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檢制:所謂三檢制就是實行操作者的自檢、工人之間的互檢和專職檢驗人員的專檢相結合的一種檢驗制度。 1.自檢:自檢就是生產者對自己所生產的產品,按照作業指導書規定的技術標準自行進行檢驗,并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斷。這種檢驗充分體現了生產工人必須對自己生產產品的質量負責。通過自我檢驗,使生產者了解自己生產的產品在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并開動腦筋,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而采取改進的措施,這也是工人參與質量管理的重要形式. 2.互檢:互檢就是生產工人相互之間進行檢驗?;z主要有:下道工序對上道工序流轉過來的產品進行檢驗;小組質量員或班組長對本小組工人加工出來的產品進行抽檢等。這種檢驗不僅有利于保證加工質量,防止疏忽大意而造成成批地出現廢品,而已有利于搞好班組團結,加強工人之間良好的群體關系。 3.專檢:專檢就是由專業檢驗人員進行的檢驗。專業檢驗是現代化大生產勞動分工的客觀要求,它是互檢和自檢不能取代的。而且三檢制必須以專業檢驗為主導,這是由于現代生產中,專職檢驗人員無論對產品的技術要求,工藝知識和檢驗技能,都比生產工人熟練,所用檢測量儀也比較精密,檢驗結果比較靠,檢驗效率也比較高; 其次,由于生產工人有嚴格的生產定額,定額又同獎金掛鉤,所以容易產生錯檢和漏檢,有時,操作者的情緒也有影響。 應當指出,ISO9000 系列國際標準把質量體系的“最終檢驗和試驗”作為企業中一種重要的質量保證模式,對質量檢驗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和規定。 二、簽名制: 簽名制是一種重要的技術責任制,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入庫和出廠,每完成一道工序,改變產品的一種狀態,包括進行檢驗和交接、存放和運輸,責任者都應該在相關記錄文件上簽名,以示負責。特別是在成品出廠檢驗單上,檢驗員必須簽名或加蓋印章。操作者簽名表示按規定要求完成了這套工序,檢驗者簽名,表示該工序達到了規定的質量標準,簽名后的記錄文件應妥為保存,以便以后參考。 三、質量復查制: 我國有些生產重要產品(特別是軍工產品)的企業,為了保證交付產品的質量或參加試驗的產品穩妥可靠,不帶隱患,在產品檢驗入庫后的出廠前,要請與產品有關的設計、生產、試驗及技術部門的人員進行復查。查圖紙、技術文件是否有錯,查檢查結果是否正確,查有關技術或質量問題的處理是否合適。這種做法,對質量體系還不夠健全的企業,還是十分有效的。 四、追溯制: 在生產過程中,每完成一個工序或一項工作,都要記錄其檢驗結果及存在問題,記錄操作者及檢驗者的姓名、時間、地點及情況分析,在適當的產品部位做出相應的質量狀態標志。這些記錄與帶標志的產品同步流轉。產品標志和留名制都是可追溯性的依據,在必要時,都可搞清責任者的姓名、時間和地點。職責分明,查處有據,可以大大加強員工的責任感。產品出廠時還同時附有跟蹤卡,隨產品一起流通,以便用戶把產品在使用時所出現的問題,能及時反饋給生產者,這是企業進行質量改進的重要依據。 追溯制有三種管理辦法: 1.批次管理法根據零件、材料或特種工藝過程分別組成批次,記錄批次號或序號,以及相應的工藝狀態。在加工和組裝過程中,要將批次號逐步依次傳遞或存檔。 2.日期管理法對于連續性生產過程、工藝穩定、價格較低的產品,可采用記錄日歷日期來追溯質量狀態。 3.連續序號管理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連續序號追溯產品的質量檔案。 五、質量統計和分析 1.質量統計: 質量的統計和分析是質量報告和信息反饋的基礎,也是進行質量考核的依據。根據上級要求和企業質量狀況,質量檢驗可提出質量考核指標建議,上級考核指標亦可由上級直接規定。車間生產計劃部門應按月提供完成工時、產品數量、品種規格、零部件半成品完成數量等統計資料;質量檢驗部門負責質量檢驗結果及數據的統計、匯總,并按期向廠部和上級主管部門上報質量月報、季報和年報。