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旅行 要么讀書 身體和靈魂 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這是今天看到的一個狀態。感覺一句話說到心窩里去了,很暖,很舒服。人的認識如果是有限的,那么是不是也決定著其身心的活動范圍的局限性呢?反之,人的認識如果是無限的,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沒有必要讓身心憔悴,東奔西跑了呢?未必。
從生命為“生命”之刻起,人就經歷的是過程,體會的是無數過程 所造成的無數個結果。直到生命不為“生命”那一刻吧。或許沒有到達真正的終點,或許吧。
所以,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可是,旅行和讀書,怎么想都覺得是孤獨的、一個人的事情。平時覺得累了、煩了,想找個什么地方逃上一段時間,于是便會背包去那么一個地方,自己想去的吧?總之不是令人厭煩的。但是說走就走,說怎么走就怎么走,這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更多的人享受不到行走的自由、孤旅的幸福。逃離不了網絡、電話,甚至人煙,無可奈何,確實是無可奈何。
那么既然身體不得自由,起碼也要讓靈魂享受到行路的幸福吧。沒有青山碧水、藍天白云作為舞臺,一張書桌、一把椅子,或是一張床、一個臺燈,也能夠成為暫時的落腳之處,一本書,徹底將精神解放。讀書讀的是什么?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沒有回答的必要,你能得到的,有作者的,更要有你自己的。
人是會改變的,無論是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所以人是矛盾的,但也只有矛盾可以令人前進。迷惘遠比清醒更令人值得清醒,奔跑的目的自是接著奔馳,而不是將短暫的駐足當做永遠的休憩。人生是可怕的漫長又是短暫啊,當人們想要回避掉自己的理想時,人們可以以“漫長”安慰自己,而當人們又要為自己的欲望尋找借口之時,他們又能以“短暫”填補自己空虛的心。
人永遠是孤獨的,永遠是在與自己賽跑的路上不斷跌倒。沒有人規定你的路有多長,也沒有人規定你的速度。一切的喜怒哀樂都是自己心中自己的呼喚。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盡了全力,有收獲、有幸福,走的是自己的路。但這或許只是少數人康莊大道的一部分,只是路的基石,基石中的一顆石頭。人生是可恨的。人是虛偽的,人的虛偽的愛誕生了“虛偽的神”,人寧愿甘心屈居于他們所創造的神之下,感受本是源自于自身的所謂“救贖”,由于那些本出于自己口中的“圣諭”而充滿“神圣之感”。人是愚蠢的,他們只稱頌神的關愛,卻回避了對于那些不信神的自由的人,他們的神是多么的充滿報復心理,多么的心胸狹窄,予以最為慘烈的報復。看啊,人是多么的殘暴不仁,多么的助紂為虐。
這只是旅程中的一道風景而已。
在路上無論風景如何,最后收獲的一定含有多少孤獨。自己的孤獨自己原來也許不知,但是總有一天會完整,自己的孤獨。只有孤獨與路一樣長,只有孤獨像時間那樣久。孤獨多了,心會尋找另一份孤獨吧,去尋找可能成為同路人的另一份孤獨。所以才說嘛,心是孤獨的獵手。
無數種選擇,無數個路口,無數種可能,無限的未來。
我的路照樣在繼續,靈魂如果走得太遠,那么必然會迷失。但是不要緊,迷失的太久,那么一定就會回歸。又是一段路、一段旅程,又是一次人生的轉變,可能是過去的365天只是在打轉,可能今天只是明日墜落的開始。墜落對于我而言是件好事,因為這說明你曾經站在高處,而這也意味著你將墜往深淵——那是另一種高處。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如果無法找到超人,那么就成為超人吧,如果無法成為成為超人,那就超過超人吧。今天高人說: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明日他就會醒悟,這是句廢話。——如果不在路上,我們將會成為什么樣的呢?人只可能在路上,找見他的孤獨,尋見她的孤獨。
有人說:如果七夕一個人過,“七+夕+一=死”。好吧,死是生的開端。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