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二)2011-07-23 18:23:19| 分類: 外研英語初二 | 標簽: |字號大中小 訂閱 本文引用自流星雨《企業財務報表分析(二)》
第五節 案例分析(word) 一、利潤項目構成比重分析 利潤表構成是指利潤表中各項目要素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通過診斷分析各項目的重要程度,進而識別影響利潤形成的內在因素和盈利能力的大小。 以北京亞美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度利潤表為例并計算分析 如表4—3所示: 利潤表構成 單位:萬元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 (1)主營業務成本較高,毛利率過低。主營業務利潤率只有4.99%,可見這一高一低是該公司形成虧損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年虧損1 221.8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4.21%,如此狀況已無健康可言。 (2)期間費用較高,這是形成虧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期間費用為1 980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39.23%,而主營業務獲得的毛利為252萬元,僅占財務費用697萬元的36.15%。 (3)貸款數額大,使用效率低。從相關的資料查到,截至2002年底該公司向銀行取得短期借款高達5 700萬元(年利率平均6.12%),而且借款的使用效率低、效果差。全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只有5 047萬元還不及借款額,也就是說將短期借款用于經營,一年周轉不了一次,獲得的毛利還不夠支付利息。 由此可見,該公司經營狀況極其惡化,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經營管理、擴大銷售、降低成本、節約費用、提高效益,企業就難以持續經營下去。 二、利潤表項目趨勢分析 現將某公司連續三年的利潤表數據制表如下: 表4-4 某公司三年利潤表數據 單位:萬元
以上絕對數據是從橫向發展變化來分析的:以2000年的數據為基數,將2001年、2002年數據與其比較,分析各項目的發展變化趨勢。如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增長6.7%、20%;主營業務利潤分別增長6.4%、18.3%。主營業務利潤的增長率小于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率,是因為主營業務成本增長率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所致。從縱向項目變化分析,2002年與基期比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0%,但管理費用增長27.3%,高于收入增長7.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增長24.9%,凈利潤增長27.9%,主要受營業外收入增長的影響,如果將此因素扣除后,凈利潤比基期還下降4.6%,計算公式如下: 『36 400一(7 000—2 050)』/32 955=95.4% 1—95.4%=4.6% 再從相對數的角度分析,即以主營業務收人作為100%,將其余項目分別換算成對該項目的百分比,再比較分析識別發展變化趨勢。首先將相對數列表,如表4—5所示: 表4-5 某公司三年利潤表數據 單位:萬元
從以上數據分析,主營業務成本2000年占主營業務收入的55%,2002年上升為55.6%,增長了0.6個百分點;管理費用2000年占主營業務收入8.9%,到2002年上升為9.4%,相比提高了0.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的占比也在逐年上升。以上構成比例與同行業相比是正常的,可以說明該企業三年來的發展是健康的。但是三項期間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都有提高,應引起管理者的重視,并擬定有效措施,加強管理與控制,不斷降低企業期間費用。 三、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分析 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的計算公式為: 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利潤÷主營業務收入 該比率能夠更直接反映主營業務獲利能力。另外的三個指標是毛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和營業利潤率。通過四個比率的診斷分析,可以發現企業經營理財健康狀況的穩定性、面臨的危險或可能出現的轉機跡象。(以北京大華有限公司利潤表為例分析) (1)資料如下表: 表4—6 利潤表 編制單位:大華有限公司 2002年度 單位:千元 表4-6 利潤表 單位:萬元
(2)根據表4—6計算大華有限公司主營業務利潤率如表4~7: 表4-7 主營業務利率指標表 單位:千元
以上述數據看出,大華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2002年比上年增加1 209 000元,是上升趨勢,利潤率也上升1.42%,而且各項利潤都是呈上升趨勢,表明企業經營方向和產品適應市場需要,有一定發展潛力,企業健康狀況是良好的。 四、成本利潤率分析 成本利潤率的計算公式為: 成本利潤率=利潤÷成本 同利潤一樣,成本也可分為幾個層次:主營業務成本,經營成本(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營業成本(經營成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其他業務成本)、稅前成本(營業成本+營業外支出)、稅后成本(稅前成本+所得稅)。因此在評價成本開支效果時,也應注意成本與利潤之間層次上的對應關系,即可計算主營業務成本毛利率(銷售毛利/主營業務成本)、經營成本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經營成本)、營業成本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成本)、稅前成本利潤率(利潤總額/稅前成本)、稅后成本凈利潤率(凈利潤/稅后成本),這其中經營成本利潤率更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企業主要成本的利用效果,是企業加強成本管理的著眼點。 以表4—7資料為例計算成本利潤率如表4—8所示: 表4-8 成本利潤率計算表 單位:%
以上計算分析,該公司各項成本利潤率指標,2002年均有提高,說明公司在改善經營、開拓市場、加強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發展趨勢較好。 五、利潤表主要項目異動分析 以銀廣夏公司1997~--2000年公布的年度利潤表為例,列表4-9 銀廣夏1997年一2000年利潤異動分析表 單位:萬元 銀廣夏1997年一2000年利潤異動分析表
注:1996年主營業務收入42 951萬元,凈利潤4 722萬元。 按以上數據計算銀廣夏股份1997 q~--2000年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分別為12.14%、9.64%、24.29%、45.95%,凈利潤逐年大幅度增長。2000年實現的凈利潤比1997年實現的凈利潤增長了37 828萬元增長了9.6倍,而主營業務收入2000年比1997年只增長58 467萬元,僅增1.8倍,顯然這是一種“奇跡”,應引起關注。再看主營業務利潤率,2000年為45.95%,如此高的比率,不能不引起關注。 根據銀廣夏股份提供的資料:凈利潤1999年比上年增長118·54%,主要是由于該公司所屬天津廣夏(集團)有限公司于E年從德國引進設備三臺,生產用于食品、醫藥等領域的多種產品,報告期內產品已創出口價值5 610萬德國馬克,1999年形成銷售收入人民幣23 971萬元,業務利潤15 892萬元,分別占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46%和主營業務利潤的76%。銀廣夏2000年度報告又陳述:報告期內公司用上述三臺設備生產產品實現銷售收入80 200萬元,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的90%,凈利潤也主要源于此。后來《財經》雜志2001年8月《銀廣夏陷阱》一文揭露,上述三臺設備年生產能力總量為30噸,即使以國際市場較高價800元/千克計算,年銷售收入也不會超過2 400萬元,但該公司1999年、2000年分別報告形成銷售收入23 971萬元、80 200萬元,變化非常大,系銀廣夏以天津廣夏(集團)有限公司的名義虛假制作海關報關單,然后虛增應收賬款和銷售收入的方式吹起的利潤“氣球”,報表嚴重不實,財務狀況值得懷疑。
第五章 現金流量表 第一節 三項活動現金凈流量分析 現金流量分析首先應從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量開始分析,因為經營活動是企業現金的首要來源,與凈利潤相比,經營現金流量能夠更確切地反映企業經營業務。如企業為了在年終超額完成利潤指標,可將大批產品賒銷出去,這樣一來,利潤表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了,利潤也增加了,但由于是賒銷,不僅未能獲取現金,反而還要支付稅金及其他費用,使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不但未流入反而增加了流出,反映出利潤的質量比較低。 一、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分析 經營現金流是所有財務報表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它主要記錄了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稅收等活動的現金流動情況,也就是反映了主營業務的現金收支狀況。 利潤表上的利潤可以通過增減折舊或暫不記壞帳等手段來改變,但要同時修改利潤和營運資本項目就沒有那么容易。公司宣布破產之前,連續多年凈利潤為正數,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但該公司的經營現金流總是在破產前的幾年里就開始惡化。如果我們十分關注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就可以預測公司的風險。