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表典歌訣之二
7.1.1 診胸脅:人體外殼之一診部分,內藏心、肺、肝、膽諸臟腑
病人動作與感覺 |
病名 |
胸痛悶、手按壓有輕快感 |
肺虛、氣壅、氣結胸 |
頻用手捶擊胸部 |
胸內留有痰濕 |
時時噯氣,有暢快感 |
氣滯 |
按病人脅部有抗力壓痛 |
少陽經實證 |
按病人脅部無抗力有壓痛 |
少陽經虛癥 |
能坐、不能臥之咳喘,胸脅滿,神昏疲倦 |
水停胸脅 |
脅部刺痛沒固定點跌打損傷 |
血瘀 |
歌訣:胸痛悶手按壓有輕快感: 屬肺虛、氣壅、氣結胸間。
頻用手捶擊:屬內有痰濕。屬氣滯:得噯氣暢快點。
胸脅有抗力壓痛: 屬少陽經實證;
無抗力有壓痛: 屬少陽經虛病。
坐而不臥咳喘滿, 水停胸脅神昏倦。
脅部刺痛不固定, 跌打損傷,血瘀證。
7.1.2按虛里(心跳處位于左乳下)
虛里跳動情況 |
搏動甚微 |
搏動過于劇烈 |
驚、氣短 |
宗氣病變 |
宗氣內虛 |
宗氣外泄 |
心悸 |
歌訣:按穴:虛里,宗氣內虛,搏動甚微。
宗氣外泄,搏動過劇。
氣短而驚為心悸。
7.1.3按心下(胸劍突處)
癥狀 |
病名 |
心下按之硬而痛 |
實證結胸 |
心下滿,按之濡軟而不痛 |
痞癥 |
心下按之堅硬,邊如旋杯,大如盤 |
水飲 |
脘痞按壓痛疼 |
小結胸 |
胸腹硬痛 |
大結胸 |
歌訣:心下按之硬而痛: 屬實證結胸。
心下按濡軟無壓痛:脘滿為痞證。
水飲按之心下堅, 邊如旋杯,大如盤。
脘痞按痛小結胸, 胸腹硬痛大結胸。
7.1.4-A按腹部:
臟腑靠腹護衛,腹賴臟腑生化氣血充養,內外一體相互依存,故診察腹部,司外揣內,能推斷內在臟腑之病變。
腹痛定疾病性質 |
主要表現證狀 |
虛證 |
喜按 |
實證 |
拒按 |
寒證 |
得熱疼痛減輕 |
熱證 |
得冷后舒暢,痛減輕 |
寒邪凝中脘 |
痛疼手不可按 |
脾虛胃不和 |
時痛時減輕 |
蓄血證 |
小腹硬滿痛,小便利 |
肝氣郁絡 |
少腹痛 |
血瘀或腸癰 |
痛處固定不移,有定點痛 |
歌訣:腹痛虛喜(按)實拒按,
得冷舒為熱(證),得熱痛減為寒,
手不可按,寒邪凝中脘,
脾虛胃不和,時痛時減。
小腹硬滿痛,小便利——蓄血證,
少腹痛——肝氣郁絡經,
痛處定——血瘀或腸癰。
7.1.4-B
腹痛在臍的部位及癥狀 |
腹痛的性質 |
臍左右痛 |
寒氣凝聚證 |
臍上正中沖心不休痛 |
任脈寒血滯證 |
臍兩傍筋脈急,如臂如指狀 |
痃氣 |
歌訣:臍左右痛: 寒氣凝聚證。
臍上正中上沖心不休痛,屬任脈寒血滯病。
臍之兩傍筋脈急,如臂如指為痃氣。
7.1.5胸腹積塊:
積塊名 |
引起之臟 |
所在部位 |
形狀 |
肥氣 |
肝 |
左肋下 |
如復杯有頭足一樣 |
伏梁 |
心 |
起于臍上 |
大如臂 |
痞氣 |
脾 |
在胃脘部 |
復如盤 |
息賁 |
肺 |
右脅下 |
如杯大 |
賁豚氣 |
腎 |
在少腹 |
如豚狀 |
歌訣:肝之積:名肥氣,
左脅下,有頭足,復杯兮。
心之積:曰伏梁,
大如臂,起臍上。
脾之積:復如盤,
名痞氣,在胃脘。
肺之積:右脅下,
名息賁,如杯大。
腎之積,于少腹,
曰賁豚,豚杯乎。
7.1.6腹部募穴異常主臟腑病變:
腹部壓痛結節募穴 |
主相應臟腑病變 |
中脘 |
胃 |
章門 |
脾 |
京門、丹田、氣海 |
腎 |
天樞 |
大腸 |
關元 |
小腸 |
中極 |
膀胱 |
歌訣:診腹莫忘查募穴, 壓痛結節俱征也:
中脘主胃、脾、章門,京門、氣海、丹田腎,
大腸、天樞、小關元,主膀胱穴中極點。
7.1.7乳房異常主病:(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正常大小一致、相對稱)
乳房異常 |
主病 |
兩個大小不一樣 |
肝盛 |
乳房小 |
氣血虛損 |
男子乳大 |
乳疬 |
乳頭凹陷 |
氣下陷癥 |
乳頭黧黑色 |
婦女有孕征 |
乳頭皸裂 |
肝火旺 |
泌乳帶血 |
胃熱甚 |
乳痛、暴怒 |
肝經熱 |
乳痛分泌血 |
肝火盛 |
