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圍棋等級制度
古代圍棋
---等級制度
我國古代對某種技藝有最高成就的均稱為“圣”,晉葛洪《抱樸子》說:“故善圍棋之無比者,則謂之‘棋圣’。”
棋圣是給棋藝家的最高榮譽。
東漢初期桓譚所著的《新論》,將棋手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家之類也。上者,遠棋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以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以自生于小地。”
魏晉南北朝時,按當時的官階等級“九品中正制”,制訂棋士等級,共分“九品”,這也許是日本圍棋“九段制”的歷史淵源。 明陶宗儀《說郛》引魏邯鄲淳《藝經•棋品》說:“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一品“入神”。能高瞻遠矚,放眼全局,計算準確,神游局內,令人感到高深莫測。 二品“坐照”。“照”意為明察秋毫;“坐照”即對棋局形勢能了如指掌,與“入神”的水平相差半先。
三品“具體”。意味能掌握圍棋的各種技能,在對弈中“如遇戰則戰勝,取勢則勢高,攻則攻,守則守。”與“入神”相比,差一先。
四品“通幽”。“幽”即深遠,達到這一等級的棋手,“臨局之際能善應變,或戰或否,通亦通幽,厥品中上。” 五品“用智”。 “知也,未至于神,未能灼見棋意,而其妙意不能深知,而必用智深算而入于‘妙’。”這一品級的棋力與“入神”、“坐照”不同,屬純“計算型”棋手,不是一見對手落子就能知其用意,而是要通過智力細算,才能了解其中的奧妙。
六品“小巧”。是有小小技能之意,指棋手對全盤“雖不能大有布置,而縱橫各有巧妙勝入”。但從全局看,則有“不務遠圖,為施小巧”,目光不夠遠大,故厥品中下,一品可讓其四子。
七品“斗力”。這又不如“用智”與“小巧”了。對弈中不用智勝而用力勝者,是一種笨拙的著法,一品可讓其五子。 八品“若愚”。古代棋藝家對此品有不同解釋。《弈藪》從八品的等級來解釋說:“暗于弈理者,愚也。今則局勢已敗而不覺,豈不若無知之愚人耶!”
九品“守拙”。 “不知攻守,隨手而應,以圖自全,乃守拙之徒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