因此,如果你想分析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又感到時間緊迫,你可以先看一眼它的經營現金流,因為它比任何其它財務數據更說明問題。 一般來說,健康正常運營的企業,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應是正數。現金流入凈額越多,資金就越充足,企業就有更多的資金購買材料、擴大經營規模或償還債務。因此充足穩定的經營現金凈流量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衡量企業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如果一個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長期出現負數,必然難以維持正常的經營活動,不可能持續經營下去。分析時,可以將補充資料內的經營現金流量分成兩部分進行,首先研究企業在營運資本支出前的現金流量,然后研究營運資本項目(存貨、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對現金流量的影響。企業在營運資本中投入的現金與企業的有關政策和經營狀況有關,例如賒銷政策決定應收賬款水平,支付政策決定應付賬款水平,銷售政策決定存貨水平等。分析時應結合企業所在行業特點、自身發展戰略等來評價企業的營運資本管理狀況及其對現金流量的影響。在正常情況下,企業的現金流入量主要依靠經營活動來獲取。通過該指標與“凈利潤”指標相比較,可以了解到企業凈利潤的現金含量,而凈利潤的現金含量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根本體現。 經營現金流記錄了企業的經營現金收入,反映了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經營現金流在短期內容易出現波動,比如在快速增長時期,經營現金流為負數是預料之中的事,因此我們應在一個三至五年或者更長的跨度上來考察它。對多數企業來說,經營現金流一般應為正數,并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上呈逐漸增長的趨勢。企業自身經營所產生的現金可用于許多方面,除了可直接用于支付股息、回購股份、償還貸款、更新設備、或投資于兼并和擴張外,它還可用于增加存貨、提供未收貨款、支付非銀行債務等。當企業的經營現金流不斷增加,銷售和投資也不斷增加,而股權未增加,負債則不斷減少時,人們可以推斷,企業依靠自身的創造力在不斷改善經營效益。如果經營現金流連續幾年為負數,則企業的生存能力就存在問題。 損益表中的凈利潤是按照權責發生制算出來的。權責發生制確認資金收入、支出、資產和負債的時間和現金實際收支的時間是有許多不同的。凈利潤本身無法提供關于企業資產流動性和長期還債能力的準確信息,無法分清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對企業財務的影響。現金制的經營現金流對凈利潤作了調整,它可反映出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如不實的收入確認或收取應收貨款不力等。這種調整使人們可以從中挖掘出新的財務信息。 即使一家企業的年報顯示該企業的凈利潤很高,該公司年終的經營現金流仍可能低于往年。其原因是,凈利潤并非都存在銀行,它同樣可直接用于許多方面。收益高的企業如過度擴張,仍然會出現現金短缺。不過,凈利潤低而經營現金流高的情況也是有的。不少財務健康的私有企業就存在這種現象。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企業為了避稅,分流了凈利潤;也可能是企業努力回收貨款、減少存貨比例、爭取進貨付款的寬限期等,提高了經營現金流。 2.折舊的扣除與返還 折舊反映了生產過程中資本設備的損耗。在利潤表中,折舊從銷售收入中扣除。如果折舊未扣除,凈利潤將被高估,稅額也將增加。因此在確定利潤時,折舊連同其它費用,如工時和原材料等一起被扣除。例如,企業己于2000年花費10萬元購置了一臺新機器,2001年開始投入使用。該機器的有效使用期為五年,五年后的剩余使用價值為零。2001年后的五年里每年的折舊都從各年收入中扣除,但該折舊并非每年的現金支出,10萬元已于2000年支付。由于折舊是一項非現金支出,因此企業在計算經營現金流時,須將折舊加回凈利潤里,以反映當年現金的實際流量。企業有可能虛增或少報折舊,以此來改變凈利潤,但在計算經營現金流時,折舊加回到凈利潤里,反映了經營現金的實際流動情況。 3.非現金的流動資產的調整 除現金和短期銀行債務之外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增加或減少也是經營現金的流出或流入。如果一項資產增加,企業必然是為它付出了現金;如果一項流動負債增加了,企業必然因此得到更多的現金。因此,如果未收貨款比上期增加,當期的銷售收入必然超過現金收入,銷售收入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經營現金流項下,未收貨款的增加額應從銷售收入中扣除,才能得到當期實際收入的現金。此外,如果應付貨款增加,則公司從供應商那里得到更多的商業信用,節省了現金;而如果應付貨款減少,則說明公司付了現金給供應商。應計利息的增加表明,企業未付當期的全部利息,因此應計利息必須從付息中扣除,才能得出實際付出的利息額。通過對這些非現金項目的調整,我們可以觀察到企業經營的手段,經營現金流增加的來源和現金流損耗的原因。 二、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分析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是反映企業資本性支出中的現金流量,分析的重點是購置或處置固定資產發生的現金流入流出數額。根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性質,可以了解企業未來的經營方向和獲利潛力,揭示企業未來經營方式和經營戰略的發展變化。同時還應分析投資方向與企業的戰略目標是否一致,了解所投資金是來自內部積累還是外部融資。如果處置固定資產的收入大于購置固定資產產生的支出,則表明企業可能正在縮小生產經營規模,或正在退出該行業,應進一步分析是由于企業自身的原因,如某系列產品萎縮,還是該行業出現衰落趨勢,以便對企業的未來進行預測,分析判斷企業健康狀況。對外投資數額較大時,應對相關投資行為的可行性作相應的了解,并對后續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進行分析。 三、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分析 根據籌資活動現金流量,可以了解企業的融資能力和融資政策,分析融資組合和融資方式是否合理。融資方式和融資組合直接關系到資金成本的高低和風險大小。例如,債務融資在通貨膨脹時,企業以貶值的貨幣償還債務會使企業獲得額外利益。但在經濟衰退期,債務融資的風險較大。企業償還銀行借款本息及支付股利的現金流出情況是企業籌資信譽的根本體現。本期流入量過大,會對以后會計期間的現金流量及資金成本產生一定的壓力。如果本期的銀行借款大部分用來償還銀行借款本息,則說明企業前期的借款使用效益不佳,在靠借新債還舊債。現金股利分配有很高的信息含量,財務狀況良好的公司往往能夠連續分配較好的現金股利。
第二節 現金凈流量構成變化分析 現金凈流量變動分析是診斷現金流量在經營、投資、籌資活動之間的增減變動趨勢,從而分析判斷企業未來變動趨勢和健康狀況。 現將三類活動現金凈流量各種類型列表分析如下: 第三節 經營現金凈流量與盈利能力分析 一、盈利現金比率分析 盈利現金比率的計算公式為: 盈利現金比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利潤總額 該指標說明每1元的利潤有多少現金凈流量作保障,是所有評價收益質量的指標中最綜合的一個。因為虛計的賬面利潤不能帶來相應的現金流人,該指標對于防范人為操縱利潤而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具有重要作用。該比率越高,說明利潤總額與現金流量凈額相關性越高。如果利潤的收現能力強,則企業擁有足夠的現金保證經營周轉的順暢進行。 二、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率分析 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率的計算公式為: 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率=凈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該指標是以權責發生制原則,計算凈利潤與以收付實現制計算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之比。企業是否制造虛假利潤,可以通過該指標識別。 三、營業收入收現率分析 營業收入收現率的計算公式為: 營業收入收現率=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主營業務收入 該指標表明企業產品銷售的收現率。該比率接近1,說明企業產品暢銷或企業信用政策合理,收款工作得力,能及時收回貨款,收益質量高;反之,說明企業銷售形勢不佳或是信用政策不好,收款不得力,收益質量差;如果該指標大于1,可能是由于企業本年銷售萎縮,在收回以前的應收賬款所至。
第四節 局限性與“陷阱” 1、現金流量泡沫的辨別,一些公司會通過往來資金操縱現金流量表。上市公司與其大股東之間通過往來資金(其它應收款、其它應付款)來改善原本難看的經營現金流量。本來關聯企業的往來資金往往帶有融資性質,但是借款方并不作為短期借款或者長期借款,而是放在其它應付款中核算,作為貸款方不作為債權,而是在其它應收款中核算。這樣其它應付、應收款變動額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就作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而實質上這些變動反映的是籌資、投資活動業務。這樣當其它應付、應收款的變動是增加現金流量時,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就可能被夸大,由此產生現金泡沫。 2、注意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分配的狀況,現金股利分配是有很強的信息含量。財務狀況良好的公司往往能夠連續分配較好的現金股利,有一些上市公司雖然帳面利潤好看,但是利潤是虛假的,財務狀況惡劣,就不會經常分配現金股利。
第五節 案例分析 以銀廣夏股份1998年一2000年現金流量及相關指標比率的發展趨勢為例分析如下:
