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編 歷史故事(四) 掣肘難書 宓子賤接受魯王的任命去治理單父這個地方,但是他又怕魯王聽信小人讒言,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單父,所以在即將辭行,快要上馬赴任時,子賤突然停下來對魯王說:“大王,我想要您身邊兩名侍從隨我前往,也好有個幫手。”魯王欣然同意,送給了他兩名最親近的侍從隨他同往。 到了單父,當地的官吏按照慣例都來參見新來的大人。宓子賤就讓隨他同來的魯王的近侍幫他做記錄,要求他記下官員們說的話。宓子賤坐在主人的位置上,面朝來賓,兩名侍從坐在宓子賤旁邊,準備了紙和筆打算記錄。 子賤當然先和官員們客套一番,然后才談論單父當地的情況,并問大人們有何好的建議和意見治理單父。官員們獻計獻策,可是正當兩名侍從要動筆打算記錄時,宓子賤卻不時的搖搖那做記錄的侍從的胳膊,兩名侍從不敢頂撞大人,只好湊合著寫,以至于寫得很不像樣。急得兩名侍從不知如何是好,頭上直冒汗。來參見的官員看到兩名侍從那狼狽的樣子,無不暗自偷笑。接見完各位官員,子賤要看記錄,兩名侍從呈上去,宓子賤一看字跡很潦草,就大發脾氣,把這兩名侍從臭罵了一頓。兩名侍從心里不服氣,心想我們本來是魯王身邊最受寵的人,如今剛到單父就受這樣的氣,宓子賤太欺負人了。于是兩人越想越生氣,心想如果在此長住,說不定還受什么氣呢。便收拾行裝去和宓子賤告辭,準備回京,宓子賤說:“你們的書法很差勁,回去努力自勉吧。” 兩名侍從回去報告魯王說:“宓子賤很難共事,我們沒法為他做記錄。”魯王問:“這是怎么回事啊?”侍從們答:“他讓我們為他做記錄,卻又不停地搖我們的胳膊,以至于我們寫不好字,單父當地的官員都笑我們,他看我們字寫的不好又大發雷霆。我們氣不過就回來了。”魯王聽了,嘆息說:“這是宓子賤勸我改正不賢德的地方啊!過去我一定是對他干擾太多,使他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張辦事。如果沒有你們二人,我差點就做錯事啊!” 之后,魯王立刻派一名寵信的官吏前往單父,轉告宓子賤說:“從今往后,我再也不兼管單父了,單父的主權屬于您,只要是有利于治理單父的辦法,您就決策,不用處處向我請示。五年后再向我回報你的政績。” 宓子賤恭恭敬敬的答應了,于是在單父順利推行他的政治主張,果然把單父治理的很好。 魯王派子賤去治理單父,宓子賤根據以往的經驗,知道魯王一定會處處干涉,使他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于是就采用這個方法,讓侍從不能很好的書寫。魯王聽說了這事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對子賤的干涉太多。于是給了他充分的自主權治理單父。 哲理點撥 趙襄王學御 作為一個有能力的領導人,給下屬分配了任務,就該放手讓他們去做,不要處處限制,使其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以至事事無成。作為領導就應該充分相信下屬的能力,這樣下屬才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上級處處都要給下屬做指示,反而使下屬無從下手,不僅影響上下級關系,更不利于事情的處理。 趙襄王很想學習駕車,于是就叫王子期教他駕馬車,王子期先為趙襄王作示范,為他仔細講解駕車的要領,而且手把手的教趙襄王。趙襄王自恃資質過人,不喜歡王子期婆婆媽媽的,就讓他趕快把駕車要領都教給他,讓他自己細細揣摩。王子期沒有辦法,知道大王是個急脾氣,只好隨他的心意。趙襄王的確對駕車有極大的興趣,自從跟隨王子期學習駕車以來,每日都坐在馬車上不肯休息。不幾日,他就可以自己獨立駕車了,而且他自認為自己駕車的本領已經很高了,心中十分的欣喜。 這天,趙襄王找來王子期對他說:“我已經學會駕車了,咱們比試一下吧。你也好檢驗一下我這個徒弟的水平,如果我這個徒弟勝過你這個老師,你可不要生氣哦!”說完哈哈大笑。于是侍從們為他倆趕來兩輛馬車,王子期讓趙襄王先選馬,趙襄王選了一匹最好的馬。兩人便套上馬車,侍從一聲令下,兩匹馬飛奔出去,趙襄王一副勢在必得的樣子,用盡全力去駕車。