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昆山同德堂鄒羿 2011-10-09

    館友“yunhaizouyi”:
             您好!您的館藏文章“《石恩駿方藥經驗集”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于2014年4月11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健康/養生”下“雜癥/偏方”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

    ────360doc個人圖書館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的內容1
      

    2011-03-15 12:41:10|  分類: 默認分類 |  標簽: |字號 訂閱

    本文引用自貴州中醫何錢《白術通便秘、止腰痛》
     

                                         白術通便秘、止腰痛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白術性味苦、甘,溫,歸脾、胃二經,傳統認為具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效,故一般用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脘腹脹滿、痰飲水腫、氣虛自汗、胎動不安之證,而其通便秘、止腹痛之殊功,多為世醫所忽略,頗以為憾。石師認為:白術治便秘,有標本兼治之妙。考其通便之功,始見于《傷寒論》,文中即有“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的記載。白術本為健脾燥濕之要藥,用治大便溏瀉之證尚屬的對,何以能治便秘?石師云:“便秘一證,盡管臨床有風秘、冷秘、氣秘、熱秘、虛秘諸秘之分,然終究與脾胃有關。《本草匯編》云:‘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津何由生……用白術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由此可見,脾得運化,其為胃行津液之功可復,陰津得布,便秘可除”。清代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續》中云:“白術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處在于多脂”。《本草正義》亦謂白術“富有膏脂,故苦溫能燥,亦能滋潤津液……萬無份陰之虞。”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品有促進腸胃分泌及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等作用,故用治便秘,確屬標本兼治之妙品。石師還體會到,本品治便秘,必須生用,炒過則膏脂成份多致損壞,療效大減;必須重用,大劑量通便之功顯著,少則乏效。一般病例,僅予本品30~60g,水煎服,即收著效,頑纏不愈者,則宜以本品為君,根據病情伍以補氣,滋陰,養血,清熱等品治之。

    白術尚可止腰痛,早在《本經》就有本品“主風寒濕痹死肌”之認識,而直言作腰痛之用,后世諸家多有描述。如《本經逢原》謂本品“散腰臍間血”。《湯液本草》稱“白術入少陰,利腰臍間血,通水道”。東漢張仲景之甘姜苓術湯“治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即用白術。清代王旭高《醫學芻言》腰痛門記載:“陳修園治腰痛久不愈,用白術一兩為主……據云神效。”陳士鐸《辨證錄》腰痛門,自制12方,無一方不用白術,最小量5錢,最多1劑半斤,指出“白術善通腰臍之氣”,“必須多用乃神”。有鑒于此,石師臨證時,善以白術入藥,隨證配伍,治療各種證型之腰痛,每收佳效。石師認為,腰痛之由,或感寒濕,或受濕熱,或為氣滯血瘀,或為腎虧體虛等。感受寒濕者,則脾陽不振,其運化水濕之功受限,寒濕遂留于腰部肌肉,發為腰痛,此際重用白術配合溫陽散寒之劑,正為的對;感受濕熱者,則筋脈弛緩,經氣不通,此時取白術苦溫燥濕配合清熱利濕劑,則濕熱下清,腰筋強壯,疼痛可止;因于氣滯血瘀者,白術善利腰臍間血,配合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劑,則氣行瘀除,經脈通利;腰為腎之府,腎精虧損,則無以濡養筋脈而發為腰痛。然腎為先天,脾為后天,二臟相濟,溫運周身,此際用白術,蓋取其補氣健脾,利腰臍之功,以冀氣血調和,腎氣通達,氣暢則腰痛自除。

    [病案舉例]

    任某某,男,37歲,民工。訴1年前因露臥濕地后即出現腰痛,轉側不利,懼冷,每逢天氣變涼病情加重,迭進補腎散寒藥多劑乏效。舌淡苔白膩,脈沉遲。此寒濕腰痛,予甘姜苓術湯加減。處方為:白術30g,干姜10g,茯苓15g,桂枝10g,牛膝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連進5劑,腰痛大減,繼服3劑即愈。

         大劑苦參治不寐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苦參是近年來研究較多且頗見成效的一味藥物。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諸經,具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水退黃,明目止喘等諸多功效,可單味或入復方中煎服,亦可外用,運用得當,療效明顯。有關這方面的文章時有報道,多能引經據典,且結合現代藥理學之研究成果,新知舊識相融,皆有其理矣。苦參治不寐,古之文獻記載不多,惟《別錄》云其能“安五臟,定志益精”,《本草經百種錄》謂其可“去心腑小腸之火”,雖未直言治不寐,然從本病之病性分析,卻不難知曉。蓋不寐一證,不外虛實二端,虛證多系心失所養,實證多為邪實擾心,故無論虛實,皆與心有關聯,由苦參之功以推之,其理亦明。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本品所含之苦參堿有麻痹或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此亦為本品治不寐提供了可靠的藥理學基礎。石師通過多年之臨床觀察,別有體會,認為本品味苦卻無堅陰之效(前人經驗,苦可堅陰),名參卻無補益之功,實為異數也,臨證選用,不可不曉。同時,石師還強調,本品用于不寐證之治療,取效之關鍵在劑量。小劑量(6~10g)療效不顯,大劑量(15~30g)可見奇效,惟本品系苦寒之藥,易傷中陽,故凡脾胃虛寒者忌用。

    [病案舉例]

    雷某某,女,51歲,商人。患不寐5年余,自服安神補腦液,刺五加片等藥,療效不著而來診。刻診:不寐多夢,頭暈心悸,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細數。此陰虛火旺之證也,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為治。處方為:黃連9g,黃芩6g,白芍10g,生地15g,柏子仁15g,炒棗仁15g,阿膠9g(烊化),雞子黃2枚(自備),朱砂3g(沖服),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連進5劑,療效不著。繼在原方基礎上加苦參10g,復進3劑,上癥略減。遂將上方之苦參加至20g續服,2劑后上癥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囑繼服3劑善后

    遠志解毒消腫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遠志一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且將其列為上品。味苦、辛,性溫,歸心、腎、肺經,不僅具寧心安神,祛痰開竅之佳效,亦有解毒消腫之殊功。惟其解毒消腫之用最易為醫者所忽略,誠為可惜。考本品解毒消腫之功,散見于諸家本草。如《本草綱目》載:“治一切癰疽”,《三因方》遠志門:“治一切癰疽、發背、 癤毒,不問虛實寒熱,遠志(湯洗去泥,捶去心)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對此,近代名醫張山雷頗多贊賞,謂之《三因方》治一切癰疽,最合溫通行血之義。《本草求真》曰:“一切癰疽背發,從七情憂郁而得,單煎酒服,其渣外敷,投之皆愈,非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意乎?”臨證時,石師亦每以本品入藥,常獲良效。如癰疽瘡毒、乳房腫痛,石師取其辛行苦泄之力,疏通氣血之壅滯而消散癰腫;又因本品味辛入肺,開宣肺氣,以利咽喉,亦常用于喉痹之治。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乙醇浸液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人型結核桿菌等均有明顯抑制作用,此即為遠志解毒消腫之功提供了可靠的藥理學基礎。

    入煎劑6~9g,特殊情況可用至30g,外用適量。有胃炎及胃潰瘍者慎用。


    大蒜系抗癆之圣藥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大蒜作抗癆之用,諸家本草均未直言。《別錄》云其“散癰腫魘瘡……殺毒氣”,《直指方》亦載其“散癰腫”,《隨息居飲食譜》描述較為詳細,稱本品“解毒,消痞殺蟲。外灸癰疽”,可見其解毒,散癰腫,殺蟲之功較為確實。如以肺癆一疾為例,尤其是慢性纖維空洞型及耐多藥者,病灶多纖維收縮,干酪樣壞死,周圍淋巴血管瘀阻不暢,病灶多呈現僵化狀態,常藥殊難奏效。然細究大蒜所主,卻頗能切中本病病機,故石師臨證時常選本品入藥,確獲良效。