一、從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比較分析 1998年凈利潤為5 847萬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一2 079萬元;1999年凈利潤為12 777萬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一557.5萬元,這都說明該公司的利潤質量很差。2000年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12 410萬元,只占凈利潤41 765萬元的29.7%,也遠遠低于正常值(當凈利潤大于0時,經營現金凈流量應大于凈利潤)。這些情況說明該公司雖然創造了利潤,但提供的現金很少,而且連續幾年的經營現金凈流量都小于凈利潤,是很正常的。 二、從經營現金凈流量與負債總額比較分析 該指標是預測公司財務是否存在危機的指標,比值越大則表明償債能力越強,企業越健康。銀廣夏公司該指標三年分別為~2.4%、~0.4%、6.9%。這種情形充分說明企業的經營活動對負債的償還不具有保障能力。如果公司投資不能取得效益,那么就只能靠籌資活動。如果籌資遇到困難,公司就會出現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情形。 三、從現金利息保障倍數分析 將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利息支出之比作為償債能力的衡量標準,比用息稅前利潤與利息支出之比更為合理。因為凈利潤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計算的,只是賬面利潤而并不能用來支付利息。銀廣夏公司1998年、1999年的經營現金凈流量為負數,不可能支付利息。 四、從經營現金凈流量與主營業務收入比較分析 該指標反映企業通過主營業務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一般為1左右是正常的。銀廣夏三年的比率分別為一3.4%、一1.1%、13.7%。該公司有持續高額的利潤,但連續兩年不能產生正的現金凈流入,而主要靠籌資活動來維持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其資金效率顯然是很低的,這種反常現象是極其不健康的表現。 五、現金凈流量構成分析 銀廣夏公司1998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為一2 079萬元,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為一12 344萬元,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為12 128萬元,總現金凈流量為一2 295萬元。由此可以看出,公司的經營活動沒有給公司創造現金凈流人,而公司購置設備與對外投資等活動所需的現金都是通過籌資活動來解決。1999年對外籌資更多,籌資活動凈流量達到65 581萬元,經營活動還是不能產生凈流入。2000年經營活動凈流量為12 410萬元,仍僅占籌資活動凈流量的35.95%。 綜上所述:銀廣夏公司是個財務風險很大,盈利質量低劣、靠借款度日的公司。
第六章 會計報表附注 對于投資者來說,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大幅度增長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為什么公司的凈利潤會大幅度增長?凈利潤大幅度增長的基礎是什么?凈利潤能夠持續大幅度增長嗎?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富得只有利潤,沒有現金”。在沒有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不能確認這家公司的凈利潤是否真的大幅度增長了。 為了搞清楚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先閱讀這家公司的會計報表附注,尋找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講過了三張財務報表,但是財務報告它不僅包括財務報表,而且包括同財務會計信息系統有關的表外信息,即報表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會計報表是財務報告的核心,它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的變動情況。但其自身受到反映形式、格式以及填列方法的限制,使得表內信息并不能全面滿足報表使用者對相關信息的需求。 僅依賴會計報表進行信息披露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表內項目都要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且所揭示的信息都必須同時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的特征。(或有負債) 第二,被納入通用會計報表的只能是貨幣化的數量信息,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具有重要意義的非貨幣化或非數量化會計信息則無法反映。() 第三,通用會計報表具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項目以及較為固定的填列方法,很難反映企業發生的特殊經濟業務。 第四,通用會計報表無法反映報表中數據的處理程序和方法(即會計政策)方面的信息。(存貨發出的期末計價、應收賬款的賬齡) 第五,通用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信息是一種以歷史成本揭示的賬面信息,不能反映物價上漲等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情況下的會計信息。 另外,會計報表中列入的項目一般是比較濃縮的,因此只從報表本身不足以了解報表項目及其金額的構成。例如資產負債表中“存貨”項目只對應一個金額,若要了解企業存貨中“材料”、“在產品”、“產成品”、“包裝物”等具體項目及金額,只能借助于報表附注說明。這樣,通過對表內難以表述或無法充分表述的信息進行說明,將抽象的數據具體化,可以提高表內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信息的表外披露作為對表內信息的注解、補充和說明就顯得非常必要。表外披露的信息能夠幫助報表使用者透徹理解財務報表的內容,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意外事項和經營戰略等的重要信息,凡是對財務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而又無法在財務報表內進行確認時,都應當在表外進行披露。
第一節 會計報表附注及其構成 會計報表附注作為表外信息披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報表本身內容以及未包括的項目所作的補充說明和詳細解釋。會計報表附注包括所有在會計報表表內未提供的、與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有助于報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會計報表且可以公開的重要信息。 會計報表附注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多,主要包括: 基本會計假設,公司基本情況,主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公司納稅相關事項,控股公司及合營企業的基本情況,合并會計報表主要項目注釋,母公司會計報表主要項目注釋,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說明,或有事項說明,承諾事項說明,資產負債表日后項目說明,其他重要事項說明。 會計報表附注是為了幫助信息使用人理解會計報表內容,而對報表有關項目等做出的解釋。相對于會計報表的固定格式和固定的披露要求,會計報表附注的信息披露與表達要靈活得多,內容上除了包括詳細的財務信息,還包括一些非財務的信息。 會計報表主要項目注釋是分析報表項目的依據和線索.對報表項目從不同角度為讀者提供了更加詳細的信息。
第二節 結合會計報表附注進行報表分析 一、案例分析:三九藥業2001年年報其他應收款項目分析(word) 2001年三九藥業年報中其他應收款項目在年報中列示金額為2 564 998 280.18元,相對應的壞賬準備金額為20 684 434.85元。綜合壞賬計提比例為0.8%.當年的流動資產總額共計5 605 938 748.78元,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分別為652 324 077.68元和50 106 331.29元。其他應收款是用來核算企業發生的非購銷活動的應收債權。一般用來核算各種賠款、備用金以及應向職工收取的各種墊付款。相對比于核算企業因業務交易而產生的應收賬款,從理論上來看,其他應收所占流動資產的比率應小得多。在三九藥業的年報中,其他應收款占當年公司流動資產的45.38%,而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分別占到了流動資產的l 1.6%和8.9%。總的來看,其他應收款金額巨大,所占比例也較大,而計提的壞賬準備比例卻非常低。其他應收款的進一步分析需要依賴當年的報表附注,從而評價其真實性和可收回風險。報表附注上關于其他應收款的披露主要是從賬齡長短、應收賬款集中度和與本企業的關聯度三個方面展開的。 2001年的報表附注中就其他應收款期末.期初數額按照賬齡列示如表6-1、表6-2所示。 表6-1 其他應收款期末數據
綜合壞賬計提比例為0.8%. 當年的流動資產總額共計5 605 938 748.78元,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分別為652 324 077.68元和50 106 331.29元。 其他應收款占當年公司流動資產的45.38%,而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分別占到了流動資產的l 1.6%和8.9%。 表6-2 其他應收款期初數據
2001年期末其他應收款較期初增幅高達129.25%。 關于母公司的其他應收款項的壞賬計提,附注中披露:“期末,對其他應收款中應收本公司之母公司深圳三九藥業有限公司之款項不計提壞賬準備。”給出的理由是:“上述應收款項因欠款單位已制訂還款計劃,并計劃在2003年12月31日前全部清償,故本公司董事會確信上述款項可以完全收回,不需計提壞賬準備 ”。 根據報表附注的披露,期末其他應收款較期初增幅高達129.25%,壞賬準備按年末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的余額扣除應收母公司之款項分賬齡提取,其中:賬齡在1年以內的、1年以上至2年以內的、2年以上至3年以內的和在3年以上的提取比例分別為2%、5%、lO%和30%.對董事會確信可以完全收回的應收|II項不計提壞賬準備,對賬齡較長(3年以上)且有證據表明確實無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較小的應收款項全額計提壞賬準備。關于母公司的其他應收款項的壞賬計提,附注中披露:“期末,對其他應收款中應收本公司之母公司深圳三九藥業有限公司之款項不計提壞賬準備.”給出的理由是:“上述應收款項因欠款單位已制訂還款計劃,并計劃在2003年12月31日前全部清償,故本公司董事會確信上述款項可以完全收回,不需計提壞賬準備 ”。 我們接著從其他應收款的集中度來看。其他應收款的集中度,從另一角度反映了應收款項的風險。集中度越高,表明欠款單位數額越少,若主要的欠款單位發生了財務風險,將直接影響到收款單位該筆款項的收回風險。報表附注要求列示占其他應收款總額10%以上(含lO%)項目的欠款單位和所占金額。
