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或便秘,由腫瘤位置決定 結直腸癌病人,如果腫瘤刺激腸黏膜導致體液滲出,滲液在腸腔內積存過多而刺激腸道蠕動增加,就會出現腹瀉。若腫瘤伴發炎癥、壞死并引起腸腔阻塞,則會延長糞便的通過時間,引發便秘。
■ 陜西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 李增烈 結直腸癌病人,如果腫瘤刺激腸黏膜導致體液滲出,滲液在腸腔內積存過多而刺激腸道蠕動增加,就會出現腹瀉。若腫瘤伴發炎癥、壞死并引起腸腔阻塞,則會延長糞便的通過時間,引發便秘。 究竟產生腹瀉還是便秘,主要與腫瘤在結腸的位置有關。 腹部右半側結腸(包括盲腸、升結腸、部分橫結腸)腸腔較寬大,移動性較大,故早期癌癥多表現為腹瀉(約20%),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而腹部左半側結腸(包括部分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因其腸腔不如右半側結腸寬大,且乙狀結腸腸腔狹小,又與直腸成銳角相連接,故一旦長有腫瘤,多出現頑固性便秘,也可有便頻,容易發生慢性進行性腸梗阻。 腫瘤出現在直腸(直腸癌)時,腫瘤表面的潰瘍繼發感染刺激直腸,會導致便頻,每日總想排便,可達十余次,且所排出的糞便變細,帶黏液,量也甚少。病人常有排便不盡感。
當然,排便習慣的改變亦常受到飲食質量及種類、多種常用藥物、致病微生物感染乃至精神情緒的影響。但排除這些因素而發生持續性、頑固性腹瀉(含便頻)或便秘者,尤其是那些以前沒有腸道癥狀的人,以及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