乳房腫塊 |
乳癰 |
乳塊開花散腫 |
乳巖 |
歌訣:頭肝房胃乳對稱, 大小不一為肝盛,
氣血虛損乳房小, 男子乳大乳疬稱,
乳頭凹陷氣下陷, 乳頭黧黑婦孕征,
乳頭皸裂肝火旺, 泌乳帶血胃熱呈,
乳痛暴怒肝經熱, 乳痛泌血肝火兇,
乳房腫塊為乳癰, 乳塊開花乳巖成。
7.1.8小腹塊狀物主病:
小腹塊狀 |
病名 |
婦人有小腹積塊 |
血瘕 |
男子小腹包塊 |
疝氣 |
包塊有形、痛處固定,不移不消 |
積證 |
時聚時散痛無定處,按之無形 |
聚證 |
形如筋結,久按移動之軟塊,水嗚聲 |
飲癖 |
聚散不定,按如蚯蚓動,如筋硬 |
蟲征 |
歌訣:婦人小腹積血瘕, 男子小腹積塊疝;
包塊有形痛處定, 不移不消證屬積;
時聚時散痛不定, 按之無形證屬聚;
塊軟筋結久按移, 有水嗚聲為飲癖;
蟲如蚯蚓移不定, 時聚時散腹不平。
背為胸中之府,而胸中乃心、肺所居;督脈貫脊行于背中,足太陽經分左右四行循行于脊旁兩側;項背大椎穴為手三陽經匯集之處;且五臟六腑俞穴布于脊之兩側,故背之為病在臟多因于肺,在骨多由脊傷,在經多及太陽經及督脈。此外臟腑病變也可在相應俞穴反映出來。
7.2.1腰背異常主病:
序
|
腰背異常象 |
主病 |
1 |
腰背痛 |
背痛連項 |
風寒侵襲 |
冷痛畏寒 |
陽氣虛 |
脊骨空痛 |
督脈受損 |
背痛徹心 |
胸痺 |
腰痛綿綿 |
腎虛 |
陰雨痛甚 |
寒濕 |
灼熱沉脹痛 |
濕熱 |
刺痛不移 |
血瘀 |
2 |
腰背酸 |
背酸 |
濕阻或氣血不足 |
腰酸 |
腎陰虧或勞損 |
3 |
腰背熱 |
背熱 |
肺火或腎陰虛 |
腰熱 |
濕熱或纏腰火丹 |
4 |
腰背涼 |
背冷、有如掌大 |
陽氣虛感寒 |
腰涼、如冷風吹 |
命門火衰風冷侵 |
5 |
腰如繩束 |
腰如繩束伴腰痛 |
帶脈病引起氣不通 |
腰肌灼痛難活動 |
肝經濕熱 |
6 |
骶痛 |
骶痛(尾閭痛)連腰痛 |
腎虧精血,或寒濕挫傷 |
歌訣:背痛連項風寒襲; 冷痛畏寒陽氣虛;
脊骨空痛督脈損; 背痛徹心為胸痺;
腰痛綿綿屬腎虛; 陰雨痛甚寒濕襲;
灼熱沉脹因濕熱; 刺痛不移為血瘀。
濕邪阻絡呈背酸, 氣血不足可使然;
腰酸多由腎陰虧, 勞損日久也為患。
背熱因由肺火郁, 另有腎虛陰不濟,
濕熱浸淫呈腰熱, 纏腰火丹多見矣。
背冷感寒陽氣虛, 冷如掌大寒伏聚;
腰涼如有冷風吹, 命門火衰風寒襲。
腰如繩束伴腰痛, 帶脈為患氣不通;
肝經濕熱也可致, 腰肌灼痛難活動。
骶痛又名尾閭痛, 每與腰痛緊相關,
多因腎虧精血虛, 寒濕挫傷也可見。
根據皮膚紋理之疏密,可測知衛氣之強弱;觀皮膚之潤燥滑澀,可知津液之多寡;察毫毛之長短粗細,可知氣血盛衰多少;肌肉之消長,尤關胃氣之有無;肌肉之軟硬,尤關脾胃之盛衰。
7.3.1 望皮膚色澤(正常紅黃隱隱明亮)異常主病:
皮膚色澤異常色 |
主病 |
紅色帶紅活 |
實熱 |
紅色帶暗 |
虛熱 |
黃色(陰黃暗、陽黃明) |
脾濕、氣血虛 |
青色 |
寒滯 |
青紫色 |
淤血 |
白色(特白色) |
氣血虛(白駁、白癜風) |
黑色 |
腎虛、氣血寒凝或瘀滯 |
歌訣:皮膚經絡氣血榮,正常紅黃隱隱明。
皮膚紅色熱機體,紅活屬實暗為虛。
膚黃脾濕氣血虛,陰黃陽黃細分析。
青色皮膚多寒滯,有淤血膚青紫兮。
皮膚色白氣血虛,白駁白癜病中起。
黑色皮膚多腎虛,寒凝氣血氣或有淤。
7.3.2 望皮膚病形及病因
皮膚病 |
病形病因 |
風疹 |
淡紅色傷在衛分、鮮紅傷氣分、紫傷營分 |
奶疹(嬰兒) |
風熱、濕熱郁于皮膚 |
痱子 |
暑熱季節,濕熱交蒸,生于皮表 |
水痘 |
時邪發于肺脾‘濕熱相搏處于水皮 |
白? |
濕溫致皮膚上白色水皰 ,晶瑩為實易愈,枯癟為虛,難愈纏延;先發于頸,后胸腹,亦見四肢,皰破臭味 |
牛皮癬 |
風熱濕邪及精神不暢,先癢,對稱分布 |
痤瘡 |
青年人食辛辣肥肉致肺熱、脾濕毒表于面部 |
天皰瘡 |
皮上呈松弛性大皰,心火脾濕內蘊外感風熱 |
纏腰火丹 |
串腰龍,帶狀皰疹,肝火濕熱毒引起 |
皮疣 |
稱猴子,風熱夾毒與血虛為病因 |
麻風病 |
