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生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又有社會科學的屬性.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自然科學屬性.土要體現在養生學以人為研究中心,著重研究機體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以及預防疾病防治衰老的具體方法,或謂’‘養生之道”;其社會科學屬性,則體現在養生絕非純個體的行為。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中,社會環境同樣無可避免地給人以影響,所以,需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相關問題進行考察。從而具有社會科學的某些特性,這也是中國養生文化的特色所在。 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任何一門科學的發展都不能離開折學,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認識方法,而所用方法的性質對于所產生的理論的特點和實質,往往具有積極的影響。中國養生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吸取了古代哲學研究成果,及當時的一些重要的行學思想和概念來闡明養生文化的一系列問題。這主要是元氣論(又稱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流派中,有許多派別是注重養生的,像老子、莊子的哲學中都有這種傾向。而中國養生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反過來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所以,中國養生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不僅有著醫療康復本身的價值.而且對中國哲學也有著相當大的貢獻。 中國養生文化和中國傳統醫學(中醫)更是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姻緣關系。中醫基礎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滲透于中國養生文化之中,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養生文化的發展,成為中國養生文化理論與實踐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以至于論及中國養生文化,根本就無法割裂與中醫學的聯系。而中國養生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反過來也影響和豐富了中醫學。所以,中國養生文化和中醫學既有相對獨立性,又互為影響、互為補充、互為發展。 1.陰陽的平衡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建立在唯物論的基礎上,具有內涵一仁富的辯證法思想。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認識到由干陰陽兩方面的運動變化,才有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同時,認識到陰陽之中還可分陰陽即陰可分陰陽。成為陰中之陰與陰中之陽;陽也可分陰陽,成為陽中之陰與陽中之陽,這就是陰陽的可分性。陰陽兩方面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沒有陽.就無所謂陰;反之亦然。所以,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的互為聯系的關系。陰與陽屬性的對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可以轉化為陰。這里說的“一定的條件”,就是指的“極限”,所謂“物極必反”,就是陰陽的互相轉化。陰陽二者都有克制、約束對方的作用,這就是陰陽制約。這種相互制約的作用,使陰陽的運動、變化處于相對平衡協調的狀況,在相互消長中維持著動態平衡。 人們的這些認識也被用到醫學和養生學中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人體內部也有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這種對立是相對的、可分的、互根的、相互轉化的、相互制約的。最重要的是人體陰陽雙方的制約關系,使陰陽雙方平衡協調,從而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如果這種平衡協調被破壞,就會出現病理現象。養生,就是企圖使陰陽保持和恢復平衡的一種協調性。 2.五行的生克與調控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具有具體形態的五種物質。五行學說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行學思想。作為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五行學說對我國養生文化有過較大影響。五行學說把握了宇宙萬物和人體持續不斷地變化和轉化規律,亦即當代國外學者釋謂“五行動力模型”,具有動靜平衡的“負平衡調節法則”等內容。 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但在實際應用中都大大超越了這五種具體物質的本身,從而具有更為廣泛、更為抽象的析學涵義。 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但在實際應用中都大大超越了這五種具體物質的本身,從而具有更為廣泛、更為抽象的哲學涵義。 五行學說不只簡單地將事物歸屬于五類,更重要的是以一互行之間的生克來探索、闡釋復雜系統的內部各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在這些基礎上體現出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調控機制。有人認為,五行學說與現代系統論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視為一種原始樸素的普通系統論。它揭示了組成人體各部分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復雜聯系,并從整體上來把握人體生命活動的總規律。 五行的相生,即一事物對它事物的促進、助長和滋生等作用,其規律和次序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復生木。五行的相克,則指一事物對它事物的抑制、約束等消極作用,其規律和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五行的調控 五行學說在養生學中的應用,就是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通過五行的調控。促進人體機能的正常有序,從而達到健康益壽的目的。 情志生于五臟,五臟之間存在著生克關系,因此,不同的梢神情志活動之間也有著生克關系。異常的情志活動是加速衰老、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即病之后,異常的情態活動又常常使病情加重,情志和內臟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古代醫家、養生家均十分重視精神調攝,在治療精神情志疾病時,又常常借助情志之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來達到治療的目的。金克木。由于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因此,對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聯系。 人們的這些認識也被用到醫學和養生學中來,分析研究各臟腑、經絡之間和各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闡釋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1)五行的轉變 五臟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系,決定了它們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一臟的病變可以傳致他臟,他臟的病變也可以傳致此臟,可分為相生關系轉變和相克關系轉變兩類。如: 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可以及肝,若先有腎精不足,然后再累及肝臟,導致肝血亦不足.終而肝腎精血不足。這就是中醫學中的“母病及子”。又如肝臟屬木,心臟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臟,心為子臟。心血不足,再累及肝臟,而使肝血亦不足,以致形成心肝血虛;或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臟,導致肝火亦旺,從而表現為心肝火旺。這就是中醫學中的“子病母犯”等病例轉變理論。 (2)五行的調控 五行學說在養生學中的應用,就是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通過五行的調控.促進人體機能的正常有序,從而達到健康益壽的目的。 情志生于五臟,五臟之間存在著生克關系,因此,不同的精神情志活動之間也有著生克關系。異常的情志活動是加速衰老、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即病之后,異常的情態活動又常常使病情加重,情志和內臟之間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古代醫家、養生家均十分重視精神調攝,在治療精神情志疾病時,又常常借助情志之間的互相制約關系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3.臟腑功能的協調與紊亂 無病健康的人,臟腑的生理功能是相互協調平衡的,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依存。還以經絡為通道,互相傳遞著各種信息.在精、氣、血、津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一個非常協調統一的整體。即使老年氣血不足,臟腑俱虛時,臟腑之間也同樣互相協調統一,僅其生理活動處于較低水平。如果臟腑問的平衡失調,就成為病理。 |
|
來自: laoshuxinya > 《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