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賞析題是現(xiàn)代文閱讀的主要題型之一,近幾年大量出現(xiàn)在各級各類語文考試中。同學(xué)們面對這類題的時候,大多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從何下手。其實,這種題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下面就從解題的方向和內(nèi)容、答題的步驟、答題必備的知識三個方面作一指導(dǎo),希望對同學(xué)們有所幫助。
一、解題的方向和內(nèi)容
所謂“語言賞析”,就是讓你從語言的形式、內(nèi)容、作用三方面進行分析。形式包括詞語的特色、句子的修辭、語言運用的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等幾個方面;內(nèi)容就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隱藏的含義;作用是指這個句子(這段話)對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結(jié)構(gòu)、作者的寫作意圖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做語言賞析題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這段話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它的內(nèi)容(意思含義)是什么?這段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這三個問題考慮清楚了,答起題來就會有的放失。
例如,賞析下面的語句。(為便于同學(xué)們理解,我只舉教材中的例子)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朱自清《春》)
分析: ①句子中“偷偷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嫩嫩的,綠綠的”,放在后面是為了強調(diào)小草嫩綠的特點;②句子的意思是說“春草破土而出”;③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對春草在不經(jīng)意之間悄然而出的驚喜的感覺。
答案:句中“偷偷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表現(xiàn)出春草在不經(jīng)意之間已經(jīng)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嫩嫩的,綠綠的” 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這樣寫,使整個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2.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fēng)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老舍《濟南的冬天》)
分析:①“睡著”“喚醒”是擬人修辭,將“老城”人格化;②句子的意思是:“老城在陽光下暖和安適地睡著”③表現(xiàn)了冬天的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答案:句中“睡著”“喚醒”運用擬人修辭,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和意味,表現(xiàn)出冬天的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從形式、內(nèi)容、作用三方面進行分析、回答的。大家要牢記這一點:所謂賞析,就是分析語言在形式、內(nèi)容、作用三方面的特點。
二、答題的步驟
回答賞析題的步驟大致分三步:
1.形式上運用了哪些技法?(修辭、寫作手法、表達方式)
2.運用這些技法寫出了什么內(nèi)容?(意思、含義)
3.在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主題上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即是否突出了、增強了、烘托了內(nèi)容)?
例如,賞析下面的語句:
A、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jīng)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zhuǎn)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最后一課》)
分析:①這段文字描寫了韓麥爾先生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其中包含細節(jié)描寫);②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課結(jié)束時的悲痛心情;③通過這樣的描寫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出韓麥爾先生內(nèi)心的悲痛;④韓麥爾先生內(nèi)心的悲痛充分地表現(xiàn)出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情感。
當(dāng)然,在具體的題目中有具體的要求,回答時可以根據(jù)要求去回答,不必面面俱到。
例如,品味下面的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B、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社戲》)