    近年來,本品抗癆之力漸為人所熟識,如《四川中藥志》已明確指出,本品能治“肺結核”。已故貴州名醫方以正教授更以大蒜入藥,創新方多首,治療各種類型之結核,均療效斐然,最為石師所推崇。如葎花蒜梅丸,即以葎草花、凈大蒜、凈烏梅肉各30g組成,將葎、梅研細末,大蒜搗泥加冷開水適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5~9g,日1次,治療肺結核、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連梅蒜丸,即以黃連、凈烏梅肉、凈大蒜各30g組成,將連、梅共研末,用大蒜搗泥加冷開水適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6g,日2~3次,治療肺結核、腸結核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品對結核桿菌,尤其是耐多藥者療效明顯,值得臨床重視。

    本品入煎劑一般為6~10g,外用適量。因本品必竟系辛溫之品,有醫者對用于陰虛火旺型之結核患者是否恰當提出質疑。據石師經驗,本品此際確不宜單獨使用,臨證時最好配伍養陰清熱劑,則久用無虞。


     虎耳草善療腎疾 

                                                        何錢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虎耳草,別名金錢吊芙蓉,金絲荷葉,老虎草等,性寒,味辛、苦,功效:清熱涼血、祛風解毒,在外科、皮膚科等領域應用較廣,一般用于治療疔瘡、中耳炎、蕁麻疹等疾病,多有效驗。然該藥之用,不僅于此,石師根據多年的觀察和研究,認為其對各種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癥有較理想的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和學習。

    虎耳草療腎疾,諸家本草均無記載,然確具實效。石師以此單味藥制成粗末,命名為“益腎解毒散”,用治急性腎炎,30g為1日量,冷水300ml浸泡半小時后,煮沸離火,置溫后過濾去渣服用,每日分數次服完,一般在5~24天內治愈;慢性腎炎及腎病綜合癥病情較復雜,石師則以該散為基礎,輔以補氣健脾、益腎養陰之中藥,患者常在用藥4~5周尿蛋白及腎功能開始好轉;尿毒癥因病情兇險,需在上述兩者基礎上再輔以尿毒靈粉劑10g(組成為虎杖、蒲公英、生大黃各等份),冷水150ml浸漬半小時后,煮沸即離火,置溫后過濾去渣100ml保留灌腸,每日1~2次,多數患者可以逆轉。

    石師認為,多種形式的感染,是導致多種腎病特別是慢性腎病反復發作,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反復的炎性刺激,激發腎臟的變態反應,即是慢性腎病不斷進展和惡化的病理基礎。應用虎耳草,能較好起效,其基本原理可能就是該藥能阻斷這種變態反應,其療效之特殊,實有別于一般清熱涼血、祛風解毒藥,有待進一步研究。

    馬錢子應用三則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馬錢子又名番木鱉,苦,寒,有大毒,歸肝脾二經,功效為:通絡散結,消腫止痛,用以治療各種外傷、痹證、脊髓病變、中風后遺癥、膿腫等,運用得當,常能起死回生。清代《外科全生集》曰:“能搜筋骨入髓之風濕,祛皮里膜外凝結之痰毒。”《醫學衷中參西錄》也云:“開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力,遠勝于它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其含有的主要有效成份士的寧和馬錢子堿,能首先對脊髓的反射機能起興奮作用,其次才興奮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有改善微循環,刺激骨髓,活躍造血功能等作用,但大量則會引起驚厥,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等中毒癥狀,因此向來為醫家所畏懼。石師根據多年運用該藥的經驗,認為凡沉疴痼疾,常規用藥少效者,只要病情適合,加用此藥,則療效倍增,但值得注意的是,該藥最佳有效量和輕度中毒量比較接近,因此,這個“度”的把握,至為關鍵。

    石師認為,該藥內服煎劑應嚴格控制在1~1.5g,入丸散劑量為0.3~0.9g,且服用時間不宜過長,若超過3個月有蓄積中毒之虞。

    另外,該藥的炮制也十分重要,炮制太過,常致無效;炮制不力,最易中毒,所以該藥的炮制是非常講究的,炮制方法也很多,如砂炒法、油炸法等,醫者不可不知。下面就石師運用馬錢子施治于腰椎間盤脫出癥和急性脊髓炎、中風后遺癥三疾之經驗,分述于下,以佐其卓越療效。

    (一)腰椎間盤脫出癥

    該病屬中醫“骨痹”、“腰痛”范疇,腎虛為內因,風寒濕邪常為其外來發病因素,因此補腎壯督,祛寒逐濕為其常法,但療效有時不盡理想,石師根據張錫純謂馬錢子“開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力遠勝于它藥”啟發,將其運用于這一骨科頑疾,且取得滿意療效,這與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學習態度是分不開的。石師認為多讀古人著作,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再勇于實踐,不斷創新,勤于總結,多留心臨床報道的一些時方、土單驗方等,則能取他人所長,補自己所短,少走彎路。如前文報道之以馬錢子為主藥之仿九分散方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正源于此。石師認為,該方別具一格,頗有膽識,于是大膽實踐于臨床,結果收到意外之療效。30年來,石師擴大了該方的治療范圍,如腰肌勞損、骨結核、神經元性肌肉萎縮、重癥肌無力等疾病,無不應手取效。如骨結核,石師常以陽和湯送服(該散用小劑量),神經元性肌肉萎縮則以桂附地黃湯送服,重癥肌無力多以補中益氣湯送服,他人之成功經驗,經過反復驗證、總結,何償不是自己的心得體會?他曾坦言,其不少經驗是從別人身上學來的,只要病情適合,完全可以大膽借鑒。向別人學習,并非是看輕自己,相反,閉門造車,才真正是一個醫生的悲哀。他這種樸實的作風,治學的態度,讓我受益終生!

     [病案舉例]

    陳某某,女,60歲,農民。腰痛伴右下肢麻木1個月,不能俯仰,行走,作CT示:腰椎間盤脫出癥,經理療、內服中藥等,均未見顯效,對治療已失去信心,經人介紹,遂求治于石師。舌淡紫,苔薄白,脈沉弦,證屬督脈受損,經絡瘀滯,宜補腎壯督,通絡止痛為治,予獨活寄生湯送服復方馬錢子散。囑患者每晚臨睡前服該散1次,自5粒開始,無效則每晚增加1粒,服至每晚6粒時,腰背有緊密的牽拉感,遂不再加量,但仍按此劑量繼服,共服藥2周后停藥3天,病情已明顯減輕,即漸減為每晚3粒,繼服2周鞏固療效。經隨訪,病已痊愈。

     

    (二)脊髓類疾病

    即西醫之脊髓炎、脊髓癆、脊髓空洞等,屬中醫之“風痱”、“ 瘖痱”范疇,古代醫書多有記載,如《靈樞·熱病篇》云:“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堪”。《醫宗必讀》曰:“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廢或全廢,皆曰痱也。”《圣濟總錄》稱:“病痱而廢,肉非其肉者,以身體無痛,四肢不收而無所用也”。中醫一般認為該病是下元虛衰,虛陽上浮,痰濁隨之上泛,堵塞竅道所致。“ 瘖”是舌不能言,“痱”是足廢不能用。由于下元虛衰,筋骨痿軟無力,故足廢不能用;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故舌強不能言。治宜溫補下元,攝納浮陽,開竅化痰,宣通心氣,地黃飲子為其有效方劑。石師認為對此脊髓類病變,西醫療效欠佳,中醫常規補腎溫陽,祛痰開竅等治療,療效亦不太滿意,如能加馬錢子祛頑痰、通經絡,則往往收桴鼓之效。

    [病案舉例]

