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理白色污染迫在眉睫! 自本世紀50年代以來,石油化工技術的進步,帶動了以石油化工衍生物為原料的塑料高分子材料的發展,形成了全球性的“白色革命”。在大大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使人類面臨嚴重的白色污染。所謂“白色污染”就是指廢棄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對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塑料袋、塑料包裝、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飯盒、塑料餐具杯盤及塑料飲料瓶等等。近年來,我國快餐業發展迅速,全國已有多條生產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產品的聚苯乙烯泡沫片材生產線,年產塑料快餐盒70多億個,約合6—8萬噸。據統計,上海現在每天產生廢塑料七八百噸,其中快餐盒就有50萬— 60萬只。全國鐵路每天廢棄的快餐盒高達150萬只,從空中鳥瞰,鐵路兩旁已形成兩條白色污染帶。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還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例如:降低環境質量。塑料制品多屬于一次性使用品,人們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因此充斥于各種場所,在公園、車站、影院、風景名勝區和鐵路沿線隨風飄揚,有的還掛在樹枝上,成為令人生厭的“小白旗”,有礙市容。 如今,白色污染像瘟疫一樣在世界各國蔓延,已經成為世界級的危害。有關部門報道:目前全球廢棄塑料物總量達每年5000多萬噸。美國鄉1987年為998萬噸,占城市固體廢棄物的7.3%,到2000年已增至1724萬噸;西歐1989年為900萬噸,1995年達 1100萬噸;日本1979年為290萬噸,1995年為750噸;中國自90年代以來,塑料廢棄物“突飛猛進”,1995年以達200萬噸,足見塑料廢棄物污染的嚴重性。 這些事實證明白色污染對環境的破壞已日趨嚴重,控制白色污染已迫在眉睫。
二、白色污染有什么危害? 為了進一步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我分別做了以下三個實驗: 實驗一:將塑料袋和塑料快餐盒等白色垃圾剪碎,和其他日常生活垃圾(如菜葉、包裝紙)分別掩埋在四個花盆里蓋好土,每個星期都將這四個花盆澆透水。一個月后翻開泥土檢查,發現塑料袋和塑料快餐盒無絲毫損傷,塑料袋表面布滿水珠,而塑料袋下的泥土卻沒濕。而菜葉和紙的情況恰好相反,它們全部腐爛,花盆里的土壤都是濕的。這說明白色垃圾的隔水性能極好,且極難被大自然降解。 實驗二:把塑料袋和塑料快餐盒粉碎后放入試管,再分別加入酸,堿溶液、汽油、酒精,發現它們不發生反應,也不溶解,這表明白色垃圾耐化學腐蝕,也耐有機溶劑。 實驗三:把塑料袋和塑料快餐盒放在酒精燈上加熱,發現其立刻變黑,變成黑色粘稠物體,而且散發出刺鼻的氣味,這表明白色垃圾熱穩定性差,受熱易分解并釋放有污染的氣體。 通過這些實驗白色垃圾不但破壞了美好的環境,影響了生態,還危及人類的健康。 三、塑料袋誰能離得開? 雖然塑料袋嚴重污染環境,但是,人們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拒絕使用塑料袋嗎?我隨意采訪了十位親戚朋友,大家關于塑料袋的態度驚人的一致:雖然人們也知道塑料袋不好,會污染環境,但是塑料袋因為使用方便,還是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早點、飲料、買菜、買水果、買小吃、買日常用品……。平平常常的一天,一個家庭可能可能要用6-10個塑料袋。就說我家,經過統計,我家平均一個月內從市場買菜使用塑料袋 103個,商場購物袋35個,其他食品袋25個,一共163個,重約650多克。就算是廣東省每個家庭一個月用塑料袋600克,那么全省一年就有105萬噸左右。 四、如何控制白色污染? 首先,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可降解塑料。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已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材料,代替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大大縮短了其降解的周期。我國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紙質、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鐵路列車上使用,從而緩解了鐵路沿線的“白色污染”的程度。其次,加強對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廣的情況下,加強資源的再生利用。據報道,我國北方已引進了3條流水線,每天可處理10噸廢塑料,至少60%可提煉成油品,剩下的通過焚燒轉化為熱能,可用以住宅小區的供暖。第三,可以加強和完善環保立法,盡量減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美、日等發達國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我國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為此專門制定了地方性法規,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五、還要繼續研究…… 通過這次研究活動,了解了一些關于白色污染的知識,認識到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性。但是我心中的疑問反而多了起來:在自然界中,細菌真菌是分解者,自然界如此之大,菌類如此之多,有沒有一種細菌或真菌能夠分解這些白色垃圾呢?如果沒有,能不能在制造塑料制品的過程中加入一些原料,使它們能夠被細菌、真菌分解?……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還要努力學習,不斷探索、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