接觸性傳染病,鼻壞眉落,皮損難愈 |
梅毒 |
楊梅瘡由接觸和胎傳之性病 |
癰證 |
皮紅腫瘡,由火毒、六淫七情勞傷,食傷引發 |
疽證 |
漫腫皮色不變,因氣血不足或寒痰凝滯故 |
疔瘡 |
火毒邪于皮膚,出現紅線(走黃)速刺血 |
癤子 |
多發多暑濕熱,氣血情志郁結引發 |
歌訣:風疹衛分色紅淡,氣分鮮紅營分紫。
奶疹發于嬰兒期,風熱濕熱郁于皮。
痱子發于暑熱季,濕熱交蒸生皮兮。
水痘時邪發肺脾,濕熱相搏透水皮。
白焙濕溫是病機,晶瑩為實枯癟虛。
牛皮癬因風熱濕,神郁奇癢對稱出。
痤瘡青年辛甘肥,肺熱脾濕毒搏肌。
天皰瘡發心與脾,外感風熱皰松皮。
纏腰火丹串腰龍,肝火濕熱熏皮呈。
皮疣俗名猴子稱,風熱夾毒血虛成。
麻風接觸傳染病,鼻壞眉落皮傷形。
梅毒又名楊梅瘡,接觸胎傳致皮傷。
癰證紅腫由火毒,六淫七情勞食故。
疽證漫腫色不變,氣血不足滯寒痰。
疔瘡火毒襲于皮,疔瘡走黃刺血驅。
癤子多發多暑濕,氣血郁結濕熱致。
7.3.3聞皮膚異味主病
聞皮膚異味 |
主病 |
爛蘋果味 |
消渴(糖尿病) |
氨氣味 |
水腫、腎勞(慢性腎炎) |
爛白菜味 |
低血糖、佝僂病 |
魚腥味兒 |
先天遺傳 |
肝臭味兒 |
肝炎、肝損傷 |
糞臭味兒 |
膀胱結腸瘺 |
楓糖(燒焦糖)味 |
低智遺傳、糖尿病 |
貓尿味 |
低智骨質疏松 |
腳汗臭味兼腳癢 |
腳氣、足臭綜合征 |
酸臭汗味 |
發熱性病(汗出久漬) |
口臭氣 |
消化道疾病 |
臭穢氣 |
疫癘濕熱 |
大蒜氣 |
有機磷農藥中毒 |
腋下膳臊氣 |
狐臭 |
歌訣:爛蘋果味消渴癥, 氨氣腎炎和水腫,
爛白菜低糖佝僂病,先天遺傳味魚腥。
肝炎損傷肝臭味, 膀胱腸瘺糞臭氣;
糖尿遺傳楓糖氣, 低智骨松貓尿味;
腳癢汗臭稱腳氣, 酸臭汗味熱性疾;
口臭氣消化道系, 臭穢味濕熱疫癘。
大蒜味有機磷毒, 腋下膻臊狐臭故。
7.3.4問皮膚寒熱象主病與病因:
序 |
寒熱象 |
主病 |
病因 |
1 |
但
寒
不
熱 |
里
寒
癥 |
久病陽虛陰寒
新病外感未化熱
寒中臟腑經絡
|
2 |
但
熱
不
寒 |
里 潮熱
熱 低熱
癥 壯熱 |
熱有定時
陰虛氣不足
邪實熱蒸 |
3 |
惡寒發熱
|
表證 |
新病外感 |
4 |
熱重惡寒輕 |
表熱證 |
|
5 |
寒重熱輕 |
表寒證 |
|
6 |
寒熱往來 |
少陽病 |
半表半里,伴胸脅苦滿 |
7 |
數日寒熱交替 |
瘧疾 |
病在膜原(非典也引發) |
歌訣:但寒不熱里寒癥,久病陽虛陰寒生,
新病外感未化熱,臟腑經絡寒直中。
但熱不寒里熱證,熱有定時潮熱名,
低熱陰虛氣不足,壯熱邪實熱蒸蒸。
惡寒發熱同時見,新病外感表證明,
表熱熱重惡寒輕;寒重熱輕表寒癥。
寒熱往來半表里,胸脅苦滿少陽病。
一日數日寒熱替,病在膜原瘧疾生。
7.3.5問痛癢麻木象主病:
痛癢麻木象 |
主病 |
周身疼痛 |
外感 |
身痛如杖 |
陰毒 |
燒灼熱痛 |
熱證 |
身痛得暖痛減 |
寒證 |
局部固定痛 |
瘡瘍 |
局部定點啄痛 |
瘡瘍化膿 |
如錐刺痛 |
表證 |
鈍痛 |
深里病 |
皮膚發癢 |
濕、風、毒、熱、蟲、血虛、傷口正復 |
麻木膚肌 |
氣血虛、寒濕、痰淤、氣血凝滯 |
歌訣:周身疼痛多外感,身痛如杖陰毒病,
灼熱痛疼多為熱,得暖痛減為寒證;
瘡瘍痛定毒局限,痛疼如啄為化膿;
痛疼如刺病在表,鈍痛多為深部病。
癢證原因濕與風,毒散正復熱與蟲,
血虛風燥膚失養,傷口受風癢亦生。
麻木之間分重輕,因為氣血虛不榮,
寒濕痰淤脈絡留,氣血凝滯絡不通。
7.3.6皮膚切診象主病:
皮膚切診象 |
主病 |
觸按身熱 |
陽盛證 |
觸摸身涼 |
寒證 |
久按熱輕 |
表熱 |
久按熱甚 |
里熱 |
皮膚干燥 |
津液虧 |
皮膚潤滑 |
津液盛 |
皮膚摩擦變硬 |
胼胝 |
結節膜外與皮里硬(臟腑病致) |
硬皮病、氣血痰火寒濕浸 |
肌膚按之凹不起 |
水腫 |
手按凹陷,舉手即復平 |
氣腫 |
膚腫硬不熱 |
陰證 |
肌膚紅腫熱痛 |
陽證 |
歌訣:觸之身熱為陽盛,觸摸身涼寒氣生;
久按熱輕熱在表,久按熱甚熱在中;