    廖某某,男,58歲,工人。平素體健,10多天前雙下肢漸出現麻木,不能行走,約4天后雙下肢完全失去知覺,排尿困難,在某大醫院以“急性脊髓炎”住院,經激素、理療、中藥等治療,未見任何療效,放棄住院治療后,家屬登門請求石師用中醫治療。目前患者病情逐漸加重,且出現雙下肢浮腫,大小便必須依靠灌腸、導尿才能排出,痛苦異常,稍有言語錯亂,舌淡,苔薄白,脈弦滑,此乃腎虛發為痱證,宜溫補下元,開竅化痰,通利二便為治,予地黃飲子加減。處方:生熟地各15g,巴戟天15g,山萸肉12g,制附片9g(先煎),肉桂5g(后下),淫羊藿15g,菖蒲12g,遠志12g,生大黃6g,牛膝15g,茯苓15g,麥冬15g,五味子10g,炮山甲5g(分沖),車前子20g(包煎),通草9g,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30劑,大小便正常,已不需灌腸和導尿,神志完全清楚,雙下肢浮腫也消失,但仍麻木,不能行走,遂以上方減去菖蒲、遠志、生大黃、牛膝、茯苓、車前子、通草,加入制馬錢子0.5g,分3次吞服,服至9劑時,即能依靠拐杖緩慢行走。效不更方,以上方擴大劑量,制成蜜丸,又服3個月,已能不依靠拐杖行走,基本治愈。

    (三)中風后遺癥

    是指因腦溢血或腦血栓、腦栓塞經過救治后所遺的輕重不等的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斜、記憶力減退等癥狀。多為患病后氣虛血瘀,脈絡瘀阻,風痰阻絡,或肝腎兩虧,精血不足,筋骨失養所致,常以補氣活血、祛風除痰、宣竅通絡或滋補肝腎、柔筋壯骨法為治,臨床一般多以補陽還五湯或地黃飲子、天麻鉤藤飲等方為主加減。然石師通過數十年臨床觀察到,該病似不宜單一以某一證型而概括之,實際上,多證并存反而更為常見。患者多是在癥狀的表現上有所側重而已,或半身不遂較重,或言語不利突出,或口眼斜明顯,而治療總不離虛、火、風、痰、氣、血六端。鑒于此,石師以馬錢子等入藥,創制了對該病具有普遍適應性的“復腦丸”,多年運用,常收卓效。近幾年,石師以該丸加減治療多例長期癱瘓在床的患者,有的已失語多時,有的已四肢肌肉萎縮,中西醫久治無效,經服用該丸3個月,多能生活自理,構語清楚,四肢肌肉豐滿。該丸若去馬錢子,療效大減,蓋因該藥開通經絡,祛除頑痰死血之功甚宏,現代醫學亦研究證實可增強肌力、興奮血管運動中樞等,非它藥所能及焉!該丸由生黃芪150g,當歸100g,川芎100g,淫羊藿100g,白芍100g,天麻100g,鹿角膠100g,生水蛭100g,全蝎100g,補骨脂100g,制附片80g,制馬錢子80g,白花蛇50g所組成,共研細末,煉蜜為丸,9g/丸,每服1丸,1日3次,飲前溫開水吞服。神志不清加菖蒲、遠志;上肢無力加桑枝、羌活;下肢無力加牛膝、獨活;言語不利加膽南星、菖蒲、薄荷;口眼斜加僵蠶、白附子等。

    [病案舉例]

    平某某,女,65歲,農民。2年前因突發昏厥,在某醫院確診為“腦溢血”,經搶救蘇醒后,吐詞不清,左半身不遂,長期癱瘓在床,雖多方醫治,終鮮療效,經熟人介紹,延請石師治療。刻診:頭痛,頭暈,健忘,吐詞不清,左半身不遂,挪動困難,四肢肌肉嚴重萎縮,二便正常,舌淡紫苔白,脈弦滑。此為氣虛血瘀,痰瘀阻絡,兼肝腎兩虧,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宜補氣活血,除痰通絡,滋補肝腎,榮筋壯骨諸法共治,予復腦丸加膽南星、菖蒲內服,同時囑家屬常按摩四肢肌肉、關節,多作曲伸運動,每日由2人將患者扶起,來回挪動,以期能刺激神經肌肉組織,并鼓勵患者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3個月后,患者吐詞基本正常,四肢肌肉逐漸豐滿,已能單獨自由行走。隨訪3年,病情穩定。

      治療偏頭痛重用川芎,療效獨佳

                                      何錢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川芎,本名芎藭,味辛,性溫,入肝、膽、心包經,功效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常用于頭痛、冠心病、月經不調、痛經、風濕麻木、外傷等疾病的治療。石師根據長期臨床觀察指出:川芎一藥,雖臨床運用廣泛,但其獨到之處則是大劑量治療偏頭痛,療效特佳,而且強調臨證時必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以配伍,方能發揮其良好的止痛作用。切不可無問寒熱虛實,按圖索驥,投以固定方藥配大劑川芎治療,如此,則有膠柱鼓瑟之嫌,病必難愈矣!

    考川芎治療偏頭痛,最早見于《本經》,云:“主中風入腦,頭痛”。金元時期,李東垣亦強調“頭痛必用川芎”。清代陳士鐸在《辨證錄》載治療偏頭痛之散偏湯(川芎30g,白芍15g,炙甘草3g,制香附6g,郁李仁3g,柴胡3g,香白芷1.5g,白芥子9g),更突出川芎治療偏頭痛的作用,其方后注云:川芎必須重用30g,其效方顯。可見,重用川芎治療偏頭痛不是無稽之談,而是有據可查的。惟其辛溫走竄,易耗氣傷陰,臨證遣方時當配以補氣養陰劑,則久用無礙。

    偏頭痛屬中醫的“頭痛”、“偏頭痛”范疇,為發作性神經-血管功能障礙,以反復發生的偏側或雙側頭痛為特征。中醫認為其發生是肝臟本虛,風痰瘀滯經絡,絡脈失和所致,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別,病理有本虛標實之異,因此,治療當分外感內傷,標本虛實,臨證時,則需根據證型之不同配伍大劑川芎,不可不知。

    [病案舉例]

    羅某,女,39歲,教師。3天前頭部右側劇烈疼痛,呈博動性,且感心悸氣短,頭昏乏力,失眠,舌淡苔白,脈細弱略弦。自服“正天丸”、“頭痛散”、“強的松”等藥乏效,帶淚求診。此乃氣血兩虛,陽氣不升,絡脈受阻,治宜氣血兩補,升陽通絡。處方為:川芎30g,炙黃芪15g,黨參15g,茯神30g,遠志12g,當歸12g,雞血藤25g,桂枝5g,赤白芍各12g,生熟地各12g,地鱉蟲10g,元胡30g,羌活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3劑后頭痛完全停止,隨訪2年未復發。

    當然,反復不愈的偏頭痛,常多證并存,病情十分復雜,非短期所能為功,臨床若單一用某一型劃分,不僅困難,而且按此用藥,亦常致無效,故石師創立了“愈頭痛丸”治療遷延不愈的偏頭痛,筆者多年使用,無不愈者。該丸由川芎30g,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0g,白芷12g,鉤藤15g,三七6g,澤瀉15g,膽南星10g,細辛6g,灸甘草10g,菊花10g,刺蒺藜15g,制首烏15g,丹參15g,茯苓15g,蔓荊子12g,元胡12g,全蝎6g,枸杞15g,黨參15g,山藥20g,山萸肉15g,枳實10g,天麻10g,地龍12g,熟地15g,丹皮12g,夜交藤15g所組成。研末,水泛為丸,每服5g,1日3次,連服3個月。處方看似雜湊,實則用藥思路非常清晰,該方以調整肝脾腎,通絡止痛為治,川芎雖重用,但因與補氣養陰劑伍用,且丸藥緩投,并無耗氣傷陰之虞。筆者長期在基層工作,所遇偏頭痛患者不在少數,有的由于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而把過多的費用反復投入到輔助檢查,如CT、磁共振、腦電圖等項目上,長期用激素、鎮痛藥而造成了腎功能不全、股骨頭壞死、消化道潰瘍等,忘記了“治病必求其本”這一古訓,讓人痛心之極!醫乃仁術,作為一個醫務工作者,在臨床工作中,常會遇到一些頑纏疾病,吾儕切不可人云亦云,對待患者敷衍了事,不顧預后,以求一時之效,相反,當應該積極的尋找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以期治病求本。《內經.靈樞》云:“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世上沒有不治之癥,只有不知之癥,臨床醫生,任重而道遠也。