三九藥業的具體披露內容如表12-4所示. 三九藥業欠款單位的具體披露
資料來源:三九藥業2001年年報 在報表附注中,我們還發現,其他應收款中前五名的金額合計為2 322 926 286.85元,占其他應收款總額的比例為90.56%。 關于其他應收款的關聯度,附注上披露持股5%以上的股東欠款2 227 692 560.41元。明細內容如表12.5所示. 表6-4 三九藥業其他應收款明細
期末其他應收款較期初增加129.25%,主要原因是應收本公司之母公司深圳三九藥有限公司之款項增加。 通過上述披露,可以了解到2001年其他應收款的85.7%為三九藥業的母公司占用,金額達到了2 197 400 984.10元之多,并且這筆款項不提任何壞賬準備.如果計提壞賬準備,將對本年度公司利潤產生巨大的影響,以一年期的2%壞賬準備率計提,將抵戰4 394.8萬元的當期利潤,占當年凈利潤12 102.7萬元的36%. 存貨是流動資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制造行業,存貨一般高達企業流動資產的40%~70%,而且存貨的價值直接影響到業務成本的高低,對資產運營狀況和經營狀況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存貨的分析非常重要。存貨項目包括原材料、在產品、低值易耗品、包裝物和庫存商品等。會計報表中列示的存貨項目是企業期末在途的、在產的和在庫的所有存貨的總的反映,其金額是減去了存貨跌價準備后的凈額。這就有必要結合報表附注中的信息,把報表中總括的數據拆分細化,更進一步得出有關存貨占用資金的分布和減值情況,這樣有助于判斷該企業的經營風險。存貨的種類構成有很強的行業屬性,分析一個企業存貨的明細構成,必須結合該企業所處的具體行業背景。比如有的企業所處的行業競爭激烈.產品替代性強,產品更新換代很快,那么大量的庫存產成品就可能面臨較大的跌價風險:而有的企業產品價值中的原材料比重大,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會對產品的銷售產生劇烈的影響.原材料儲存占存貨比重大,一定程度地避免了原材料價格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 二、關聯方和關聯交易 (一)關聯方及關聯交易的概念 在企業財務和經營決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將其視為關聯方: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將其視為關聯方。這里的控制是指有權決定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并能據以從該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從控制的定義可見:決定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是控制的主要標志。重大影響,指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但并不決定這些政策。參與決策的途徑主要包括:在董事會或類似的權力機構中派有代表;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互相交換管理人員,或使其他企業依賴于本企業的技術資料等。 關聯方關系是指關聯方之間的相互關系。關聯方關系必須存在于兩方或多方之間,任何單獨的個體不能構成關聯方關系。在判斷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時,應當遵守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例如,兩個企業有一位共同的董事,該董事能同時對兩個企業施加重大影響,雖然他們之間不存在其他關聯方關系,但是也應當將這兩個企業作為關聯方。 關聯方關系往往存在于控制或被控制、共同控制或被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響或被施加重大影響的各方之間。即建立控制、共同控制和施加重大影響是關聯方存在的主要特征。關聯方關系包括:關聯方交易是指在關聯方之間發生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就我國證券市場中的上市公司實際情況,關聯交易主要表現為上市公司與關聯方相互的購銷活動、關聯方占用上市公司貨幣資金、與關聯方進行資產置換、受托經營關聯方資產、以商標使用權為主的無形資產關聯轉讓等。 (二)關聯方及關聯交易的披露要求 關聯方之間的交易披露一般按照重要性原則分別對待。若為零星的關聯方交易,可以不予披露。這里的零星交易是指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較小的或幾乎沒有影響的;若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影響的關聯方交易,如果屬于重大交易(主要指交易金額較大的,如銷售給關聯方產品的銷售收入占本企業銷售收入10%及以上),應當分別關聯方以及交易類型披露。 在企業與關聯方發生交易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關聯方關系的性質,交易類型及其交易要素。這些要素一般包括:(1)交易的金額或相應比例。 (2)未結算項目的金額或相應比例。 (3)定價政策(包括沒有金額或只有象征性金額的交易)。關聯方交易應當分別關聯方以及交易類型予以披露。類型相同 的關聯方交易,在不影響會計報表閱讀者正確理解的情況下可以合并披露。 (三)關聯交易分析 l、關聯交易分析的重點是關聯交易的價格是否公允,企業對關聯方依賴程度的大小。在不存在關聯方關系的情況下,企業間發生交易時。往往會從各自的利益出發,自由的、不受各方之間任何關系影響的基礎上商定要款而形成的交易,視為公平交易。然而在存在關聯方關系時,關聯方之間的交易可能不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因為關聯方之間交易時,不存在競爭性的、自由市場交易的條件,而且常常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影響交易。分析關聯交易定價是否公允是判斷該企業是否有非正常的利益輸送的關鍵。此外對關聯交易依賴性的大小反映了該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是以關聯交易占總收入的比重為衡量標尺。如果關聯交易比重很大,那么企業的經營風險就大,因為當不存在關聯方關系時,企業的持續經營就存在困難。對于購銷型關聯交易占比重較大的公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如果銷售所形成的現金流充裕,說明關聯方間的銷售己完成,而靠大量應收賬款維持的關聯交易則說明關聯方間的銷售沒有真正完成,公司未來的收益存在著不確定性,或根本關聯方交易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的利潤操縱行為。 (四)案例分析 1、案例:一汽四環(600742)2003年關聯交易分析 一汽四環1996年上市,主營集中在汽車零部件,公司依托控股股東一汽集團強大的產業整合實力,居于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龍頭地位。一汽四環2003年主營業務收入323 592萬元,與2002年主營業務收入324 090萬元基本持平。2003年主營業務成本300 924萬元,毛利率為7%。公司主要產品為車輪、內飾系列產品。車輪系列產品銷售利潤7 269萬元,占主營業務利潤32.60%;江森內飾系列產品銷售利潤17 537萬元,占主營業務利潤78.67%,表6-5為一汽四環有關資料。 表6-5 一汽四環關聯交易資料
車輪和江森內飾銷售收入共計287 263萬元,銷售成本為262 457萬元,綜合毛利率達8.63%。2003年主營業務收入中有30.13億元來自關聯交易,高達93%。 本公司2003年度及2002年度向關聯方銷售貨物資料如表6-6所示。 表6-6 2002-2003年度向關聯方銷售貨物資料 單位:元
公司定價政策如表6-7所示。 公司定價政策如表6-7所示。 表6-7 2002-2003年度向關聯方銷售貨物資料
作為一汽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其絕大部分產品銷售給集團公司,雖然銷售渠道過于集中,有可能產生一定的經營風險.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集團是否依賴其控股地位壓低價格,給一汽四環造成了利潤上的損失.關聯交易價格是關聯交易分析的重點.然而一汽四環2003年年報中只有一句話:“按市場價格協議定價。” 報表附注中披露產品協議價格參照同類產品的市場價格協商確定.但未提供確切的具體數據。一般來說,同行業內的企業由于產品、技術以及資產都比較相近,應當具有大致相似的毛利率。一汽四環屬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行業,該行業共有上市公司61家,2003年行業平均毛利率為16.77%,遠遠高于一汽四環的毛利率6.89%,行業平均水平是一汽四環的2.4倍。更進一步,將比較范圍限定在汽車零部件行業,發現一汽四環的毛利率要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表6-7是幾家生產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2002年度、2003年度以及2004年度的毛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的比較。 表6-8 2003-2004年度毛利率比較
2、案例2:山西焦化(600740)關聯方資金占用分析 上市公司山西焦化是山西焦化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焦集團)的子公司,焦化集團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58.34%.在2003年年報報來附注中有關關聯方資金往來和銷售業務如表12·10所示. 表6-9 山西焦化2003年有關關聯方資金往來和銷售業務 單位:元
對比期初期末的應收賬款,山西焦化對山西焦化集團有限公司應收賬款增加了23915萬元,增幅高達336%. 山西焦化的關聯方銷售詳細情況如表12-11所示. 表6-10 山西焦化關聯方銷售明細 單位:元
