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幸福,大家都不會陌生,幸福很簡單,只要心靈上有所滿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也很幸福,每天都有甜甜的童音在我耳邊響起:“老師好,老師早,老師我告訴你······”而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看著家長們滿意的笑容,只要每一位孩子每一位家長都幸福了,我們的班集體也就幸福了,我也更幸福了,這樣的幸福其實來之不易,需要我們教師真心的付出和辛勤的勞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愛”事業,“愛”孩子。而建立一個幸福的班集體光愛還不夠,還要善于愛,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創設班級氛圍 促進良好的心理適應 孩子進入幼兒園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盡快的愛上幼兒園,所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是建立幸福班級重要的一步。 1.溫馨的環境促進幼兒的心理適應 教師在了解幼兒的特點和習慣后應盡量給幼兒一個熟悉的環境,收集幼兒家長的照片布置在活動室,收集幼兒喜歡的物品放置在活動區,掛置幼兒認識動漫圖片,談談幼兒的知道的話題,播放幼兒熟悉的歌曲和動畫片等。讓幼兒走進幼兒園就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東西,有一定的寄托,情緒得到滿足。另外教師的態度也是一種環境適應,“愛”孩子大家都會,主要是要幼兒感受到你的愛,體驗到你是最關注他的,會像媽媽一樣給予幫助和愛護,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好話就是小班幼兒最高的獎勵和快樂。 2.耐心的教導促進幼兒的生活適應 幼兒入園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上的不適應,教師應幫助幼兒逐步掌握生活自理能力,漸漸地走向適應,不能有一口吃個大胖子的思想,要明白幼兒的情況,有針對性的教育。比如吃飯時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指導他們正確的拿勺吃飯,半扶半拉的一步一步養成習慣。還可以允許幼兒帶自己喜歡的玩具(依戀物),延緩幼兒午餐午睡時間等。記得有一年托班有位小女孩叫浩浩,一到午睡室就嚷:“我要睡地板,我要睡地板。”隨之往地板上一躺,不管你怎么講,怎么騙就是不起來,要么就大哭不止。我也知道孩子在家午睡時是由大人們抱著睡的,而且家長告訴我浩浩就是在地板上睡的,為了讓她適應環境,我在地板上鋪上了毛毯,讓她先在毛毯上睡著,再輕輕的把她抱上床,頭幾天一碰就醒,馬上哭不再睡覺了,我就哄她坐在床上,拿著故事書給她講故事,消除她的戒心,而在活動室時也常和她聊天,就像朋友一樣,讓她感受到我是愛她的,這樣當她睡在地板上睜開眼發現我抱著她就不會哭了,我就抱著她慢慢的拍著讓她再次乖乖的睡著,慢慢的,一周以后我把睡著的她放上床竟然沒有醒,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第二天,我嘗試著抱著她到床上睡,她居然不哭不惱了。拍著拍著慢慢的合上了眼。我用自己的耐心和愛心改變了她。 3.適當的教學促進幼兒的學習適應 學習上的適應也是孩子入園后最重要的適應,幼兒一旦入學就是一個群體,就要參與群體活動,接受知識的熏陶,養成一定的習慣,而小班的孩子幼兒年齡的特點,對于學習的意識只限于和同伴一起玩玩具、一起游戲,所欲我們的各種活動要與游戲相結合,學習游戲一體,在游戲中學習規范準則,學習新知識,提高認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 二、優化一日活動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幼兒的良好習慣是在一日常規中建立起來,也就是說有了良好的常規,孩子們的行為習慣才逐步的走上正軌,那我們的孩子就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1.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活動主要培養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知道上課的常規,學習傾聽教師講課,學會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學會和同伴互相討論,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從中學到豐富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然而幼兒對于單純的講道是不懂得,如果沒有激發他們的興趣,對學習產生厭惡,那么這樣的心理將影響他今后的學習態度,所以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學習習慣的有效方法。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以及社會性最能反映幼兒的身心特點,因此幼兒的教育活動應以游戲的形式展開,讓孩子在模仿游戲中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習慣。例如我經常開展“我是小老師”的換位活動,讓幼兒當老師,我來當幼兒。這樣幼兒不僅在上課時認真聽講,還熱心參與到換位游戲中。孩子們爭著當老師,課堂上表演得惟妙惟肖,回家后也常常讓家長當孩子,讓玩具娃娃當孩子,他們自己當老師,重復幼兒園上課的情景。把老師所教的內容表演得活靈活現。游戲過程中孩子重復老師所講的、做的,自然而然加深了責任心和紀律性。 2.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 精心設計、組織幼兒開展各種類型的戶外活動,是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戶外游戲中,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身體,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智慧,而且能從中養成良好的分辨事物、協調關系和同伴合作的習慣和能力。