盡管如此,頭一場趙襄王還是輸了,他便怪自己選的馬不好,要求和王子期換馬。王子期也不多說,趙襄王說換馬就換吧,第二場,趙襄王換了王子期的馬,王子期用趙襄王的馬,趙襄王本想這次我該贏你了吧,可是這匹馬好像成心和他作對,一到他手里就沒有第一場在王子期手里跑的那么快,反而輸了。趙襄王很是生氣,痛罵那匹馬不時抬舉,可是他還是不肯服輸,就對王子期說:“剛才,您那匹馬跑了第一場,用力太多,到跑第二場的時候就沒體力了,這樣吧,我們再重新選馬,再賽一場如何?”王子期點頭表示同意。這次,趙襄王特意請來訓馬的師傅,要他給自己選一匹跑得最快的馬,而王子期自己則選了一匹一般的馬。此次趙襄王勢在必得,可是趙襄王駕著這匹平日里跑得最快的馬還是不能贏王子期。 趙襄王氣惱的對王子期說:“你是不是對我有所保留,不肯把駕車的全部技術都教給我吧?” 王子期答道:“我已經把技術都教給您了,只是您在使用技術的時候卻犯了錯誤。”趙襄王不太懂,要他仔細說。王子期說:“一個車夫駕車時最注重的就是,要是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人的心意要與馬的動作協調,馬才能跑的快,跑的遠。現在您落在我的后面便一心想著怎么追上我,等到您跑到我的前面就怕我追上您。其實馬在大道上比賽,不是前就是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您無論在前或是在后都想著和我比賽,怎么能一心一意調度馬呢?這就是您比輸的原因啊!” 哲理點撥 趙襄王一心專注在競爭對手上,對手跑得比自己快,他心焦,一心想超過他,而對手跑得比自己慢,他又怕對手趕上來,超過自己,結果不顧馬套在車轅里是否舒服,不去專心調度馬,導致三次都失敗。 一心專注在競爭對手身上,就會違背自然規律,結果導致失敗。球場上,念念不忘勝負,而看不清球和網;考場上,一心惦記著成敗,不能集中精神完成試題,都免不了趙襄王的下場。因而,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總考慮失敗了或者成功了會怎么樣,不要考慮自己的對手多么多么多強大,只要自己用心盡力去做,就一定能夠發揮出最好的水平,甚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鼓不陳列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一向以仁義標榜自己。如不要老幼病殘來當兵服勞役,遇到有人欺負老幼病殘必定嚴懲此人等。他在國內百姓心中贏得一片好評。有一年,他率領本國軍隊與楚軍作戰,雙方軍隊都集結在泓水河邊,楚軍勢力強大,欲渡河與宋軍交戰。宋軍司馬子魚勸宋襄公說:“主公,楚軍渡河的時候必然疏于防備,他們在船上不便攻打我們,我們就趁此良機,放火箭燒他們的船,殺他們的兵,楚軍一定大敗。”宋襄公不同意,說:“趁人不備攻打人家,此舉不是君子所為,我不會做。”當子魚還想再勸宋襄公時,楚軍已經渡過河了,以至宋軍錯失了良好戰機。 等楚軍渡過了河,還沒有排開陣勢,正在一片混亂的時候,子魚又勸宋襄公說:“主公,我們趁楚軍剛剛下船,還沒有排好陣勢,正在混亂的時候攻打他們,他們一定沒有防備,我軍必然大勝啊。”宋襄公還是不同意,說:“這也不是君子所為,我不干,你不要破壞我的好名聲。”子魚氣得不知該說什么好,在這雙方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又不好和宋襄公理論,于是又錯失了一次絕佳的戰機。結果等楚軍一切就緒,就向宋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宋軍本來實力就不如楚軍,宋襄公又不肯倚仗有利時機攻打楚軍,結果宋軍大敗,棄械逃跑,宋襄公也狼狽不堪,而且腿部還受了傷。 宋軍大敗,大家都怪宋襄公不聽子魚的話,兩次錯失戰機,可是宋襄公反而很得意,自我安慰說:“君子不傷害百姓,不抓頭發花白的俘虜。古時打仗,不在險要的地方狙擊敵人。我是最講仁義道德的君主了,對待沒有擺好陣勢的敵軍,是不能攻打他們的呀!” 子魚聽了非常生氣,說:“大王,您根本不懂什么是打仗。利用有利的地形打擊敵人,那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強國來討伐我們,他們是敵人,我們還和他們講什么仁義道德,不管他們是白發還是黑發一律要抓,這是為了勝利啊,。