山西焦化關聯方銷售明細 單位:元 表6-11 山西焦化關聯方銷售明細 單位:元
依據年報關聯方銷售統計數據,本年度公司對山焦集團銷售僅10904萬元,即使全部是賒銷給母公司,也小于新增的公司對山焦集團的應收賬款23 915萬元,銷售金額僅占新增應收賬款的45.6%。新增的應收賬款有一半以上沒有真實的交易背景,可能存在控股股東占款問題。此外附注上還披露山西焦化集團有限公司因財務狀況不佳,現金流量不足,年末欠公司款項294 052 l 17.00元,公司對山西焦化集團有限公司采用個別認定法計提壞賬,按15%的比例計提壞賬準備,共計提壞賬準備4 410.78萬元。
總結: 1、識別上市公司設置的財務“陷阱”,主要得留意關聯方與關聯交易。在作上市公司分析時,要了解公司的控股股東的情況以及公司所屬子公司的情況,了解控股股東的控股比率,上市公司對控股股東的重要性,控股股東所擁有的其他資產以及控股股東的財務狀況等。對于子公司,要了解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權比率,子公司銷售與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間的相關性,子公司銷售額和盈利對母公司的貢獻度以及各子公司的所得稅率和執行優惠稅率的階段。 2、在了解了有關的關聯方之外,還需對關聯方之間的各類交易作詳細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特別對其中交易量大,交易所產生收益大的交易行為,以及關聯交易的定價依據及支付手段予以特別關注。 三、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采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會計估計則是指企業在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作出的判斷。比如企業對折舊方法可選擇直線法或加速折舊法,這些就屬于會計政策的選擇;而對固定資產可供折舊的年限和殘余價值進行的判斷,就是會計估計。“會計師何以成了魔術師”。 根據會計的一致性原則,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前后各期應保持一致,一般不得隨意變更。在一致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方法下的會計報表才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按照準則要求,會計政策的變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法律或會計準則等行政法規、規章的要求。(補充) (2)這種變更能夠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如果企業賴以進行估計的基礎發生了變化,或者由于取得新的信息、積累更多的經驗以及后來的發展變化,可能需要對會計估計進行修訂。 企業若發生了會計政策或是會計估計的變更,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應披露以下事項: (1)會計政策變更或會計估計變更的內容和理由。 (2)會計政策變更或會計估計變更的影響數。 (3)會計政策變更或會計估計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 由于準則對于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所依據的條件具有一定的彈性,上市公司很可能在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來調節公司的盈余。在報表分析的時候,特別要注意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對當期利潤的影響后果,比如從虧損變為盈利、凈資產收益率勉強達到配股線等。特別還要注意通過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隱藏利潤的一類公司。
案例1 2—4:寶鋼股份(60001 9)2003年會計估計變更的分析 寶鋼股份在2003年報表中披露。對部分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進行調整.運輸工具原估計使用年限為6~10年,后調減至5年.此項會計估計的調整針對除大型運輸設備(折舊年限為10年)之外的其他所有運輸類設備,如表12-13所示。 表6-12 寶鋼股份2003年折舊的變更
該項會計估計變更使得本年利潤總頓戰少人民幣l 906 326 545.37元。 寶鋼股份的董事會稱會計估計變更的理由為:“國外同類設備更新加快導致進口運輸設備維修備件短缺和排污控制標準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原預計使用年限與實際存在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判斷這里的運輸設備會計估計變更是否具有充足的理由,需要很多專業的背景知識。但從會計的職業判斷和報表分析的角度,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考察寶鋼股份是否有其他的利益驅動促使其變更會計估計。 2002年以來,國內鋼鐵工業市場出現了近年少有的產銷兩旺局面,成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歷史上形勢最好的一年。在這樣的情況下,鋼鐵類上市公司有沖動去合理地“隱藏”部分利潤,待到整個行業周期發生逆轉時再釋放出來。把寶鋼股份結合1998--2003年的利潤表上的數據來分析,1998--2003年寶鋼股份的凈利潤呈上升趨勢,分別為12.38億元、22.75億元、29.92億元,25.6l億元、42.72億元、69.76億元,特別是2002年和2003年增幅高達66.8%和63.2%。此外2002年報表上也披露了當年對固定資產的年限有調減的會計估計變更,主要針對的是中、小型信息產品或檢測工具,會計估計變更使得當年利潤相比變更前減少人民幣6.35億元,2003年度的會計估計變更使得本年利潤總額減少人民幣l 906 326 545.37元,兩年因固定資產年限調整抵減利潤總計25億元。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寶鋼股份在盈利豐厚的年度有強烈的動機隱藏利潤,而且隱藏利潤高達25億元,占兩年利潤總和的20.5%.一方面鋼鐵行業的整體形勢走強,使得寶鋼有實力消化增長的折舊費用;另一方面也為未來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做好準備。 “藏富于表,另一種假報表”。 第三節 報告中的非財務信息 會計報告中的非財務信息是對會計語言表達出來的財務信息的重要補充。非財務信息的披露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業的經營思想,彌補了財務數據信息的不足。非財務信息主要包括企業背景,企業主要股東、投資者、企業關聯方的信息以及企業高管人員。公司治理結構和治理水平,董事會、監事會構成等。這些文字信息沒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可以根據每個公司自身情況的不同進行詳略上的安排。非財務信息往往揭示了公司經營發展優劣的深層次原因,對公司未來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有很強的預測作用。 一、股權結構和股東情況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既不同于英美式的股權分散模式,也不同于日德式法人交叉持股的股權集中形式,而是“一股獨大”式的股權集中形式。歷史原因使得國家股成為股權結構中的主要成分,而且普遍存在股權分置。即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存在部分股份流通、部分股份非流通的現象。大股東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公司的決策運行效率。但另一方面賦予了大股東絕對或相對的控制權,出現了控股股東擅權獨斷,控股股東無償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產、高派現等不利于公司發展和侵害小股東權益的情況。 從上一節關聯交易的案例中發現一汽四環2003年主營業務收入中有30.13億元來自關聯交易,高達93%。而相對行業平均的毛利率,一汽四環毛利率明顯偏低,僅為三分之一左右。可以通過分析一汽四環的股東結構來給出解釋。 表6-13 2004年6月30日前五大股東持股情況
自1996年上市以來,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集團)一直位于控股股東地位,且持股比例遠高于位于二、三、四、五股東持股之和。控制:股東名冊中顯示持有公司股份數量最多。這種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使得一汽集團完全控制著董事會,很可能導致公司決策程序和內部控制機制流于形式。一汽集團擁有全資子公司30家,控股子公司17家,它們均為汽車制造或服務運輸行業。而一汽四環作為專門生產汽車零部件的企業,是集團整個汽車生產流程的一部分,其經營的產品類型、投資的發展規劃必然服從于整個集團,那么頻繁的關聯交易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是當前倍受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的現象。股權結構如何設置會影響到公司的業績,但公司的業績還受到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股權結構只是其中一類因素,業績和股權設置并沒有絕對的對應關系。分析股權結構只是讓讀者了解到特定的股東具有怎樣的偏好傾向,而這些偏好傾向很可能影響到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經營戰略。 二、高管人員變更分析 高級管理層是指公司董事會成員、經理層成員和監事會成員。董事會成員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經理層成員包括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和董事會秘書。 高管人員的更換主要由兩類原因引起,一類是企業重組過程控股股東的更換引起高管人員的更換,這類高管人員更換通常是伴隨著控股股東的變更而更換的;另一類是由于經營不力原因導致的高管人員更換,往往是在控股股東未變的情況下更換高管人員以期提升公司業績。本節討論的高管人員更換限定于第二種情況。 越花公司 從2001年起的三年的會計年報中發現,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越花公司董事長和總裁走馬燈似地換了五茬,副總裁也是換得面目全非,財務總監、董事會秘書兩個重要崗位還一度空缺,這樣的管理團隊對公司正常經營和長遠發展似乎不利。 