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節: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5)將股市作為戰場,結果搞得投資人都得一會兒進入這個同盟,一會兒打聽那位主力,時而遵循這個作戰策略,時而又得選擇另一套投資方案,這不僅會讓公司之間由于在股市上的廝殺而導致兩敗俱傷,甚至有時候還有可能將目標瞄準國家。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回顧當初亞洲四小龍經歷的那場慘烈的金融戰役。 動員 低息的美元貸款和在匯率緊盯美元的情況下,亞洲四小龍不但匯率走勢穩定,各種貸款的利息以及本金的償還也都運作有序,而且還不必擔心任何匯率變動會增加貸款成本,這一切都使亞洲四小龍多年來獲利豐厚。不過這套系統卻有個致命的弱點:問題還是出在可能的匯率平價變動。匯率變動的方式共有兩種。一是緊盯某種貨幣走勢(固定匯率),二是由市場供求自己決定此貨幣的匯率走勢。但如果想影響固定匯率間的關系,到底該怎么做呢?答案是先增加"攻擊目標"的貨幣供給量,制造壓力,并讓壓力逐漸增大到足以沖破兩種貨幣間的規定匯率。但實際上到底該怎樣做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若想在股市上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典型的做法就是暗中動員圈內人的力量。能參與布局的圈內人絕對都是具有強大經濟實力者,他們其中只要有人想發動攻勢,就會互相支援,連成一氣。而這樣的團體也可能以公司的形式出現,比方說成立基金,以23億美元的資金成立一家基金公司,然后可用貸款的方式讓這筆自有資本膨脹成1200億美元。若再通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這里通過的是期貨交易)還能將這筆龐大數目再放大10倍,也就是變成12000億美元,而這個數字甚至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整年的政府總預算都還要來的多。所以當一家基金設定目標后,就會搖身一變成為一支在市場上橫掃千軍的隊伍,任何人膽敢擋住其去路都將被鏟除。如果某家基金決定要對某國貨幣發動攻勢,那么(外匯)交易所將成為活生生的戰場。 特別是套購(避險)基金是基于市場上所產生的各種價差如匯率波動、利率差和股票上的價差而獲利的。價差越大--價差的出現經常得歸功于基金運用自己龐大的資金進場炒作--或股災越嚴重時,套購(避險)基金的獲利就越可觀。所以它樂見的絕不是穩定的經濟秩序,而是混亂的股匯市崩盤。它不僅不會出力穩定經濟情勢,反而還會落井下石,不斷尋找經濟體制中的不均衡點(Disharmonien)(例如不合理的貨幣平價,過高的負債額。)或不正常的經濟狀態,然后試圖擴大問題,制造動亂,并且經常是不看到市場崩潰絕不輕言罷手。所以它力求制造對她有利的情勢:混亂與失序。它們偏愛挑選弱者(例如發展中國家或是所謂的開發中國家。)下手,因為沒有反抗能力的對象正是最容易手到擒來的獵物。它們將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別人的毀滅上,絲毫不留余地,甚至不顧對方是否還有復原的能力。 交易市場上這樣的征戰屢見不鮮,索羅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他的炒作曾導致英鎊退出歐洲貨幣聯盟并且元氣大傷(如前所述)。在亞洲四小龍遭遇的金融風暴中,想必索羅斯也參與多支基金的運作,即使沒有親自操盤,也是最佳顧問。 不流血的野蠻戰爭 或許由于驕人的經濟發展成果讓亞洲四小龍得以輕易地通過各種關系取得貸款,但其貸款數額之多其實已超過了對經濟發展真正有益的程度。連企業也都競相貸款,不斷接受外國的優惠貸款。表面上看來這似乎不存在什么風險,因為只要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就能保證獲利源源不斷。但在逐漸減弱的出口優勢和不可靠的資金供給狀態下,其實已經出現貨幣貶值的壓力,不過由于匯率緊盯美元,所以根本沒有貶值的可能。然而此時美元走勢又剛好與期望相反,美元不斷走強,而亞洲四小龍的匯率卻依舊緊盯美元。所以在投機者進場炒作之前,亞洲四小龍的貨幣其實就已經承受了極大的貶值壓力。強大的貨幣貶值壓力與其他各種失調的經濟狀態讓索羅斯和其他投機者有機可乘。他們首先不斷大筆借入所要攻擊的目標貨幣,然后再用這些借來的錢買進走勢穩定的其他貨幣。于是受攻擊的貨幣在市場上的供給量不斷增加,其貶值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起初各國央行還有能力與其對抗,即動用外匯儲備從市場上買回本國貨幣。不過這卻導致央行每天損失慘重。 |
|
來自: 昵稱7508248 > 《金融界誕生了交易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