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是一處以秀麗清雅的湖光山色與璀璨豐蘊的文物古跡和文化藝術交融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她以秀麗的西湖為中心,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積六十平方公里,其中湖面為五點六八平方公里。沿湖地帶綠蔭環抱,山色蔥蘢,畫橋煙柳,云樹籠紗,逶迤群山之間,林泉秀美,溪澗幽深。九十多處各具特色的公園、風景點中,有著名的老“西湖十景”以及近年來相繼建成開放的十多處各具特色的新景點,將西湖連綴成了色彩斑斕的大花環,使其春夏秋冬各有景色,晴雨風雪別有情致。 蘇堤春曉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污泥構筑而成。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后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其命名為蘇堤。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卷飄忽,置身堤上,勾魄銷魂。 曲院風荷 曲院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后,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院風荷景碑亭。現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 斷橋殘雪 斷橋,今位于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柳浪聞鶯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干道路沿途載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蕩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于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位于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游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題書花港觀魚,用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詩中有句云:“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雷峰,位于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其山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更有許仙與白娘子的傳奇故事為之增色。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雙峰插云 巍巍天目山余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云,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云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云,建碑亭于洪春橋畔。南高峰面臨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巖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米,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
南屏晚鐘,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南屏山,綿延橫陳于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余米。南屏山麓兩座著名的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鐘幕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鐘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巖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巖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鐘敲響,鐘聲振蕩頻率傳到山上,巖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鐘聲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回音迭起。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明朝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筑曲橋,堂軒。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筑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筑,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新西湖十景 云棲竹徑
![]() ![]() 滿隴桂雨
![]() ![]() 虎跑夢泉
![]() 龍井問茶 九溪煙樹 靈隱佛國
岳王墓廟 西湖的美景不僅是春天獨有,夏日里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蒙中的樓臺,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西湖不但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而且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西湖古跡遍布,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還有39處文物保護點和各類專題博物館點綴其中,為之增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詩,是一幅畫,是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游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