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一八事變80周年之際,特發一組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組照,提醒人們不能忘記給中華民族帶來深深災難的這場戰爭,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沈陽的駐軍發動武裝進攻,接著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侵略,從而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罪惡表演,也掀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篇章。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和1937年的“七七事變”,把中華民族推到了亡國的邊緣。 我來到宛平城西的盧溝橋。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因橫跨盧溝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里制造了“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如今這里如今已成為游覽勝地。最引人注目的是橋兩側的一根根望柱上雕刻的石獅子,這些石獅或蹲或伏或起或臥,千姿百態,生動逼真。在橋的兩端各設有4根高近5米的華表,遠遠望去,同橋渾然一體,優美壯觀。橋畔的漢白玉碑亭里有一方刻著“盧溝曉月”四字的石碑,相傳是古代文人雅士吟誦之地,他們面對著橋上石欄刻獅,柳林夾岸,橋下水聲潺潺,曉月流光,不禁依戀嘆羨,留下了許多觸景抒懷的詩句,“盧溝曉月”作為燕京八景之一,由此成名。 在宛平城西城門,一條壓有車轍、凹凸不平的石板路將盧溝橋廣場與宛平城巧妙地連接起來,令人感受無窮的歲月滄桑。參觀瀏覽完盧溝橋出來,馬路對面就是很有名氣的宛平城,說它有名氣,有二點:一是該城為明王朝為保衛京師、防御李自成進入北京而建;二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這座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宛平城與盧溝橋相距百米,完全是出于軍事需要修建的,這里是從南面進出北京的唯一門戶。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墻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 城南的雕塑園由紀念碑、雕塑群區、中心廣場、綠林等組成。在雕塑群區,38尊高4.3米的柱形鑄銅雕塑以抗戰歷史進程順序,分“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正義必勝”四部分內容。舉目遠望,宛平城城墻上依然可見日寇槍炮轟擊城垣的斑斑痕跡。 盧溝橋以東200米,就是當時著名的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就坐落在宛平城內。紀念館的正前方,是面積達8600平方米的抗戰廣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走入展廳,一種壓抑在心上的肅穆感將人團團籠罩起來。所有人都在安靜地看著,沒有人說話,只有展廳里播放的影片時不時地傳入耳中,一種難以釋然的傷痛涌入心頭。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陳列著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抗戰勝利這14年間的珍貴歷史文物和照片,用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實物說明了這場戰爭的由來和經過。展廳的整個墻面由14個環塑組成,共分8個單元,有“日軍暴行、人神共憤”、“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等單元,分別展示了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展廳的頂部由14個鑲嵌紅框的青銅吊鐘組成,象征“七七事變”的時間,寓意著中國人民抵御侵略的警鐘長鳴。 八十年前的戰爭離我們并不遠,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不忘過去、記取教訓,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才能不枉人類付出的巨大代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