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二十位著名哲學家的思想、著作及名言(上)西方二十位著名哲學家的思想、著作及名言 1.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四因說”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學;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四因說”:質料因素 、 動力因素 、形式因素 、目的因素 。 附(笑話) 有人問亞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最大的不同啊?” 他說:“他們活著為了吃飯,而我吃飯為了活著.” 2. 羅吉爾·培根(1214—1292年)——“萬能博士”(“知識就是力量”) 馬克思稱:“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的真正始主。” ——“如果沒有經驗,那么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充分被認識。” 3.托馬斯霍布斯(1588-1679年)——“唯名論” ——“除了名利之外再沒有什么普遍的東西,離了辭語,什么一般概念我們也不能設想。沒有語言,就沒有‘真’也沒有‘假’,因為‘真’和‘假’都是言語的屬性。” ——“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 —— “哲學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 —— “人所有的一切價值,一切精神的實在只能經由國家而有之。” —— “個人的最高義務即安守其職責,作為國家的好公民。” —— “一個最壞的政府也勝于沒有政府。” 4.布魯諾(1548——1600年)—— “對立而一致” 學說:“泛神論” 提出:“對立而一致”的觀點。 —— “誰要認識自然的最大秘密,那就請先去研究和觀察矛盾和對立面的最大和最小吧。深奧的魔法就在于他能夠先找到事物的結合點,然后引出對立。” —— “對立面轉化思想:事物一直處于變化之中,消滅是產生的開始,產生是開始的繼續,可能性總是包括在兩個相反的對立之中。” 附 臨刑時他說:“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會知道我的價值。” 5.但丁(1265-1321年)——“政教分離說” 《天堂》第一句話:“一切原動者的光榮滲透了全宇宙,于是照耀此處多一些,彼處少一些。” 他解釋:“一切原動者即上帝。上帝是最高的絕對的終因,更是無能動之者,故為第一動者,而自身永不動。” 6.彼特拉克(1304-1374年)——“人文主義之父”《歌集》 第一次提出:“人學”和“神學”的對立。 ——“我自己就是一個平凡人,我只想過凡人的生活,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7.達芬奇(1452-1519年)—— “實賤論” —— “最大的不幸就是理論脫離了實踐. ——經驗是一切可靠知識的母親. 伐薩利對他的評價:有時候上帝賦予人最美妙的天資,而且是毫無限制地集美麗,嫵媚,才能于一身.這樣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他的行為總是值得大家贊賞.人們覺得這是上帝在他的靈魂中的活動,他的藝術已不是人間的藝術了.達芬奇正是這樣一個人. 8.哥白尼(1473年-1543年)——太陽中心說. 9.弗蘭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知識就是力量. ——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 ——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釋者。 “四假相說”: 種族假相:指人們常把人類的本性混雜到事物本性中,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 洞穴假相:指個人從自己的性格、愛好、所授教育、所處環境出發來觀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真相。 市場假相:人們在來往交際中語言概念的不確定,不嚴格而產生思想混亂。 劇場假相:指不加批判而盲目從傳統的或當時流行的各種科學和哲學的原理、體系及權威而形成的錯誤。 10.約瀚洛克(1632年1704年)——“心靈白板說” ——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 認為:人出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最終都源于外部經驗和內省的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