皮膚干燥津液虧,皮膚潤滑津液盛;
摩擦變硬名胼胝,臟腑已傷硬皮病,
結節膜外與皮里,氣血痰火寒濕浸。
水腫按之凹不起,氣腫舉手即復平;
腫硬不熱多為陰,紅腫熱痛為陽證。
前陰為宗筋所聚,又為太陽,陽明所合。肝膽經脈及任督二脈均循陰器,故前陰與肝膽、腎、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等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系。后陰為肛門,系于直腸,通于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則肛門閉,肺寒則肛門脫。
7.4.1望診男子前陰象主病與病因:
男子前陰異常象 |
主病與病因 |
龜頭紫腫痛疼 |
龜頭痛 |
陰莖潰爛 |
濕熱 |
陰腫囊大,無痛感癢感 |
水腫、或坐地受濕。 |
陰囊腫透明 |
水疝、肝經受寒濕或濕熱侵。 |
小兒陰囊緊而實 |
正常,體健氣旺之征象。 |
前陰松弛下墜,色白 |
體虛、氣血兩傷。 |
會陰部生初如蓮子后如柑大瘡 |
穿襠毒,憂思勞傷,濕郁引起
紅痛為順,塌陷為逆,收斂難。 |
陰囊旁生癰重墜 |
跨馬癰,火濕毒傷肝經。 |
男女前陰生小皰逐漸潰爛 |
疳瘡:生于龜頭名下疳;生于陰莖名蛀疳;生于包皮名袖口疳;時間久,全潰爛名蠟燉疳。 |
前陰出現梅毒瘡(疳瘡—硬下疳)
楊梅瘡(梅毒疹)、楊梅結毒、小兒遺毒(先天梅毒,胎傳梅毒) |
梅毒:嵌入皮肉內堅硬如赤豆的叫楊梅豆;
形如風疹的叫楊梅疹;紅暈發斑的叫楊梅斑 |
歌訣:紫腫痛疼龜頭癰,陰莖潰爛濕熱征;
坐地受濕或水腫,陰腫囊大無癢痛;
囊腫透明為水疝,濕分寒熱歸肝經;
小兒陰囊緊而實,多屬體健氣旺形,
松弛下墜其色白,身體氣血虛弱征;
穿襠毒發會陰前,憂思勞傷濕郁源,
焮痛紅順塌陷逆,腐深漏弱收斂難。
跨馬癰生陰囊旁,重墜肝經火濕傷。
男女前陰生疳瘡,初起小泡漸潰爛:
生于龜頭名下疳,生于陰莖名蛀疳;
皮包裹者袖口疳,久而遍潰蠟燉疳。
梅毒性病瘡疹斑,傳染途徑先后天,
形如赤豆楊梅豆,嵌入肉內硬而堅;
形如風疹楊梅疹;紅暈發斑楊梅斑。
7.4.2望女子前陰象異常主病:
序 |
前陰異常象 |
主病 |
1 |
先天
畸形
五
不
女 |
牝竅內旋有物如螺也 |
螺(如螺獅) |
牝竅小即實女(石女)也 |
紋(石女) |
無竅如鼓也 |
鼓(無竅) |
有物如角,即陰挺(子宮脫垂) |
角(陰挺) |
一生經水不調及崩帶之類也 |
脈(經不調) |
2 |
陰戶脫膨或松弛 |
陰寬 |
3 |
陰戶生瘡腫癢痛或濃水淋淋 |
陰蝕 |
4 |
脫垂 |
子宮下脫如球如梨樣突物 |
陰挺 |
5 |
突肉 |
陰中突肉似鼠乳一樣 |
陰中息肉 |
6 |
膚白色萎枯搔癢疼痛 |
女陰白斑 |
7 |
疳 |
下疳---蝕爛肛陰,即狐也 |
狐惑病(內郁傷寒遺毒) |
牙疳---脫牙穿腮,破唇 |
潮熱聲啞腐穢氣 |
歌訣:先天畸形五不女,螺乃陰紋如螺獅,
陰中狹小謂之紋,鼓似無竅陰繃急,
陰核過大名為角, 無經不孕脈名取。
千金要方載陰寬,陰戶脫膨松弛現。
陰戶生瘡腫痛癢,濃水淋淋陰蝕名;
子宮下脫即陰挺,突物如球如梨形;
陰中突肉似鼠乳,或為陰中息肉稱;
女陰白斑膚色白,甚則枯萎搔癢痛;
獨蝕二陰或咽唇,古曰狐惑近疳名。
潮熱聲啞腐穢氣,熱邪內郁泄不成。
7.4.3聞診前陰異常象主病:
前陰異常象 |
主病 |
陰中時時排氣如矢氣之狀(胃氣下泄) |
陰吹 |
陰中有臭氣味(下焦、濕熱引起) |
陰臭 |
陰中有惡臭氣味 |
陰潰腫 |
歌訣:陰中時時矢氣聲,胃氣下泄陰吹病;
下焦濕熱嗅陰臭,惡臭多見陰潰腫。
7.4.4問前陰異常象主病
前陰異常象 |
主病 |
陰莖萎軟不舉 |
陽痿 |
前陰不溫 (命門火衰引起) |
陰冷 |
陰莖勃舉盛 |
陽強 |
不在性交時精遺出泄 |
遺精 |
有夢交而遺精 |
夢遺 |
無夢而現遺精(腎虛火動引發) |
滑精(濕或熱) |
未性交或乍性交即泄精(腎虛不固) |
早泄(相火盛) |
精液稀而量少(不育之因) |
