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分泌性中耳炎(2011-07-18 19:54:15)
漏出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醫炎、鼓室積液)(譚敬書、李凡成體驗)宣告工夫:2010-01-09宣布者:李凡成(走訪人次:992)漏出性中耳炎與咽鼓管性能阻礙有關。上呼吸道傳染常惹起咽鼓管炎癥性梗塞,鼻咽淋巴組織增生(如腺樣體肥碩)、肥厚性鼻炎等可導致咽鼓管機械性堵塞,以及中耳氣壓傷等,從而使中耳腔組成負壓,致中耳黏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添,鼓室展現漏出液而造成本病。萬一病情重復暴發或病程遷延,則致咽鼓管常年閉塞、鼓室黏膜增生、肥厚、黏連,鼓膜變厚、渾濁或萎縮等轉變,致聽力受損。 臨床上,本病有急性期與慢性期,但急性期與慢性期之間無鮮明界線。急性期者,中醫稱為耳脹,慢性期者,中醫稱為耳閉。中醫古代文獻關于耳脹、耳閉的材料只有半點零落記述。如宋?楊士瀛《仁齋直指》載:"耳脹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內,痛即止。"明?薛鎧《保嬰撮要》卷四:"耳…或脹痛,或膿癢者,邪氣客也。"明?竇夢麟《瘡瘍體驗全書》卷二:"耳脹痛,用江魚齒(又名腦內骨)火煅為末,水調滴入耳內。"余景和《外證醫案匯編》卷一中錄有"鮑寶山,肝氣挾濕,右耳脹痛,以疏風勝濕治之","某,舌白,咳嗽,耳脹,口干,此煩熱上郁,肺氣不宣使然,當用辛涼,宜薄味道"等醫案。及至近代,陸潔凈《群眾萬病顧問》始立耳脹病名,指出:"何謂耳脹?耳中作脹之病,是謂耳脹。"并羅列了病源、癥狀及治法。關于耳閉,以《內經》論述為早,如《素問?生機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能夠視,耳閉不能夠聽。"這里之"耳閉"指癥狀。"耳閉"作為病名,首見于明?方隅《醫林繩墨》卷七,其云:"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之經氣之閉也。"又說:"或有年老,氣血虛弱,不能全聽,謂之耳閉。"古醫籍中,耳閉與耳聾意義無顯著差異。在治療學方面,《靈樞?刺節真邪》載有自行咽鼓管吹張法,明?曹士衍《保生秘要》的敘述更為詳明;明?張介賓《景岳全書》記錄了鼓膜按摩法。如《景岳全書?耳證》卷二十七:"竅閉證,非因氣血之咎,而病在竅也,當用法以通之…凡耳竅或損、或塞、或震傷,以致暴聾或鳴何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竅中輕輕壓抑,隨捺隨放,隨放隨捺,或輕輕動搖,以引其氣,捺之數次,其氣必至,氣至則竅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為領導,恐因此漸閉而竟至不開耳。" 辨證論治 1、肺失宣降證 中耳屬肺之系,以中耳有竅(咽鼓管)通于頏顙(鼻咽部),頏顙亦為氣道,屬喉,為肺之系;中耳黏膜為呼吸黏膜瓦解而來且與呼吸道黏膜相連續,二者的細胞與分泌物成分統一。故外感風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腫脹致其管道閉塞為病。