如果一味愛惜敵人,和他們講究仁慈,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們投降,又何必打仗呢?您和他們講仁義道德,人家可不和您講這些,該打就打,該殺就殺,管您是白發還是黑發啊!擊鼓是為了鼓舞我方軍隊的士氣,戰勝敵人,管他是否有沒有擺開陣勢,趁他們沒有擺好發起攻擊,我們才有成功的把握啊!” 宋襄公聽后很是慚愧,知道自己犯了十分愚蠢的錯誤,從此憂愁成疾,再加上他腿部傷勢嚴重,次年五月就病逝了。 哲理點撥 “不鼓不成列”是說在敵人尚未排成戰斗行列,未做好準備的時候,不向他們發起進攻。用來諷刺死守教條,錯失戰機的做法。宋襄公一味的標榜自己的仁義道德,甚至在兩軍交戰,你死我活的戰場還要和敵人講求仁義,不攻打沒有準備好的敵人,以至兩次錯失戰機,最終被敵人打敗。 向宋襄公這樣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他們把書本或是某些領導、專家所說的話當作圣旨,絲毫不敢有所違背,一切都要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而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結果往往是以失敗告終。我們要學會活學活用,不要死守教條,死抱書本,腦子是活的,書本是死的,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同一件事情的處理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像宋襄公一樣愚昧。 假階救火 趙國人成陽堪家的房子著了火,想要把它撲滅,可家里又沒有梯子上房。慌亂中有人告訴成陽堪說,奔 成陽肭不慌不忙的從衣柜里找了一件干凈的衣服和帽子,照照鏡子,穿戴整齊,斯斯文文的邁著方步走了。路上遇到熟識的人還不忘客氣的點頭問好。絲毫沒有著急的樣子。 到了奔 成陽肭來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午,此時已經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了。奔 說完,奔 哲理點撥 拜見客人講求禮節這是應該的,但是向成陽肭這樣,遇事不分輕重緩急,反而耽誤了做事的進程。 我們辦事、做工作,都要講實際,求實效,反對拘泥守舊的作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遇到十萬火急的事情,就不必再按照以往的規定去做,那樣豈不是耽誤時間又解決不了問題嗎?成陽肭家著火,這時他不必再拘泥于禮節,趕快借到梯子才是,奔水也不會怪他不講禮數。特殊情況下就不必再按部就班的行事。 事實上,當我們在不違背理智的情況下想要提高實踐的能力時,就應該超出常規所設定的界限。 宓子知取舍 宓子,即宓子賤,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曾出仕為單父宰,官職相當于現在的縣長。 當宓子做單父宰的時候,正趕上齊國的軍隊要攻打魯國,中途要經過宓子所管轄的地方即單父。此時正值麥收時節,眼看金黃的麥子就要到收割的時候,老百姓正盼望著今年的好收成,誰想齊國竟然打過來了,百姓們紛紛收拾行裝,準備逃命。可又不舍得這誘人的麥子。于是,就有人請示宓子說:“大人,地里的麥子已經成熟了,您就讓我們老百姓隨便收割吧。這樣既可以增加國家的糧食收入,又不至于讓他們成為我們的敵人齊國的糧食。”宓子沒有同意。接著又有人請求,說:“大人,齊國軍隊馬上就打過來了,我們如果逃走總得帶上些糧食吧,不能把這已經熟了的麥子白白送給齊國人啊。您就讓我們隨便收割吧!”宓子還是沒有同意。第三次,更多的人來請求宓子,有的人甚至給宓子磕頭作揖,請求他讓百姓隨便收割麥子,可宓子依舊不肯同意。百姓們都不解,都暗自罵他 是糊涂官。 不久,齊國的軍隊真的打到了單父這個地方,齊國軍隊毫不客氣的將田里的麥子收割走了,這既解決了他們的糧食問題,又節省了運糧的費用和軍隊的開支,齊國士兵樂得合不攏嘴。魯國公子季孫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生氣,大罵宓子是個糊涂蛋。