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循行圖演示 【十二經絡解說】
十二經絡解說
二、下肢部
|
人體經絡動畫流動示意圖(組圖) 點擊即圖片開始瀏覽: 1.手太陰肺經 2.手陽明大腸經 3.足陽明胃經 4.足太陰脾經 5.手少陰心經 6.手太陽小腸經 7.足太陽膀胱經 8.足少陰腎經 9.手厥陰心包經 10.手少陽三焦經 11.足少陽膽經 12.足厥陰肝經 13.督脈 14.任脈 15.沖脈 16.帶脈 17.陰維脈 18.陽維脈 19.陰蹺脈 20.陽蹺脈 二經脈、奇經八脈循行圖解【21P】 經絡系統的組成及結構圖 手太陰肺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足陽明胃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 ,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手少陰心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脾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至小指外側。 足少陰腎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腘內廉, 上股骨內后廉, 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頰至。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足少陽膽經循行圖解:《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肋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循行圖解: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八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注肺。 督脈循行圖解:督脈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當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內聯系陰部的“廷孔”--當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絡脈,分布外陰部,會合于會陰,繞向肛門之后,它的分支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與足太陽經的分支相合。足少陰經從股內后緣上行,貫通脊柱而連屬腎臟。督脈又與足太陽經起于目內眥,上行至額,交會于巔頂,入絡于腦;又退出下項,循行肩胛內側,挾脊柱抵達腰中,入循脊里絡于腎臟。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部,與女子相同。督脈另一支從小腹直上,穿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過心臟,入于喉嚨,上至下頜部環繞唇口,向上聯絡兩目之下的中央。[2]督脈,起始于軀干最下部的長強穴,沿著脊柱里面,上行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巔頂,沿額下行到鼻柱。[3]督脈別絡,名長強,挾脊旁上項,散布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分別走向足太陽經,深入貫膂。實癥,見脊強反折;虛癥,見頭重、震掉。取用其絡穴。 任脈循行圖解:[1]任脈起始于中極下的會陰部,向上到陰毛處,沿腹里,上出關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頜,口旁,沿面部進入目下。[2]沖脈和任脈,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為經絡氣血之海。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會于咽喉,另行的從咽唇口周圍。[3]任脈,起于中極穴的下面,向上經過陰毛處,沿著腹壁深處再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部。[4]任脈別絡,名尾翳(鳩尾),從鳩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實癥,見腹皮痛;虛癥,見瘙癢。取用其絡穴。 沖脈循行圖解: 沖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都稟受它的氣血的濡養。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諸陽經滲灌精氣。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從氣沖部分出,沿大腿內側下行,進入窩中,下行于小腿深部脛骨內側,到足內踝之后的跟骨上緣而分出兩支,與足少陰經并行,將精氣灌注于足三陰經;向前行的分支,從內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緣處分出,沿著足背進入大趾間。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它和足少陰之絡同起于腎下,出于足陽明經的氣沖部,沿大腿內側,向下行于中,再沿脛骨內側,與足少陰經一起下行入于足內踝之后,入于足下。另一知支脈,斜入內踝,出而入于脛骨、跗骨相連之處,經足背進入大趾之間,入諸絡脈之中,起到溫養脛部和足部的作用。沖脈起于氣沖穴,伴隨足陽明胃經,挾臍兩旁上行,到胸中面分散。 帶脈循行圖解:足少陰經別,向上行至中,另走與足太陽經相會合,再向上內行至腎,當十四椎處(兩旁腎俞穴)分出,屬于帶脈。 帶脈出自季脅部,交會于足少陽膽經的帶脈、五樞、維道穴,圍繞腰腹部一周。 陰蹻脈循行圖解: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支脈,起于然谷之后的照海穴,上行于內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然后沿著腹部上入胸內,入于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達鼻旁,連屬于目眥,與足太陽經、陽蹻脈會合而上行。陰脈也起于足后腿中,沿著足內踝向大腿內側上行,到達咽喉部,交會貫通于沖脈。 陽蹻脈循行圖解:足太陰經脈有通過項部入于腦內的,正屬于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后頂正中兩間入腦,分為陰、陽二脈,陰 、陽相互交會,交會于目內眥。陽蹺脈起于足根部,沿著足外踝向大腿外側上行,進入項部的風池穴。 陰維脈循行圖解:刺飛揚之脈,其部位是在內踝上五寸,足少陰之前,與陰維脈相會處--即筑賓穴。陰維脈起于與各陰經交會之處。陰維起于諸陰之交,其脈發于足少陰筑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少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于府舍,上會足太陰于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于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于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十四穴。 陽維脈循行圖解:陽維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相合,取穴在腿肚下際,距離地面一尺許的部位--即陽交穴。 陽維脈起于與各陽經交會之處。陽維起于諸陽之會,其脈發于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于陽交,為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于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于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于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于肩井、入肩后,會手太陽、陽蹻于臑俞,上循耳后,會手足少陽于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于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
關于經的走向其實經的走向很好記:
如果你將雙手上舉,陽經是從上往下,而陰經是從下往上走。你可以想象為太陽光(陽)從上照下來;地氣(陰)從地下升上來。
十二經脈表里屬絡關系: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里屬絡關系。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時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陰經與陽經(互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
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
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起到濡養的作用。
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呼吸做起,以經絡為據,洞悉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
注:藍色為陰經,紅色為陽經。
十二正經
手陽明大腸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手少陰心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手太陰肺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手太陽小腸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足少陽膽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足太陽膀胱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足少陰腎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足陽明胃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足厥陰肝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足太陰脾 經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奇經八脈
督 脈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任 脈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帶 脈動畫演示(點擊觀看)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干和四肢,縱貫全身。
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于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干。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
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后,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
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后,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后。
十二經脈在軀干部的的分布是:
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于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于背部,分別于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于身之側面。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即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條。
奇經八脈的分布規律:
奇經八脈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其中督脈行于背正中線;任脈行于前正中線;沖脈行于腹部會于足少陰經。奇經中的帶脈橫行于腰部,陽蹻脈行于下肢外側及肩、頭部;陰蹻脈行于下肢內側及眼;陽維脈行于下肢外側、肩和頭項;陰維脈行于下肢內側、腹和頸部。
奇經八脈的作用:
一是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系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
二是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奇經八脈猶如湖泊水庫,而十二經脈之氣則猶如江河之水。
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因有其所屬的腧穴,故與十二經全稱為“十四經”。十四經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和所屬腧穴。(下接十二經絡功能主治總體介紹 十二經絡走向演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