官窯,在古陶瓷界有3種說法:一是認為在開封,由于歷代黃河淤積,已深埋地下;二是北宋官窯可能是臨汝窯的一個窯口;三是北宋官窯根本就不存在。 汝州張公巷窯址是2000年被發現的,河南省文物局3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瓷片、素燒片等。朱文立將出土的瓷片送到上海博物館,專家將其與這里收藏的全世界僅有的4片北宋官瓷青瓷殘片比較鑒定,認為二者極其近似,產地可能相同。2001年(汝州)國際古陶瓷年會召開,專家們認為張公巷窯址極可能是北宋官窯遺址,但因窯址的發掘面積太小,證據不全,認定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然而,就在有待對張公巷窯址進一步考證時,張公巷窯址兩年來不斷遭到破壞。張公巷窯址中心區約為2500平方米,有9戶居民。過去房子地基淺,沒有破壞遺址。但2001年(汝州)國際古陶瓷年會后,9戶居民有4戶陸續翻新蓋樓,地基挖得很深,使遺址遭到了滅頂之災。據估計,窯址中心區被破壞的面積已占一半。此外,遺址古瓷片被盜挖現象也很嚴重。 面對遺址慘遭破壞和盜挖,一直致力于遺址研究的朱文立痛心疾首。窯址中心區還有幾家也要翻蓋新房,在朱文立的竭力勸說下,他們擱置了蓋房計劃。朱文立說,如果再有幾家深挖地基,張公巷窯址就徹底不存在了。 權威的古陶瓷專家、現任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和上海博物館館長的汪慶正先生說,張公巷窯址是破解北宋官窯是否存在的一把“鑰匙”,是解決北宋官窯與汝官窯關系這一重大課題的“敲門磚”。如果張公巷窯址被破壞,那將是震驚考古界的千古憾事 新聞標題:疑為北宋官窯遺址汝州名窯遭破壞 本文來源:華夏收藏網http://news./info/108350.html “南宋官窯瓷器”鑒定 從碎瓷片開始
http://news. 2010/7/2 15:50:02 華夏收藏網 瀏覽1533次 加入收藏
“南宋官窯瓷器鑒定方面有什么高招可以傳授?”“如何練就一雙能辨別南宋官窯瓷器真假的‘火眼金睛’?”昨天上午,由“淘寶記”欄目、浙江圖書館文瀾講壇、浙江省收藏協會共同主辦的“收藏大講堂”再度爆棚。
講座主題為《南宋官窯青瓷 鑒賞》,主講嘉賓是浙江省收藏協會副會長華雨農,他收藏研究陶瓷二十余年,先后與人發現了南宋修內司官窯與明代處州龍泉官窯窯址。
好多市民都把講座當成了“鑒賞速成班”,他們想“隨堂”從華雨農身上學到鑒定南宋官窯瓷器的招數。不過這位專家卻說:“碎瓷片,才是鑒定南宋官窯的最好老師。” 華雨農說,南宋官窯瓷器的鑒賞,可以從窯口、器形、釉光、釉色等18個方面下功夫。“比如說,南宋官窯的器形符合南宋宮廷用瓷的樣式,形狀古怪、比例失調的通常是仿制品;南宋官窯瓷器的釉色以粉青為主,釉光往往比較柔和,通常沒有刺眼的光芒……” 夾雜專業術語的鑒定常識讓聽眾們意猶未盡。講座結束后,市民一窩蜂地擁到專家身邊詢問,恨不得馬上能夠掌握鑒定的本事。華雨農為難地說:“南宋官窯瓷器的鑒定和欣賞光靠一張嘴皮子是講不明白的。鑒定的本事靠在實踐中慢慢獲得,沒辦法速成。” 華雨農平時就喜歡到收藏品市場轉轉,買幾塊碎瓷片回來,放在案牘上觀察、賞玩,久而久之,一雙鑒寶的“火眼金睛”就練出來了。他說:“對于大多數初學南宋官窯瓷器鑒定的人來說,古瓷片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的市民,不妨多逛逛古玩市場、博物館,從傷殘古瓷器和古瓷片入手進行古瓷鑒定知識的學習。” 華雨農說,目前,古董市場中,南宋官窯瓷器的數量非常稀少,揀漏到南宋官窯的整器的概率非常低。而南宋官窯的仿制品已充斥市場、泛濫成災,有不少拍賣行也拍賣仿品。有的拍賣行把仿品說成是國外回流的,其實是假宣傳。華雨農提醒收藏愛好者在購買南宋官窯瓷器時,多長個心眼。 新聞標題:“南宋官窯瓷器”鑒定 從碎瓷片開始 本文來源:華夏收藏網http://news./info/10835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