在開展游戲活動時,首先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游戲時間,恰當的安排室內或室外,集中或分散的游戲活動,并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激發幼兒對現實生活的模仿、想象,有助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帶領幼兒利用廢舊物品制作游戲活動的玩具或半成品。如:用廢舊掛歷制作頭飾、用飲料瓶制作高蹺等,孩子們在游戲中非常喜歡這些材料,在活動中各取所需,以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選擇玩具、活動方式,毫無拘束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游戲活動中,幼兒為完成一定的任務,需要遵守游戲規則,需要控制、協調自己的行為,自制力和責任感都得到增強,同伴之間友好交往能力也能得到培養。 3.富有情趣的生活活動 幼兒園的生活活動無疑就是吃、喝、拉、撒、睡,在這期間應著重于培養幼兒良好的作息習慣;睡眠習慣、排泄習慣、盥洗習慣、整理習慣等衛生習慣;幫助幼兒了解初步的衛生常識喝遵守有規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義;幫助幼兒學會多種講究衛生的技能,逐步提高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幫助幼兒學會用餐方法,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還要他們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在做中學會獨立生活的能力。然而幼兒的生活習慣并不是想培養就成的,教師應創設一些富有情趣的內容讓幼兒樂于參與其中,才能逐步的形成習慣,例如:張貼有趣的圖示,拍下他們生活活動時的照片等等。教師還要真誠的關心愛護他們,例如:幼兒進餐時,教師應認真細致地觀察幼兒進餐的情況。如餐具的使用方法進餐時的坐姿,幼兒嚼、咽食物的方法及進餐時的情緒狀態,等等。對于進餐情況不佳的幼兒,教師應先弄清楚原因,是否因為身體狀況不好或是進餐方法不對。然后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給予照顧或指導、幫助,切勿大聲呵斥幼兒。不要隨意催促幼兒“快吃、快吃”,也不要不問原因任意批評吃得慢的幼兒,更不要舉行類似“比一比誰吃得快”的競賽。對于吃得太快的和體型較肥胖、飯量大的幼兒,要提醒他們細嚼慢咽。對于飯量小、吃得慢的幼兒,要注意個別照顧。對于身體弱、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如生病、對某種食物過敏等),要告知廚房做病號飯。 三、加強自我管理 形成良好的班紀班風 一個具有良好班風,積極進取,人人成長的集體,就是一個幸福的班級,全體孩子會自發的形成一股濃郁的和諧風氣,在這樣的集體中,孩子能融洽的與同學相處,與老師交流,友好的進行合作,彼此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這樣積極向上溫馨和睦的環境中,孩子會把班級當成自己的“家”,有著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幼兒雖小也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做,所以我并沒有因為孩子小而忽略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而是加強幼兒對班集體的自我管理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創造性,幼兒是班集體的主人,應人人主動參與集體的生活: 1.制定班規,人人有責 制訂班規,并不是教師的事也不是一位幼兒的事,而是全體孩子和教師人人有責,所以制定班規前我先讓孩子學習學校制定的有關規章、制度,幼兒身邊看的見的一些規章制度,讓他們明白建立班規是為了大家為了建設班集體。例如:小紅花的評比應該怎樣評,做錯了該怎樣等等,班規由孩子自己制定,也就更易為他們所接受。 2.創設崗位,人人有份 相信孩子就要放手讓他們去做,而小組長、小班長的成立就是讓孩子自我管理的良好表現。我班每周推選出一名小班長主要是做好示范帶頭作用,并協助老師監督小組長共同管理全班幼兒,每天每個小組選一名小組長,幫助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同伴掛毛巾、分飯、帶小組的孩子洗手小便等,另外還有圖書管理員,飲水機管理員,植物、動物管理員等,這樣全班孩子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發揮自己的作用,從中看到自己的價值,激發他們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崗位輪流,人人提高 在實施“崗位”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幼兒,管理工作不到位,或對自己的崗位不滿足。為此,我們及時采用了輪換方法,一方面讓管理能力強的孩子能參與到班集體中更高層次的管理,另一方面,對管理不到位的孩子進行調整,讓其通過反思,爭取重新上崗。特別是小組長的崗位輪流當,如果違反了班規就可能被替換,所以孩子當小組長不僅積極,更是認真努力起到大家的模范作用。然而幼兒畢竟還是孩子,教師應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愛心,給他們成長的時間,班級管理中允許孩子犯錯,重要的是要教育他們減少犯錯的機會,多鼓勵,多表揚,推動孩子的成長,建立幸福的班集體。 托爾斯泰曾說過“如果教師只愛事業,那他會成為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只像父母那樣愛學生,那他會比那種通曉書本,但既不愛事業,又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教師機既愛是也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是一個完美的教師。”而幼兒教師的完美就是讓孩子在幸福的班集體中健康快樂的成長,為以后的搏擊長空積下厚實的力量。這就需要“愛”,真誠的“愛”,愛上孩子,愛上幼兒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