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聯合國召開預防和控制非傳染性疾病高級別會議,認為非傳染性疾病已成人類的頭號殺手,2008年全球有3600萬人死于非傳染性疾病,占該年全球死亡總人數的63%,其中90%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預防非傳染性疾病,正確的健康知識和先進的健康管理模式非常重要。中國健康管理專家說,現在大家都比較重視每年一度的體檢,但傳統體檢在預測健康風險方面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靶向體檢助歐美人癌癥率下降
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癥和慢性呼吸道疾病,通常也被稱為慢病(與生活方式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低中收入國家因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數5倍于因傳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數。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未來10年,全球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將上升17%。
聯合國發布該信息的同一天,“北大MBA校友會健康管理基地”正舉行揭牌儀式,6000名校友將接受與以往體檢不同的全新健康管理服務。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會常委、北京健康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占山教授說,非傳染性疾病有個特點是致病原因清楚,國際公認的四大因素是煙草使用、缺乏身體活動、有害使用酒精和不良飲食。如何從這四個方面入手進行預防?除了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外,改進體檢理念和方式很關鍵。
現在大眾越來越重視體檢報告。但傳統體檢,就像讓人在一本字典里找一個錯字,很難找。很多單位都有這樣的情況,體檢報告正常,但沒多久就有人得了腫瘤,體檢漏診了;但如果告訴你字典某頁至某頁間可能有一個錯字,找起來就容易很多,這是最新的健康管理——靶向體檢。
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說,美國曾通過各種付費機制倡導全民體檢,但研究發現,10年的體檢并沒有對美國人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產生影響,所以后面他們走的就不是這條路,而是通過私人醫生——社區體檢來管理人們的健康。
美國有嚴格的健康指南,告訴人們怎么體檢。比如,胰腺癌平均生存率就是45天,其兇險在于胰腺位于人腹膜后面,平時做B超根本看不到,所以一般B超體檢報告會說一切正常,但過兩個月,可能就發現已到癌癥晚期了。相反,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胰腺癌高風險人群,大夫就不會讓你做一般的B超,而是會先給你一包瀉藥,等腸子空了再做B超,那樣就會比較清晰地看到胰腺的狀況,以便提早預防。美國84%的醫療費用于治療慢病,近10年來慢病沒有呈增長趨勢。50%高血壓患者得到控制,腫瘤發病率在下降。1972-2004年,美國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58%。歐盟慢病發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日本慢病也在下降,腫瘤控制率每年以0.3%的速度下降。但我們的慢病和醫療費用都在增加。中國83%的死亡與“富貴病”有關。蘭德公司預測,從2005年到2015年,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將使中國的GDP損失5580億美元。
過度體檢也有害健康
很多人認為,體檢時檢查的項目越多越好,使用的儀器設備越先進越好。王占山說,其實,過度體檢會帶來很多傷害。比如做一次胸部CT,輻射劑量相當于拍100張X光片。
在醫學界很有影響力的一本核心雜志曾刊文說,對北京一家醫院13361人的體檢報告分析表明,沒有證據顯示胸片X光片檢查對發現癌癥有效,所有得肺癌的人都沒在這個比例里面,但是我們現在都還在用X線進行這項檢查。
美國不贊成人們都去做所有項目的體檢,其健康指南提醒,80%的結腸癌是息肉病變引起的,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檢查即可。上一任總統布什的醫生就給他安排了腸癌檢查,奧巴馬總統因為不到50歲,醫生就沒給他安排這項。這個檢查結果非常清晰可靠,每檢查一次可間隔5年。
美國也不建議在成年人中篩查膀胱癌,因為早期發現不了。65歲以上女性,如果連續做2次宮頸癌檢查(每次間隔3年)都正常,可終身不做這項檢查。肺癌CT檢查也是如此,不用每年都做,一般間隔是3年。
1/3疾病可通過預防來避免
一個人健康與否,與很多因素有關,有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生活習慣、職業特點等,但如何保持健康,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從體檢入手,因為1/3疾病是通過預防保健來避免的。
以前人們認為,像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這樣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缺少運動和吃的太好,因此被稱為“富貴病”。但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這種觀念存在很大的誤解,目前非傳染性疾病威脅的最大群體恰恰是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窮人。
美國有個調查,慢病發病率一般是從40歲開始,65歲達到高峰,其中30%的人死于45歲—55歲,正是事業有成的時候。現在我國疾病發病特點呈年輕化、晚期化、疾病集中化趨勢。我們有1千萬糖尿病患者、2億心血管病患者、3億多體重超標肥胖者,38%的人睡眠有問題。不少人事業上很成功,但健康知識盲區很多,2/3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糖尿病,更不懂得怎樣與醫生溝通,導致錯過了早期預防。
延伸閱讀
體檢新模式:
私人醫生+健康檔案
體檢的重要性,不只是你能收到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關鍵是有專業人士幫你分析報告里的數據,并根據你的信息制訂一個防病體系,將你的高風險因素控制起來,并定期監督你。
了解我們患病的風險因素是什么,把這些風險因素控制起來,是體檢的最終目的。北京市健康保障協會秘書長陸希祥表示,干細胞基因醫學等最新醫療技術手段和傳統東方養生醫學,可以使大眾獲得更好的健康評估和保健。比如可對DNA檢測、家族病史、生活習慣、近期工作狀態等細致考量,將這些數據加以分析后,有利于制訂出詳細的健康管理方案。
慈銘體檢集團董事長胡波說,私人醫生化與健康檔案化,是未來體檢的一個方向。他們已經推出國內首個健康醫療新模式——私人醫生定制服務。私人醫生會根據健康規劃師的評估報告給出調養意見,如針對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制訂出家庭菜譜,針對運動缺乏狀況編制出簡單易行的營養和運動方案等。胡波說,美國波士頓地區的醫療服務業比較發達,占到了GDP的40%。這個事實說明,未來的10年、20年,我國醫療衛生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美國一項調查說明,健康管理預防投入1美元,門診費用可節省9美元,搶救費會節省99美元。一個人從正常狀態到疾病狀態要經過漫長階段,如惡性腫瘤形成時間一般在10年左右。我們如果能完善現有傳統體檢,更有指向性地進行個性化體檢,就可以花很少錢取得非常大的效益,這對個體、國家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