從2002年年報中的報告期內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離任的情況及原因顯示,頻繁的人員離任始于2002年5月份,更換了董事長和三名董事會成員。從資料來看,董事會大部分成員代表的是第一大股東×X集團,而且董事長都是來自××集團.關于董事和高管的離任更換原因并沒有確鑿的公開信息進行披露。從歷年的每股收益來看,1993--2002年較平穩,維持在0.1~0.2元之間(除1997年偏低)。但到了2002年開始有所下降,2003年下降幅度更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每股收益從0.08元降到一0.45元,虧損金額相當于2000--2002年利潤三年之和。董事會成員和高管的變更并未改變業績下滑的局面,相反頻繁的更換伴隨了業績的巨大滑坡。特別是財務總監和董事會秘書職位還一度空缺。是由于公司任職風險太大而無人愿意任職還是別的原因,無從斷定。但就2002年利潤構成來看,主營業務利潤26 326 539.1l元,其他業務利潤28 150 070.55元。其他業務超過了主營業務,而且其他業務中一半以上是對同一企業的設備租賃收益。‘‘紡織設備租賃給××有限公司使用,獲得租賃收益總計l 552萬元。”如此密集的租賃收入來源,增加了利潤數據的可疑度,公司風險陡然增大。此外就公司本身的管理控制方面而言,缺少一個穩定的董事會和高管團隊,不能自始至終的發揮智囊團隊作用,對公司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三、薪酬激勵計劃分析 從表面上看,薪酬激勵計劃似乎與會計報表分析沒有太大的聯系,但是薪酬激勵計劃的設置和考核標準往往需要借助某些財務指標,如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所以一旦經理人的自身利益與企業的業績指標掛鉤,經理人的行為與企業的經營目標便趨向一致。這種一致可能是實質性的一致,也可能存在個人利益驅動性的一致。 薪酬激勵機制是指通過薪酬體系(即一個薪酬組合或薪酬包)的形式授予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使其獲取能夠參與公司的剩余分配并與經營業績掛鉤,達到激勵高級管理人員的一種制度安排。它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近期薪酬,一般包括基本工資、年度獎金、長期激勵、福利和特殊津貼等組成部分;另‘部分為長期激勵薪酬,主要是指股權激勵制度,它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高級管理層持股、管理層收購、股票期貨和股票期權等具體形式。 從我國上市公司實際來看,大部分公司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備的薪酬激勵制度,薪酬管理不夠規范的現象仍然存在。從管理特點來看可粗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公司建立了薪酬管理辦法,并將薪酬與企業經營績效掛鉤。這類公司主要是民營控股的公司較多,如粵美的公司董事會通過了‘關于建立高級管理人員年薪制度的議案》,其中規定.高級管理人員的年薪由基本年薪和激勵年薪兩部分組成,各占50%。其中基本年薪按月發放,激勵年薪根據公司所制訂的考核目標完成比例和基準激勵年薪提取。第二類公司薪酬管理完全按照國家和集團公司的管理規定,沒有根據公司的特點建立薪酬激勵管理辦法。這類公司主要是一些國有控股公司,如某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工資福利參照大股東工資管理辦法執行,其薪酬合計103.6萬元。其中高級管理層中領取薪酬的僅9人,人均年薪6.4萬元,而聘請的7位獨立董事有5位年津貼8萬元,這種薪酬顯然極不合理。第三類公司沒有任何關于公司高管人員薪酬激勵的辦法,這就造成高級管理層各人員都吃大鍋飯或通過過度的在職消費得到好處。 如果上市公司以單一指標作為考核高管業績的依據,或企業難以達到預定目標從而影響管理層的自身利益,這時管理層極有可能為操縱利潤。何以解憂,惟有“杜撰”。如此一來,不但與績效考核的初衷背道而馳,而且會誘發新的利潤造假行為。但另一方面,多重指標共同考核又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各個指標的權重如何安排,當指標之間存在沖突時怎么取舍等。從我國.卜市公司實踐來看,大多數公司采用了凈資產利潤率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這可能與證監會對配股的要求有關。如廣州藥業規定當公司前二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ll%時,可以按不超過當年利潤的8%計提激勵基金。 薪酬激勵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公司的價值,給予股東更多的投資回報。但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上,效益與薪酬有時候會背道而馳。上市公司公司效益變差甚至虧損,而高管人員的薪酬卻節節攀升。例如創智科技,其2002年全年利潤約為3 000多萬元。而公司高管人數為12人,高管工資總額達276萬元,相當于全年利潤總額的9.2%。其中年薪最高的高管年薪高達60萬元。再如金山股份,其2002年全年利潤約為3 500多萬元,高管工資總額達255萬元,相當于仝年利潤總額的7.2%,其中年薪最高的高管年薪更是高達73萬元。 四、政府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提升作用分析 我國正處于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政府與企業之間往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政府會對企業施加壓力讓其承受更多的社會責任,或是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所以,在分析我國上市公司戰略發展和業績成果時,不能脫離轉型這一大背景,更不能忽略政府在公司業績中的作用。從股票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如果說中央政府更多的是從宏觀方面為了保護廣大的投資者而對上市公司進行引導和監管,那么地方政府則更多的是從“對策”層面與上市公司“同舟共濟”。地方政府發現通過本地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和后繼的再融資,不僅抑制了本地區資金的外流,而且還將其他地區資金吸引到本地,從而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帶動了本地的經濟增長。由此可見,地方政府有動機配合本地的上市公司達到中央政府的種種監管要求,為上市公司提供各種財政支持和利益輸送。 地方政府對本地上市公司的財政支持主要有三種方式: (1)直接的稅率優惠。我國遵循的是統一的稅制原則,稅法制定權在中央政府手中。但也存在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用來引導或鼓勵有發展前景的行業和企業,或是使落后地區盡快趕上發達地區。所以優惠稅率主要集中在某些行業和地區。尤其近10年來,我國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出臺了多項稅收優惠措施,具體形式包括免稅、減稅。 (2)稅收返還。盡管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若干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各地區部門不得越權指定食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但過多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存在為各地方政府操作提供了很大的彈性空間。特別是在不能給予上市公司直接減免的情況下,通過地方稅收的返還來降低上市公司的實際稅牢。 (3)財政補貼。除了稅收上的優惠,地方政府還通過各種財政補貼直接支持上市公司。財政補貼形式多樣,靈活性較大。常見的有企業兼并、安置職工、產業結構調整等。 “干部出數字,數字出干部”。比如在以前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扶持當地的企業上市,而出臺了一些自定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造成了兩個后果,一個就是造成了上市公司之間的不平等競爭,第二個是這種優惠政策有的是和現行的法律相抵觸的,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由于地方政府的財力所限,有的政策的延續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這樣就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業績的波動,也造成了投資者的損失。有的非經常性損益,有這個的時候業績高,沒有這個的時候業績又下來。這樣的話,投資者就很難看出來。
