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來信: 我的孩子剛上一年級,自尊心特強,每次考試都要拿到第一。我和他母親都不很在意孩子的分數。每次孩子遇到考試或者小測驗什么的,只要考得沒有別人好,回來就哭。我們鼓勵他下次考好就行,這次不好沒有關系。但是孩子還是不聽,非要把自己關在屋里,在作業本上把答錯的問題,重新寫上好幾遍,甚至幾十遍,我們不讓他寫都不行。看著孩子這樣,我們心里很著急,請求專家給我們提一個可行的建議。 專家回答: 小孩子是在社會中跟人比較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自己要跟人比較,要勤奮努力,要表現優異是一種正常現象。孩子們相互比較的標準多種多樣,有的孩子跟人比較的是“誰的力氣大”,有的孩子跟人比較的是“誰打扮得更漂亮”,有的比較的是“誰的朋友多”,有的跟人比較的是“學習成績”,孩子正是在著各種各樣的比較過程中,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自信心,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這個“總想考第一、總想表現優秀”的小男孩也正是這種情況,這是他在學習方面的上進心強的一種標志,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面對孩子的焦慮,家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安慰孩子,不鼓勵孩子學習吧,怕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下降了,影響孩子的將來,如果鼓勵孩子學習吧,又擔心孩子的壓力太大,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 那么,面對這種非常關注學習成績,非常要強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 第一,家長在孩子情緒緊張時,一定要心平氣和,從情緒上支持孩子。孩子自己認為表現不好,并為此難受或痛苦,不管家長心里怎么想(覺得可笑,或覺得著急等),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靜,同時要從心底重視孩子的情緒,并試圖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這件事。家長要耐心地聽孩子的陳述,要讓孩子感到,孩子現在的這種焦慮是正常的,就是家長自己遇到這種事可能也會很難過。同時,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表現如何,他都是自己的好孩子,自己都會很愛他,并且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解決這種問題,讓孩子取得一種安全感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 第二,家長在跟孩子說話時不要提及考試成績,而要關注孩子的學習行為。像這位家長來信中提到的,“下次考好就行,沒有關系的”這類話,它注意的焦點仍然是考試成績,它對孩子不僅沒有安慰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對下次表現的要求和期望更高,因而會更緊張。正確的做法是如果孩子愿意學習,就讓孩子學,但是注意觀察孩子。家長如果感到孩子學習時間很長了,效率下降了(如寫字速度慢了,注意力不集中了等),帶孩子做做游戲,說說話,放松放松。 第三,發展或開發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從多種角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節假日或雙休日,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多種多樣的活動,給孩子創造更多地展現自己的機會,豐富孩子的自我體驗,從多種角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 (摘自由北京反邪教協會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編著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普及讀本《解讀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