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下半年以來,期棉經歷了兩漲兩落行情,而今由于全球棉花產量充足,供大于求的局面一直難以改善,故而價格低位徘徊。 分析后市走勢,筆者認為,雖然供大于求的局面不能一時改善,但由于受到成本支撐,棉價已經沒有了繼續下行的空間,在完成反復筑底后,將迎來回暖攀升行情。 棉價在經歷了大起大落后,如今徘徊于生產成本附近,部分棉農出售籽棉由去年的7元/斤跌至如今的4元/斤,加之農藥和化肥價格隨物價高漲,而今出售籽棉大概要賠0.4元/斤,而種植棉花又與種植糧食不同,虧損后沒有任何補貼,因此棉價下跌令棉農苦不堪言。 紡織企業方面同樣面臨銷售不暢、企業庫存增加、利潤縮減以及開工率下降的困境。
另外,部分棉企收購成本較高,棉花銷不出去,企業面臨還貸壓力,經營舉步維艱。棉花供應充足、需求不旺的現狀令棉價承受著不小的壓力,但從種植和加工成本來看,棉價已跌至底部。 按目前的物價水平,以棉花單產400斤/畝計算,加上肥料、機耕、種子、播種、地膜、農藥、追肥、灌溉以及地租和各種人力費用,籽棉的成本價格約為4.2元/斤,而目前市場的籽棉收購價已經臨近種植成本。 另外,籽棉需要一系列加工流程,最終制成皮棉。籽棉折算成皮棉的計算所涉及到的幾項數據指標為:衣分率38%,損耗率1%,衣虧率1%。 結合以上數據得出皮棉成本的計算公式如下: 棉籽成本=(1-衣分率-損耗率)×購進棉籽單價=(1-0.38-0.01)×1.5=0.915元 皮棉成本=(購進籽棉成本-棉籽成本)/衣分率=(4.2-0.915)/ 0.38=8.6447元/斤 如果再將人力及其他加工費用計算在內,那么皮棉的生產成本大約為18000元/噸,按照國家目前19800元/噸的收儲價來看,如果拋去加工廠及中間商的利潤所得,從棉農手中收購籽棉的價格將維持在種植成本邊緣,甚至低于種植成本。如果將19800元/噸收來的棉花加上打包費用600元/噸、稅費、工資和利息600元,也就是說,期貨合約與之對應的價格應該加上1200元,也就是21000元/噸。即使棉花的供需狀況一時間難以改善,但生產成本將成為棉價最為有力的支撐。 日前USDA作物生長報告顯示,處于差和很差生長狀態的棉花比率為44%,遠高于去年同期的12%;目前國儲棉庫余下的300萬噸庫存容量也占據了今年棉花總產量的1/2;另外,9、10月份是傳統的行業旺季,在經過了半年的去庫存化之后,下游企業也有一定的補庫需求。這些訊息在一定程度上都對棉花價格產生提振。 技術上,鄭棉主力1205合約呈現出均線膠著狀態,短期內可能位于21300—22800元/噸振蕩整理,待站穩60日均線上方且突破22800元/噸阻力位時,可確立漲勢,第一目標位25000元/噸。投資者在交易上應保持多頭思路,但須謹慎并逐步建立多單,以合理的倉位長期持有為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