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 奇穎出俗 ——品魏書大家董經斌先生的藝術風格 ★ 張 馳(作家、書畫評論家)
我好欣賞書法,無論古今,但凡好的,向來愛不釋手。漸漸地有個“字癡”的雅號,起于從“鑒藏”的角度“觀書”,又有個“評家”的稱謂。也許是管中窺豹、所見不多的緣故,乍一見董經斌先生融歐、魏、隸、篆四體之妙的魏體書法,頗令我心動。論者評其書為當代第一,我認為不為太過。
由此,我想對當代書法的“創新”說一說我的一管之見。
“賞玩”書法首要的是會鑒賞。鑒賞者,鑒別與欣賞也。當然鑒別好壞得有一個欣賞的標準,沒有一個認識的標準,就沒法確定“什么是好,什么不好”,所謂欣賞也就無從談起了。
有一次,我和著名書法家馮大彪先生談“當代書家”,說到現代書法的“狂亂怪”,我是反對這種書法的。由于我是搞收藏字畫的,不是 “行里人”說話口無遮攔。我掏腰包收誰的字畫,當然我是有偏愛的。這是粗淺的道理。所以我說的話,只代表我個人意見。
古人說,看一幅字,神采為上,行質次之。就是說,形式美是鑒賞的關鍵所在。形美不一定得神 ,傳神則一定具美的形式。一般來說,盡管老百姓欣賞書法有偏好,但他們還是有判斷好壞能力的。對中國書史書家也略有所了解,否則,他們怎么收藏字畫呢?
現代流行的書法,即篆、隸、楷、行、草五體。當代書評家張懷瓘在《書斷》中稱李斯小篆,“畫如鐵石、字若尺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故現在寫篆體的不多見了。隸書寫得好的倒有幾個,已故隸書大家劉炳森先生就是一位,他的隸法高古,體勢方正,用筆奇放,章法自然,風格古樸,遒穩宏潤,最能體現隸書的高古雄風。
故此,使我想起鑒賞書法什么是最高標準呢?什么樣的人才是“深識書者”的鑒賞大家呢?古人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認為中國書法是最難創新的瑰寶之一。篆書的圓勻、隸書的古拙、楷書的端正,行書的流暢,草書的飛動,此五種書體,“玩之不覺其倦,古今妙絕,秦漢魏晉南北朝書者,已皆足成體,盡會諸家,則為具美?!北热?,秦末漢初杜度的章草,后漢時張芝所創的今草,以及善篆隸的曹喜,后漢末年劉德升的行書、蔡邕的隸書、還有鐘繇的楷書,后人評他是秦漢以來,一人而已。至于“書圣”王羲之,張懷瓘則稱:“尤善書,草、隸、八分、飛白、章、行,諸體備精,自成一家,千變萬化,得之一神功,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彼裕院蟮臅ㄋ囆g向著尚法、尚意、尚態、尚情、尚姿、尚變發展,何以為然?就是說,行草書大家早已分屬前代,楷書方面亦有唐代袞袞諸公獨占一方,比如唐太宗說王羲之,“祥察古今,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那么,當代書家應該怎么辦呢?
歷代書家亦不乏聰明之高士,“知古人到處,到古人未到處”,要不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變。就是說,他們想沖破古人之束縛。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國書法到了漢唐就已經發展到一個歷史頂峰。宋朝大文豪蘇軾曾經說過:“詩至于杜之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彼杂腥苏f,中國書法到了宋朝就已經進入窮途末路??v覽書法發展歷史,可不是咋的,宋元書法猶如強弩之末,明清以后呢,篆、隸、行、草均已經歷了各自發展的高峰時期,幾乎山窮水盡, 無路可走。所以宋人尚意,書法多以抒發狂放的個性為主,另辟蹊徑。當代書法也亦從一般美向特殊美(個性美)飛躍,尤其行草書法打亂行列穿插空間,也在求變化。書法越向前發展,它的希望脫出規范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則恰恰是一種可喜可賀的進步,欲尋求一種變化的境界。
但是,書壇創新求變的“怪狂”之風盛行,確實不可推波助瀾的。
寫到這里,再祥觀董經斌先生的魏體書法,更令人深思。
歷史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現代人的審美觀、審美情趣都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就是書法家應有與時俱進的藝術特點,攝取其它藝術領域的杰出成果為今所用,為我所用。董先生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藝術之奇,從而使其藝術作品有別于以往,不象張猛龍那樣聳肩,不象張玄女那樣塌背,取齊端莊、和諧、凝重、雅致等特點。
董經斌先生的魏體書法非同凡品,筆力遒勁,高古老辣,獨具一格,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若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沒有歷盡滄桑的歷史,沒有深厚的“帖臨一本,書觀百家”的功底,高古老辣,是很難達到的。
“佳作全憑創新得,造詣還須身外功”。董經斌先生的魏書從鄭文公碑張猛龍碑而來,妙在圓中有方,方中有圓, 方圓并施,遒勁圓潤,堪為新殊,獨能以凝重之風及雋永之趣而卓然不群,“有后生學士所不能為者”。
這就是我讀董經斌先生魏體書法的感受,雄渾、敦厚、古樸,于醇厚中兼草情魏韻之美,表現了濃厚的“金”味。 他的魏體書法在當今的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從新所欲不愈規”,但愿董先生在廣闊的書法藝術天地里,展翅高飛,自由翱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