    [病案舉例]

    李某某,女,65歲,農民。患“偏頭痛”40多年,發作時左側頭部及巔頂疼痛劇烈,呈博動性,且感一股熱氣上奔巔頂,伴嘔吐,雙上肢麻木。平時性情急躁,頭昏,失眠,口苦,心悸,多年來,經常服“正天丸”、“鎮腦寧”、“散利痛”及中藥始終不能治愈,痛苦萬分。舌體胖質紅,苔薄黃,脈弦澀。乃肝陽上亢,痰濕犯腦,瘀血阻絡,投以“愈頭痛丸”,囑連服3個月。患者服至2個月時頭痛漸減輕,但仍未徹底治愈,準備自行中斷治療,石師積極鼓勵,囑其堅持服完,終于3個月后頭痛未再發,隨訪3年一切正常。

    石師常對我輩云:“怪病皆有痰作祟,久病必瘀”,上案即為明證。


     全蝎功效探析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全蝎又名全蟲,味甘,辛,性平,有毒。《開寶本草》云:“療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語澀,手足抽掣”。《玉揪藥解》亦云:“穿筋透骨,逐濕除風”。功效大致可歸納為:熄風止痙,活絡止痛,解毒散結。臨床常用于中風、癲癇、痹證、腦炎、頭痛、肺結核、瘰疬等疾病的治療。

    煎劑量為3~9g,散劑為1.5~3g,分2~3次吞服。石師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發現,該藥如能靈活配伍,掌握有效劑量,廣泛用于上述諸疾,則每收意外之良效。

    (一)治腦梗塞,可獲釋杖之效

    腦梗塞是指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而言,臨床常見的有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梗等。屬中醫“中風”范疇,大多發生于中老年,以腎虛血瘀痰凝為病機,病位在腦,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無論是腎虛導致痰瘀內生,還是痰瘀損傷腦髓,其最后的病理狀態都為腎虛血瘀。全蝎為蟲蟻搜剔之品,善走竄通絡,考諸家本草,雖未直言有活血化瘀之功,然由上推之,似亦有此活血化瘀之力,此推論也得到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全蝎有效成份有明顯的抗血栓、抗凝等方面的作用,故在補腎化痰的同時,配合全蝎,則療效尤著。實踐證明,其對病情的恢復及預后都至關重要。

    [病案舉例]

    游某某,男,67歲,司機。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4天,失語2天”入院。CT示:左側基底節及放射冠區腦梗塞,用西醫常規治療,效果不顯,要求加服中藥。癥見:右側肢體癱瘓,口角斜,失語,伴頭暈頭痛,納呆,便秘,舌質紅絳,苔薄黃,脈弦滑。此乃肝腎陰虛,痰瘀阻滯,宜滋養肝腎,化痰活血通絡為治。處方:生熟地各12g,山藥30g,丹皮12g,澤瀉15g,山萸肉12g,茯苓30g,菖蒲12g,遠志12g,制膽星12g,郁金12g,生大黃9g,制首烏15g,全蝎9g,水煎服,每日1劑。服完5劑,病情明顯減輕,但吐詞仍不太清楚,遂以上方稍作增減,擴大劑量,制成蜜丸,慢病緩治,經多次隨訪,已完全康復。

    (二)熄風止痙、兼解毒,治乙腦有良效

    乙腦屬“暑溫”范圍,兒科常見急性傳染病,好發于7~9月,以高熱,頭痛,嘔吐,嗜睡,驚厥,昏迷等為其臨床表現。系感受暑溫邪毒引起,發病急驟,傳變迅速,搶救不及時,常發展成內閉外脫之危象,因此,積極有效的治療,常是該病治療之關鍵。石師出生中醫世家,對多種兒科疾病研究有素,臨床治療該類疾病更是頗具心得,他認為在該病的治療中,全蝎為不可或缺之藥,因其有良好的熄風止痙、解毒散熱之力,非它藥所能及也!早年曾以“清瘟敗毒飲、升降散”等方配合全蝎,創立了對乙腦具有普遍治療作用的“乙腦合劑”,臨床運用,常收“一劑知,二劑已”之效。

    [病案舉例]

    嚴某某,男,4歲。因“高熱,頭痛,嘔吐3天伴四肢抽搐4小時”急診入院。經作腦脊液等檢查,確診為“乙腦”,入院后予西醫常規治療,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反而逐漸增高,且口吐白沫,昏迷,大便秘結。因病情未見轉機,家屬遂請求加用中藥治療。舌紅苔黃厚,脈滑數。此屬疫毒熾盛,熱深厥深,入營動血,引動肝風,內焰心包也,宜清熱解毒,涼血通腑,熄風解痙為治,予“乙腦合劑”鼻飼。處方為:生石膏30g,生地30g,黃連5g,梔子10g,板藍根30g,大青葉30g,黃芩10g,知母10g,赤芍10g,玄參20g,鉤藤15g,連翹10g,竹葉10g,丹皮10g,天竺黃10g,蟬衣10g,僵蠶10g,生大黃10g,全蝎6g,佩蘭10g,茯苓15g,甘草5g,每日1劑,冷水浸泡半小時,每次煎成100ml,鼻飼,1日2次。上方用1劑,抽搐即停止,神志轉清,但仍有低熱,口渴,喜飲,能進少量飲食,即轉投養陰清熱和胃劑,體溫遂正常,諸癥消失。隨訪3年,患兒一切正常。

    (三)消瘰疬、抗肺癆,其功甚著

    全蝎具解毒散結功能,時醫治瘰疬,常選用之,每獲良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對結核桿菌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故肺癆、骨癆等疾,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均可臨證選用,多能出奇制勝。

    瘰疬(頸部淋巴結核)治療較簡單,可用全蝎3g,研末裝膠囊,每日分3次服用。小兒可將藥物放入鴨梨中(用刀挖一個洞),蒸熟后連同梨一起吃,以矯其味,兼有潤肺之力,常在3個月治愈。對該病石師認為全蝎可作專藥。

    肺癆(肺結核)為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消瘦”為其基本特征。其病因有兩個方面:一為外因感染,“瘵蟲”傷人;二為內傷體虛,氣血不足,陰精耗損,病變部位在肺,基本病理為陰虛火旺,因病情頑纏,影響整體,則傳及脾、腎等臟,故有“其邪展轉,乘于他臟”之說,漸至氣陰兩虛,最終發展為陰損及陽,陰陽兩虛的嚴重征象。如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云:“嘔血吐痰,骨蒸煩熱。腎虛,精竭形羸,頰紅面白,口干咽燥,小便白濁,遺精盜汗,飲食難進,氣力全無”,描述已極盡詳實。基于此,石師以全蝎等藥組成了治療肺癆的基本方,該方由紫河車3g(分沖),白術15g,百部15g,白及15g,茜草15g,烏梅15g,黃芩9g,十大功勞15g,生牡蠣30g(先煎),全蝎5g(分沖)組成,水煎服,每日1劑。臨證時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該方病證結合,標本兼治,一藥多用,攻補兼施,共同達到了滋養肺腎、補益氣血、斂肺止咳、生津止血、活血消腫、逐瘀生新及殺蟲之功,真正體現了“殺其蟲以絕其本,補其虛以復其元”之治療原則,堅持服用,療效甚佳。對部分頑固病例(結核球、耐多藥結核等),可配合“去癆貼”外貼膻中,肺俞等穴位,多能痊愈。“去癆貼”以狼毒、白附子、木鱉子、蜈蚣、全蝎、甘遂各等份研末,與陳醋及凡士林調勻,攤在硬殼紙上即成。