癥見自發耳竅內脹悶閉塞難受,耳鳴轟轟,自聲加強,聽力減低,可伴鼻塞流涕。檢驗見耳膜稍內陷,或有略微充血,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紅充血腫脹。舌淡紅,苔薄,脈浮。 屬風寒閉竅者,治以疏風散寒,宣肺通竅,所謂"耳聾治肺",可用《和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加減。常用藥物,麻黃6g,杏仁、葶藶子、白芷各10g,炙甘草、石菖蒲各6g。風寒重,酌加桂枝6g,白芍藥12,生姜3片,大棗5枚。 屬風熱閉竅者,見小便黃,口微渴,或有咳嗽黃痰,舌偏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宣肺通耳,用《溫病條辨》銀翹散。常用藥物,金銀花15g,荊芥、連翹、桔梗、黃芩、杏仁、白前各10g,竹葉、薄荷、柴胡、甘草各6g。 加減:伴鼓室少量積液者,乃肺失宣降,津液壅滯,停飲于中耳所致,加車前子10g,木通6~10g,利水通竅。 2、少陽經氣痞塞證 少陽經脈循行于耳,明?薛立齋《保嬰撮要》卷四說:"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也。心腎主內癥精血不足,肝膽主外癥風熱有余。"若因外感,少陽受邪,經氣痞塞,則耳內脹悶閉塞感,自聲加強,耳鳴。伴頭昏脹痛,口苦咽干。檢驗見鼓膜內陷,或有血管爬行;舌淡紅,苔薄,脈浮弦。 治以疏利少陽,行氣通竅為主,用通氣散合小柴胡湯。常用藥物,柴胡、黃芩、川芎、香附子、法半夏、白芷、車前子各10g,石菖蒲、甘草各6g。 3、飲停中耳證 本病一些患者常重復中耳積液,穿刺抽液只能取效一時,或置管后中耳積液仍長流何止,時常可見鼓膜淡黃有積液線,舌質胖嫩,或有齒痕,脈濡或緩,可從飲停中耳論治。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虛勞諸病候》云:"若膀胱有停水,浸漬于腎,則耳聾而氣滿也",當指此而言。 飲屬水液,中醫學以為,肺主宣發,脾主運化,腎主氣化,均與水液的代謝歷程有關。因而,凡漏出性中耳炎鼓室有顯著積液體征,甚至重復積液,治療之法,當留神利水通竅,可用豬苓散、五苓散之類加減。常用藥物,茯苓、白術各12g,澤瀉、車前子、豬苓各10g,桂枝、炙甘草、石菖蒲各6g。 臨床,以通氣散合澤瀉湯加石菖蒲,結果多良,藥用:柴胡、香附、川芎、澤瀉、白術各10g,石菖蒲6g。通氣散具行氣通竅開閉之力,石菖蒲味辛性溫,除濕濁而通九竅,此正合于《嚴氏濟生方》論治飲證"不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則津液流轉"之說。通氣、順氣旨在使咽鼓管綻放,積飲自得下泄。澤瀉湯中白術健脾燥濕,澤瀉蠲除水飲。二方合用,宣壅化濕,飲邪消退,耳竅自得健旺。如飲邪久積化熱,耳痛頭痛,可加黃芩、龍膽草;伴鼻塞流涕,加蒼耳子、辛夷花;中耳分泌物稠濁,此乃飲凝為痰,可合二陳湯;數劑之內藥不應病,則可合五苓散,增強利水之力。五苓散中有桂枝以助氣化,取"病痰飲者以溫藥和之"之意,使水濕散于無形。 4、氣虛竅閉證 耳為清陽游行交會之所。肺脾氣虛,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邪干清竅,發為本病者,證見耳內脹悶閉塞感,或有自聲加強、耳鳴、聽力減低顯著;面色不華,輕易感冒,倦怠乏力,舌質偏淡,脈緩弱。