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副作用

     ABC328 2011-10-26

     

    分享美好 品味精彩

    一朝相識 終身相惜



     
     
     
     一線網絡,流淌著你我的心情;

     一段文字,飄逸著生活的軌跡;

     一份友情,溫暖著冷漠的熒屏;

     一方博園,連接著彼此的情誼。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副作用

    《這就是中醫》說張錫純03、“生黃芪”升補氣、驅托邪

    簡介: 黃芪能補氣,兼能生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解釋一下。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顏色淺的生黃芪,顏色深的就叫炙黃芪,它是用蜜,蜂蜜炙的,這個生黃芪和炙黃芪有什么區別呢,它的兩個作用是不一樣的,大家記住了這個看中醫藥方的時候,一定看寫的哪個黃芪,因為各地藥店是不一樣的,你就單寫一個黃芪,在各地給的不一樣,有的地方給您生黃芪,有的地方就給您抓的炙黃芪了,這個各地藥店規矩不同,所以這個中醫開方子的時候一定要標清楚,是生黃芪,還是炙黃芪。 生黃芪呢,它是補氣的作用比較強,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氣,它往外走,比如說人們有這個瘡壅的時候,剛才像張錫純講那個外科的病癥,那么這個生黃芪呢它就走表,它就有把這

     簡介: 黃芪能補氣,兼能生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解釋一下。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顏色淺的生黃芪,顏色深的就叫炙黃芪,它是用蜜,蜂蜜炙的,這個生黃芪和炙黃芪有什么區別呢,它的兩個作用是不一樣的,大家記住了這個看中醫藥方的時候,一定看寫的哪個黃芪,因為各地藥店是不一樣的,你就單寫一個黃芪,在各地給的不一樣,有的地方給您生黃芪,有的地方就給您抓的炙黃芪了,這個各地藥店規矩不同,所以這個中醫開方子的時候一定要標清楚,是生黃芪,還是炙黃芪。 生黃芪呢,它是補氣的作用比較強,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氣,它往外走,比如說人們有這個瘡壅的時候,剛才像張錫純講那個外科的病癥,那么這個生黃芪呢它就走表,它就有把這.........

    簡介:

    黃芪能補氣,兼能生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解釋一下。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顏色淺的生黃芪,顏色深的就叫炙黃芪,它是用蜜,蜂蜜炙的,這個生黃芪和炙黃芪有什么區別呢,它的兩個作用是不一樣的,大家記住了這個看中醫藥方的時候,一定看寫的哪個黃芪,因為各地藥店是不一樣的,你就單寫一個黃芪,在各地給的不一樣,有的地方給您生黃芪,有的地方就給您抓的炙黃芪了,這個各地藥店規矩不同,所以這個中醫開方子的時候一定要標清楚,是生黃芪,還是炙黃芪。 生黃芪呢,它是補氣的作用比較強,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氣,它往外走,比如說人們有這個瘡壅的時候,剛才像張錫純講那個外科的病癥,那么這個生黃芪呢它就走表,它就有把這

    簡介: 黃芪能補氣,兼能生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解釋一下。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顏色淺的生黃芪,顏色深的就叫炙黃芪,它是用蜜,蜂蜜炙的,這個生黃芪和炙黃芪有什么區別呢,它的兩個作用是不一樣的,大家記住了這個看中醫藥方的時候,一定看寫的哪個黃芪,因為各地藥店是不一樣的,你就單寫一個黃芪,在各地給的不一樣,有的地方給您生黃芪,有的地方就給您抓的炙黃芪了,這個各地藥店規矩不同,所以這個中醫開方子的時候一定要標清楚,是生黃芪,還是炙黃芪。 生黃芪呢,它是補氣的作用比較強,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氣,它往外走,比如說人們有這個瘡壅的時候,剛才像張錫純講那個外科的病癥,那么這個生黃芪呢它就走表,它就有把這