精冷(腎精虧) |
性交不射精 |
腎氣損虧 |
莖中出現癢痛難受 |
濕熱蘊結 |
陰囊搔癢兼熱痛 |
血虛燥濕或熱 |
陰縮少腹緊而痛,前陰萎軟 |
上縮 |
鼠蹊腫痛 |
濕熱或寒凝氣滯 |
女陰癢兼灼熱或痛 |
濕熱生蟲 |
陰痛兼脹難忍 |
郁熱或交媾損 |
女先天前陰異常,氣血失調,傷沖任脈致不孕 |
女子不孕 |
女在孕后3個月內流產 |
胎墜 |
孕婦在3-7個月間流產 |
小產 |
女子經常懷孕又屢流產(沖任不固,氣血虛) |
滑胎 |
男子陽痿不用,古云天閹是也。 |
天 |
五
不
男 |
男子精不固,常自遺泄也。 |
漏 |
男陰莖被割,致不能生育者,寺人也。 |
犍 |
陰莖舉而不強,見敵不興也,陽痿。 |
怯 |
男女二性人稱陰陽人,又稱人疴。 |
變 |
歌訣:莖萎不舉稱陽痿,陽強陰莖勃舉盛;
前陰不溫謂陰冷,命門火衰寒氣凝;
不交精泄為遺精,有夢而遺夢遺名;
無夢遺精曰滑精,腎虛火動濕熱呈;
未交乍交即早泄,腎虛不固相火盛;
精冷液稀且量少,腎精虧虛不育因;
不射精者腎氣損,莖中癢痛濕熱蘊;
陰囊搔癢兼熱痛,血虛生燥濕熱分;
陰縮少腹緊而痛,前陰萎軟上縮癥;
鼠蹊腫痛濕熱壅,寒凝氣滯亦致病;
女子陰癢兼灼熱,濕熱生蟲甚則痛;
陰痛兼脹甚難忍,郁熱或因交媾損;
女子不孕先天疾,氣血失調傷沖任;
胎墜多在三月內,三七月間小產名;
沖任不固氣血虛,屢孕屢墜滑胎名;
男子不育無不男:名曰天漏犍怯變,
除卻先天疾患外,腎虧精冷亦多見。
7.4.5切診前陰異常主病:
前陰異常象 |
主病 |
陰戶紅腫脹痛或釀膿 |
女陰戶癰腫(濕熱因) |
男子囊腫脹痛或釀膿 |
男囊癰(肝腎濕熱流注) |
男睪丸、附睪一側或兩側腫痛、化膿或不化膿 |
子癰(濕熱或外傷) |
睪丸、附睪(合稱腎子)生腫塊,潰后難愈 |
子痰 |
歌訣:陰戶癰腫濕熱蘊,紅腫脹痛或釀膿;
男子囊癰癥亦同,肝腎濕熱流注成;
癰生腎子名子癰,濕熱外傷絡瘀病;
子痰腎子生腫塊,潰后難愈是特征。
7.4.6望診后陰異常象主病:
后陰異常象 |
主病 |
大便時疼痛或血涌出 |
肛裂(大腸熱結燥屎撐) |
肛門周圍焮紅腫脹 |
肛腫(氣血凝滯或熱毒) |
肛門周圍紅腫疼痛 |
肛癰 |
肛門周圍紅腫如桃李,重墜刺痛 |
臟毒 |
肛門瘺管流膿水淋漓不收口 |
肛漏(熱毒、濕痰凝) |
老人、小兒、產婦肛門外脫 |
肛脫(氣血下陷) |
幼兒便后出血,息肉外突觸之不痛 |
息肉痔 |
幼兒紅肉樣物脫出肛門外 |
櫻桃垂珠痔 |
歌訣:肛裂便痛或血涌,大腸熱結燥屎撐;
肛腫肛周焮紅腫,氣血凝滯熱毒蘊;
肛門生癰肛癰名,肛門周圍紅腫痛;
肛周紅腫如桃李,重墜刺痛臟毒名;
肛門瘺管稱肛漏,膿水淋漓口不收;
氣血下陷或肛脫,老人小兒產婦多;
幼兒若患息肉痔,便后出血觸無痛;
赤肉樣物脫肛外,櫻桃垂珠痔別名。
7.4.7問診后陰異常象主病:
后陰異常象 |
主病 |
肛門搔癢 |
風熱濕邪,蟲蛀痔瘺、,或兒蟯蟲 |
肛門似串珠形扁平奇癢疣 |
肛門疣 |
前后二陰見脫屑搔癢丘疹 |
陰癬 |
肛門疼痛 |
肛癰、肛疽、肛裂、痔瘡 |
肛門灼熱 |
濕熱積滯、久痢、痔、瘡癰 |
肛門往外排氣 |
矢氣、氣滯或食停積 |
歌訣:肛門搔癢病因多,風熱濕邪郁阻成,
蟲蛀痔瘺亦可見,小兒作癢因蟯蟲。
肛門疣生癢難忍,狀似串珠形扁平;
前后二陰見丘疹,脫屑搔癢陰癬名;
肛門疼痛癰或疽,或為肛裂痔瘡病;
肛門灼熱濕熱積,多見久痢痔瘡癰;
肛門排氣為矢氣,常為食滯或食停。
八 四肢診
肺主皮毛,脾主肉,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脈,且有“脾主四肢”之稱;手足三陰三陽經皆行于四肢,故五臟功能之異常變化及十二經之病變均可顯著諸四肢。
序 |
四肢異常象 |
主病 |
1 |
瘦削 |
四肢瘦削 |
脾胃氣血虛,脾腎陽衰,肝腎虧虛,小兒稟差。 |
2 |
痿軟 |
四肢痿軟無力 |
痿證,脾胃虛,濕熱,肝腎虧,脾血阻滯。 |
3 |
癱瘓 |
四肢不用,時作時止,肌不變,中風后遺偏枯 |
寒痰濕熱瘀侵阻絡
肝郁血虛
氣虛血滯阻絡 |