或伴鼻黏膜色淡,或鼻塞有涕等邪滯鼻竅癥;或兼鼓膜增厚、渾濁等氣滯血瘀證;或兼腰膝酸軟、肢涼,小便清長,夜尿多,脈沉弱等腎虛之證。 治以益氣升清為主,用益氣伶俐湯合通氣散加減。常用藥物,黃芪、黨參、葛根各15g,柴胡、川芎、香附、蔓荊子、白芍藥各10g,黃柏、石菖蒲、炙甘草各6g。 加減:病程長,兼氣滯血瘀者,酌加丹參、紅花、澤蘭之類;兼邪滯鼻竅者,酌加藿香、白芷、辛夷、桔梗之類;兼腎虛者,酌加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之類。本證有時也用補中益氣湯合通氣散仿上述加減。 5、痰瘀互結證 因邪毒久留,竅絡不通,痰瘀互結,閉阻耳竅所致。證見病程較久,耳內閉塞感,聽力減低顯著,鼓膜穿刺有稠黏分泌物,或切開鼓膜后其分泌物呈膠黏狀,鼓膜增厚、渾濁,甚則黏連、萎縮;舌質或有瘀點。全身癥候不鮮明,但可兼有氣虛或腎虛的各別癥狀。 治宜除痰化瘀,行氣通竅。可用二陳湯加減,或投自擬"通耳竅方"。通耳竅方由通氣散合二陳湯加減而成。兼氣虛者加參、術、芪、葛根之類;兼腎虛者酌加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之類。 琢磨闡明,活血化瘀的某些藥物如丹參,擁有激活纖溶、克制成細微胞成長和增生的作用,治療破舊性增生性瘢痕頂事,這對于排除鼓膜增厚的病理、清除咽鼓管或鼓室的黏連也許頂事。我們穿過活血化瘀治療,的確觀摩到鼓膜增厚或鼓室黏連的患者,體征還原正常的典范病例。 臨床上,漏出性中耳炎病因病理龐雜,在其產生、進展歷程中,中耳腔的低毒性傳染,以及Ⅰ型變態反響亦也許與本病的組成均有關。因而時常病情重復。對此,用抗滲耳方,能收到較好療效。 外治 1、用減充血劑(如1%麻黃堿滴鼻液、諾通)鼻腔滴藥的方式是必需的,目標是緊縮咽鼓管咽口黏膜,有有益還原咽鼓管的通氣與排放性能,但要采納妥帖的滴藥措施與體位。 2、鼻咽部吹冰硼散對鼻咽部黏膜的急慢性炎癥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如能每天用噴粉器吹冰硼散于鼻咽部1~2次,結果更好,有助于清除咽鼓管的炎性梗塞。 3、留神教會患者自行捏鼻鼓勁通竅法、耳膜按摩法,及耳先后穴位按摩法,以疏導經絡,通暢氣血。并囑患者一定早晚保持舉行,堅持不懈,方能取效。咽鼓管吹張對促使內陷鼓膜復原原位的治療價值已有人提出疑問,但我們以為,咽鼓管吹張與鼓膜按摩對漏出性中耳炎的治療擁有多方面的作用,即便不能永久地使內陷鼓膜還原原位,亦能沖擊咽鼓管、運動鼓膜,以阻止或減少黏連,并能臨時性地改進耳內閉脹感,并由此對患者的良性心理作用(尤其是對病程已久的患者,贊助產生必愈的決心,從而能保持領受其余治療)是不容忽略的。 驗方 通耳竅方 形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g當歸15g紅花澤蘭法半夏茯苓各10g水蛭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延續服一個月以上。一同合作自行咽鼓管吹張法(捏鼻鼓勁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先后穴位按摩法。早晚保持舉行。 性能主治:祛瘀除痰,行氣通竅。用于漏出性中耳炎,咽鼓管梗塞,證屬氣滯血瘀痰凝者。 