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中華玄祖風水道法研究院院長蕭知建應安徽省桐城市客戶邀請,為其過世近三年的父親擇地安葬,在工作之余,蕭老師拜謁了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龍眠山蒲莊的張廷玉墓。
蕭知建老師在雍正帝手跡“贊猷碩輔”前 安徽桐城,皖中平原上的歷史文化名城,青山綠水,人杰地靈,曾蘊肓了無數的文人豪杰,一代名相——張廷玉,便是其中之一。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康熙十一年(1672年)生于安徽桐城。其父張英是曾是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內閣學士及刑、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等,雍正時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會試正考官、吏、戶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軍機處成立后,與鄂爾泰同為軍機大臣。乾隆時又晉為勤宣伯(爵位),加太保;歷事三朝皇帝;乾隆二十年三月公元1755年,年高83歲的張廷玉在家鄉壽終正寢,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清代漢大臣中配享太廟僅其一人。 張廷玉其墓背靠“金交椅”, 北傍“獅形地”,面山瞰河,氣勢開闊。墓區以墓家為 中心,依山就勢,10余道拜臺弧形展開。墓家前有石 質供桌、香爐、燭臺、香筒等,拜臺兩側立有石翁仲 和石質的馬、虎、羊、獅,還有御祭碑2座、石牌坊 1座、望柱l對一。站于墓碑前,環顧四野,龍眠山三面環繞,正前方鏡主廟水庫象一面鏡子躺在腳下,水庫不遠處龍眠河曲曲彎彎,若隱若現,好一塊風水寶地!此乃大龍盡結,幾十里的氣聚于一地。大溪水九曲而來,到前又有金城水環抱,前朝圓凈層層疊疊,來龍勢大力強,護龍得力,真的是藏風聚氣的富貴地。觀此墓,也有很多形勢和理氣上的明顯不足。
坐山 墳前 明堂、朝、案 我們走下山時看到的龍虎砂交匯處 張廷玉墓衛星圖 蕭知建老師勘測墳的坐向 據地人講,在文革中,被紅衛兵以封建的名義把張文和公的尸骨挖出來,哀哉!張文和公的尸骨挖出來時,其人像活的一樣,無一處腐爛,官袍仍鮮艷。當時是上午,但人們中午回去吃飯,下午在來時就剩下骸骨。官袍也碎成片,變成灰色,隨風而逝。當時挖出了許多乾隆御賜的隨葬品,被圍觀的人們搶奪一空。嗚呼,哀哉!中華大地被茅賊刼持數十載,犯下的罪悪罄竹難書。我輩學地理是為行天意,為天理,也應效法何鍵,還世道之公平!
后來當地人不忍其尸骨暴露在外,晚上偷偷的把其尸骨又葬回去了,文和公在當地很有威望,鄉人已他為榮,所以墓破壞的不是太嚴重,大家現在看到的兩旁的人和獸的身上有許多地方是新的,和一些地方不協調,就是后來重新修復的,哀哉。
聰明的讀者,看到此處,一定會很關注造就張英、張廷玉父子兩代宰相的祖墳怎么樣呢?
據了解,他發貴的祖地叫落風窩,鳳凰一對,所以出他父親和他兩人名震天下,人稱父子雙宰相。他家的祖墳是棺上加棺形的,有許多傳奇。可惜是風不是龍,不能出皇只能出相。 張氏祖墳,背依山崗,形似鳳凰;近旁兩山相峙,狀若鳳翼,故名“落鳳窩”。面臨大湖,朝案山為“筆架”,湖作“硯池”,湖中左有一大一小水島,稱之為“印墩”。 湖上則小船來來往往,夜則漁火星星點點,張氏祖墳因之擁有“日有千人作揖(指雙手劃槳),夜點萬盞明燈(指漁火)”之贊。 張英、張廷玉家的祖墳地,是明朝一個有名的風水先生史仲宏相中的。史曾經受城里魏姓大財主重托,跑遍全縣都沒找到好地。一日來到菜子湖畔,忽見一只五彩繽紛的大鳥落到山岡叢林里。經打聽,其地名叫燕窩地,史說不如就叫“落鳳窩”好。誰知那魏姓財主嫌地不好而放棄。其時張鐵匠(據傳是張英之父)也在找地葬母,史見張鐵匠為人忠厚老實,便勸其將老母葬于“落鳳窩”。下葬時按史指定位置挖穴,當挖到半人深時,竟挖出一塊大石板,上有“前葬出司馬,后葬出翰林,只準棺上加棺,不準移棺再葬”刻文。史仲宏一看高興地說:果不出所料,將相之地也。“落鳳窩”地處菜子湖濱,白天漁船舟楫往來,如同打躬作揖,夜晚漁火閃爍,星羅棋布,猶如萬盞明燈,有“日有千人唱喏,夜有萬盞明燈”之勝。 張氏祖塋地衛星地圖 圖中紅色小圈部分為張氏祖墳的穴心
附:張英后人功名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