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 銙 古人以前的服裝是沒有紐扣的,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便在腰部束一根長長的寬帶,稱之為腰帶,“帶銙”則是釘附在腰帶上的裝飾物。裝飾物的材質什么都有,有玉、金、銀、犀、銅、鐵等等,這就有了玉帶、金帶、銀帶之分。古時依官職、地位、身份的高低,所佩帶銙的材質和數量也就有所區別,材質越珍貴,飾紋越豐富,帶銙的數量越多,越能代表人的官職、權力、地位和財富。這在歷朝歷代都有明文規定,不得逾越。
摩羯紋金帶銙(遼代)
![]() ![]() ![]() ![]() 與中原漢人喜歡玉料不同,遼代(公元907-1125年)契丹人由于受遷徙的生活方式影響,更喜歡金銀等材質,所以帶銙常以金銀為主。遼代立國后,契丹服飾也納入官場禮制,帶銙材質的使用有了等差,一、二品用金銙,三至六品用犀銙,七至九品用銀銙。銙數從7~13枚不等,等級愈高,銙數也愈多。 此摩羯紋金帶銙,一套共11枚,用赤金壓模制成,帶銙的紋飾為“摩羯”。 ![]() “摩羯”來源于印度民間神話傳說,是一種長鼻利齒、魚身魚尾的神異動物,被尊奉為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見于古代印度的雕塑和繪畫藝術中。東晉時期,隨著佛經的漢譯,摩羯被介紹到中國,與中國的“龍”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國魚龍合體之神獸。這種龍首、魚身、帶翼的造像,在唐朝已基本成形,成為金銀器中較為常見的紋飾圖案。遼代時摩羯紋像又更為契丹族人所喜愛,大量地應用于金銀佩飾和各類器物上。
金框寶鈿白玉帶銙(明代)
![]() ![]() ![]() ![]() ![]() 明代(公元1368-1644)時金銀器制作水平和工藝風格,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由于朝廷對金銀器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只允許宮廷皇室、親王貴族使用,所以制作出來的金銀器都是精美絕倫、高貴華麗,充滿皇家氣派。金銀器加工工藝廣泛采用了高超的掐絲、累絲、鑲嵌、塹刻、鏤雕等多種技法,造型奇巧,工藝精湛。而用細密、整齊、有規律的累絲為地紋,其上鑲嵌各類寶石,則更是明朝金銀器獨有的特征。 ![]() 此金框寶鈿白玉帶銙,一套共20枚,采用花絲鑲嵌工藝,金拉成很細的細絲,再用編織技法編成辮骨和形狀大小一致的巻草紋,焊于一體為地包裹住白玉,其上鑲嵌色彩斑斕的紅寶石。纍絲金光燦躍,寶石雍容華貴,白玉細膩溫潤,金、石、玉三者眾映生輝,無不顯現了王者的尊貴。 明朝官服所佩帶銙數量,依定制最多為20枚,并按官員等級的不同,分別用玉、金、銀、銅、烏角等不同材料制作裝飾板。故宮博物院出版的《紫禁城》2011年8月刊,「明代宮廷服飾簡介」一文里,就對帶銙有比較詳盡地描述,見下圖: ![]() 明代皇帝常服示意圖
![]() 常服革帶(參考定陵出土實物繪制) 根據明代張自烈撰寫的《正字通》“帶銙”字條:明制,革帶前合口處曰三臺,左右排3圓桃,排方左右曰魚尾(鉈尾),有輔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帶銙的排列如下圖所示:
![]() 位于湖北省鐘祥市的梁莊王墓,是明仁宗第九個兒子梁莊王朱瞻垍(公元1411-1441)及其后妃魏氏的合葬墓,是僅次于明皇陵(定陵)而保存完好的明代王陵,在眾多的金銀玉器中就有11條帶銙,可以說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材質最為齊全,數量最為完整的帶銙系列。有素白玉帶銙、青白玉鏤空云龍紋帶銙、金鑲青白玉帶銙、金鑲青白玉鏤空龍穿牡丹帶銙、金鑲寶石帶銙、金累絲鑲寶石帶銙等。這些帶銙十分精美絢麗,突顯出皇族無上的尊貴地位(見下圖一至五)。
![]() 白玉帶銙(圖一)
![]() 金鑲玉鏤空龍穿牡丹帶銙(圖三)
![]() 金鑲寶石帶銙(圖四)
金累絲鑲寶石帶銙(圖五) 注:文中未注解的器物均為作者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