    簡介: 黃芪能補氣,兼能生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解釋一下。 黃芪分為生黃芪和炙黃芪顏色淺的生黃芪,顏色深的就叫炙黃芪,它是用蜜,蜂蜜炙的,這個生黃芪和炙黃芪有什么區別呢,它的兩個作用是不一樣的,大家記住了這個看中醫藥方的時候,一定看寫的哪個黃芪,因為各地藥店是不一樣的,你就單寫一個黃芪,在各地給的不一樣,有的地方給您生黃芪,有的地方就給您抓的炙黃芪了,這個各地藥店規矩不同,所以這個中醫開方子的時候一定要標清楚,是生黃芪,還是炙黃芪。 生黃芪呢,它是補氣的作用比較強,但是它走表,它固表氣,它往外走,比如說人們有這個瘡壅的時候,剛才像張錫純講那個外科的病癥,那么這個生黃芪呢它就走表,它就有把這

    黃芪-原態 黃芪-藥材 黃芪-飲片
    黃芪-原態 黃芪-藥材 黃芪-飲片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于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糾錯  編輯摘要

    黃芪 - 概述

    黃芪黃芪

    黃芪,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于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 ,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膜莢黃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
    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長,圓柱形,稍帶木質,長20~50厘米,根頭部徑1.5~3厘米,表明淡棕黃色至深棕色。莖直立,具分枝,被長柔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基部有披針形托葉,葉軸被毛;小葉13~31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0.8~3厘米,先端稍鈍,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有白色長柔毛,無小葉柄。夏季葉腋抽出總狀花序,較葉稍長;花萼5淺裂,筒狀;蝶形花冠淡黃色,長約1.6厘米,旗瓣三角狀倒卵形,翼瓣和龍骨瓣均有柄狀長爪。莢果膜質,膨脹,卵狀長圓形,長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種子5~6粒,腎形,棕褐色。
    內蒙古黃芪(紅藍芪、白皮芪) 形似上種,惟其托葉呈三角狀卵形,小葉較多,25~37片,小葉片短小而寬,呈橢圓形。花冠黃色,長不及2厘米。莢果無毛,有顯著網紋。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于北溫帶。中國產270余種,分布于東北至西南部。[1]

    黃芪 - 藥品簡述

    黃芪的植物形態黃芪的植物形態

    藥名:黃芪
    漢語拼音: Huánɡ Qí
    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
    別名:綿芪、綿黃芪。
    性味:甘,溫。
    歸經:
    肺經脾經
    功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
    主治: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9~30g,大量可用至1~2兩。
    生態環境: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屬砂質粘壤土.
    資源分布:
    1、膜莢黃芪:生于山坡灌叢及旱坡砂質壤土地區。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山東、四川和西藏等省區。
    2、內蒙古黃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區。
    藥材基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莢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
    采收儲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
    炮制: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蜜黃芪:取黃芪片,照蜜炙法(附錄Ⅱ D)炒至不粘手。

    黃芪 - 用藥禁忌

    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1、《本草經集注》:“惡
    龜甲。”   
    2、徐之才《藥對》:“惡龜甲、
    白鮮皮。”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
    防風。”   
    4、《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5、《藥品化義》:“若氣有余,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6、《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7、《本草匯纂》:“反
    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黃芪 - 化學成份

    1、膜莢黃芪根含2’,4’二羥基-5,6-二甲氧基異黃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膽堿(choline)、甜菜堿(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葉酸。
    2、內蒙古黃芪根含β-谷甾醇、亞油酸及亞麻酸。
    3、含黃酮類成分毛蕊異黃酮(calycosin)、3- 羥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還含黃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黃芪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黃芪多糖A、B、C、D, 黏液質, 多種氨基酸、苦味素、黃芪皂苷、膽堿、葉酸、黃烷化合物及含有硒、硅、鋅、鈷、銅、鉬等多種微量元素。 

    黃芪 - 藥理作用 

    1、正常大鼠飼以含黃芪粉末的事務1周后,測其耗氧量比服藥前逐漸增加。
    2、能加強正常
    心臟收縮,對衰竭的心臟有強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狀血管和腎臟血管擴張,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擴張,皮膚循環暢盛,使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
    4、實驗者在自己身上進行了利尿試驗,證明黃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黃芪磨成粉末加入飼料給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實驗性
    腎炎的作用。
    6、黃芪對小白鼠有鎮靜作用,能維持數小時。
    7、家兔口服黃芪,可使血糖明顯下降。
    8、對大白鼠離體子宮具有興奮收縮作用。
    9、抑菌試驗:本品在體外對志賀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黃芪 - 臨床應用

