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對于“學佛人是否能吃雞蛋”一說爭論不休,故今日特地轉此一篇開示,供養大家,希望大家能夠體解祖師大德們的用心良苦: 前兩天收到臺北同修的來信,提到《印光大師文鈔》第三篇答復羅智聲居士的信,談到吃素的人究竟可不可以吃“雞蛋”。 印光大師生于民國初年,圓寂在抗戰期間。當時,一般社會大眾的意識型態、生活方式,與現代迥然不同。我們回顧三十年前的臺灣社會,與今天也已經完全不同,從前臺灣人養雞大都養在戶外,讓家畜自由的活動。現代飼養牲畜也趨向企業化,以科學方法經營管理,雄雌已經分開飼養,所以現在的雞蛋確實不能孵雞。孵雞的種蛋得特別訂購,而且價錢比普通的蛋貴好幾倍。由此可知,現代人吃雞蛋與喝牛奶沒有兩樣。佛教徒能不能吃雞蛋,早在晉朝時就有人辯論過這個問題。 須知素食的精神是長養慈悲心。飲食一道,世尊在世時,僧團提倡日中一食,實行托缽制度,這是大慈大悲,所謂“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托缽時,齋主供養什么就吃什么,并無分別心?,F在泰國、錫蘭這些小乘佛教國家,依舊保持托缽制度。大乘佛教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區的出家人,已不再托缽了。 佛教經論戒律之中,世尊已經說得很清楚,佛弟子持“不殺生”戒,慈憫一切眾生,但是在飲食方面開了“三凈肉”。三凈肉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就是平常齋主們所供養的。如果住在深山修行,佛還再加兩種:一是“鳥殘”,即鳥獸吃剩下來的動物肉;一是“自死”,自己死的。合稱為“五凈肉”,出家比丘可以食用。 相傳梁武帝讀《楞伽經》,經云“菩薩大慈大悲,不忍心食眾生肉”,他讀了非常感動,自己發愿吃長素。他是佛門的大護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動“素食”,于是很快就影響整個僧團。這個運動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連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國佛教的特色——素食。其它國家地區,雖然有佛教盛行,但并沒有人推行素食運動,依然保持佛早年的教誨,可以吃三凈肉或五凈肉。 佛法的根本是保護“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乘經上主張,一切事相上可以通權達變。如果沒有高度的權智,應用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之處,如何能弘揚佛法,利益一切眾生? 印光大師在這篇文章里所說的固然不錯,老法師這番開示,當時有人能接受,在現代就困難了。學佛若在飲食上須受許多限制,必然阻礙很多人學佛的因緣,兩者比較,孰重孰輕? 我們冷靜思惟,飲食事小,佛法事大,若能舍小節,而令人聞法明理,如教修行,時節因緣至,大慈悲心生起,他自然會自動吃素。 我在臺中求學時,李老師時常教誡學生們,接引初機,第一、不勸他吃素,第二、不勸他受戒。一般人聽到不必吃素,也不須受戒,就很樂意走向佛門。如果聽說學佛一定要吃素,讓人覺得對自己的飲食習慣不方便,決定不會入佛門的;又以為受戒有很多約束,便起了畏懼之心,也不敢入佛門。 現代交通便捷、信息發達,佛教已不僅是在一個地區傳播,必須要放眼全世界。牛奶與雞蛋是歐美人士的主食,若要說這些不能吃,則佛教在歐美決定不能立足。諸佛菩薩之大愿,是普度一切有情眾生。即使是戒律也都有開緣,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開、遮、持、犯”是何等的活潑,如此才能普受全球一切大眾歡迎。 因此,我們要懂得基本的教義,印祖所講的話沒錯,出自于大慈悲心,當然能不吃最好。如果要吃雞蛋,須勸告他不吃種蛋。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都歡喜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直到他自己覺得不應該吃眾生肉,不但雞蛋不能吃,牛奶亦不能喝。此事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因為這些皆是牠身體的一部分,菩薩不應該用牠來滋養自己的身體。 世間人不明養生之根本,是在清凈無為,“清凈心”、“慈悲心”才是真正養生之道。此理論太高了,不但沒有人接受,而且會引起許多的爭論。這種說法在現代已不契機,只有對佛法有相當深入的人才可以談。對于初機學佛者,決定不能談這件事,讓他的境界向上提升至高層次,有了相當程度的覺悟,于是他的生活行持自然與諸佛如來相應。 ——凈空法師《無住生心集》第六十一 -------------------------------------------------------------------------------------------------- 通過這段開示,我們真正明白凈空法師曾說可以吃雞蛋之良苦用心,是為了能夠接引初機入門,不至于因吃蛋一事而障礙他人學佛之大事。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等的心來聞法,應該用心去體解祖師大德說法之用心及當時之對機,切莫感情用事,斷章取意,以致錯失人生一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