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旗,藏語直譯為“隆達”。“隆”在藏語中是風,“達”則是馬的意思。內陸俗稱經幡,也有叫祈愿幡的。 不可否認,它是一種宗教藝術形式,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流的一種媒介物。就藝術形式而言,有方、角、條等多種款型,色彩有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寓生佳異滅的聚集之意。旗面的中心圖象大多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火焰熾烈的寶貝,四角環刻四尊保護神,象征深刻圓滿的金翅鳥,象征穿透力的龍,象征警戒狀態的的老虎和象征勝利的獅子。一段經咒散置期間,圖文并茂,相映成趣。從宗教哲學意義上講,這種祭拜方式首先要聯系到西藏原始苯教。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雪域高原,懵懂初開,文明始化,苯教廣拜山神,遍立圣尊,風馬旗便不失時機地承載了他們崇尚自然,祈愿求福的樸素哲學理念和深沉的宗教思想。苯教喪葬儀軌文獻講到冥界時,常常提到“山口”、“渡口”,比喻靈魂進入天界路途的艱辛,馬被作為死者靈魂的座騎,受到苯教巫師特別的關注。因而,馬在這里被置于中心方位,并有四尊戰神守衛保駕。一位外籍藏學家是如此解釋風馬旗上的五種動物的:五種動物象征著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鷹(鳥)象征生命力,虎象征身體,龍象征繁榮,馬象征著靈魂。還有人認為,風馬旗五種圖案的形成與布局與中原道教陰陽學說有關。 經幡有五種顏色,分別是藍、白、紅、黃、綠色,順序及其意為天藍--白云--中紅--土黃--水綠。各種顏色是固定的,不能隨便創新。其次每塊顏色的排列順序是嚴格規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錯。因為經幡的意義很明確,不是為了美化環境,而是祈求福運隆昌,消災滅殃。 五種顏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種現象,這種現象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當自然界天平地安、風調雨順的時候,人間便是太平祥和幸福康樂;當自然界出現災害的時候,人間災害重重、不得安寧。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對大自然的變化更為敏感。企盼人間太平幸福首先應該希望大自然無災無禍,于是用經幡上五種不同顏色的幡條來表示這種心理依托,真是絕妙無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