第七章 新會計準則 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l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其中有22項是最新推出的。新基本準則的施行時間為2007年1月1日。此次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新的跨越和突破。 第2篇:原16項具體準則比較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 《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 《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 《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 《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 《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 《企業會計準則第2l號——租賃》 《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企業會計準則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企業會計準則第3l號——現金流量表》 《企業會計準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 《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 第3篇:新增22項具體準則比較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企業會計準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企業會計準則第ll號——股份支付》 《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 《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 《企業會計準則第19號——外幣折算》 《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 《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保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 《企業會計準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 《企業會計準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 《企業會計準則第34號——每股收益》 《企業會計準則第35號——分部報告》 《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企業會計準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
一、存貨 1.新舊準則比較與應用分析 (1)存貨成本確定方法的變化 ①取消了確定發出存貨實際成本的移動平均法和后進先出法。這一做法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移動平均法和后進先出法有時不能真實反映存貨流轉情況。如一些采用后進先出法發出存貨的企業為避免先購入的存貨儲存時間過長而變質,將先入庫的貨物先發出,這樣就造成存貨的實物流轉與成本流轉脫節;二是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 這項規定對生產周期較長的公司將產生一定影響。原先采用后進先出法、存貨較多、周轉率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貨記賬方法后,在物價不穩定的情況下,其毛利率和利潤將出現不正常波動。例如,某企業用棉花生產棉布,今天買棉花的價格是1.5萬元/噸,明天是1.49萬元/噸,后天是1.48萬元/噸。采用加權平均法計價,棉花的成本是1.49萬元/噸。若采用后進先出法記賬,則成本最低(1..48萬元/噸);現在變革為先進先出法,生產成本上升到1.5萬元/噸,導致毛利率和當期利潤下降。 (2)企業存貨成本內容的變化 ②將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擴大到某些存貨項目中。如需要通過相當長的生產才能達到可銷售狀態的存貨。計入存貨成本的借款費用,由《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予以規范。 例如,某大型機械制造公司(下簡稱機械公司)與某生產企業簽定合l司,于2007年7月1日開工為生產企業建造一批大型機械,預計工期22個月。為此機械公司于2007年6月31日從銀行借入3年期、到期還本付息、不計復利的專門借款2 000萬元。機械公司2007年度為該借款計提利息66.95萬元,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規定應資本化的借款利息為25.025萬元,計人存貨成本,其余41.925萬元計入發生當期的財務費用。若按照舊會計準則,利息66.95萬元應全部計入發生當期的財務費用。 這項規定將使部分需要通過專門借款,以保證存貨長時間的生產活動才能夠達到可銷售狀態的企業,損益表中當期的財務費用減少,利潤增加;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資產額和權益額也將相應增加。 (二)案例分析:讓我一次“虧個夠”
八項計提魔方 1999年底,證監會公布了《關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等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類股份公司根據《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要求,對長短期投資、存貨、應收賬款等計提相關資產的損失準備,簡稱四項計提。從2001年年報開始,又增加了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委托貸款四項,共稱八項計提。 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遺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的企業界普遍存在著高估資產價值的現象。因此,企業通過確認資產減值,可將長期積累的不良資產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資產的質量,使資產能夠真實地反映企業未來獲取經濟利益的能力。同時,通過確認資產減值,還可使企業減少當期應納稅款,‘增加自身積累,提高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企業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中通過確認資產減值,可使利益相關者相信企業資產已得到優化,對企業盈利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更具信心。 根據《企業會計制度》及其相關規定,上市公司年報除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個基本報表外,還必須附加有資產減值明細表,具體指明八項計提的數額。對此,資深業內人士指出,“這被看作是上市公司內部調賬的最好手段。其中,壞賬準備合計(包括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賬款)又是最主要調節目標”。按照我國會計制度的規定,賬齡為3年及3年以上的應收款應作為壞賬處理。而在正常情況下,其他應收款的余額也不應過大。 結果,我們在2002年看到了上市公司年報中幾近肆虐的巨額計提風。 2002年典型巨額計提上市公司一覽表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2002年年報
當ST輕騎曝出34億巨虧,其中42億計提時,張連起用“簡直是令人目瞪口呆”來形容上市公司計提的登峰造極,“可以說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ST輕騎2002年報中,上市公司董事會認為,“輕騎集團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經營狀況持續惡化,自身經營和償債能力十分低下,已經不能償還對公司的關聯欠款,為充分揭示風險,董事會決定全額計提相應賬目壞賬準備”。張連起指出,這實際是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眼看自身經營無以為繼,干脆一股腦地虧下去,等于大股東不用償還對上市公司的欠款,而這個損失由投資者來買單。 我們來看一下為什么這些企業在這個時候要一次虧個夠。 對于2002年上市公司年報中幾近肆虐的巨額計提風,業內人士認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上市公司借此為大股東買單,其二是計提方為了卸下包袱,輕裝前進。“巨虧”現象較以往有所增加,“全面實施新會計制度”是上市公司最流行的解釋。一些虧損成定局的上市公司,索性“讓我一次虧個夠”。 ST是英文Special Treatment的 縮寫,意即“特別處理”。該政策自1998年4月22日起實行,針對的對象是出現財務狀況或其他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 所謂“財務狀況異常”是指以下幾種情況: (1)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的凈利潤為負值,也就是說,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或每股凈資產低于股票面值,就要予以特別處理。 (2)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審計結果顯示其股東權益低于注冊資本。 需要指出的是,特別處理并不是對上市公司的處罰,而只是對上市公司目前所處狀況的一種客觀揭示,其目的在于向投資者提示市場風險,引導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如果公司異常狀況消除,可以恢復正常交易。 如果公司最近三年連續虧損,被終止上市。 如果受委托人、被委托單位或客觀環境的限制,不能獲得必要的審計證據,以致無法對會計報表的整體反映發表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拒絕表示意見。2003年7月1日起施行,將“拒絕表示意見”改為“無法表示意見”。 有些ST股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虧損,或者有些ST股正在進行資產重組,則這些股票往往潛力巨大。目前有了新股票上市規則。多家ST公司將有望受益于新股票上市規則而成功摘帽。不過,值得提醒投資者注意的是,這些公司最終能否摘帽還要視2004年年報披露的情況,并經兩交易所批準。 不單是ST輕騎,四川泰港借重組ST長控之機,也將其當成了“提款機”。 資料顯示,ST長控為原重組單位四川泰港、西藏天科虛假重組資產100%計提巨額減值準備,計提金額共計4.3億元。ST興業也因原大股東未按原承諾全部償還對公司的借款,巨額計提導致虧損6.54億。對于這幾家瘋狂計提的公司,相關會計師事務所都發表了保留意見、拒絕發表意見或是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報告。 通過此次一次性計提后,財務狀況將趨向穩健,“至少可以使今后每年上市公司利潤不被這些欠款吞噬”。值得一提的是,4月29日,小天鵝還同時公布了其2003年一季度的季報。2002年報每股虧1.14元的小天鵝,季報卻每股收益達到0.08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61%。 我們看到,由于現行《企業會計制度》對各項準備的計提只是做原則上的規定,計提標準以及比例的確定都由企業自行根據情況確定,這在客觀上為上市公司利用計提調節利潤提供了可能。 分析這些巨額計提的上市公司可以發現,此種彈性變成了隨意性。年報顯示,ST輕騎主營收入由2000年的5.3億已增加到2002年的6.6億,總資產由3.9億增加到9.5億。而在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顯示,2002年年初壞賬準備合計是2.57億,年末卻達到29億,一年內增加了近27億,是當年收入的4倍多。小天鵝2002年主營收入4.2億,而壞賬準備合計一年內增加了3.65億,幾乎接近當年收入。盡管每個公司都按賬齡長短有5%到100%的計提比例,但一年內增加數目如此之大,顯然是新賬老賬一起算,一次虧個夠。
