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挫折產生的原因 挫折在幼兒時期都有這么大的負影響作用,如果在幼兒時期都沒找到解決問題好的辦法,那么隨著幼兒的成長,會對以后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只有在幼兒時期,找到產生挫折的原因,掌握深入了解挫折心理的規律,找到戰勝挫折的辦法,不僅解決幼兒現在的問題,而且培養了良好的品質,為以后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1)需要、動機得不到滿足引起挫折感 任何挫折都是個體在進行有目的的活動中,由于遇到了無法克服或自認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致使需要和動機不能獲得滿足造成的。 需求是個體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要求,是個體在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為求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 動機是在需求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個體行為發生的起因,亦即激勵、維持或抑制個體的某種活動以滿足一定需求的內部動力。 幼兒時期的孩子,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和人生閱歷的局限,他們的需要和動機都很簡單。他們主要是以生存性、安全性的需求為主。當他們喜歡做的事不能做,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的玩具得不到時就產生了挫折感。而幼兒的動機主要包括得到老師的表揚、吸引同伴的注意,而當幼兒的行為沒有取得所期望的結果,就產生了挫折。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出生后所接觸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的啟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長對待孩子挫折的錯誤態度影響孩子對挫折的認知。 人出生,首先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在幼年時期,孩子知識經驗甚少,能力差,但是他們卻有著極強的模仿力,他們對于自己出現的過失和所遇到的挫折的認知往往是從父母的態度和反應中學來的。當孩子學走路摔倒了,本來準備自己站起來,這時家長急匆匆趕過來,把孩子抱起來,問孩子摔疼了沒,都怪地把他的寶寶絆倒了,孩子遇到一點點困惱就大驚小怪,這樣勢必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使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挫折耐受力降低,影響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和健康成長。 2.家長挫折教育意識淡薄以及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影響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在影響孩子成長的諸因素中,父母對子女的挫折教育意識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影響最大?,F在許多家庭對孩子過分保護、溺愛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觀念和意識。比如,有的家長凡是和孩子有關的事,無論大小都要管,總想多給孩子一些照顧,孩子吃虧了,家長不問原因就護著孩子或者暴打孩子一頓,由此可見,家庭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存在一個嚴重的偏差和缺陷:過分注重孩子身體方面的生長發育,盲目配備各種“滋補品”,而忽視孩子良好品德、個性方面的培養,過分注重孩子智力的開發,而忽視心理素質和鼓勵能力的訓練。 3.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以及家庭環境狀況,家庭經濟狀況等影響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幼兒幼年生活環境和精力對個性品質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家庭的育人環境,來自于父母的文化、道德素質和教育,也就是,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直接制約著家長的教育方式,進而影響到孩子品質的培養與形成。其次,家庭環境狀況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互敬互愛,美滿和睦,自然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如果父母爭吵不休,孩子整天在父母間的謾罵、詆毀、攻擊之中生活,勢必使孩子產生困惑、焦慮乃至痛苦不安。另外,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等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