    [病案舉例]

    姚某,男,59歲,已婚,工人。患“兩肺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及“乙肝小三陽”已8年,曾在疾控中心正規免費治療2年多,痰菌始終不能轉陰,后又自服民間草藥,病情逐漸加重,求治于某肺科醫院,作藥敏試驗,已對多種抗癆藥物耐藥,建議手術治療。因患者懼怕手術,遂出院求助中醫治療。現患者咳逆喘息,少氣,痰中帶血,潮熱盜汗,形寒自汗,面浮肢腫,心悸,唇紫,納差,便溏,舌質紅少津,脈細無力,此為肺癆日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之證,宜補肺健脾滋腎,止血散瘀殺蟲為治,予基本方原方內服配合“去癆貼”外用。連服上方20劑,上癥顯減,稍感咳逆喘息少氣、心悸,略唇紫,余癥基本消失,遂以基本方擴大劑量,制成水滴丸,每服10g,1日2次,溫開水吞服。9個月后,上癥完全消失,左側(原本較右側輕)空洞修復,已出現鈣化,15個月后,患者面色紅潤,精神,飲食甚佳,與病前判若兩人,且右肺也已鈣化。更出乎意料的是,多年之小三陽已產生抗體(可能為機體免疫力增強或有的藥物有抗病毒之故),多年病假,現已能正常上班。隨訪2.5年,患者胸片、痰培養一直正常,多年痼疾,終獲痊愈。

     水 蛭 的 妙 用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水蛭俗稱螞蟥,味苦咸,性平,有毒,入肝和膀胱經。《本經》謂:“主逐惡血,瘀血”。《本草經疏》亦云:“味咸苦氣平,有大毒,其用與虻蟲相似,故仲景方往往與之并施。咸入血走血,苦泄結,咸苦并行,故治婦人惡血、瘀血、月閉、血瘕結聚,因而無子者。”描述已較為詳盡,其功效大致可歸為:破血逐瘀,軟堅消癥。石師臨證30余載,運用水蛭頗具心得,多年來,筆者師其意,驗之于臨床,屢起沉疴痼疾。石師認為,水蛭之所以有上述功效者,乃主要與現代醫學報道其含有水蛭素等物質,能延緩和阻滯血液凝固,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有關,可謂一語中的,故在心腦血管疾病、良惡性腫瘤、骨關節疾病、腎衰、不孕不育癥等方面運用甚廣。

    煎劑用量可先從3g開始,可視病情逐漸增至9g,唯其腥味甚重,入煎劑往往聞之易嘔,故裝膠囊或作丸散為宜,且節約藥材,療效更好,以生用者佳,炮制后其效大減,散劑量為1.5~3g,分3次吞服。虛入慎用,孕婦禁用。

    (一)善治腦瘤,兼能利水

    腦部腫瘤,屬中醫“頭痛”、“頭風”、“眩暈”、“嘔吐”等范疇,一般為痰火瘀毒結聚腦部而成,臨床以清火滌痰、化瘀解毒為治。因水蛭以破血逐瘀,軟堅散結之功見長,且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含有水蛭素等物質,能延緩和阻礙血液凝固,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有較強的散瘀活血利水之力,能標本兼治,故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配合使用,則常取事半功倍之效。

    [病案舉例]

    邱某某,女,69歲,退休工人。因“頭痛、頭暈1+月,右眼瞼下垂4天”在某醫學院治療。體查:T36.3℃,P105次/分,R21次/分,BP198/85mmHg,神清,欠合作,左側瞳孔等圓等大,直徑為3mm,光敏,右側瞳孔直徑為5mm,光反射(一),右眼瞼下垂、頸軟、心肺無異常、四肢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經該院確診為:1、雙側后交通性動脈瘤;2、交通性腦積水。因患者年紀大,手術風險高,故予抗炎、脫水、對癥、支持治療,病情無任何變化,出院后轉回當地醫院繼續保守治療。由于長期應用“甘露醇”而導致腎功能不全,家屬準備放棄治療。考慮到西藥保守治療,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諸多癥狀也得不到改善遂停用所有西藥,改服中藥治療,以圖轉機。目前患者病情逐漸加重,且出現劇烈嘔吐、神恍、雙下肢無力及肌肉萎縮。觀其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數,證屬痰火瘀結、阻滯清竅,治宜清火滌痰,化瘀通竅。遂自擬消瘤扶正湯:生龍牡各30g(先煎),牛膝15g,白術15g,茯苓15g,益母草30g,澤蘭30g,車前子30g(包煎),天竺黃12g,浙貝12g,菖蒲12g,遠志9g,生水蛭9g,水煎服,1日1劑。上方連服7天,頭痛、頭暈、嘔吐停止,神志清楚,腎功能正常,但仍右眼瞼下垂,雙下肢無力,肌肉萎縮。遂以消瘤扶正湯減去生龍牡、益母草、澤蘭、車前子、菖蒲、遠志,加入補氣升清之黨參15g,黃芪15g,葛根15g,馬錢子0.5g(分次吞服)。同時交待家屬多用溫水熱敷患側眼肌,避免強光刺激,多按摩雙下肢。上方連服1月,右眼瞼下垂好轉,且能在家人攙扶下行走,已能睜眼,但出院復視,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效不更方,遂在上述加減方中加入養陰明目之品制成蜜丸,以緩圖之。丸方為:牛膝120g,白術120g,茯苓120g,天竺黃100g,浙貝120g,生水蛭150g,黨參120g,黃芪120g,葛根120g,馬錢子100g,桑椹120g,枸杞子120g,草決明120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1日3次,每次服10g。服藥3個月后,右眼瞼下垂、復視消失,已能自由單獨行走,肌肉豐滿。經銅仁地區醫院作CT檢查提示:瘤體消失,至今3年有余,仍一切正常。

    (二)治血管瘤有特效

    血管瘤屬中醫“血瘤”、“筋瘤”范疇,其病因或內傷胎毒或外感火毒,煎熬血液,終致血凝瘀積成瘤。遷延日久、邪深入絡、膠結不散,非一般藥物所能治也。張錫純盛贊該藥“破瘀血而不傷新血,專入血分而不傷氣分”,且其為噬血之品,用治該病,最為合拍。

    [病案舉例]

    王某某,男,2歲半。患兒出生時左手小指皮膚上有一蚊蟲叮咬樣紅色小點,壓之褪色,漸長大,且高出皮膚,舌紫苔薄黃,脈細弦,此乃瘀熱交結,氣血凝滯而成瘤,治宜逐瘀清熱,補氣活血,軟堅化滯。處方:太子參15g,當歸9g,生黃芪15g,川芎6g,赤白芍各9g,地龍9g,炮甲珠6g,茯苓15g,半夏6g,紫背天葵9g,夏枯草15g,生水蛭3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連服3個月,藥物中途稍有加減,皮膚由紅色漸轉正常,血管瘤亦隨之消失。

    (三)治尿毒癥的探索

    該病乃腎氣衰竭,濁陰內凝,逆而上干之危重證候,常由慢性腎炎發展而來,為中醫“關格”范疇。《傷寒六書》云:“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治療當以溫腎陽,調氣化,泄濕毒,利水道,常內服配合灌腸,以冀轉機。石師通過多年臨床觀察,內服方以常規中藥伍大劑量水蛭,療效確能加強。不少病例經過較長時間服用,腎功能顯見好轉,水腫逐漸消失,其機制可能與其含有的有效成份能改善腎循環,增強腎血液量有關,甚值學者進一步探索與總結。