答:本句通過“我”“回望”戲臺時的感受,即“戲臺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表現(xiàn)出“我”對趙莊社戲依依不舍的心情。(即思想感情)
三、答題必備的知識
同學(xué)們要熟練掌握各種修辭、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在文章中的作用,只有這樣,答起題來才會得心應(yīng)手。
下面對此做一簡要的概括,希望對同學(xué)們有所幫助。
(一)修辭方法
比喻: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于理解。
擬人: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
排比:增強語勢,使語言更有表現(xiàn)力,表達得更有氣魄。
引用:使內(nèi)容更豐富、準(zhǔn)確、深刻。
夸張:突出所要表達的事物。(大、小、高、低等)
反語: 增強諷刺意味,使表達更深刻,更有力度。
對比: 形成強烈反差,加強讀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對偶: 句式整齊,結(jié)構(gòu)一致,形式優(yōu)美,使語言更有表現(xiàn)力。
反復(fù):強調(diào)“XX”內(nèi)容,更能突出文章主題,觀點鮮明。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
設(shè)問:提醒人們對“XX”內(nèi)容的思考,或者突出強調(diào)“XX”內(nèi)容。
頂針、互文:整齊美、回環(huán)美、音樂美。
(二)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
1.描寫:
(1)人物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神態(tài)、肖像 ,作用是表現(xiàn)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2)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①提供背景和場所; ②烘托人物、渲染氣氛; ③暗示人物性格; ④暗示人物心情;⑤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3)社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表現(xiàn)故事的時代背景,表現(xiàn)中心思想。
2.記敘文中的議論的作用:點明中心,升華主題 。
3.記敘文中的抒情的作用:表達一種強烈的感情。
(三)寫作手法
象征:借具體事物來體現(xiàn)某種精神品質(zhì)。
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鋪墊:為下文打下伏筆。
襯托:為更好地將作者的表達意圖表現(xiàn)出來。
對比:突出另一方面。
先抑后揚或先揚后抑:為突出后者。
首尾照應(yīng):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
以小見大:通過細微的事情表現(xiàn)……(文章主題、中心或是其它的東西)
當(dāng)然,還有許多表現(xiàn)手法,這里不能一一累述。同學(xué)們一定要記住的是:不論作者采用什么寫作手法,都是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把握住這個原則,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模擬訓(xùn)練】
冬天里的春天
胡弦
①春天的出現(xiàn),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寒冬臘月的時候,看著嶄新的日歷,知道春天就藏在里面。翻動日歷,翻到立春、春分等節(jié)氣,隨著手指的捻動,想象中的春天在紙頁里緩緩行進,一連串的畫面也在心中涌現(xiàn):流水、花香、歌謠、翠綠的楊柳、快樂的單衫少年……但人人心里都明白,現(xiàn)實中的春天與紙上的春天,畢竟是不同步的。甚至可以說毫不相干。
②春天,也許只屬于敏感的眼睛、耳朵、皮膚,或者,只屬于那些被春天造就的最早覺醒的心靈。
③比如.對于我來說,今年的春天,也許與一個小姑娘有關(guān)。大地冰封,過節(jié)的鞭炮還只是零星地燃放,那天下午.我到一個朋友家去玩,他女兒在院子里玩跳跳鼠。那是用彈簧、銅管和鐵片組合而成的玩具。那女孩兒站在上面跳來跳去,那個沉重的玩具,此刻競顯得很輕巧,富有靈性。她嘴里數(shù)著:1、2、3、4……羊角辮也隨著顫動。我忽然覺得,那不僅是一個女孩兒在跳,沉重的銅和鐵也似乎跳躍起來。并且快樂。A象鉛塊一樣積壓在我心中的煩悶倏然消失,春天的節(jié)奏一下子和上了我的心跳。
④B孩子是不太注意春天的,但每一個快樂的孩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哦,他們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身份,他們只是快樂。
⑤比如我又想,今年的春天,也許與一場雪有關(guān)。那天早晨打開窗戶,滿世界的銀白撲入眼簾,原來,夜里不知不覺下了很厚的雪。由于落雪,空氣清新得要命;雪片特別大,接在手里,晶瑩剔透.精美的圖案非常清晰。那種清涼的氣息仿佛一下子就梳理了我雜亂的心緒.而它瞬間消融帶來的晶瑩水滴和一點點細微的涼意,又仿佛許多溫暖如春天的往事涌上心頭,讓人心中寧靜,卻又仿佛起了輕輕的戰(zhàn)粟。也許這就是春天.由寒冷包裹的一縷暖意,從雪的緩緩飄落中.從一片銀白中,破繭而出。