方解:方中柴胡、香附、川芎為《醫林改錯》通氣散,行氣通竅;當歸、紅花、澤蘭、水蛭活血破瘀;法半夏燥濕祛痰;茯苓利水滲濕;石菖蒲助通氣散行氣通竅以利咽鼓管通順。合用共奏祛瘀除痰,利濕化濁,行氣通竅之功。 抗滲耳方 形成:柴胡香附各10g川芎石菖蒲白術茯苓金銀花各15g黃芪30g當歸黃芩各12g水蛭炮山甲各5g澤瀉20g 性能主治:健脾利水,化瘀通絡,清熱解毒,行氣通竅。用于漏出性中耳炎。 方解:方中白術、澤瀉、茯苓、黃芪健脾滲利水濕,以治中耳積液漏出之源;《醫林改錯》通氣散合石菖蒲、水蛭、炮山甲行氣化瘀通竅,以利咽鼓管通順;金銀花、黃芩清熱解毒,以抗菌、抗毒;黃芪、白術、當歸益氣養血,扶正固本以調劑免疫性能。合用共奏健脾利水,化瘀通絡,清熱解毒,行氣通竅之功。用于病情纏綿,重復難愈之漏出性中耳炎。 醫案 例1 李某某,男,53歲,醫生。春末偶感風邪后惹起兩耳內脹悶難受一月余,自聽加強,時有吱吱作響,耳內難受隨氣候變動而時輕時重。無顯著鼻塞癥,二便調,余無難受,始終未予藥物治療,僅時常自行咽鼓管吹張與鼓膜按摩法。入夏后氣象經常有變動而耳悶不斷加劇,故求治中醫。 檢驗:見鼓膜輕度內陷,無顯著充血。舌質淡紅胖,苔薄,脈緩。 因無顯著證候可辨,以病因于外感所致,且中耳屬肺系,故從肺論治,給予宣肺通竅利水濕,用三拗湯加減:麻黃6g,杏仁10g,甘草6g,石菖蒲6g,葶藶子10g,車前子10g,三劑。僅服藥一劑后耳脹悶閉塞感頓失,自行停藥。一周后因氣象變動似又有些耳悶難受,續服完余下二劑而瘥。 例2 曾某某,男53歲。自訴感冒后耳閉三天,聽力減,自聽過強,余無難受。 檢驗:兩鼻腔黏膜輕度充血,下鼻甲稍大,各鼻道無積膿,兩外耳道正常,兩鼓膜輕度內陷,錘骨柄輕度充血,捏鼻鼓勁闡明咽鼓管欠通順,聽力查看雙耳呈導音性聾。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診為漏出性中耳炎。 治療:因患者全身證候不顯著,從舌脈辨證為氣虛,寒邪閉阻清竅,治以升清疏表,通經宣竅。處方:升麻5g,葛根、白芍藥、白術、黃芪、石菖蒲、川芎、香附各10g,柴胡、白芷、炙甘草各6g。囑自行捏鼻鼓勁及鼓膜按摩法,各日行數次。 服藥四劑后,自發癥狀消亡,鼻黏膜充血退,下鼻甲不腫大,各鼻道無膿,捏鼻鼓勁法示鼻道通順,鼓膜仍有輕度內陷,棰骨柄充血消逝。 例3 劉某某,男,17歲,農民。1981年1月17日來診:訴右耳閉,聽力減低三年多。 查看見鼓膜內陷黏連穩定,咽鼓管梗塞,音叉檢驗屬導音性聾,舌質稍紅,脈弦。診斷為漏出性中耳炎(右)。 依據部分辨證為耳竅氣血瘀滯。治以活血化瘀通竅為主,藥用紅花、澤蘭、白芍藥、白蒺藜各10g,黃芪12g,石菖蒲6g。方中黃芪、白芍藥益氣養血,以防紅花、澤蘭之削伐太過;白蒺藜舒肝解郁,古人有用于聰耳的病案。囑每天1劑,延續服藥三個月,并合作捏鼻鼓勁法及耳膜按摩法。 1981年4月21日復診,右耳已不閉,聽力亦顯著起色,檢驗見鼓膜黏連已消除,運動度亦好,咽鼓管通順,仍于原方加丹參、葛根各20g,當歸10g,以加強其活血補血之功,服藥一個月。 9月14日復查,音叉檢驗大致正常,遂以六味地黃湯加味以善后。 例4 周某某,女,35歲,效力員,1986年8月16日初診:訴四月中旬患感冒發燒,雙耳脹閉,感冒愈后,左耳脹閉消亡,惟右耳至今仍有閉塞感,但無耳鳴,納可,便調,舌質稍紅,苔薄黃,脈緩滑。 查看見右鼓膜稍內陷渾濁,右咽鼓管不通,音叉檢驗右耳呈輕度導音性聾,診斷為漏出性中耳炎(右),為痰瘀阻滯少陽脈絡之證。 