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西褲主要制圖公式 單位:CM
一、前褲片制圖順序 開格順序(圖3-9) (1)下平線(基本線):與布邊垂直,以緯向作橫線。 (2)上平線(褲長線):按褲長-3+1 cm,由下平線量上,作橫線。 (3)側縫直線:由布邊量進2CM作豎線,相交于下平線和上平線。 (4)橫襠線(襠深線):按1/5臀圍+4.5CM取直襠高,由褲長線量下,作橫線。 (5)臀圍線:由橫襠線量上7CM,作橫線。 (6)中襠線:取臀圍線與下平線距離的中點再提高2CM,作橫線。 (7)前襠直線(臀圍寬線):按1/4臀圍-1.5CM,在臀圍線上,由側縫直線量進,作豎線。 (8)小襠寬:按1/20臀圍-1CM,在橫襠線上,由前襠直線量出,作點。 (9)前燙跡線(褲中線):在橫檔線上,先由側縫直線量進0.5CM作橫襠寬點,后再量至小襠寬點兩等分,作豎線。 (10)腳口寬:按1/2腳口寬-2CM,在下平線上,以燙跡線為中點,兩側平分,定出前腳口寬,作點。 (11)中襠寬:在下平線的腳口寬點與小襠寬的1/2處作斜線,從而定出中襠的基本寬。 (12)前襠內撇線:定數0.5CM,以前襠直線與上平線偏進0.5CM,作斜線。 (13)前腰口寬:按1/4腰圍+6CM,在上平線上,由內撇線量起。 外輪廊線(圖3-10) (1)前腰口線:由上平線與前襠內撇線交點降低0.5CM至褶邊畫弧線,褶邊至腰口劃直。 (2)前襠弧線(小襠弧線):臀圍線至橫襠線的1/3與小襠寬線的1/2作一條斜線,臀圍線至橫襠線的2/3與小襠寬作另一條斜線,由兩條斜線順勢劃出畫線與前襠內撇線相連畫順。 (3)內側縫弧線:由小襠寬到中襠寬到腳口寬弧線劃順。 (4)外側縫弧線:由腰口線劃出弧線通過臀圍線至橫襠寬點連順,再由橫襠寬點至中襠寬作直線,中間凹進0.3CM弧線連順直至腳口,側縫弧線一定要連接畫順。 內結構(圖3-11) (1)裥褶位:前褶量4CM,以燙跡線為界,左右之比為2:1,褶尖至橫襠止。后褶量3CM,自前褶邊線至腰外側縫點距離取中點,兩側平分,褶尖至臀圍線。 (2)袋位:直插袋在外側縫上,距腰口2CM處為袋口上點,袋口寬為15CM。
二、后褲片制圖順序(重疊裁法) 采用重疊裁法進行后褲片制圖如圖3-12所示。 (1)后燙跡線:作點畫線,與前燙跡線重疊,絲綹對直,并劃出前片虛線。 (2)橫線條:下平線、中襠線、橫襠線、臀圍線及上平線與前褲片平齊。 (3)后翹高:定數2CM,由上平線量上。 (4)后落襠線:橫襠線低落1CM,作橫線。 (5)后襠斜線:在上平線上取燙跡線與前直襠線的分中點,再在臀圍線上,由前直襠線量進0.5CM取點,兩點連線,上至翹高線,下至落襠線。 (6)后襠寬:按1/10臀圍-2CM,在后襠線的底點量出,作點。 (7)后腰圍寬:按1/4腰圍+1+4CM,由后翹高斜量至上平線,作斜線。 (8)后臀圍寬:按1/4腰圍+1+5CM,在臀圍線上,由后襠斜線量進,作點。 (9)中襠寬:在前褲片中襠寬的基礎上,內外側縫各量出2.3CM,作點。 (10)腳口寬:在褲片腳口寬的基礎上,內外側縫各量出2CM,作點。 (11)腰口線:斜線畫實。 (12)外側縫線:由后腰圍寬點,通過后臀圍寬點、中襠寬點至腳口寬點連線畫順。 (13)后襠弧線:后縫直線在臀圍線以下借助于前襠弧線順勢畫出后襠弧線。 (14)內側縫線:取后襠寬點與前襠寬點距離的中點,與中襠寬點連成輔助線,然后從后襠寬點通過中襠寬點至腳口寬點畫順。 (15)腳口線:橫線畫實。 (16)省位:后腰圍寬三等分,定出省位,前省量1.5CM,省長9CM;后省量2.5CM,省長11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