質量檢驗部門還要提供其它各種質量情況的統計資料,質量統計資料一定要數據準確,分類整理,按規定項目和格式填寫。 2.質量指標:質量指標由于企業的產品和生產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通常應予考核的質量指標體系。 A、一次合格率:其公式為: 一次合格率=(下機合格數/下機總數)*100% 合格率=(檢驗合格總數/檢驗合格總數+不良總數)*100% B、一次交收檢驗合格率:其計算公式為: 一次交收檢驗合格率=(一次交檢合格批次/產品交檢總批數)* 100% C、開箱合格率:其計算公式為: 開箱合格率=(開箱檢驗合格數/開箱檢驗總數)*100% D、退次率:其計算公式為: 退次率=(退回產品總數/出貨總數)*100% 一般在許多企業而言,由于銷售渠道的滯后和售后服務政策要求,出貨總數往往應減去最近三個月的出貨數量。 六、不合格品管理 在不合格品管理中,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三不放過”的原則,一旦出現不合格品,則應: A、不查清不合格的原因不放過。因為不查清原因,就無法進行預防和糾正,不能防止再現或重復發生。 B、不查清責任者不放過。這樣做,不只是為了懲罰,而主要是為了預防,提醒責任者提高全面素質,改善工作方法和態度,以保證產品質量。 C、不落實改進的措施不放過。不管是查清不合格的原因,還是查清責任者,其目的都是為了落實改進的措施。 “三不放過”原則,是質量檢驗工作中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這種指導思想,才能真正發揮檢驗工作的把關和預防的職能。 2.兩種“判別”職能: 檢驗管理工作中有兩種“判別”職能: A、符合性判別:符合性判別是指判別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符合技術標準,即是否合格,這種判別的職能是由檢驗員或檢驗部門來承擔。 B、適用性判別:適用性和符合性有密切聯系,但不能等同。符合性是相對于質量技術標準來說的,具有比較的性質;而適用性是指適合用戶要求而言的,一般說,兩者是統一的,但也不盡然。人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完全合格的產品,用起來不一定好用,甚至完全不適用;反之,有的產品,檢驗指標雖不完全合格,但用起來卻能使人滿意。可能是由于用戶的需求不同,也可能是技術標準的制定本身就不合理,或者有過剩質量。所以不合格品不一定等同于廢品,它可以判為返修后再用,或者直接回用。這類判別稱為適用性判別。由于這類判別是一件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和要求,因此檢驗部門難于勝任,而應由不合格品審理委員會來審理決定。這類審理委員會在國外稱為MRB(MateriaI Review Board),應由設計、工藝、質量、檢驗、計劃、銷售和用戶代表共同組成,重要產品應有嚴格的審查程序和制度,比如我們常用的特采審批程序,就是采用MRB來完成這一審批過程的。 3.分類處理:對于不合格品可以有以下處理方法: B、返工,返工是一個程序,它可以完全消除不合格,并使質量特性完全符合要求,通常返工決定是相當簡單的,檢驗人員就可以決定,而不必提交MRB審查。 C、返修,返修與返工的區別在于返修不能完全消除不合格品,而只能減輕不合格品的程度,使不合格品尚能達到基本滿足使用要求而被接收的目的。 D、原樣使用,原樣使用也稱為直接回用,就是不加返工和返修。直接交給用戶。這種情況必須有嚴格的申請和審批制度,特別是要把情況告訴用戶,得到用戶的認可。 4.不合格品的現場管理: 不合格品的現場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A、不合格品的標記凡經檢驗為不合格品的產品、半成品或零部件,應當根據不合格品的類別,分別涂以不同的顏色或做出特殊的標志。例如,有的企業在廢品的致廢部位涂上紅漆,在返修品上涂以黃漆,在回用品上打上“回用”的印章等辦法,以示區別。 