    1、高血壓病: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術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2、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并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3、
    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范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癥.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藥15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于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4、
    腦梗塞:生黃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各10克,生當歸、生丹參各20克,鉤藤 15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63例,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總有效率 88.8%。 
    5、腦動脈硬化癥:生黃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烏、麥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1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療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無效1例。   
    6、急性腎小球腎炎:北芪 30克,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7、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8、重癥肌無力:黃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克,黨參30克,大棗20枚。加減:復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龍、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金、萊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9、
    心律失常:黃芪50克,黨參、丹參各30克,麥冬、當歸、附子各10克,五味子、紅花、生姜各 5克,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松、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龍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焦山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1劑,治療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 91%。   
    10、
    銀屑病:黃芪3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11、慢性腎病: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藥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藥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12、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做法是:活鴨1只(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凈,放沸水中汆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姜、蔥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線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只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大眾醫學》1999年第4期)。      
    13、糖尿病: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聶文濤:《食物訓練與
    糖尿病康復》)。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14、
    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后: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癥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藥1周后,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后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術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于久服。   
    15、慢性鼻炎:用玉屏風散:黃芪15g、
    白術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癥、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紅棗10粒。   
    16、骨質疏松、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癥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藥15g、生姜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17、經久不愈的潰瘍:黃芪是傳統瘡藥,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于“久敗瘡”,即潰瘍久不愈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欲減退。   
    18、增強人體免疫力: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目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麗塔·埃弗羅斯(Rita Effros),從中藥黃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藥物,可增強人體免疫細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對人體一些器官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黃芪 - 證治驗方

    1、小便不通。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后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
    白濁。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后伴隨)。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每服二錢,一天兩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
    便秘。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
    血淋。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卜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后,蘸藥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干(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
    肺癰。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
    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用黃芪酒炒后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黃芪 - 別名大全

    黃芪黃芪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臺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于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
    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于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于內蒙古庫倫一帶者。紅芪;又名晉芪、巖黃芪。均以根條粗長,皺紋少、粉性足、堅實綿韌、味甘、無空心及黑心者為佳。

    處方名: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黃芪,炒黃芪,炙黃芪等。
    處方中寫黃芪、綿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黃芪。為原藥材去雜質,潤透切片,生用入藥者。炒黃芪為黃芪片用麩炒至深黃色,篩出晾涼人藥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強。炙黃芪又名蜜炙黃芪,蜜黃芪。為黃芪片用蜂蜜拌勻,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攤晾,而后入藥者。補氣潤肺功效增強。

    黃芪 - 藥用價值

    黃芪黃芪

    1、治療氣虛表衛不固所致自汗,氣虛外感諸癥。臨床上用黃芪、防風、白術制成玉屏風散,用于治療表虛自汗且易感風寒者。原理:合皮毛主表。虛則腠理不密,難攝津液。黃芪入肺,補氣虛,表盛所以固攝鬼門,且能御邪之于外也。
    2、脾氣虛證,虛弱倦怠,
    泄瀉,中氣下陷,臟器脫垂,食少納呆諸癥。常與人參或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等配伍治療脾虛泄瀉。與升麻柴胡人參等配伍治療臟器脫垂,如補中益氣湯。 原理:脾主濕,脾虛則不能輸布津液于肺,所以濕困中焦,濕性趨下,所以下焦受濕而便溏。脾虛則難以助胃健運,所以食少納呆,難思飲食。本藥入手足太陰,所以肺氣盛則可以通調水道,散精至肌表。脾氣盛則可以運化陰精上輸于肺。

    3、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于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本品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4、瘡瘍難潰或潰久難收。肺合皮毛,脾主肌肉(出自內經素問),所以脾氣虛則難以去腐生新,肺氣虛則難以托膿外出,使邪內陷。配伍人參肉桂當歸為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人參當歸、升麻、白芷合用托膿外出,膿毒內陷,補益氣血,托里透膿散《醫宗金鑒》。

