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慣出來的類別:百家雜談 作者:北極主人 [個人雜文集] 日期:2011-9-26 22:56:22
編者按:文章說的“慣”孩子,就是講的如何科學合理地管教孩子。作者分析了小孩子的“慣”法,分析了學生時代的孩子的“慣”法,指出了我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存在的誤區,提出了作者的積極建議。這篇文章值得教育孩子的讀者朋友看。請作者朋友以后發文章的時候規范好標點符號,選準標點符號的對應輸入法。這篇文章的標點太不規范了,我已做了大量的更正。
做家長的都想有一個好孩子,好的標準雖然不完全相同,但學習好,聽話,懂事,長大有作為可以說是共同的標準了,然而常常不能如愿。
有的家長盡了很大力,努力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但孩子很不如愿,便求助于“棒打出孝郎”的國粹政策。有的為了孩子成材,竟失手將孩子打壞。 有的老師也奉行此道。圣人的故鄉曾有老師因為寫別字,將小學生打的鮮血直流,臉上落下永久疤痕。 開明的人雖然不會這樣做,但也是施用各種手段來強迫孩子做題,背誦,學一些不知是否有興趣的鋼琴,書法,美術等等,總之將孩子的時間占滿,惟恐有剩余的。 其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 常常有人嘆息,下了這么大的力氣,怎么越管越糟啊! 實際上,好的孩子不是這樣管出來的,而是“慣”出來的。 “慣”不是不管,一味縱容,而是在一定的范圍內,給孩子一個自由表現和發揮的空間,再加以正確的引導。 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小時侯家境多是一般,很多還很貧寒,但他們大多都有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有一個開明的母親。 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頗能說明這個問題,孟子小時學些不雅之事,孟母沒有棒打,而是遷到學堂邊,使孟子自愿去讀書,若是遇一奉行棒打的家長,不知是否還能有亞圣出現。 愛迪生因為太“笨”而被老師趕回家,而他的母親沒有嫌棄他,在家教他學習,后來因為做試驗在火車上著了火,惹了禍,只有他的母親理解和支持他.因此便有了一個舉世文明的大發明家。 范仲淹父早亡,家貧無紙,其母教他用小棍在沙地上寫字,給他講做人的道理,終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一代名家。 背刺“精中報國”的岳飛,名相寇準……都有相類似的環境和經歷. 好孩子應該從小“慣”起,學齡前和小學初期這一段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學前教育,更為重要。 國外的教育研究證明學齡前時期,可以最大程度的開發出孩子的智力及其它內在的潛力,此后,很難再開發,只能是已經開發出來的能力的完善和加強。 從這一點說,一個合格的家庭或幼兒園,比一所大學還重要;一個合格的家長或幼兒教師,比一個大學教授還重要。 這時期的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世界的認識受大人的影響少,有獨特的思維和觀點,雖然有幼稚的成分,但其中有不少智慧的火花和未來創造的靈感,然而大多被大人善意,但無情的扼殺了。 孩子認識世界學習技能的主要途徑是玩和問。 玩是孩子的天性,通過玩可以認識并熟悉周圍的事物。了解其特性,掌握一些規律,鍛煉了身體各部與腦的協調,通過玩學到的知識,比大人告訴的更相信和記得牢.同時也養成了動手的好習慣。 問是孩子獲得知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涉世之初的孩子會問好多幼稚的和令大人難回答的問題,一定要認真回答,不厭其煩,不可挫傷其積極性.通過問,孩子不但可以獲得知識,還能鍛煉思維和語言能力。 對孩子不要管得太多,在沒有危險和傷害的情況盡量給他自由,不對的地方不要斥責,要耐心引導。有時在大人眼里是天大的錯誤,而在孩子眼里是很平常的事。 孩子犯了錯誤,要耐心的講解錯誤的原因和危害,以后應該怎樣做,不要粗暴的訓斥,打罵.其結果是令孩子膽小怕事,遇事畏縮不前,或是產生逆反心里,讓孩子變得崇尚暴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能做的事盡量讓他自己去做,做得不好就指導鼓勵,不要包辦代替。有意讓孩子吃點苦頭,受點挫折,鍛煉他的毅力。因為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經過這樣鍛煉的人,在人生道路上突遇挫折,往往會一蹶不振。 讓孩子多學些知識是每一個家長的愿望,實際做起來往往揠苗助長。 拼音還沒學好,就急著去學英語;古詩還不熟就去背百家姓,千字文…… 琴棋書畫,隨便拿來就讓孩子學,學一個不夠多才多藝,就多學幾個。全不論孩子喜歡哪個。 好象學得越多越雜,就越能成材。 好多人覺得學校的教育太輕松,有的還認為私塾式的教育才能出人才,于是各種輔導站,補習班,私立幼兒園學校,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以要求嚴學的多而著稱。 早在上個世紀末,國家教委就制定了“寓教于玩,寓教于樂”減輕學生負擔,“向四十五分鐘要成績”變填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的方針。 