4 |
強直 |
不能彎曲 |
外邪阻絡,痰火動風,
血瘀阻,肝腎虧陽衰。 |
5 |
拘急 |
妨礙屈伸
手指攣急
小腿拘痛 |
風寒,寒濕,肝血虧,熱傷津。
雞爪風
轉筋 |
6 |
抽搐 |
四肢抽搐 |
風邪閉阻,熱極陰虛肝風,痙證,婦經行,兒急慢驚風、癇證、破傷風。 |
7 |
振顫 |
肢顫抖動 |
中風先兆證,陰虛,血虛脾虛,風痰阻絡肝陽風動。 |
8 |
關節腫大 |
關節腫大
膝、大腿瘦 |
尪痹
鶴膝風 |
9 |
下肢青筋 |
下肢青筋突起 |
筋瘤(靜脈曲張)、氣虛血瘀、寒濕、濕熱、負重、妊娠、皆可引發。 |
歌訣:四肢削弱多因虛,脾胃氣血不充肌,
脾腎陽衰肝腎虧,小兒稟差養不濟。
四肢痿軟多痿證,肺熱傷津濕熱淫,
脾胃虛弱肝腎虧,脾血阻滯為成因。
四肢不用為癱瘓,肝腎氣血虛為端,
寒痰濕熱瘀侵乘,閉經阻絡而為患;
肝郁血虛亦可致,時作時止肌不變;
偏枯多為中風遺,氣虛血滯阻絡間。
四肢強直不能曲,外邪阻絡肝失羈,
痰火動風血瘀阻,肝腎虧虛陽衰極。
四肢拘急礙屈伸,風寒外襲濕熱淫;
寒濕蘊結肝血虧;更有熱病傷陰津;
手指攣急雞爪風;小腿拘痛名轉筋。
四肢抽搐為風動,外風內風皆可成,
風邪閉阻絡不利,熱極陰虛肝風生;
婦有經行見抽搐;小兒有風急慢驚;
癇證痙證皆可見;又有金創破傷風。
肢顫多為中風兆,風痰阻絡肝陽暴,
陰虛血虛脾氣虛,引動內風肢振搖。
關節腫大見尪痹,痹久正虧陰邪聚;
膝大腿瘦鶴膝風,風寒濕乘犯于膝。
青筋突起為筋瘤,負重妊娠多此候;
氣虛血瘀阻絡道,寒濕濕熱皆為由。
8.2問四肢異常主病:
序 |
四肢異常象 |
主病 |
1 |
疼痛 |
痛重著不移 |
濕痹 |
酸痛走竄不定 |
風痹 |
劇痛喜熱 |
寒痹 |
灼痛伴紅腫 |
熱痹 |
足跟痛 |
腎精虧損 |
足心濕著痛 |
命門火衰 |
2 |
麻木 |
四肢麻木不仁 |
肝風(風痰阻絡) |
手指麻 |
濕熱阻(氣血虛瘀)中風先兆 |
3 |
酸楚 |
四肢酸楚難受 |
風濕侵,濕熱阻,肝腎虧(氣血不足)、勞損 |
4 |
乏力 |
四肢倦怠乏力,懶惰 |
脾虛濕困,暑傷酷熱、體虛、久病 |
5 |
郁脹 |
四肢郁脹不舒適 |
氣滯濕郁、氣虛血瘀、風痰阻絡、濕熱、寒濕 |
6 |
肩不舉 |
肩難受抬不起、感覺痛 |
痹證、肩凝(五十肩)胸痹重癥、外傷 |
歌訣:四肢疼痛多痹證,風寒濕阻氣血行,
濕痹重著痛不移;酸痛走竄風痹證;
痛劇喜熱為寒痹,熱痹灼痛伴紅腫;
痛于足跟腎精虧,足心濕著命火窘。
四肢麻木失痛癢,風痰阻絡肝風張,。
氣血虛瘀濕熱阻,指麻需將中風防。
四肢酸楚風濕侵,濕熱阻絡寒濕蘊,
氣血不足肝腎虧,別無不適為勞損。
四肢乏力多怠惰,脾虛濕困因最多,
盛夏酷暑熱傷氣,體虛久病氣血弱。
四肢郁脹不舒適,氣滯濕郁而為之,
氣虛血瘀風痰阻,濕熱寒濕也可致。
肩不舉證多因痛,痹證肩凝皆可成,
胸痹重癥涉肩背,外傷損筋瘀不行。
8.3切診四肢異常主病:
序 |
四肢異常象 |
主病 |
1 |
浮腫 |
按陷隨起復原 |
氣腫、氣滯濕郁、氣血虛。 |
按陷起較遲緩 |
水腫、水濕困脾。 |
四肢浮腫、全身浮腫、腹水膨腫 |
水邪上逆 |
肢腫,全身腫,神倦乏力,手足冷 |
腎陽虛 |
2 |
溫涼 |
手足四肢溫 |
陽氣尚存 |
手足四肢涼 |
陰證 |
手足背比手足心熱 |
外感 |
手足心比手足背熱 |
內傷 |
歌訣:
四肢浮腫水氣分,陷起遲速細別甄。
隨按隨起為氣腫,陷起較遲水腫云,
氣滯濕郁虛氣腫;水腫脾由水濕困;
水邪上逆兼腹膨;腎陽虛型手足冷。
四肢溫涼手按明,陰陽盛衰寒熱定。
陽氣存亡由此辨;溫為陽存涼陰征;
外感內傷亦可知:手足背心熱比明。
9.1手部異常主病:
手部異常 |
手冷 |
掌心熱 |
手背發熱 |
十指疼色紫 |
屈伸不利 |
手癢 |
主病 |
陽氣虛 |
胃熱陰虛 |
外感 |
肝郁氣滯血凝 |
濕痛 |
血虛受風 |
歌訣:陽氣虛:手冷, 掌心熱:胃熱陰虛病,
手背熱:外感征, 指痛紫:肝滯血凝,
手屈伸不利:濕痛,手癢:屬血虛受風。
魚際顏色 |
紅色 |
青色 |
微黑色 |
魚絡青、短小 |
青赤黑色 |