張連起認為,類似的濫用會計估計行為,是當前上市公司出現的一個新問題。隨著財政部相關會計準則的出臺,上市公司通過債務重組、資產置換與非貨幣交易等行為來操縱利潤的手法已經黔驢技窮。然而,由于會計估計很難有一個非常剛性的量化,一些公司利用計提多少不好具體規定這個灰色地帶,肆意玩起了計提,而承擔審計責任的會計人員只能作出職業判斷,并不能影響到公司對自身的“合理估計”。“合理計提是會計準則對公司的要求,但隨意計提不光是違背技術上的準則,也不道德。” 記者采訪的多位會計界人士均表示,證券市場的發展在于其參與者平等獲得公司成長所帶來的收益,而巨額計提不但消減了當期公司的收入,而且還侵占到公司未分配利潤。年報顯示,ST輕騎2001年未分配利潤-5.57億,到2002年猛增到-37億;小天鵝未分配利潤由-0.9億增加到-5.2億。尤其當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后,所欠款項因為計提而將風險繼續留給公司,這個損失將由投資者來承擔。對此,張連起甚至認為,“這樣的公司不亞于像過去銀廣夏之類的造假公司,其性質一樣的嚴重。” “企業濫用會計估計,不恰當地計提壞賬準備,壞賬準備大幅變化,將被作為重大會計差錯處理。” 張連起介紹,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注意到這點,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函。今年以來在上市公司年報審計中已經出現了十余份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很大比重是針對濫用會計估計的。現在看起來,會計師的風險意識在增強,希望監管部門應該更加重視會計師的意見,尤其要充分聽取行業內專家的意見和呼聲,注意把握監管的趨勢,計提虧損像“非典”蔓延一樣,這是一個警訊。 對此,證監會會計部的有關人士表示,“企業計提虧損,如果違反了會計制度,自然會進行相關的調查和處理,但有的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該人士指出,凡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的審計報告,監管部門會重點關注。 據悉,2001年科龍、康佳等也通過一次性巨虧,擺脫了歷史包袱。業內普遍認為,長虹的決斷雖然晚了些,但擺脫了歷史包袱的長虹將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能夠輕裝上陣。 四川長虹(600839)再次公告稱,除已于2004年12月28日披露的計提事項外,公司2004年度按現行會計政策及謹慎性原則,對存貨計提減值準備金額預計11億元左右。按照上述計提減值準備后,2004年度預計虧損37億元左右。按四川長虹總股本21.64億股計算,預計全年每股虧損約為1.71元,而四川長虹的資產負債率也可能達到50%以上。 一次性虧損高達37億元之巨,四川長虹在當時創造了中國家電類上市公司的一項紀錄。 部分上市公司的做法不排除操縱財務報表的可能性,也就是將相當數量的潛在虧損一次性做實,盡管目前賬面上比較難看,卻為來年扭虧打下“埋伏”。 引人注意的是,一些直面退市的上市公司也在扭虧無望的情況下出現巨虧。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隨意改變公司會計政策、過度地計提壞賬準備等。這樣,公司在2002年上半年就不用計提壞賬準備,管理費用等就不會對公司的2002年中期業績產生太大影響,公司中期扭虧自然就容易多了,從而越過退市生死線。 如福建一家面臨退市的公司,在2001年年報里對7個多億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另外,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也計提了大量減值準備。事實上,這種先巨虧后扭虧的做法已有“成功案例”。有一家在2000年每股虧損達0·70元并因此戴帽的上市公司,就因過度提取壞賬準備及投資準備金而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非標準意見的審計報告,該公司在2001年就如愿以償地實現了業績的大幅增長,并已經成功摘帽。毫無疑問,這一案例使部分上市公司受到了較大“啟發”。 幾經推遲,外界一直高度關注的科龍電器(000921)2005年年報昨晚終于出爐。2005年科龍電器營業額為69.78億元,虧損約36.94億元,每股基本虧損約3.7234元 年報顯示,發生在前期經營管理期間內所存在的大量壞賬、大量欠付費用、不良存貨、過度無效投資、資產閑置、經濟糾紛等潛在虧損集中在2005年"爆發"。為此,科龍去年大幅計提。公告顯示,期內壞賬準備為7.6億元、存貨跌價準備為4億元、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1億元、長期投資減值準備0.7億元、無形資產減值準備3.1億元。 《企業會計制度》只規定了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和標準,而具體執行這個標準,則需要會計人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經驗進行估計和會計職業判斷。 但是,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增加當期費用,減少資產,減少當期利潤。如果少計或不計資產減值準備就會減少當期費用,增加資產,從而虛增當期利潤。 盡管企業已經普遍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要求開始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但是由于準則對具體情況界定的不明晰,在計提具體內容上沒有明確的計算程序,因此留給企業很大的選擇空間。 目前,八項準備中頻繁被部分企業當作調節企業利潤粉飾會計報表的利器的主要項目是壞賬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及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這幾項。在一定程度上顯露出新四項計提政策可操作性不夠強的特點。以固定資產為例,由于計提基數是資產的可回收金額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所以存在一個對資產估價的問題,這與"老四項"計提是有明顯區別的,也是一個難點。正因如此,上市公司在“新四項”計提中容易表現出更大的隨意性,從而可能降低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相關實例說明: 我們知道企業的會計行為受會計準則等制度規定的約束,但會計準則在具有統一性和規范指導作用的同時還兼有一定的靈活性,給會計人員區別不同情況留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和判斷余地,如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存在多種備選的會計方法或可由會計人員做出不同的判斷。準則的靈活性是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從實際出發多種會計處理方法并存為企業進行會計操縱提供了可乘之機,有些企業根據自身利益的需要選擇會計方法,操縱會計報表。具體的會計操縱行為多種多樣,現舉實例說明如下: 1、利用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企業利潤 TCL通訊(000542)于2003年3月29日發布了一則《關于對公司2000年度會計報表所反映問題整改報告》的公告,公告顯示了TCL通訊2000年虛增利潤4952萬元的情況。其中包括少計壞帳準備4392萬元,少計存貨跌價準備2813萬元,少計長期投資減值準備685萬元。TCL對此事件僅解釋為會計處理不當、會計估計不當以及會計信息傳遞不及時、不真實等原因造成的,而有關專業人員卻有不同看法。1999年TCL通訊虧損17984萬元,如果2000年繼續虧損,則將被ST。 但是"會計處理不當、會計估計不當"就有蓄意作假之嫌。不計或少計資產減值準備不僅與與會計謹慎性原則背道而馳,還反映出上市公司依然難以擺脫年末粉飾報表的情結。而且在當時給投資者造成的重大誤導,也已經構成虛假陳述。 2、利用資產減值準備減少企業利潤 當然每到年報公布時,也會出現一些形形色色的虧損企業,虧損的原因亦是多種多樣。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企業資產"縮水"形成的損失。這種現象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濫用謹慎性原則,設置秘密準備造成的。 ST魯銀(600784)在2002年度報告中顯示每股收益-1.07,虧損額高達2.65億元。實際上魯銀投資2002年度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分別比2002年增長了24%和40%,但由于在期末因應收賬款、委托貸款、對外投資等資產方面的巨額計提高達1億元,使得管理費用劇增。這是導致公司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公司為此也帶上了ST的帽子。由于會計制度要求的追溯調整公司將2001年378萬元的盈利也調減為虧損2490萬元,連年的虧損使其成為了交易所首次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的企業之一――*ST魯銀。盡管巨額計提增加了當年的費用,卻降低了來年的費用。魯銀投資2002年第一季度的報告中顯示,公司已經扭虧為盈,實現每股利潤0.03元,凈利潤718萬元。 諸如此類的公司不勝枚舉。事實證明,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已經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砝碼,隨意變更會計政策也成了家常便飯。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有效的財務報表分析應該結合公司的行業背景、公司的競爭策略、行業發展趨勢、產業競爭程度、會計政策選擇、審計報告意見和類型,以及相關的財務分析指標來解釋報表數據,才能更好地了解公司價值,解讀會計數據。否則財務分析只是一堆無用的數據。 評論這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