但很難貫徹,老師為了出成績,家長為了出人才常常教學生說謊,來應付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 有位教師開始堅持啟發式教學,竟被家長們以不負責之名,告到上級主管部門。 這實在是教育的一大誤區。 勤學固然是好的,然而還要看效果。學的多,未必領會的多,成績也不一定就好。有的孩子天天有背不完的和寫不完的,累的暈頭轉向,成績也不理想,有的初期還行,以后越來越差. 因為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一定要講科學性,講效率。 首先要弄清孩子在什么階段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在理解和牢固掌握后,根據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接受能力,愛好,個性等具體情況,增加學習的內容.要循序漸進,不要讓孩子感到太累,貪學一點知識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孩子的學習興趣極為重要,是學習的動力.如果在重壓下喪失了學習興趣,將會一事無成. 知識的海洋是浩瀚的,無論多么有學問的人所學的,都是很少的一部分,學習一定要有選擇,選擇有意義的自己需要的,如《千字文》,《三字經》之類,雖然在當時是兒童讀物,但在千年后的今天,已是深奧的古文,大人都不好理解,何況孩子呢,且內容也意義不大,浪費精力,不如背些易懂且有意義的古詩和現代兒歌。 文化知識的學習是重要的,生活知識的學習也是同等重要的。 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不要說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生活中應該自理的事,也由家長包辦了,其他的事就更無需做了,只要讀書就可兩耳不聞窗外事.往往出了一些高分低能的書呆子,在工作和生活中力不從心,遇到挫折就難以應付。 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的經驗,是理論,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知識多了固然是好事,如果不能應用,那么就是一個價值不大的兩腳書廚。 程朱后的建封理學,八股取士制度,封建專制思想,嚴重影響了中國教育的發展,至今余毒尚未肅清。 學習上學生的自主權少的可憐.案答要背老師的,方法要嚴格遵照老師的……課外的學習要有家長安排,學些特長也由不得自己的愛好,全憑家長定奪。 喜歡畫畫的偏要讓他學鋼琴,愛好書法的偏要他去學舞蹈…… 就如桐木做琴,音色好,橡木做地板耐用,若是換一下,就都承擔不起來對方的責任.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雖然作為圣言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但去實際做的人很少。 讓孩子做符合自身特點且喜歡的事,愛做也能做好。 孩子以后有所作為,單學習成績好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和好的心態,堅強的意志。 過去曾有過專業大學畢業的技術員,到了工廠,簡單的問題都處理不了,得靠老工人用老方法來解決;在講臺上講了幾十年電路圖的老師,竟然接不響學校的電鈴。 今天商品經濟大潮下,社會接納的是有實際能力的人,不在單看學歷和文憑了。 人生的道路漫長而坎坷的,沒有一帆風順走到底的,即使別人看來是功成名就的人,也往往有遇到坎坷而放棄生命的,因此,培養孩子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和戰勝它們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各種原因,人的發展進度差別很大.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既有十二拜相的甘羅,也有八十垂釣渭水的姜子牙。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就對孩子施加壓力或喪失信心而放棄。 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做天上的太陽或月亮,然而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的做默默無聞的星星.不要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給他們背上沉重的包袱。 只要給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們去盡力發揮,盡到努力就行了,不要管達到什么高度,能堅強的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感到幸福快樂應該是家長最大的心愿。 總之,“慣孩子”就是在合理的范圍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其發揮特長和才能,科學的合理的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好的心態和品質.而不是嬌慣縱容的“小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