B、不合格品的隔離對各種不合格品在涂上(或打上)標記后應立即分區進行隔離存放,避免在生產中發生混亂。廢品在填寫廢品單后,應及時放于廢品箱或廢品庫,嚴加保管和監視,任何人不準亂拿和錯用。一旦發現動用廢品,以假充真,檢驗人員有權制止、追查或上報。隔離區的廢品應及時清除和處理,在檢驗人員參與下及時送廢品庫,由專人負責保管,定期處理消毀 。 5.對不合格品要嚴加管理和控制,關鍵在于: A、對己完工的產品,嚴格檢查,嚴格把關,防止漏檢和錯檢。 B、對查出的不合格品,嚴加管理,及時處理,以防亂用和錯用。 C、對不合格的原因,應及時分析和查清,防止重復發生。 七、質量檢驗的考核 1.檢驗誤差及其分類: 在質量檢驗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檢驗誤差是很難避免的,甚至是經常發生的。據國外資料介紹,檢驗員對缺陷的漏檢率有時可以高達15%一20%。目前許多企業對檢驗人員的檢驗誤差,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缺乏“檢驗誤差”的概念,迷信100%檢驗的可kao性。認為只要通過檢驗合格的產品,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合格品,實際上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因為這里面還存在檢驗誤差。檢驗誤差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技術性誤差技術性誤差,是指檢驗人員缺乏檢驗技能造成的誤差。例如,未經培訓的新上崗檢驗員,最容易發生這種誤差。這往往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藝知識, 檢驗技術不熟練,對檢測工具或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不掌握,或在視力上有生理缺陷(如近視、視力不足或色盲),也可能由于缺乏檢驗經驗等原因所造成。 B、情緒性誤差由于檢驗員馬虎大意、工作不細心造成的檢驗誤差。如檢驗人員思想不集中、心情緊張、家庭不和、有煩惱心事;或由于工資獎金等問題,思想鬧情緒;或生產任務緊、時間急等原因引起情緒波動所造成的檢驗誤差。 C、程序性誤差由于生產不均衡、加班突擊及管理混亂所造成的誤差。如生產不均衡,月初松、月末緊,加班加點,精力疲累,加之待檢產品過于集中,存放混亂,標志不清,或工藝、圖紙有臨時改變,而檢驗人員又不知道等原因造成的檢驗誤差 。 D、明知故犯誤差由于檢驗人員動機不良造成的檢驗誤差。如有意報復,迫于生產部門的壓力,工檢關系不和,或為了多拿獎金等原因所造成;少數情況下可能有意破壞 。 2.檢驗誤差的指標及考核方法 A、檢驗誤差的兩個主要指標不論哪類原因造成的誤差,均可概括為以下兩類: a、漏檢,漏檢就是有的不合格品沒有被檢查出來,當成了合格品,這當然使用戶遭受損失。這里所指的用戶是廣義的,下道工序也可以認為是上道工序的用戶。 b、錯檢,錯檢就是把合格品當成了不合格品,在檢驗員檢查出來不合格品中還有的是合格品,這當然使生產者遭受損失。 B、測定和評價檢驗誤差的方法 b、復核檢查,由技術水平較高的檢驗人員或技術人員,復核檢驗已檢查過的一批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c、改變檢驗條件,為了解檢驗是否正確,當檢驗員檢查一批產品后,可以用精度更高的檢測手段進行重檢,以發現檢測工具造成檢驗誤差的大小。 d、建立標準品,用標準品進行比較,以便發現被檢查過的產品所存在的缺陷或誤差 。 C、考核注意事項,目前各企業對檢驗人員工作質量的考核辦法,各不相同,還沒有統一的計算公式。由于考核是同獎金掛鉤,而各個工廠的情況又互不相同,所以要采用統一的考核制度,比較困難。但在考核中有些問題是共同性的,必須加以明確: 第一 質量檢驗部門和人員不能承包企業或車間的產品質量指標。 第二 關于檢驗人員和操作人員的責任界限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