青黑色 |
主病 |
胃熱 |
胃寒 |
痹證 |
虛證、少氣 |
病危重 |
痛證血凝 |
歌訣:魚際紅:胃熱病, 胃有寒:魚際青,
微黑色是痹證, 虛證:魚絡短小青,
青赤黑:病危重, 青黑:多痛多血凝。
手部位 |
異常現象 |
判斷病證 |
手掌 |
發熱發干 |
甲狀腺機能亢進 |
手掌 |
出現紅色斑點 |
糖尿病或肝炎 |
指關節 |
腫脹 |
痛風或高尿酸病 |
指尖 |
蒼白 |
血液流動障礙 |
手背 |
起小白色丘疹 |
膽固醇過高 |
指尖 |
紋線出現股溝 |
中風或心肌梗塞 |
手面 |
出現紅線 |
高血壓或風濕或心臟病 |
指關節 |
青筋凸起 |
胃腸欠佳、腹脹痛、口臭 |
掌背部 |
青筋呈黑色 |
頸椎肥大或腰椎病 |
指趾末端 |
肥大呈杵狀指 |
氣血阻絡、循環不達 |
歌訣:甲狀腺機能亢進,手掌發熱發干。
手掌出現紅斑點:糖尿病或肝炎。
指關節腫脹:痛風高尿酸在。
指尖蒼白:血流障礙。
手背起小白色丘疹:為膽固醇過高哉。
指尖紋線出現股溝:中風或心肌梗塞。
手面出現紅線:高血壓或風濕或心臟病。
指關節青筋凸起:口臭、胃腸差、腹脹痛。
掌背部青筋呈黑色:頸椎肥大或腰椎病。
指趾末端肥大: 氣血阻絡、循環不佳。
手足異常 |
手足熱 |
手足涼 |
手背熱 |
手心熱 |
主病 |
陽熱盛 |
陽虛寒 |
外感 |
內傷 |
歌訣:手足熱:陽盛熱, 陽虛寒:手足涼,
手背熱:為外感, 手心熱:多內傷。
9.5小兒指紋三關圖
食指命氣風脈色 |
紫色 |
紅色 |
青色 |
淡白色 |
浮露 |
沉 |
暗滯 |
長短 |
主病 |
熱 |
寒 |
驚風痛 |
脾虛、疳積 |
表證 |
里證 |
實證 |
病輕重 |
歌訣:兒食指主病 :推關:命、氣、風,
紫熱寒為紅, 青驚風或痛,淡白虛積病。
浮表、沉里、滯暗實,三關長短定輕重。
9.6 左手中指末節腹面皮下黃黑色圓形斑點報傷(偏橈骨、尺骨):
左手中指部位及斑點色 |
上部 |
中部 |
下部 |
點在橈側 |
在尺側 |
黃色 |
黑色 |
主病部位及輕重 |
胸廓有傷 |
腹背有傷 |
腰小腹傷 |
傷在左 |
傷在右 |
傷輕 |
傷重 |
歌訣:報傷指征顯現:左中指末節腹面,
皮下黃黑園斑點:上胸廓傷,腹背(傷)中,
下示腰小腹傷征:靠橈尺側左右呈;
黃色傷輕,黑色重。
9.7.五指與臟腑及功能關系:
五指及節形態 |
拇指 |
食指 |
中指 |
無名指 |
小指 |
一節 |
二節 |
代表臟腑及功能 |
智慧、意志 |
肝 |
心、循環 |
腎、生殖 |
消化、遺傳 |
特征及相主 |
孔子目—節紋 |
節長依次減 |
三節對稱 |
性 |
筋骨 |
節長短相稱 |
歌訣:拇指:智(慧)(意)志;
食指:肝;
中指:心臟及循環(系統);
無名:腎與生殖聯(系),
一節主性,二(節)骨關;
小指:消化及遺傳。
甲為筋之余,內以候肝膽,望爪甲不僅可測知肝膽之疾,而且由于人身一體,臟腑相關,故望爪甲也可測全身正邪,盛衰之情況。
10.1指甲:(是筋之余,為候肝膽的外候)
甲色 |
紅潤 |
深紅 |
淡白 |
蒼白 |
黃色 |
黑色 |
主病 |
氣血充足 |
氣分有熱 |
臟氣虛寒 |
血虛 |
濕熱黃疸 |
血淤或血凝 |
歌訣:指甲:肝膽外候、筋之余,
深紅:氣分熱,淡白臟氣虛,
蒼白:血虛,黃疸濕熱色黃兮,
黑色:血凝或血瘀。
10.2指甲異常現象主病證:
指甲異常現象 |
主病 |
指尖紋線出現股溝:扇形,嵌頓甲 |
中風或心肌梗塞 |
乳白色甲 |
腎或肝有病,或缺鋅,貧血癥 |
甲發青色 |
支氣管炎征 |
甲表呈玻璃樣 |
結核病或肝萎縮 |
甲上現橫溝 |
缺營養、勞累、緊張、多憂愁 |
甲向里凹陷 |
腎虛、腎上腺亢進、風濕熱或甲亢 |
甲上有小白點 |
缺鈣或為蟲斑 |
甲表面棕色, 縱紋或縱裂 |
腸道炎或缺維生素或缺鐵 |
甲上棕黃色,橫紋過甲尖在十指 |
肝病 |
甲上內凹麻坑陷 |
晚期銀屑病 |
甲紫暈、指頭腫 |
肺部疾病 |
云斑甲:白色云片狀 |
蛔蟲征,易疲勞或長期便秘 |
縱線甲 |
心衰、皮膚功能及腸蠕動減弱 |