當他聽說百姓請求他三次,準許百姓隨便收割,宓子都不同意時,季孫更加生氣了,他甚至懷疑是否宓子串通齊國,白白送給人家那么多糧食。于是,他命人去單父向子問罪。使臣通告了季孫對他的不滿和責備,說季孫很是生氣,問宓子:“你白白把已熟的麥子送給齊國軍隊,卻不肯讓百姓隨便收割,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宓子聽完皺皺眉頭說:“那些麥子今年沒有收割,明年還可以重新栽種。可如果讓一些平時不勞作的人得到了不屬于他的糧食,這就會在民間產生希望讓敵軍來進攻的想法。以單父這里一年的收成,收割與否對魯國的糧食總量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可如果讓百姓產生了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由此造成的后果會延續數百年的時間啊。”使臣聽完覺得有理,也就不敢擅自做主治宓子的罪,于是回來稟報季孫,季孫聽后,很是慚愧,他說:“如果有地縫我一定鉆進去,我沒臉見宓子啊!” 哲理點撥 為了屈指可數的一點物質利益,竟然不顧人們的道德要求,從而導致人們道德水平的下降,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啊。子舍去小的物質利益,保全人們的道德水準,具有獨到的眼光。而季孫雖然看到了眼前的厲害得失,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問題,因此當子向他說明自己的想法后,他才會無地自容。 看待問題要分清主次,由于我們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達到最優,有的時候,舍棄一些不重要的細枝末節的小事,著力解決要緊的,關系長遠的大事,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的在繁瑣的小事中糾纏不清,反而不利于自己對問題的判斷和解決。 囤積居奇 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兒子,被作為人質送到趙國。他在趙國不僅要受到監視,而且生活得也不寬裕。因此,子楚心中不知怪了父王多少次了,為什么讓我來趙國作人質? 此時,呂不韋正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此人是個很有心機的人,也很有遠見。當他聽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不禁打起了他的主意。他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子楚是一個可以囤積起來,日后發財的寶貝。秦國目前實力強大,有可能稱霸一方,他心想如果我輔助子楚登上王位,那么我不就可以成為秦國的功臣了,到時候要權有權,要錢有錢,雖然現在子楚處境不好,但是只要我幫助他,他一定能成大事。我現在投點資怕什么,將來我會連本帶利都收回來。于是,他就去拜見子楚。子楚并不認識呂不韋,見有人來拜見他又是驚又是喜。呂不韋自我介紹了一番,并說自己很仰慕公子為人,愿與公子結交為朋友。子楚自己獨身一人到了趙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現在有人愿意與自己結交,當然高興。于是倆人促膝長談。 當談到子楚的生活時,呂不韋不禁同情的說:“公子,您住的太簡陋了,我愿意幫助您光大您的門戶。”子楚聽后笑著說:“你還是先光大你的門戶,再來幫助我吧!”呂不韋一本正經的說:“公子,你有所不知,我們家的門戶要等你家的門戶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啊!”子楚聽明白了呂不韋話中的深層涵義,于是邀他細談。呂不韋為子楚分析當今秦國的形勢,說:“現在您的父親秦王已經年老體弱,您的兄長 哲理點撥 世界處在飛速發展變化中,我們不能總用一種眼光看待人和事,要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才可能抓住先機,取得成功。 