    黃芪 - 藥性論述  

    黃芪黃芪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于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 ,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并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藥劑師最近開始關注并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1、本草對于黃芪的論述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    
    黃芪乃補氣之圣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于當歸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藥學中的黃芪名醫
    陶弘景就說 :“黃芪第一出隴百沈陽 , 色黃白 , 甜美 , 今亦難得。”是指的甘肅省野生黃芪,黃芪商品中,野生品除東北所產三種關芪(卜奎芪、寧古塔芪、正口芪)較佳,最好的當數甘肅野生黃芪。由于野生品較少,在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3、功效主治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4、藥用配伍(主要的四點應用)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癥,常與黨參、白術、山藥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利水消腫  

    (1)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托瘡排膿  

    (1)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于瘡瘍潰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此外,黃芪還應用于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后遺癥、高血壓病、風濕病、多發性神經炎、肌無力癥等多種疾病。

    黃芪 - 食療作用

    黃芪燉雞黃芪燉雞

    參芪大棗粥

    黃芪15g,黨參10g,大棗30g,粳米100g。黃芪、黨參煎水取汁,與后二者一同煮粥食。   
    本方以黃芪、黨參補脾益氣,用大棗協同奏效。用于脾虛氣弱,體倦乏力,自汗,飲食減少,或易于感冒。  

    芪苓鯉魚湯

    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鹽調味。飲湯吃魚。   

    本方以黃芪補脾益氣、利尿消腫,茯苓利濕補脾,鯉魚滋養補脾、利濕。用于脾氣虛弱,水腫,小便不利,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體虛氣弱,小便點滴不暢。   

    黃芪山地粥

    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本方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干,尿頻。

    黃芪 - 栽培技術

    黃芪黃芪

    一、選地
    黃芪[3]是深根性藥用植物,主根可深達1米以上,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排水保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或沖積土種植,土壤的pH值以7—8為宜。前茬以地瓜、蘿卜、
    玉米地為好,不宜選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 

    二、施肥和整地
    1、施肥量 每667平方米施土雜肥3—4立方米,
    碳酸氫銨100—150千克,復合肥25—50千克。

    2、施肥方法和耕地 先把腐熟好的有機肥攪細均勻地撒在地面上,用深耕犁深耕50厘米,把有機肥翻入地下。然后再淺耕20厘米,此時,把100—150千克的碳酸氫銨和15—40千克的復合以撒入20厘米深的犁溝內。在耙地前,再把留下的10千克復合肥均勻地撒在地表,然后把地表耙細整平。

    3、整地 如果地塊能確保不產生澇害,可以平壟種植。但是丘陵梯田地一定要注意“半邊澇”的問題,要深挖堰下溝;對于可能產生澇害的地塊,要采取高畦種植。高畦整畦的規格是,畦高15—20厘米,面寬80厘米(播種3行),畦溝30厘米。

    三、播種
    1.種子處理 黃芪種子吸水能力差。不經處理的
    種子出芽率低。處理方法:將干種子對上2—3倍的細沙,放在水泥地上,用膠鞋底來回搓半小時,以種皮由棕黑色變暗、不傷種仁為止。搓好以后,除去細沙,在播種前用50℃的溫水浸泡5—6小時,潷干水待播。浸泡好的種子如果沒有播完,必須晾干,否則2—3天內就可發芽。

    2.播種 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方法:播種行距一般是35—40厘米,土質好的可寬一些,土質差的可窄一些。大小行播種可采取2個小行(28—30厘米)、1個大行(50—55厘米),這樣有利于噴藥、除草等作業,更有利于播種后覆蓋地膜。等行距播種,行距33—35厘米,溝深2.5厘米,下種后耙平地面,種子覆土1.5—2厘米厚為宜。每667平方米用種1千克。為防止春季干燥影響出苗,播種后,在行間取土加蓋在播種壟上,作成“防旱壟”,防旱壟土厚約10厘米。6—7天后除去防旱壟。再過2—3天即可出苗。除防旱壟一定要適時、及時。北方地區多春季干旱,往往出苗不齊,可采用播種后蓋地膜的方法。播種蓋后,7天出苗,15天出齊,18—20天即可除去地膜。每667平方米用地膜2.5千克即可。

