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將會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我們對西方社會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 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沖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主題1.跨文化交流的定義 跨文化交流主要是指不同文化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流。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年 歐玉松) 這是對跨文化交流的一個簡單的解釋。誠然,當具有同種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交流時,由于他們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信仰、價值觀和準則,即他們有相同的文化模式,因此他們的交流是容易的,那么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時候,就會因為價值觀,思維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沖突。那么這些沖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2. 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會出現的文化沖突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們不可能一一敘述,只能列出比較常見的幾種。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吳鋒針,中西習俗文化“沖突”。《綏化師專學報》,2003年第1期,90-92) 在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在時間觀方面,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在客套語方面,中國人喜歡謙虛,在與人交流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在餐飲習俗方面,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流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3. 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中國的文化傳統歷來強調群體意識,從家到社稷,從國到天下,最后才是個人。西方強調“個人主義”,這一理念從西歐啟蒙運動開始,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它是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政治理念,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來約束。它反對權威對個人各種各樣的支配,特別是國家對個人的支配,主張私有財產制度。 (《交流學十四講》:跨文化交流) 4. (麻爭旗,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思維方式是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行為的。那么雙方在思維方式上的點滴差異將直接表現在雙方行為方式的不同上。從麻爭旗教授的觀點來看,可以概括地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偏向于總體的意識,而西方人則偏向于一種個體的意識。我認為這兩種思維方式不是一種沖突的關系,卻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很好地互補的。 5. 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1思維模式存在差異 2行為規范各不相同 3價值取向不同 4語用遷移造成影響 (顧江禾,東西方文化對比小議。《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學報》,2001年第22卷第4期) 這些差異就是造成中西文化沖突的根本原因。從本質上說,思維定勢往往忽視個體事物的差別,夸大與另外某一社會群體相關的認知態度,常常帶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條。在所有的定勢中,有些定勢是正確的,而有些則是錯誤的,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流,造成交流失誤。行為規范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人們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一種規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流時,經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會的行為規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由于雙方的行為規范存在差異,常常會產生誤解、不快甚至更壞的結果。比如說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人們的交流能力是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的,必然與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這套體系能夠幫助人們區分美與丑、善與惡,這就是人們的處世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但是它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種文化的判斷標準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認為是好的,另一種文化可能認為不好,但是它們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絕不可以理解為一種價值標準先進,而另一種價值標準落后。 總結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沖突是顯而易見的,并且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對于這些文化沖突產生的原因,我認為影響跨文化交流過程、行為及編碼過程的諸因素包括社會準則、價值觀念、宇宙觀、文化取向、生活方式等。那么對于這些客觀存在的沖突,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是不能消除的,只能設法避免。 如何避免才能達到既尊重了自己又尊重了他人呢?我們認為入鄉隨俗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入鄉隨俗是建立在熟知對方文化中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崇尚的,哪些是自己認可但為對方所厭惡的,哪些是自己所厭惡的而對方允許的等等這些“差異”。在了解了這些差異以后,我們的跨文化交流就變得得心應手了。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還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在尊重對方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尊重自己。因為任何文化都不能用對錯去衡量,人與人之間更不能用孰尊孰卑去區分。在整個人類社會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應當尊重別人以及被別人尊重。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沖突是一方面,維護自己民族的尊嚴也顯得尤為重要。在有些問題的沖突上,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持自己民族的立場。比如,印度人民與英國人交流的時候不可能為了尊重對方而去吃牛肉,伊斯蘭教徒也不可能為了尊重中國人而去吃豬肉……這些例子都是告訴我們,跨文化交流不是一味地尊重別人,也一定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這樣的交流才是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注:文中楷體表引用!) 參考文獻[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吨貞c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6]石定樂、彭春平,商務文化交際,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7]麻爭旗,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8]夏紅衛,文化交流逆差下的跨文化傳播典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月第41卷第1期,113-115 [9]歐玉松,淺析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礙,《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 [10]吳建民,文化交流十四講,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