呂不韋如果是個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利益的人,那么他就不會發現子楚的潛質,也不會去資助他,并最終輔助他登上國王的寶座。當然他自己也就不會飛黃騰達,當上秦國的宰相了。 處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知識與信息更新的速度更快,能否像呂不韋一樣,獨具慧眼,對事情做出高瞻遠矚的判斷,將決定我們事業和人生的成敗。因此,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外在的現象弄花眼,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 蹈水之道 孔子在呂梁這個地方觀賞瀑布景色,只見那水流從三十仞的高處直瀉而下,宛如一條白色的飛龍,流水落在江面上發出“呼呼”的聲音,江面水珠飛濺,直到四十里之遠,而江中魚鱉都不能在這里浮游。孔子站在瀑布下,被這天然的美景所折服,久久不愿離開。隨孔子同來的學生們更是頭一次見到這樣的景色,不住的贊嘆。正當孔子欣賞美景之際,他恍惚間看見一個男子游在江中,仔細一看果然是一個人,他以為這個人想不開要自尋短見,于是就讓他的學生沿河往下游去救那個人。學生們迅速往下游跑,可是水流很急,那人隨著水流飛快的游向下游。學生們都擔心那人一定沒救了。誰知,過了一會,卻見那人游到數百步外后竟然從水中探出頭來,并游到岸上來。孔子和學生們頓時都傻了眼,只見那人披散著頭發,在堤岸上悠然自在地邊走邊唱。 孔子忙趕上前去,氣喘吁吁的說:“我本以為你是要尋短見,不想你卻是在江中游泳,一般人是不可能在這樣急的江中游泳的啊,請問你有什么游水的秘訣嗎?”那人答道:“什么秘訣都沒有,我憑人類的本能開始我的生活,又依人類的適應性而成長,順乎自然而成功。我在江中游水的時候,同漩流一起潛入水底,隨涌流一起浮出水面,完全順從水性而不憑主觀意志從事,此乃我能駕馭洶涌急流的緣故啊。” 孔子不解問: “何謂憑本能開始生活,靠適應性而成長,順乎自然而成功呢?” 那人答道:“我在陸地而安于陸地,這就是本能;長在水上而安于水,這就是適應性,不知道我為什么會是這樣,反正結果就是如此,我就是順乎自然。” 哲理點撥 對于一般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在水流湍急的江中自由自在的游泳,而孔子所見之人卻是個例外。其原因在于這個人長在水邊,整天以水為伴,長此以往就適應了水上的生活,為了生存的需要,自然也就能夠在水中自由的游耍。環境把他造就成這樣的一個善于游水的人。 一個人要想成功的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行事,才能完全駕馭它。違背客觀規律行事,只有死路一條。就像故事中那個善于游水的人,他生長在水邊,只能靠水中魚蝦度日,如果他不知水性,那只有餓死的份了。 息忌為組公 古時打仗,士兵們都要穿戰裙,以保護自己的身體免受敵人傷害,戰裙雖然不可能完全抵擋的住兵器的傷害,但至少可以減輕傷害的程度。邾國的老辦法是用綢料來縫制戰裙。一天,公孫忌對邾國國王說:“大王,用綢料縫制戰裙,不如用絲繩縫制的好,士兵穿的戰袍、戰裙之所以堅固,原因就在于它沒有縫隙,現在用綢料縫制的戰裙雖沒有空隙,但只能經得起一半的力量,不能完全保護士兵的身體。如果用絲就不一樣了,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做工仔細,用絲繩縫出的戰袍就能夠經得起全部的力量了。”邾王認為公孫忌說的有道理,點頭表示贊許,又接著問:“你這種辦法聽起來的確不錯,可是要怎么做才能得到這種絲繩呢?”公孫忌說:“光憑軍隊恐怕短時間內不可能造出這么多的戰裙,我們不如發動全國的百姓,只要大王您下令說提倡生產這種絲繩,到時候等他們生產出來,國家出錢收購,百姓自然會生產的。”邾王很高興,說:“好,就聽你的。”于是下令命官府制戰裙時一定要用絲繩。 公孫忌的建議被大王推行,心中自然很是興奮,于是也勸自己的家人都編制這種絲繩,就 哲理點撥 對任何事情都要從它的本身來考察是否合理,不應該為其它的因素所左右。就像邾王一樣,他沒有考察公孫忌的建議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就欣然同意,而當有人向他說公孫忌的壞話時,他也沒有做什么考察就下令不再用絲繩制戰裙。