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不愈當治脾胃
甘均權
臨床上常見的疑難雜病,久治不愈的情況非常常見,這時如何治療是考驗醫生膽識的時刻,如果妄投重劑,可能導致進一步的病情惡化,其實諸病皆以胃氣為本,治療時可以以此來提綱攜領。 《慎齋遺書》說:“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 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凡見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不必理痰清熱,土旺而痰消熱退,四君子加桂、姜、陳皮、北五味,后調以參苓白術散。” 余30多年來究心于此,結合臨床實踐,覺得此說甚是。如治慢性咽炎,若現癥見咽喉干澀,微痛或如異物梗塞,或如煙熏火灼,此為咽燥,津液不能濡潤之故。醫者多投以養陰清肺之劑不效,此類病者余遵《素問·陰陽別論》“咽喉干燥,病在土脾”之說,用參苓白術散補脾,治之多效。 脾病下流乘腎,土克水而骨無力,是為骨痿,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之證。是陰氣重迭,陰盛陽虛之候。余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合青娥丸(補骨脂、川杜仲、胡桃肉、菟絲子)治之甚效。 長期低燒癥,脈微數,苔薄白,腹脹時痛而便溏,用滋陰宣解湯加減治之不效者,仿岳美中大夫治脾陰虛低燒之法,用四君子湯加山藥治之,往往數劑而瘦。 小兒疳疾,凡倦怠形瘦,毛發焦枯,低熱口渴,腹脹便溏,不思食,或食入難化,舌質紅,脈虛細數者。辨證雖屬脾疳,倘患者病久已脾薄胃弱,單用四君子湯等藥,也力不能勝,反至發熱煩躁頓增。細審之始知此即脾陰虛之證也。余遵陳修園之說:“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治陰虛者,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諸臟腑。”之訓,采用胡慎柔以參苓白術散方藥,去頭煎,要二三煎,以養脾陰之法,每每服藥數劑則愈。按慎柔此法,去頭煎,要二三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則養脾陰,此無法中之活法也,余屢屢用此法治小兒疳疾、大人虛勞,收效佳良。基上所述,皆為“諸病不愈當治脾胃”的事例說明,亦即“補腎不若補脾”,以及陳修園說:“千古滋陰都誤解,太陰脾土要扶持”的有力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