    (四)骨關節疾病

    據宋人洪遵《集驗方》記載:治癰疽發背,用活水蛭置膿頭,令吸盡膿血,其痛立止,水蛭則血滿自脫。石師由此受到啟發,遂用活水蛭移治于骨關節疾病,亦每收良效。筆者長期在基層工作,所遇農村患者甚眾,罹患此疾百藥無效者不在少數,有時囑病家自己捕捉活水蛭置于疼痛處,自行治療,療效很好。查古今文獻,以活水蛭作此用者,鮮有其人,然療效之確實,又不得不為醫者所折服和重視,此亦為臨床治療該類疾病提供了另一條有效途徑。活水蛭有此良效,殆與其吸吮時唾液中釋放的一些有效物質有關。

    十味溫膽湯益氣養血、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寧心安神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十味溫膽湯由陳皮6g,法夏6g,茯苓9g,炙甘草3g,棗仁12g,五味子6g,人參3g,熟地9g,炒枳實6g,炙遠志6g,生姜3片,大棗1枚組成。水煎服,每日1劑。劑量可根據病情作適當增加。

    本方出自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方中陳皮、半夏、茯苓、枳實健脾理氣化痰;五味子、人參、熟地黃益氣養血;棗仁、遠志寧心安神;甘草、姜、棗益脾和胃。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理氣化痰,清膽和胃,寧心安神之功。近代著名醫家蒲輔周老先生盛贊此方之效,余師石恩駿老亦視該方為良方,認為其臨床應用較之溫膽湯更為廣泛,常以此方加減治療冠心病、更年期綜合癥、三叉神經痛等數十種常見疾病,屢收良效。茲將其治療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屬中醫“真心痛”、“厥心痛”、“胸痹”范疇。臨床雖有多種證型,癥狀各異,其病機亦有虛實之分,然痰濁阻滯胸陽則是其最常見或必然兼雜之病理,其痰濁與血清脂類含量似有相關關系,大凡脂類指標較高者,其體內多有痰濁阻滯。若胸痞痛劇者,可牽引肩背,舌紫暗有瘀,十味溫膽湯加徐長卿并重用生地以加強其活血化瘀之作用,蓋此二味于心脈之瘀者有良好治療功效,較之三七、川芎類活血化瘀更勝一籌。若心悸汗出脈虛者加山藥30g以益心氣,蓋山藥于心臟之血瘀大有裨益;若胸痞塞而苔厚膩,痰濁重者加石菖蒲12g,竹茹9g,方中法夏需加至18g;陰虛火旺者,常視物不明,舌紅脈弦細,加元參、枸杞、萸肉;心律紊亂,舌暗紅,多為心經有熱,加苦參9g。運用本方時,方中人參常用西洋參或白人參,氣虛甚者用9~12g,一般3~6g即可,用黨參、太子參其力緩,常少效,固不宜矣,而紅參則性熱不宜也。

    [病案舉例]

    唐某某,女,58歲,退休教師。既往有冠心病史15年,時有發作,經服復方丹參滴丸、地奧心血康等藥即能緩解。近1月來發作頻繁,經上述方案及靜脈用藥療效欠佳,故而求治于中醫。刻診:患者形體肥胖,胸悶胸痛,心悸氣促,頭痛口苦,咳吐痰涎,失眠多夢,食欲欠佳,舌紅苔厚膩,脈沉細而結代。此心虛膽熱,痰濁阻絡之證,宜養心溫膽,化痰通絡為治,予十味溫膽湯加減。處方為:西洋參9g(另煎兌服),陳皮9g,法夏18g,茯苓15g,棗仁12g,五味子9g,生地15g,炒枳實9g,石菖蒲12g,炙遠志9g,苦參9g,丹參15g,山楂15g,檀香6g,炙甘草3g,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半月,諸證漸退。遂取上方10劑量,制成水滴丸,每服6g,日2次,以鞏固之。

    (二)更年期綜合征

    指婦女從性成熟期逐漸進入老年期的過渡時期出現的一系列性激素減少所致的癥狀。中醫認為系經絕前后,腎氣漸衰,天癸已竭,沖任失調所致。此疾性情常有變化,石師常用此方加二仙湯、竹茹、黃連輩寧神定志,于清化痰熱之基礎上調整其內分泌,若汗出者加白芍、地骨皮,血壓略高者加杜仲、桑寄生。

    (三)美尼爾氏綜合征

    一般認為系內耳膜迷路不明原因引起積水所致。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性眩暈、耳鳴、惡心、嘔吐等,西醫一般予以鎮靜、脫水劑及手術治療。中醫認為本病屬“眩暈”范疇,先賢描述較多,如:“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暈時眼不可開,開則所見之物非倒即斜”,“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石師認為,此疾多有痰濁兼挾氣虛,初起者以痰濁為重,常挾濕火,本方(可去人參)加刺蒺藜、夏枯草、鉤藤、僵蠶并重用茯苓以利水濕,若病程稍長或眩暈頻發者,必有氣虛,用十味溫膽湯全方,即收顯效。

    [病案舉例]

    謝某某,女,69歲,退休教師。發作性眩暈10余年,確診為:美尼爾氏綜合征,初發時僅適當休息即可緩解,漸需服眩暈寧等藥及輸液方能控制, 1月前病情加重,發作后復以前法治療已療效甚微,故請求中醫治療。刻診:頭暈目眩,眼前發黑,視物旋轉,兼見頭重耳鳴,惡心欲吐,心悸不寐,食欲不振,面    神疲,舌淡暗,苔白膩,脈濡細。此氣血不足,痰濁中阻之證,宜益氣養血,化痰降濁為治,予十味溫膽湯原方治療。處方為:陳皮9g,法夏9g,茯苓25g,炙甘草5g,棗仁15g,五味子9g,人參9g(另煎兌入),熟地15g,炒枳實9g,炙遠志12g,生姜3片,大棗5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3劑,眩暈大減,頭重耳鳴、惡心欲吐亦緩,囑繼服5劑鞏固。經隨訪,已愈。

    (四)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雖不為臨床疾病患者,但類似人群人數眾多,常有胸脘痞滿,肢體困重,腰膝酸軟,對周圍事物興趣甚少,其舌多淡而苔膩,脾虛濕困必然有痰,十味溫膽湯于此甚為合拍,常服用十數劑而有顯效。

    (五)精神分裂癥

    本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病,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精神活動失調,然一般為以思維、情感、行為及與環境相互之間的不協調為主要特點。石師認為,此病若病程日久,心膽之氣必然虛怯,其于本方之適應證多屬癲證范疇,如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答非所問,語無倫次,甚或無故嬉笑或哭泣,目光呆滯,舌質多有瘀暗而苔厚膩,常加石菖蒲、郁金、桃仁、膽星、枳實加強其化痰解郁之力,若便秘則加熟軍。

     [病案舉例]

    姚某某,男,28歲,未婚。3年前因險遭車傷,后漸出現精神抑郁,沉默癡呆,表情淡漠,答非所問,語無倫次,時或無故嬉笑,時或哭泣,健忘等癥狀,在北京、重慶等大醫院作CT等檢查,均未查出器質性病變,予抗精神失常藥物治療,病情日重,改用中藥治療。舌質瘀暗苔厚膩,脈弦滑。此為癲證,為痰氣郁結所致,宜理氣解郁,化痰開竅為治,予十味溫膽湯加減。處方為:陳皮10g,法夏10g,茯苓10g,炒枳實10g,炙遠志10g,石菖蒲10g,郁金10g,桃仁10g,膽南星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5劑病見起色,為求徹底治愈,將上方擴大劑量制成水滴丸,每服5g,1日3次,同時予以心理疏導,治療3個月,病獲痊愈。