這一反一復,明顯存在著錯誤。如果邾王做了詳盡的考察,知道用絲繩到底是好是壞,就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決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需要對某件事情做出決策的時候,不要被某個或某些人的意見所左右,首先自己要有主見,更要對別人的意見做切實的考察,才能避免犯錯誤。 欲速則不達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后人尊為圣人。孔子一生中育人無數,聆聽過他教誨的弟子也都學識淵博,其中不乏像子夏、子路這樣的人才。經過數年的苦讀 《韓非子》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故事:春秋末期,齊國國王齊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賴相國晏嬰,也就是晏子,國中大小事情,無論何事,齊景公都要向晏嬰請教,然后才可以定奪。一次,齊景公正在海邊游玩散心,忽然接到侍者的報告,說“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國晏嬰病倒了,十分的危險啊!”齊景公聽到這個消息,大失所措,下令馬上回京,他挑選了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了最好的馬匹拉車,急急忙忙的出發了。在車上,齊景公不住地催促馭手:“快點,再快點!不然相國就會危險的!”雖然馬車跑得已經夠快的了,齊景公仍然覺得太慢,于是就把馭手推到一邊,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趕起車來了。這樣跑了一陣子,齊景公還覺得不夠快,怎么辦呢,這個時候,心急如焚的 哲理點撥 孔子一生誨人不倦,所教過的弟子也非常的出類拔萃。孔子教導子夏做事情要循序漸進,不可一昧的求快,更不能只顧蠅頭小利,這正是為人處事所必須要學會的。齊景公則真正的體會到了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他將馭手推到一邊親自駕車,甚至跳下馬車徒步奔跑,但最終還是沒有馬車跑的快。 做事情必須要循序漸進,按照秩序一步一步的處理好,不能夠只追求結果而不顧過程,忽視過程的結果只能是把事情辦砸了,只有按部就班的按照事物本身的特點來處理對待,才能更有效的采取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適合的辦法解決問題,否則就只能欲速則不達了。 鄭人做傘越人種稻 在鄭國偏遠的地方,有個人整天不知道干什么好,他做了好多事情都不成功,自己也就想專門學習一種技術。一天他聽說做傘很不錯,就跟著別人去學習做傘了。他學得很快,學成之后就自己回家做傘了。可是不巧的是趕上了連續三年大旱,土地都干得幾乎要冒煙了,天上根本就不下雨,他做的傘都沒有什么用途了,于是,他就放棄了做傘,改行學習做從井中打水的工具。等他把從井中打水的工具學成功了,這個時候偏偏又遇上了連續三年下大雨,做出來的打水工具又沒有用處了。這個人想來想去,覺得還是做傘吧,后來他又改行去做傘。等他做了大量的傘,準備到街上去賣的時候,沒過多久,鄭國強盜四起,戰亂紛爭,老百姓都穿上軍裝去打仗了,很少有人用傘,于是他又想做兵器,但這時他已經年老力衰了,想做兵器也做不成了。 在越國,有個擅長種地的人,據說他種的各種瓜果蔬菜,都非常的受歡迎,但是光種這些,他又非常的不滿足,他想種些糧食,因為那個時候糧食非常的缺少,又值錢又珍貴,于是他就決定試一試。但是種糧食和種蔬菜有很大的區別,他從來沒有接觸過種糧食,有人就勸說他,不要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而去從事自己從來沒有從事過的糧食種植,如果種不好,把什么都耽誤了,豈不得不償失嗎?他一聽也有道理,但是他認定自己能夠在種糧食這方面有所作為,就不顧別人的勸阻和反對,下定決心要種水稻,而且還決定,不管遇到什么情況,自己種水稻的決心永遠也不改變,即使天氣狀況再復雜多變,或者蔬菜和糧食行情如何變化,自己還是要堅持把水稻種好。