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天氣轉涼。常見的支氣管炎、哮喘病,腸胃疾病、“熱傷風”等進入高發(fā)期。神谷專家提醒廣大市民,秋季應注意保健,做到防病于未然。 呼吸科專家李玉盛主任: 哮喘病。秋季是草枯葉落時節(jié),空氣中過敏物質增加,哮喘病最易復發(fā)。哮喘病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有此病史的人適應能力較弱,對環(huán)境濕度、氣候變化比較敏感,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fā)哮喘。哮喘病病期少則一兩周,多則經(jīng)月不愈,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李玉盛提醒市民有哮喘病史的人要盡量減少與致敏因素接觸,遠離過敏原,少食辛辣食物,最好階段性戒煙,以防舊病復發(fā)。同時要注意保暖防寒,經(jīng)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正常人也應適當增減衣服,防止受涼而致病。 干咳。秋季外界氣候驟然變涼,而人體內卻還保持原有熱量,肺在五臟中屬金,最容易受火邪,燥邪影響,秋季氣候干燥,火多而肺燥,所以會引起干咳。干咳的預防除日常生活調適外,還要進行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并根據(jù)秋季的特點,服用潤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保健。如陳皮、沙參、麥冬、西洋參、百合等。 內科專家賀義賢主任: “熱傷風”。秋季天氣漸涼,不少人早早就添加衣服,唯恐傷風感冒,卻不知這樣反而易患“熱傷風”。常言說“春捂秋凍”、“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饑和寒”,人體體溫調節(jié)是皮下毛細血管的收縮與擴張來實現(xiàn)的,讓機體自然適應環(huán)境,有助于減少傷風感冒的發(fā)生,所以秋季不要急于多加衣物。 腸胃病。人體受冷刺激后,會產(chǎn)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皮激素等分泌增多,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病患者大為不利。另外,秋季陽氣弱陰氣長,也使腸胃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有胃病的人要多參加一些鍛煉活動,以改善腸胃道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并注意腹部保暖。吃東西要定量、定時,少吃冷飲和瓜果,避免過熱、過硬、過辣食物,以防加重胃疾。 溫燥、涼燥。秋季感受燥邪而發(fā)生的疾病稱之為秋燥。臨床上秋燥分為“涼燥”、“溫燥”兩種類型。具體來說,溫燥是感受秋季天旱燥氣而發(fā)病,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xiàn)的燥熱癥狀。臨床上表現(xiàn)有發(fā)熱、頭痛、少汗、干咳、咽干、鼻燥、口渴、舌質偏紅、脈搏快等癥狀。涼燥則是感受秋涼燥氣而發(fā)病,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xiàn)的寒燥癥狀。臨床表現(xiàn)有輕度發(fā)熱、惡寒、無汗、皮膚干燥、舌苔白、脈搏浮緊等癥狀。避免秋燥,要做好預防工作: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保持工作環(huán)境的良好、通風,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要適當多飲水,吃水果,增強機體代謝。 皮膚科專家叢慧主任: 秋冬季節(jié)空氣濕度低,皮膚干燥、繃緊,表皮層出現(xiàn)龜裂、脫皮,皮膚彈性減少而且變得暗啞。解決秋季皮膚問題,在飲食上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一、多飲水,保持體內水分代謝平衡,防治皮膚干燥。 二、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清火解毒。如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yǎng)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菠菜含有豐富的核黃素,有防止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 三、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禁忌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宜吃富有營養(yǎng)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魚、瘦肉、禽蛋、乳品、豆類、鴨肉、雞肉等。 四、人體為了適應天氣由熱轉涼的變化,生理代謝也發(fā)生改變,飲食特別注意不要過于生冷,以免造成腸胃消化不良。進食宜簡不宜繁,可多吃一些帶有溫補性的牛、羊、狗肉之類,以溫補血氣、增強體質抵抗力,起到潤澤臟腑、養(yǎng)顏護膚的效果。 五、燥是秋季的主氣,肺易被傷,進補時應注意潤補,即養(yǎng)陰、生津、潤肺。多用蜂蜜、水果、百合、芝麻、核桃、糯米、銀耳、甘蔗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另外,蜂王漿是最好的天然保健品,適合所有人群服用,能夠有效防止秋燥,還能使秋季皮膚潤滑。 六、注意避免進食過多,不能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
|
來自: 退休工程師 > 《養(yǎng)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