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士樂隊(TheBeatles,又譯甲克蟲樂隊)
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擁有最多歌迷,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于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于世界范圍內搖滾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來的數代搖滾樂隊,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
約翰列農(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節奏吉他)
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生于1942年,貝司兼主唱)
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
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生于1940年,鼓手)

1958年,英國利物浦青年約翰列農(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節奏吉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參加這個樂隊的有當地青年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生于1942年,貝司兼主唱)、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樂隊曾幾經易名,開始起名為"甲殼蟲"(Beetles),最后列農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1962年,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生于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頭士"的四名隊員從此固定下來。
1961年,利物普唱片公司的老板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Epstein)發現了他們的巨大潛力,成了他們的經理人。
首先,他所做的事情是包裝"披頭士"的外形:長頭發、無領四扣的上衣、煙囪似的長褲子和矮靴子。1962年,EMI下屬的"帕洛風"(Parlophone)唱片公司經理喬治馬丁(GeorgeMartin)與"披頭士"簽約,同年9月發行《愛我吧》(lovemedo,例23)和《附言:我愛你》(P.S.Iloveyou)兩首歌曲。
1963年3月又推出一首《請讓我愉快》(Please,Pleaseme),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并登上了榜首。
同年由"帕洛風"發行的其他歌曲如《從我到你》(frommetoyou)、《他愛你》(shelovesyou)、《我想握住你的手》(Iwanttoholdyourhand)接連獲得第一。
“披頭士”因此而名聲大振。
11月,"披頭士"被邀請在皇家綜藝劇場參加演出,英王太后和瑪格麗特公主都出席了現場。

1964年初,Capitol公司發行了披頭士樂隊第一張美國專輯《Meet the Beatles》,結果他們在美國引起了并英國更劇烈的瘋狂,專輯發行后不久,披頭士在電視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現,結果吸引了全美超過七千三百萬的觀眾收看,美國同樣出現了極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披頭士樂隊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的樂隊。同樣,由于披頭士樂隊的出現,也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從此之后,披頭士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單曲都可以在大西洋兩岸非常輕松的成為排行榜的冠軍。他們對于唱片市場的統治地位,再沒有任何人和樂隊可以對他們形成任何沖擊。1964年,披頭士樂隊出演了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在這部類似于自傳性質的電影中,除了電影上的歡快活潑的音樂喜劇形式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績和影評界的廣泛好評以外,樂隊貢獻的電影原聲更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列儂和麥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繼續,英國搖滾風格的音樂除了在英國引領音樂的發展之外,還逼迫著美國的一些慢節奏民謠歌曲風格的樂隊和歌手投入到了搖滾音樂之中,就連美國音樂的象征“貓王”埃爾維斯也開始做出變化以對拯救自己的音樂市場做垂死掙扎。在這部電影原聲中,喬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國“革命的音樂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電吉他唱搖滾的影響,第二個拿起了電吉他來演奏搖滾歌曲,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搖滾音樂革命性的變革并影響了搖滾樂以后的發展。
到了1965年末的時候,“披頭士”已經取得了很少歌星能夠取得的優越地位:不管他們演什么,聽眾都能接受。聽眾認為:“披頭士總是對的。”因此,他們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膽實驗,擺脫流行音樂的老一套,從而對搖滾樂的發展做出貢獻。正在這個時候,麥卡特尼和列農的不同個性開始顯露出來。保羅麥卡特尼是保守的、易動感情的,渴望給人快樂,愿意順從習慣的;約翰列農是反叛的、進攻性的,酷愛諷刺,擅長文學。
到了1966年底,他們在美國舊金山的燭臺公園進行了演出,這是他們最后的一次正式演出。之后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錄制歌曲了。
1967年,beatles 推出《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概念專輯,正式讓搖滾樂成為嚴肅的藝術,創作題材不再僅限于男歡女愛。1967年六月,Beatles在全球第一次的衛星轉播節目中,應邀作現場表演,他們特地為此寫了一首歌 《All you need is Love》,透過三顆衛星,24個國家可以同步看到Beatles的這場演出。
1968年,他們錄制了《The white album》。 1969年,他們制作了《Let It Be》這時他們非常疲憊,覺得這些專輯應該是他們最后的作品。不過他們覺得《Let It Be》有點過于悲傷,因此他們又制作了專輯《Abbey Road》。他們在他們開在倫敦的蘋果公司的房頂上進行了最后一次演出。
1970年4月,“甲殼蟲”宣布解散,不過其成員還在繼續著各自的音樂事業,他們的專輯也仍然在出售,其中新的一張精選集賣得非常好。“甲殼蟲”過去是,現在是,或許將來也會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和最成功的音樂組合。
列儂生前最后一張照片, 現在看來,這張照片就如同列儂最后的吻別。《滾石(Rolling Stone)》的主編決定將這張照片作為當期的封面,并且,除了雜志的logo外,不加任何標題與文字。”
約翰·列儂 John Lennon (John Winston Lennon) 節奏吉他、鍵盤樂及主唱
生于: 1940 年 10 月 9 日, 利物浦, 英格蘭
死于: 1980 年 12 月 8 日, 紐約, 美國
保羅·麥卡特尼 Paul McCartney (James Paul McCartney) 貝司手、鍵盤樂及主唱
生于:1942 年 6 月 18 日, 利物浦, 英格蘭
喬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主吉他、西達琴、鋼琴及和音
生于:1943 年 2 月 25 日, 利物浦, 英格蘭
逝世于2001年11月29日 美國加州洛杉磯,肺癌
Ringo Starr (Richard Starkey) 鼓手及和音
生于:1940 年 7 月 7 日, 有樹木的幽谷, 利物浦, 英格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