    四、田間管理
    1、除草間苗待苗高7—8厘米,復葉達3—4片時,可按株距4—5厘米進行間苗;待苗高10厘米時,按株距8—10厘米進行補苗、定苗。芽前除草可選用都爾、拉索等除草劑,但對黃芪小苗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長季節可用蓋草能防除單子葉雜草。

    2、排灌水 一般黃芪不澆水,若遇到特別干旱年份,可適當澆水,宜在傍晚澆一次透水。在雨季要注意疏通排水溝,及時排除積水,防止爛根。

    黃芪黃芪

    3、打頂 為了控制黃芪生長高度,減少營養消耗,應在6—7月份進行打頂,可增產5%—10%。同時,還可推遲花期,避開8月中旬以前高溫引起的花而不實,提高結實率和種子產量。

    4、采種 黃芪種子成熟時,莢果下垂,果皮變白,莢內種子呈綠褐色,此時即可采收。黃芪為腋生的總狀花序,開花不齊,種子成熟也不一致,應適時分期采收。采種應在9—10月進行。一般采2—3次后,剩余種子隨秸稈一起收獲,晾干脫粒。種子收獲后應及時曬干裝袋,置于通風干燥的室內保存。

    五、黃芪根的采收、加工與貯藏
    1.采收 膜莢黃芪在山東省當年就可采收。栽培年限超過2年的,根內部易成黑心甚至成為朽根,不能藥用。春秋均可采收,春季從解凍后到出苗前,秋季枯萎后采收,以
    秋季采收質量最好。立冬以后,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即可進行收刨。

    2.加工 將采收的黃芪根去凈泥土,趁鮮去蘆頭(近年來,商品黃芪根一般在蘆頭以上3個節處切去),去掉須根,置烈日下曝曬至半干,然后將根理直,捆成小把,再曬干或烘干即成商品

    3.貯藏 用麻袋或編織袋包裝,貯藏于倉庫干燥處,要定期檢查,防止蟲蛀。蟲害嚴重時可用磷化鋁熏殺。[2]