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竅,方用通氣散加味,藥用柴胡、川芎、香附、石菖蒲、法半夏、茯苓、炙甘草、陳皮各10g,赤芍藥、丹參各15g,紅花3g,澤蘭6g。五劑,水煎服。 8月21日復診,右耳閉塞感顯著減少,惟睡眠欠佳,查右咽鼓管已通,于原方加夜交藤12g,再進七劑而安。 例5 戴某,男,4歲半。1994年12月3日初診。其家人訴:患兒原患漏出性中耳炎在此服藥而瘥,近日聽力又不好。平時輕易感冒,納差。 檢驗見雙鼓膜稍內陷渾濁,94年11月14日外院聲阻抗報告為雙鼓室壓圖C型。舌灰暗,苔薄白,脈緩滑。診斷為漏出性中耳炎(雙)。證屬肺脾氣虛,痰濁瘀血結聚耳竅。 治以益氣健脾,活血除痰。用抗滲耳方加減:柴胡、香附、川芎、炮山甲(打碎,先煎)、炙甘草各5g,黃芪、黨參、金銀花、石菖蒲各10g,白術、澤瀉、茯苓各15g,法半夏6g,水蛭4g,七劑。一同舉行穴位貼敷療法共4次。 12月11日來診,家人謂小孩聽力起色。效不更方,乃稍作藥味加減,延續進服中藥四十二劑。 1995年1月21日,家人謂小孩聽力大致還原正常,95年1月20日統一醫院聲阻抗報告為雙鼓室壓圖A型。囑常服歸脾丸以穩固療效。 例6 章某某,男,63歲,退休教師,1988年3月9日初診。右耳脹閉疼痛近一月,自聲加強,聽力稍差,頭迷糊,近月余無傷風感冒病史。 檢驗:左耳鼓膜內陷,光錐消亡,近鼓臍處可見一液平面如發絲,隨頭位轉變而變化,捏鼻鼓勁嘗試雙側咽鼓管均不通。舌稍紅,苔薄黃,脈緩滑。診為左耳漏出性中耳炎,證屬飲停中耳。 治以以利水通竅,用四苓散合五苓散加減:豬苓、金銀花、石菖蒲各10g,茯苓、白術、澤瀉各15g,桂枝3g,黃芩12g。五劑。 3月28日二診:訴左耳仍閉,臥下則減少,余癥及檢驗同前,捏鼻鼓勁嘗試示左咽鼓管不通。處方:柴胡、香附、川芎、陳皮、石菖蒲各10g,白術12g,龍膽草3g,茯苓、澤瀉、黃芩各5g,炙甘草5g,憶草好嗎。五劑。一同行左側鼓膜穿刺術,抽吸出淡黃色液體0.5ml。 4月21日來院三診復查,謂服藥三劑后諸癥已除。查:左鼓膜稍渾濁內陷,光錐縮小,捏鼻鼓勁嘗試示雙側咽鼓管通順。 例7 鄧某某,女,50歲,1990年12月24日初診。患者左耳閉塞感3~4個月,聽力減低,9月份曾在某西醫院穿刺投放液體后,起色半個月,并見納差,倦怠思睡,食后胃脹,大便偏稀。 檢驗見右鼓膜渾濁,運動度差,鼓室呈橘紅色,鼓膜穿刺投放淡黃色液體約1ml,診為漏出性中耳炎(右),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緩滑。屬脾虛飲停中耳證。 治宜健脾利水,行氣通竅,方用澤瀉湯合通氣散加味:黨參、白術、茯苓、澤瀉、當歸尾各15g,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法半夏各10g,六劑,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 12月29日復診:右耳閉塞癥狀減少,聽力亦增,胃已不脹,有鼻塞,舌脈同前。乃于上方加蒼耳子10g,澤瀉改為20g。今后均按原方加減利用,至1991年1月26日,右耳癥狀消亡,胃納平常,大便不成形,舌脈如前,遂以補中益氣湯常服以穩固療效。 MSN空間完善搬家到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