    (六)支氣管哮喘

    本病病史常達數年以上,常因病程日久,痰濁上壅阻滯氣道,脾肺之氣虧虛,其癥喘咳而多痰,痰粘滯而難咯,胸悶納呆,苔膩而脈滑,石師常用本方加苡仁、白芥子、炒蘇子。若痰黃稠,更加魚腥草、敗醬草、杠板歸以清熱解毒。若腎虛而喘加白果、山藥、萸肉、當歸。石師也常用本方于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者。

    (七)不孕癥

    指夫妻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或曾生育或流產過,未避孕而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稱為不孕癥。前者稱原發性不孕,后者稱繼發性不孕。婚后不孕之病因甚多,而痰濕盛者,可阻滯經脈,閉塞胞宮,以致不孕,此類病理臨床常見,其月經多推后,甚或閉經,石師常用十味溫膽湯伍蒼術、制香附、益母草,以化痰利濕,調經種子,對于痰濕內阻之不孕癥常收佳效。

    [病案舉例]

    鄒某某,女,29歲,農民。結婚4年,夫妻同居未孕。配偶健康。患者14歲月經初潮,長期月經延后半月左右,量少色淡。婦檢正常。素患脂肪肝,形體肥胖,帶下量多,質稠而粘,面白頭昏,胸痞泛惡,納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緩而滑。此系痰濕內阻經脈,閉塞胞宮,以致不孕,宜理氣化痰,燥濕調經為治,予十味溫膽湯伍蒼術、制香附、益母草調治4月余而受孕。

    (八)慢性腸炎

    石師認為慢性腸炎常有痰濁作祟,常用此方加蒼術、蔻仁、炮姜、桔梗、枳實以溫中健脾,化濕止瀉,茯苓用量常加至30g,常取佳效。

    (九)梅核氣

    為中醫病名,相似于西醫之咽異感癥,為患者自覺咽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喉無器質性病變之常見咽喉病。本病前賢多有認識,如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中即有“咽中如有炙臠”之描述,明代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一書中記載最為詳實,認為 “梅核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又曰痰結塊在喉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中醫認為本病多系肝氣郁結,痰氣互結于咽喉,阻遏氣機之升降所致,治療多疏肝理氣,化痰解郁為法,時醫習以半夏厚樸湯加減,療效肯定。石師臨床慣用十味溫膽湯加減方治療本病,亦屢收佳效。

    [病案舉例]

    杜某某,女,39歲,教師。咽部異物感1年余,在多家醫院內科、五官科檢查,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中醫以“梅核氣”論治,投半夏厚樸輩,療效不顯,延請石師診治。刻診:咽部異物感明顯,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口苦口干,咽燥心煩,舌紅苔少,脈弦細數。石師認為,此患診斷明確,然據目前病情分析,已有氣郁化火,陰傷津少之現癥,故前醫予辛溫苦燥之半夏厚樸湯,誠難愈矣!宜以養陰清熱,理氣化痰,疏肝解郁為治,予十味溫膽湯加減。處方為:陳皮9g,法夏9g,茯苓15g,玄參15g,麥冬9g,桔梗9g,菖蒲9g,炙遠志12g,郁金9g,竹茹9g,炒枳實9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5劑,咽部異物感明顯好轉,稍口苦口干,咽燥心煩,仍遵前法,繼服上方10劑善后。囑其保持情懷舒暢,少食肥甘生痰,辛燥傷陰之品,以防復發。

    (十)失眠

    指由于心神失養或不安而引起的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病因雖多,然不外虛實二端,虛證多系心失所養,實證多為邪實擾心。當然,實證日久,氣血耗傷,亦可轉為虛證,甚或虛實夾雜矣!虛者補其不足,實者瀉其有余,虛實夾雜者補瀉兼顧。十味溫膽湯養心血,化痰濁,清膽和胃,安神定志,無論虛實,皆可以之為方加減,多收良效,法夏可用至30g,更加藁本、苡仁醒頭目而清痰。

    (十一)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

    本病又稱多發性抽動癥,系兒科神經精神系統疾病之一,為面部、四肢、軀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動伴喉部異常發音及猥穢語言為特征的綜合征。病因未明,西醫治療多為癥狀性控制,療效不穩定,毒副作用大。中醫將其歸為“肝風證”等范疇,諸家認識不一,亦各有其理矣!石師通過多年之臨床觀察,認為本病屬痰火擾神者最為臨床所常見,故以十味溫膽湯加減,多有效驗。

    [病案舉例]


    陳某某,男,8歲,學生。頻發點頭,擠眉弄眼,努嘴,手足抽動2年多,在多家大醫院均確診為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予中西藥物治療,始終不能治愈,延請石師診治。刻診:頻發點頭,擠眉弄眼,努嘴,手足抽動,性情急躁,失眠,罵人,喉中有痰,便秘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此痰火擾神之證,宜瀉火滌痰,安神寧心為治,予十味溫膽湯加減。處方為:陳皮10g,法夏10g,茯苓15g,生龍牡各20g(先煎),石菖蒲10g,炙遠志6g,黃連6g,竹茹10g,炒枳實6g,生大黃6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上方半月,諸癥緩解,點頭,擠眉弄眼,努嘴,手足抽動減輕,性情不急,睡眠正常,已不罵人,喉中痰鳴已除,便通溲清,舌脈如前。上方稍事加減,共服藥2月愈,迄今未見復發。
    (十二)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系臨床較常見的一種難治病,迄今尚無特殊之治療方法。該病屬中醫“頭痛”、“面痛”、“頭風”等范疇,病多暴發,痛勢甚烈,或左或右,痛止則如常人。石師經過數十年之臨床觀察,認識到本病遷延難愈,乃為頑疾,然頑疾多痰,痰多瘀見,痰瘀互結,阻遏清空,痹塞絡脈,其病乃發,是以祛痰為第一要務,十味溫膽湯切為實用。

    [病案舉例]

    許某某,男,47歲,農民。患三叉神經痛5年,經用針灸、卡馬西平、平肝熄風類中藥等治療,少效,近1月來病情加重,延請石師診治。目前患者右側牙床及右側面部發作性劇痛,每日數次,如電擊樣,說話及咀嚼不能,嘔吐痰涎,周身困重,舌體淡暗胖,苔滑膩,脈沉澀,此痰瘀互結,阻遏清空,痹塞絡脈之證,宜化痰祛瘀通絡為治,予十味溫膽湯加減。處方為:陳皮10g,法夏10g,茯苓15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地龍12g,僵蠶10g,全蝎5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共以上方加減治療2月,其痛若失。

    降 糖 湯 補氣養陰、生津清熱、祛瘀通絡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降糖湯由生黃芪30g,生地30g,人參10g,山藥30g,天花粉30g,石斛10g,葛根15g,鬼箭羽15g,肉桂3g組成。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系石師自擬,為其治療糖尿病之基本處方。

    考糖尿病一疾,乃系多種原因引起的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的一組疾病。致殘及病死率高,西醫尚無特殊治療方法,石師通過多年總結,創以降糖湯一首,以補氣養陰、生津清熱、祛瘀通絡為法,結合中醫辨證論治,屢獲奇效。

    本病在中醫學中屬“消渴病”范疇,以多飲、多食、多尿三大主癥為主要臨床特征。石師通過30余年臨床觀察認為,本病以稟賦不足、氣陰兩虛為內因,過食肥甘、情志刺激、勞欲過度、形體肥胖等為外因,其基本病機實為氣陰兩虛也。此說別具新意,較傳統之陰虛燥熱病機特點更能指導臨床,故以之制方遣藥,每易中的,降糖湯即依此而設。