    黃芪 - 故事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于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于救助他人。后來,由于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后,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 (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莢黃芪A.membranaceus(Fisch.)Bge. 的根。主產于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應用】
      1.脾氣虛證。本品甘溫,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或與黨參、白術等補氣健脾藥配伍。因其能升陽舉陷,故長于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常與人參、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補中益氣湯(《脾胃論》)。若脾虛水濕失運,以致浮腫尿少者,本品既能補脾益氣,又能利尿消腫,標本兼治,為治氣虛水腫之要藥,常與白術、茯苓等利水消腫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補氣生血,治血虛證亦常與補血藥配伍,如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以之與當歸同用。對脾虛不能統血所致失血證,本品尚可補氣以攝血,常與人參、白術等品同用,如歸脾湯(《濟生方》)。對脾虛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補氣生津,促進津液的生成與輸布而有止渴之效,常與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2.肺氣虛證。本品入肺又能補益肺氣,可用于肺氣虛弱,咳喘日久,氣短神疲者,常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氣虛自汗證。脾肺氣虛之人往往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本品能補脾肺之氣,益衛固表,常與牡蠣、麻黃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若因衛氣不固,表虛自汗而易感風邪者,宜與白術、防風等品同用,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
      4.氣血虧虛,瘡瘍難潰難腐,或潰久難斂。本品以其補氣之功還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瘡瘍中期,正虛毒盛不能托毒外達,瘡形平塌,根盤散漫,難潰難腐者,可用本品補氣生血,扶助正氣,托膿毒外出,常與人參、當歸、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膿散(《醫宗金鑒》)。潰瘍后期,因氣血虛弱,膿水清稀,瘡口難斂者,用本品補氣生血,有生肌斂瘡之效。常與人參、當歸、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此外,痹證、中風后遺癥等氣虛而致血滯,筋脈失養,癥見肌膚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補氣以行血。治療風寒濕痹,宜與川烏、獨活等祛風濕藥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藥配伍。對于中風后遺癥,常與當歸、川芎、地龍等品同用,如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鑒別用藥】人參、黨參、黃芪三藥,皆具有補氣及補氣生津、補氣生血之功效,且常相須為用,能相互增強療效。但人參作用較強,被譽為補氣第一要藥,并具有益氣救脫、安神增智、補氣助陽之功。黨參補氣之力較為平和,專于補益脾肺之氣,兼能補血。黃芪補益元氣之力不及人參,但長于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退腫,尤宜于脾虛氣陷及表虛自汗等證。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
      2.《本草匯言》:“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3.《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苷類、多糖、黃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
      2.藥理作用: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有明顯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能改善貧血動物現象;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能興奮呼吸;能增強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干擾素系統有促進作用,可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對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所致細胞病變有輕度抑制作用,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護作用;有較廣泛的抗菌作用;黃芪在細胞培養中,可使細胞數明顯增多,細胞生長旺盛,壽命延長;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血管系統,抗心率失常,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壓,能降低血小板粘附力,減少血栓形成;還有降血脂、抗衰老、抗缺氧、抗輻射、保肝等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以黃芪50g煎服,每日1劑,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及預防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等,效果頗佳(中醫雜志,2000,6:331)。]每日口服黃芪提取液2ml(含生藥2g),預防小兒上吸呼道感染100例,有效率94%(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1993,5:366);用黃芪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其緩解心絞痛,改善心電圖及心阻抗圖等療效均優于心痛定和丹參(中國免疫學雜志,1989,2:119-120)。本品還有用于小兒哮喘、冠心病、關節炎、缺血性腦血管病、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產后非感染性發熱、過敏性鼻炎等疾病者。
      4.不良反應:黃芪注射液有導致皮疹、過敏性休克的報道;有12例妊娠7個月以上的孕婦,因連續服用黃芪15天,總量300g以上,結果過期妊娠8例,產程延長6例,胎盤遲剝3例,會陰側切4例,產鉗助產1例,胎兒過大行剖腹產1例,胎兒體重3500g~4600g。

    黃芪的功效主要有:

    一是補氣升陽。用于氣虛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眩暈乏力等,并常與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斂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就問健康
    三是托瘡排膿。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瘡瘍潰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就問健康
    四是利尿消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

    功效與作用

    北芪的功效:
        補氣升陽,補氣攝血,補氣行滯,補中益氣,去瘀散結,益氣固表,補氣益陰,利水消腫,溫里散寒,托膿生肌,強體質,延年益壽。治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內傷勞倦,脾虛泄瀉,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

    北芪的作用:

        治氣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體虛浮腫;慢性腎炎;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附:《新華本草綱要》:根: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的功能。用于氣短心悸,乏力、虛脫、自汗盜汗,體虛浮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癰疽難潰、瘡口不愈合。補氣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宜生用。

    【證治驗方】
    1、小便不通。
    用黃芪二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小兒減半。
    2、酒疸黃疾(醉后感寒,身上發赤、黑、黃斑)。
    用黃芪二兩、木蘭一兩,共研細。
    每服少許。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濁。
    用鹽炒黃芪半兩、茯苓一兩,共研細。
    每服一錢。
    4、萎黃焦渴(每與癰疽發作,先后伴隨)。
    用黃芪六兩,一半生焙,一半加鹽水在飯上蒸熟;另用甘草一兩,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黃。二藥共研細。
    每服二錢,一天兩次。
    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黃芪六一湯”。
    5、老人便秘。
    用黃芪、陳皮各半兩,研細。另用大麻子一合,搗爛,加水揉出漿汁,煎至半干,調入白蜜一匙,再煮過,把黃芪、陳皮末加入調勻服下。
    兩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
    用黃芪、黃連,等分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
    7、少淋。
    用黃芪、人參,等分為末。另用蘿卜四、五片,加蜜二兩,稍稍灸過后,蘸藥末吃下,以鹽水送服。
    8、吐血。
    用黃芪二錢半、紫背浮萍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錢,姜蜜水送下。
    9、咳膿咳血,咽干(這是虛熱,不可吃涼藥)。
    用黃芪四兩、甘草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熱水送下。
    10、肺癰。
    用黃芪二兩研細,每取二錢煎湯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邊紅肉突出成疽)。
    用黃芪二兩、茹一兩,醋浸一宿,加入豬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
    去渣,取脂涂瘡上。一天三次。
    12、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
    用黃芪、芎各一兩,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陰汗濕癢。
    用黃芪酒炒后研細,切熟豬心蘸著吃,有效。