這天,他找了一片荒山的土坡,叫了許多人前來幫忙,開墾出一塊田地,種起水稻來。由于他本人非常精通種植,再加上悉心鉆研,他種的水稻明顯的收成好,年年豐收。但是這個時候,正趕上一連三年大澇,有人就勸說他,把田里的水放出去,然后種黍子,他并沒有采納那個人的建議,而是繼續種自己的水稻。沒過多久,天氣又連年大旱,這個人計算了一下他的收獲,結果不但抵住了往年所歉收的產量,反而頗有盈余。眾人看到他如此有恒心的堅持自己的決定,果然終于得到了好的回報,感到非常的佩服,就紛紛的向他學習起種水稻的竅門來。這個人并沒有拒絕大伙的請求,反而詳細地給眾人講解如何種植水稻,最后還忘不了叮囑眾人一句:“無論天氣如何變化,一定不能半途而廢啊!”眾人紛紛點頭稱是。 哲理點撥 鄭人先開始學習做傘,因天氣干旱,又改學做從井中取水的工具,后來天氣大澇,他又改做傘,結果發生戰亂,百姓沒有人買他的傘,當他再想改行做兵器的時候,自己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了。而越人則不同,自己下定決心種植水稻,無論別人如何勸阻,天氣如何變化,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做法,結果當然是收獲頗豐了。 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有點小的挫折或者困難就隨便改變自己的想法,只有堅持不懈的做一件事,努力克服各種可能遇到的困難和艱險,才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假如整日朝秦暮楚,毫不專一,最后必定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按圖索驥 戰國時,有個非常善于相馬的人,叫伯樂,是名震一時的相馬大師。為了不讓自己相馬的經驗失傳,他在晚年曾經寫了一本如何識別馬匹好壞的書《相馬經》。這本書中記載了他全部的相馬手法和經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在書中,他這樣描述千里馬:“額頭豐滿。眼睛閃閃發光,蹄子又大又端正。” 自從伯樂出名以后,伯樂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伯樂的兒子過了那么久的苦日子,終于等來了好日子,當然不忘享受一番,整日里無所事事。他父親讓他和自己出門一邊尋找好馬,一邊學習,可是他總是嫌累,不肯出門。伯樂的兒子知道自己的父親寫了一本《相馬經》,心想,我看父親的《相馬經》不就成了,還用得著父親親自教嗎?于是,伯樂的兒子就拿著父親的《相馬經》在家里仔細研究,沒過幾天他就對父親說:“父親,您寫的相馬經我已經讀完了,其中的精要我已經領悟了。”伯樂知道兒子不可能學的那么快,可是還抱著一絲幻想,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太丟人。便對兒子說:“那好,你去幫我尋一匹千里馬來吧。” 兒子出門拿著父親的《相馬經》,翻到描寫千里馬的那一頁,不住的念叨:“額頭豐滿。眼睛閃閃發光,蹄子又大又端正。”剛出家門口走了一會兒,伯樂的兒子就有點累了,看到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條小河,就跑到河邊的柳樹下休息。突然看到河邊有一個“額頭豐滿。眼睛閃閃發光,”的東西,不時的東張西望,蹦來跳去。伯樂的兒子想,這個一定是千里馬了,和父親書上所描述的差不多,只是四只蹄子還不夠又大又端正,估計應該是了。于是,就挽起褲管,下河去抓,那“千里馬”的兩只大眼睛不住的亂轉,看到有人來抓它,當然不肯,就跳了一下,再看看動靜。伯樂兒子挺生氣,心想:還跑,看我不收拾你。便一下撲了上去,兩手牢牢的抓住了“千里馬”,雖然把衣服弄濕了,但是抓到了千里馬還是很興奮。便高高興興的拿著他跑回家來給父親看。還沒進門,伯樂的兒子就喊:“父親,父親,我抓到千里馬了,您快來看啊。”伯樂迅速從屋中跑了出來,還當兒子真的找到了千里馬,可是看到兒子手中的癩蛤蟆,簡直氣的要背過氣去。瞪著兒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兒子還興沖沖的說:“您看,我找到了,和您書上寫的大致相同,只是四個蹄子不夠又大又端正的標準罷了!”