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形意拳的記載,說李洛能前輩回到河北后傳授的是“五行六象”,而后李存義前輩等山西補足的十二形,更說是郭云深前輩與車毅齋前輩定下來的李洛能前輩所傳六象及車前輩所補六象的次序。
這個說法使不少形意拳的傳人們多年來一直都在尋找原始的“六象”是什么內容。眾說蕓蕓中有兩種方向的意見:
1、就是前面所說的“六象”=十二形中的六個動作;
2、是戴家心意六合拳與形意拳都有的練習要求之六象:“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鷹捉、雷聲”。
本人在與各位好友交流中,突然尋找到了個突破的思路,現簡單的歸納出來供大家參考。
從眾多拳種的拳譜中發現前人從拳術名詞外采納介(借)入拳術中的名詞基本都是傳統文化中影響較廣的概念性名詞,也是普通老百姓能接觸到、理解了的名詞。“六象”這個詞正是這樣一個在傳統文化中的易、醫、儒、道、佛、俗等中均有定義的概念性名詞。
由此,首先發現第一種說法按古人的傳統,拳術不可能引入一個廣泛使用的名詞卻與原有解釋無任何關聯。十二形中的內容動作是與名稱相對應的,直接叫“六形 ”
更合乎古人的命名稱呼習慣,但事實是不但“六形”等于“六象”的說法在傳統文化中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借立的依據,更令人費解的是李六象與車六象各“六形”到底是對應十二形中的哪些至今無法分曉。由此判斷“十二形”的動作與“六象”沒有直接關聯。
第二種說法有根據:“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鷹捉、雷聲”雖然是練拳要求,其與道家六象有著驚人一致的吻合點:頭=虎抱頭、足=雞腿、背=熊膀、翼= 鷹捉、尾=龍身、目=目口相近于雷聲。也與北方的民俗中“上下左右前后”這個六象概念接近:上=虎抱頭下=雞腿、左=熊膀右=鷹捉(左膀右臂)、前=雷聲后=龍身。
分析至此,“六象”似乎可以明確,因為余下的是一個并非重要的疑問:李洛能為什么在“五行拳”的拳術名稱后面加上了“六象”這個練拳要求?
在幾乎定論中筆者發現北方民俗中老百姓們管“上下左右前后”叫“六象”的同時也稱其為“六合”。
重新翻開孫祿堂前輩的《形意拳學》、姜容樵前輩的《形意母拳》談及“六象”的內容,言“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鷹捉、雷聲”----“六象”時提及了“內三合”、“外三合”----“六合”的概念。相提并論的敘述與民俗的“六象”=“六合”相吻合。
掩卷沉思后不由恍然大悟,歷史的真相很可能就在這里。
李洛能前輩功成名后回到河北總結了一身武學,傳授給了河北弟子時也正言是從戴家學來的拳。但傳授的內容無論從拳架到訓練階次完全與戴家拳不同,戴家拳本稱
“心意六合拳”,李洛能前輩傳拳時稱卻“五行六象”,不但不提“戴家拳”或“心意六合拳”,更是連“六合”二字都避開,采用了“六象”這個具有相同意義卻不同的名詞。在這里有理由推斷出李洛能前輩已經把在戴家所學的內容完全的融入了(暫不知是其創編還是另有傳承的)五行拳拳術中,此命名可以佐證“五行拳”
已經是徹底獨立于“戴家心意六合拳”之外自成體系的新拳術。
從命名方式上看:“五行六象”與“心意六合”很相近,甚至可以剖析成
“五行六合拳”。使用“六象”后,一是可以區別于原有“六合”,二是所擁有的內涵更加廣泛。僅“五行”一詞就已經囊括了天地間萬物的屬性,而“六象”所代表的除了所有優秀拳種都具有的拳術內外“六合”概念外,還帶有儒家六象的“天時地利人和”、道家“六象九苞”、醫家“春夏秋冬晝夜”“三陰三陽六經”、易學的“三陰三陽六爻成象”、民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等,等等,非常好的配合了五行拳橫刀立馬永往直前的氣概,又在名稱上與“心意六合拳”區別對應開,賦予了形意拳傳人常言的“象形取意”更深層的寓意。
與所有的拳術發展一樣,“五行六象”隨著交流與發展接受了多方面的影響,先是發展過程中一度多種拳名并存,約1900年后在拳術內容上又增加了許多,直至《形意拳學》出版后慢慢的眾約成俗,最終成為人們熟悉的名字----“形意拳”。
在“五行六象”時代,河北弟子們練一個出一個好手,與“八卦掌”、“太極拳”同期并稱為“清末三大內家拳”。隨著河北傳人們的努力,實力雄厚的形意拳終于突破了地方拳種的發展模式而傳播到全國各地,成為傳統武術中最著名的拳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