    【病治驗方】
    (1)腦梗塞
    生黃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術各10克,生當歸、生丹參各20克,鉤藤 15克。隨證加減:陽閉者加安宮牛黃丸;陰閉者加蘇合香丸;痰盛者加半夏、膽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脫證者加人參、附子等;肝腎虧虛者加左歸丸。1日1劑,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63例,治愈(語言表達能力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者)17例;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總有效率 88.8%。
    (2)腦動脈硬化癥
    生黃芪 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烏、麥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加減:腎陽虛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腎陰虛者加女貞子、熟地、旱蓮草、山萸肉、枸杞子;失眠多者加棗仁、夜交藤、生牡蠣等;痰濁者加膽南星、陳皮等。1日1劑,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療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無效1例。
    (3)急性腎小球腎炎
    北芪 30克,沸水沖泡當茶飲,1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胃潰瘍
    黃芪50克,沸水沖泡30分鐘當茶飲,1日l劑,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重癥肌無力
    黃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膠各10克,黨參30克,大棗20枚。加減:復視、眩暈、耳鳴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痰多,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加蘇梗、陳皮、法夏、瓜蔞等;頭痛、眼脹、舌質紫暗或瘀點加地龍、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腹脹、納差加雞內金、萊菔子、神曲等;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1日1劑,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6)心律失常
    黃芪50克,黨參、丹參各30克,麥冬、當歸、附子各10克,五味子、紅花、生姜各 5克,大棗20枚。加減:孕期早搏者加茶樹根、膽南星;胸悶甚者加甘松、瓜蔞皮;心悸明顯者加龍齒、柏子仁、沉香、珍珠粉;納呆便溏者加木香、蒼術、焦山楂等;肢腫脹者加大腹皮、萬年青根等。1日1劑,治療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 91%。
    (7)銀屑病
    黃芪30克,當歸、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療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總有效率89.36%。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每用時的用量是10克--15克.大劑量可用至30克--60克.是補氣升陽用炙黃芪.而在其它方面多生用.
    意見建議:
    生黃芪與炙黃芪在補氣上是一樣的,只是后者的作用被加強了.

    一般本品補氣升陽.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詛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用.主用于;1用于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2.用于衛氣虛所致的表虛自汗.3.用于氣血不足所致的癰詛不潰或潰久不斂.4.用于浮腫尿少.還可用于.氣虛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痹痛.或半身不遂.以及氣虛津虧的消渴證.簡而言之.可補元氣.也可補中補氣升陽宜用炙,其它方面的多用生的.
     
     
    三種腎虛慎用黃芪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陰虛的表現:有手足心熱、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等。濕熱的表現:有口苦、口干、舌苔黃膩等。熱毒熾盛的表現: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如痤瘡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現為滿面通紅、咽紅、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等。
    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點擊進入更多精彩>>>


        

    0 0 0 0 .!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午夜美女裸体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无码私人网站|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FC2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午夜毛片精彩毛片| 色屁屁WWW免费看欧美激情| 翘臀少妇被扒开屁股日出水爆乳|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动漫| 成码无人AV片在线电影网站| 草草浮力影院|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日本大片免A费观看视频三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葵司| 影音先锋2020色资源网| 99精品热在线在线观看视| 亚洲制服丝袜系列AV无码| 成 人 色 网 站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在线成人av| 清一区二区国产好的精华液| 国产美熟女乱又伦AV果冻传媒| 欧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