伯樂簡直哭笑不得,就說:“是啊,這匹馬喜歡跳越,只是不能用來拉車。”伯樂的兒子傻了眼,一時弄不清父親得話的意思。 哲理點撥 伯樂的兒子把父親的相馬經視為“圣經”,認為看了相馬經就可以找到千里馬。殊不知尋找千里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僅僅憑書上所說的千里馬的特點就去按部就班的套用,是不可行的。伯樂的兒子連馬和蛤蟆都分不清,更不要說 尋找千里馬了。 對待前人好的經驗,必須很好地加以學習和利用,不能從書本出發,而要從實際出發,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犯錯誤。 人心如面 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子產很善于處理政事。在他擔任相國期間,他注意舉賢選能,任用人才。對不合適的人選,及時提出否定意見,并且講清道理,使人心服口服。而對于那些有能力的人,定會加以重用,給他們充分展示才華的機會。 一次,鄭大夫子皮提出,要讓尹何做子皮的封地長官。子產以商量的口吻對子皮說:“尹何太年輕了,不知道能否勝任。”子皮說:“尹何這個人挺老實的,我很喜歡他,他是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去學習學習,也就懂得怎樣管理了。反正是管理我的封地,我會照顧他的。”子產聽了,皺皺眉頭說:“這樣做不合適。大凡一個人喜歡另一個人,總是想對他有利。但是,你因為喜歡尹何而把政事交給他,就好像讓一個不會拿刀的人去割東西,他不但不會割到東西,相反還會使自己受到損傷和傷害。這樣一來,你所謂的喜愛一個人,其實你卻傷害了他,那誰還敢求得你的喜愛啊!你在鄭國是棟梁,如果棟梁折斷了,椽子就會隨之崩毀,我也會被壓在底下的。” 子皮頓時陷入了深思,子產繼續說:“比如,你有一塊華麗的綢緞,打算做成衣服,你決不會把它拿出來讓裁縫當作練習用的布料。同樣,重要的官職,龐大的封邑,對你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庇護條件,而你卻讓人學著管理,你想想看這不是比拿華麗的綢緞做練習更加可惜嗎?我只聽說學習好了之后才能參加管理政務,從來沒有聽說把管理政務當作學習的對象。如果您定要這樣做,那么吃虧的一定是你。又比如打獵,只有射箭和駕車的技術都很熟練的人,才能擒獲獵物,如果從沒有射過射箭,也沒有駕過車,那么他一定擔心翻車壓人,哪里還有功夫琢磨如何獵獲禽獸呢?” 子皮被說得面紅耳赤,忙說:“您說的對,我太笨了。我聽說,君子專門研究大事和長遠的事,小人只會注意細小的事、眼前的事。我就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愛護它;重要的官職,龐大的封邑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庇護條件,我卻疏遠它,輕視它。我真糊涂啊!沒有您的一番話,我就不懂得這些得失的道理。過去我說過:您治理鄭國,而我只治理自己的家族,保護好自己,那就萬事大吉了。現在我知道,即使我自己的家族的事,也要按照你的意見辦。”子產說:“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的面孔各不相同一樣。我怎敢說你的面孔就像我的面孔呢?我的想法和你的不一定相同。我不過把我心里認為危險的事情告訴你,供你參考罷了。”子皮認為子產很忠誠,因此把鄭國的政事全部委托給他。 哲理點撥 子皮因為喜歡尹何就決定任命尹何為他封地的長官。可是實際上,尹何根本不懂得如何處理政事,子皮想讓尹何邊學邊管理。事實上封地對子皮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不熟悉管理的人來管理,定會造成很大的失誤。 對于重要的工作,不能允許外行邊學邊做,這樣不但不能保證工作的質量還可能對工作的人造成傷害,因此必須具有一定經驗后才能勝任。用人不能只憑個人的好惡,要根據這個人的實際能力來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