    方中生黃芪補脾益氣,升清陽,止下陷,固腠理;生地滋陰涼血,補腎益精;人參益氣生津;山藥益氣健脾,尚可攝精微;天花粉、石斛益肺胃之陰,生津,清肺胃之熱,其中,天花粉一藥尚有消渴圣藥之稱;另外,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血瘀現象,故石師在選擇藥物時,合理的加用了葛根、鬼箭羽這組生津止渴、祛瘀生新、降低血糖的對藥。尤其是鬼箭羽一藥,味苦性寒,有破瘀行血、活絡通經之功,故能改善糖尿病并發的一系列心、腦血管和腎臟、眼底及神經系統病變,且現代藥理學亦研究證實,其含有草酰乙酸鈉能刺激胰島細胞,調節代謝,加速胰島素之分泌,從而降低血糖,是不可多得的一味妙藥;三消源本于腎,腎為水火之臟,陰陽之宅,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陰得陽升則源泉不竭,故本方在眾多滋陰藥中加入少劑辛潤之肉桂,正符合《內經》“少火生氣”之旨,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故張景岳云:“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且肉桂本身兼具降血糖之功,屬一藥多用之品。筆者認為,此方用肉桂,無疑為畫龍點睛之筆。縱觀此方,既能體現本病氣陰兩虛之基本病機,同時于藥物之選擇上除石斛、葛根外均具降糖之功,故臨床運用確有良效。

    上為基本方,臨證時可根據病情作適當調整,如煩渴引飲,加知母、生石膏;陰虛火旺,加知母、黃柏;小便頻數,加桑螵蛸、山茱萸;大便干燥,加麥冬、玄參;手足心熱,加知母、地骨皮;腰膝酸軟,加熟地、枸杞;肢體麻木,加三七、芍藥;口干心熱,加黃連、麥冬;眼底改變,加枸杞、決明子;皮膚瘙癢,加白蒺藜、地膚子等。病情穩定后可改湯為丸,繼服6~12個月,以冀康復。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是具有優勢的,不惟能有效、穩定的降低血糖,改善癥狀,同時尚可預防或控制并發癥,使機體趨于康復。然該病頗為頑纏,僅用藥物殊難痊愈,故必須適當結合體育鍛煉及飲食療法(如多食苦瓜或焙干研末吞服亦可)等輔助治療。石師通過多年的觀察,認為游泳、爬山運動對患者最有幫助,因為它不僅可以減肥,同時還可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下降,且可促進機體對糖的需求和利用,從而降低血糖并減少胰島素的需要量,配合對癥的藥物,持之以恒,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病等舉例]

    邱某某,男,64歲。口渴,易饑,多尿2月,且氣短乏力,失眠多夢,出虛汗,雙下肢有蟻行感,舌絳紫苔少,肺弦細數。查空腹血糖:23.9mmol/L,尿糖:(++++),診斷為消渴證,此氣陰兩虛,燥熱內盛,瘀阻脈絡故也,予降糖湯加減。處方為:生黃芪30g,人參10g(另煎兌入),山藥30g,知母10g,黃柏10g,生石膏30g(先煎),天花粉30g,石斛20g,桑螵蛸10g,山萸肉20g, 煅龍牡各30g(先煎),炒棗仁20g,僵蠶12g,鬼箭羽12g,肉桂3g,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連服15劑,上癥明顯好轉,復查血糖:13.5mmol/L,尿糖:(++)。遂停用湯劑,改為丸藥內服。丸方為:生黃芪300g,生地300g,人參100g,白術150g,茯苓150g,山藥300g,天花粉300g,石斛100g,葛根150g,鬼箭羽150g,肉桂30g,研極細末,制成水滴丸,1次6 g ,1日2次,溫開水飯前吞服。2月后血、尿糖均降至正常,囑續服丸藥1年方停,以冀根治。現已停用丸藥3年,病情未見復發,但仍堅持體育鍛煉及吞服自制苦瓜粉。

    五苓散為秋瀉之專劑 

                                              何錢      摘自《石恩駿方藥經驗集》

    五苓散由澤瀉15g,豬苓9g,茯苓9g,白術9g,桂枝6g組成。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多做散劑吞服,每服3~6g,或作湯劑水煎服。小兒可根據體重、病情等控制劑量,但一般不宜過輕。

    本方出自《傷寒論》,為溫腎健脾,化氣利水之方劑,臨床運用廣泛,如腎炎水腫、急性胃腸炎、充血性心衰、滲出性胸膜炎等疾病,應用得當,常應手取效。石師精通兒科,認為該方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簡稱秋瀉),療效確切,可作為秋瀉之專劑。

    方中以澤瀉滲濕利水為主,豬苓、茯苓幫助利濕,復以白術健脾,則能更好的發揮運化水濕作用;桂枝一藥,宣通陽氣,助全身氣化以利水。然臨床運用時,石師常增入補骨脂一藥,《本草綱目》云其可“治腎泄”,《 本草經疏》載:“能暖水臟,陰中生陽,壯火益土之要藥也”。針對小兒“腎常不足”、“脾常不足”之生理特點,加補骨脂一味,有畫龍點晴之妙。值得一提的是,五苓散不僅治秋瀉有殊效,隨證加減,治四時之腹瀉,亦能獲取佳效。如嘔吐明顯者加藿香、竹茹;高熱煩渴加知母、木瓜;大便水份多加車前子;四肢發涼加制附片、官桂等。石師云:“治小兒秋瀉,五苓散為基本方,但不可生搬硬套,只用原方通治,因清氣在下則生餮泄,需輔以葛根升清降濁,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景岳全書·泄瀉》云:‘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常配合車前子利小便實大便,醫者不可不知”。

    小兒秋季腹瀉是小兒秋冬季最常見的一種腹瀉,為感染輪狀病毒所致,常見于6~24個月的嬰幼兒,臨床表現為“三多”(即大便量多、水份多、次數多),為自限性疾病,但處理不及時,亦常出現脫水和酸中毒。目前西醫常予以抗病毒、粘膜保護和微生態調節劑,脫水者予以補液,并無特殊治療方法,有時療效亦不盡滿意,因此,積極從中醫方面尋找治療途徑無疑是很具現實意義的。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腎常不足”,最易感受濕邪,使脾胃功能發生障礙,而引起泄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濕勝則濡泄”,《難經》:“濕多成五泄”,皆直言病因。然石師認為,小兒秋冬季脾胃最易為寒濕所困,因此,秋瀉是小兒脾腎兩虛基礎上感受寒濕入侵,導致腎虛不能暖脾,而致脾運失常發生腹瀉,與一般的小兒腹瀉有著顯著區別。因五苓散能溫腎健脾,化氣利水,故用治該病,似為合拍。

     [病案舉例]

    姚某某,男,10個月,2002年12月13日初診。20多天前因腹瀉水樣便而就診于多家醫院,均診斷為“秋季腹瀉”,予雙黃連顆粒、思密達、乳酶生口服,靜脈補液,始終不能治愈,求石師治療。刻診:腹瀉水樣便,每日達10~15次,且量多,神疲納少,嘔吐腹脹,舌淡苔白,指紋淡紅,此屬脾腎內虛,外受寒濕,濕邪困脾,發為泄瀉,當溫腎健脾,升清降濁為治,即投以五苓散加味。處方為:澤瀉12g,豬苓10g,茯苓10g,白術10g,桂枝3g,補骨脂6g,車前子6g(包煎),葛根10g,藿香6g,木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頻服。共服完2劑,腹瀉停,嘔吐止,精神轉佳,已喜進食,病告痊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影视|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网站WWW污污污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亚洲人妻精品| 人人爽人人模人人人爽人人爱| 美女禁区a级全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极品粉嫩国产18尤物在线观看|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国产明星精品无码AV换脸|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草裙社区精品视频播放|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奇米四色7777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色狠狠色噜噜AV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欧美大屁股流白浆XXXX| 国产精品剧情亚洲二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女人喷液抽搐高潮视频|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亚洲日韩久热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久久电影免费理论片|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