⑥原來,春天就是這樣一個永恒的季節(jié).它從沒有遠離,它總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不期而至。
(摘自《讀者》2007年第09期 有刪改)
問題探究:
1、第⑤段中的“空氣清新得要命”一句話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根據(jù)你的理解,賞析文中畫線的兩個句子。
3、“原來,春天就是這樣一個永恒的季節(jié).它從沒有遠離,它總是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不期而至。”這句話在表現(xiàn)文章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試題詳解:
1、回答這個問題分三步走:①形式上,運用了夸張的修辭;②內(nèi)容上,極力強調(diào)空氣的清新;③作用上,夸張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達的事物,這里將空氣清新的程度擴大到“要命”,表現(xiàn)了大雪過后空氣極其清新的情景。將其連起來說:“這句話運用夸張的修辭,極力強調(diào)空氣的清新,表現(xiàn)了大雪過后空氣極其清新的情景。
2、A句:形式上,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內(nèi)容上是說“我”忽然感受到了春天,心情豁然開朗;比喻的作用是: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化抽象為具體,使人易于理解。將其連起來說:“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我”因為受小姑娘的感染,心中的煩悶倏忽消失,感受到了春天的節(jié)奏,內(nèi)心無比愉悅的心情。
B句形式上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內(nèi)容上說明春天永遠存在于每一個快樂的孩子心中。答案: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表明快樂的孩子就是春天的使者,春天永遠存在于每一個快樂的孩子心中。
3、形式上運用判斷的句式,肯定的語氣;內(nèi)容上點明文章的主旨:春天總是在我們的心里,萌動在我們的心里。她永遠屬于覺醒而萌動的心靈,永遠不會離我們而去。參考答案:這句話明確地點明了文章中心:“春天永遠屬于覺醒而萌動的心靈,永遠不會離我們而去。”在文章中起到了點明主題的作用。
春 夜 悟 靜
程耀愷
①春上回故鄉(xiāng),獨自在老屋夜讀,是董橋的書。不知不覺中,窗外下起細雨,沙沙有聲。那雨聲悄然而至,又倏而遠逝。有點倦,變掩卷啜飲香茶。品茗間,但見案頭燭影搖紅,環(huán)室忽暗忽明?;赝磉吰魑?,悉如伴讀的書童,不聞書香,不解書趣,但知昏昏欲睡,憨態(tài)可掬。這時,我仿佛變成一葉春江夜渡的扁舟,悠然怡然,而承載我飄然一掉的,正是幽幽醇和的靜美。
②在一個時期內(nèi),我對靜美的意境感知,總是朦朦朧朧的,不知道所謂靜美,究竟是自然天賜抑或是文人心造?今晚的夜讀,今晚的聽雨,今晚的品茗,今晚的望燭,都給了我啟示與點撥,讓我漸漸地有所了悟。
③ 秋風(fēng)半夜蟬鳴,一境;笛弄晚風(fēng)三兩聲,又一境; 人閑桂花落,一景; 落葉滿長安,又一景……
④古人營造出來的這些如詩如畫的靜美之境,都不是人世間那種聽覺意義上的安靜,倒像是由某種超自然之力,調(diào)和出來的靜謐——一種能看見,能觸摸,能聞到,當(dāng)然也能聽的清靜。
⑤無聲,是靜;不動,也是靜。但這類靜,似乎沒有生機,與美不相干。而唯有由動生靜,靜中孕動,動靜相輔相成的靜,才是有生機的靜謐,才是有靈魂的靜美。
⑥生命和心境,總是被無形的張力擰得緊緊的,因而產(chǎn)生焦躁,當(dāng)你獲得某種啟示,張力往往就能得以緩解。緩解的過程,無疑是一種動,但它是有韻致的動。動而有韻致,方才醞釀出靜美的清醇和芬芳。像今天晚上,若不是飄忽的疏雨,恍然的燭影,欲睡的氛圍,我又怎能接近這靜美的玄妙之門。
⑦萬物靜觀皆自得。
⑧又聞雨聲,挑燈再讀.書中記述:董橋先生某日黃昏,途徑大英博物館附近一條深巷,忽聞小酒館里飄出琴聲,似陳年舊曲。店內(nèi)無客,獨有琴手老暮,閉暮撫琴,爛醉于如詩似酒之往昔情懷——倫敦斜陽遠巷中的靜美之韻,瞬息便可感可聞了。
⑨于是,我又想,靜,肯定不是萬馬齊喑般的沉悶氣味;靜,或許如萬籟俱寂那樣大有深意吧;靜,也不單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那樣飄渺;靜,是有聲無聲分不清那樣的真實吧!
⑩靜謐,可遇而不可求。靜美,仿佛精靈。雨,還在下;書,還在讀;靜,正在生發(fā)靈魂。
(選自《思維與智慧》2007年第3期)
問題探究:
1、試分析第②段中的“悄然而至,倏而遠逝”表達效果。
2、“唯有由動生靜,靜中孕動,動靜相輔相成的靜,才是有生機的靜謐,才是有靈魂的靜美。”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對“靜”有怎樣的認識?
3、劃線的句子在表達上有何特點?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1、“悄然而至,倏而遠逝”運用擬人的修辭,將雨人格化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細雨綿綿,時大時小的情景,烘托出一種寂靜的氣氛。
2、這句話運用頂真的修辭方法,判斷的句式,生動、明確地表明了作者對靜的認識:“由動而產(chǎn)生的靜,其中又孕育著動的靜才是有靈魂的靜,真正意義上的靜。”
3、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生動、有力地詮釋了“靜”的特點,展示出作者對“靜”的又一次的領(lǐng)悟,明確了“靜”的真諦,深化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