黑線甲 |
內分泌失調,腦體力過耗,失眠缺VB12 |
花斑狀甲:似浪花凹凸不平 |
凸眼性甲亢或部分甲狀腺炎 |
脆裂甲 |
血行障礙,循環系統病或癡呆癥 |
豎條甲:不平滑樣凸變條,鷹爪形 |
有骨質病變,氣滯血瘀,胸痹,痙攣 |
圓筒形 |
癰腫,瘰疬,易患腫瘤 |
長形甲或狹長甲 |
體弱或易患風濕痹證 |
甲明顯狹小 |
易患臟躁證 |
指甲過于柔弱 |
陰虛火旺 |
甲薄硬脆 |
肝血不足 |
甲身如平板者 |
體虛多病 |
軟薄甲,甲尖向掌側傾下斜 |
氣弱血虧,血行阻滯,易出血或缺鈣 |
勺狀甲,周邊卷起,中央凹陷 |
氣血雙虧,易患貧血及營養不良或痹證 |
甲干枯萎縮 |
肝熱或心陰不足,肝血虧虛或癘風大毒 |
甲剝離脫落 |
氣血不足,肝經血燥或熱毒壅盛 |
歌訣:指甲異常主病證: 扇形甲:中風或心梗;
乳白:缺鋅、貧血癥; 支氣管炎甲發青;
結核、肝萎玻璃形; 勞累多憂橫溝呈;
凹陷:風濕、甲亢征; 白點:缺鈣或有蟲;
棕色、縱紋、縱裂縫, 缺維鐵或腸道病。
甲棕黃色為肝病; 銀屑病甲陷麻坑;
肺病:紫暈指頭腫; 云斑:便秘,易累蟲;
縱線甲:心衰皮腸功能;黑線甲:內分泌,失眠癥;
花斑狀甲:似浪花不平, 甲亢屬于凸眼性;
脆裂甲:癡呆和循環系統;骨質血瘀鷹爪形;
癰腫瘰疬形圓筒; 長形甲體弱和痹證;
甲特小:臟燥病; 陰虛火旺:甲柔形;
肝血不足:薄脆硬; 甲身平板:虛多病;
軟薄甲尖內下傾, 易出血和缺鈣征。
氣血雙虧勺狀甲, 易患貧血營養差。
甲干枯萎縮肝熱, 心肝血虧癘風毒也。
甲剝離脫氣血不足, 肝經血燥壅盛熱毒。
凹陷變
小塊樣凹變 點狀凹變
缺鈣或臟器官性損害
縱裂甲 軟薄甲 脫落甲
血行障礙、血虛風燥 缺鈣和出血病變 命門火衰、體虛至極
勺狀甲 橫溝甲
氣血虧、肝血不足、脾失運健 邪熱肺燥、肝氣郁結、
氣虛血瘀、肝功異常
10.2圖
10.3右手指甲征(出現星狀、塊狀、片狀按之不散的暗紅色、青紫色、黑色或黃色淤血斑點)報傷
右手甲征處 |
拇指甲 |
食指甲 |
中指甲 |
無名指甲 |
小指甲 |
主傷部位 |
頭部 |
鎖骨下膈上 |
膈下臍上 |
臍下恥骨上 |
恥骨聯合下 |
歌訣:右手指甲征報傷: 星片塊瘀斑點狀,
暗紅、青紫、黑或黃: 呈現拇指頭部傷,
食指鎖骨下至膈肌上, 中指膈下臍上傷,
無名臍下恥骨上, 小指恥骨以下傷。
可以判斷疾病之病位、性質、正邪盛衰等情況,還可判斷疾病的進退和預后(未病的發生)。
11.1.1 寸口分候臟腑:
寸 |
關 |
尺 |
說明 |
左 |
右 |
左 |
右 |
左 |
右 |
小腸配左尺
大腸配右尺
以尺候腹中的相應部位,故又以三焦分配寸、關、尺三部 |
心 |
肺 |
肝 |
脾 |
腎 |
腎命門 |
膻中 |
胸中 |
膽膈 |
胃 |
膀胱
小腸 |
大腸 |
歌訣:寸關尺相應臟腑診,
左:心膻中、肝膽膈、小膀腎,
右:肺胸中、脾胃、大命門。
11.1.2 診脈方法:
名 稱 |
方 法 |
布
指 |
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動脈處,稱中指定關,然后以食指
按在關前(腕側)定寸,用無名指按在關后(肘側)定尺。 |
運 |
舉發 |
手指較輕地按在寸口脈搏跳動部位,以體察脈象,又稱浮取。 |
指 |
按法 |
手指用力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體察脈象,又稱沉取。 |
|
尋法 |
手指用力不輕不重,適當指力或左右推尋,以細細體察脈象,稱中取。
|
歌訣:掌后內側動脈處,
高骨定關用中指,
食中無名寸關尺。
舉法輕按稱浮取,
按法沉取較用力,
尋法適力左右推尋兮。
名稱 |
脈象 |
正常脈 |
寸關尺三部皆有脈,一息4~5至,相當于72~80次/分(成人脈),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尺部沉取有力,并隨心理生理活動、氣候、季節、環境等不同而有相應變化。 |
有胃 |
指下有從容,徐和,軟話滑感的沖和之象 |
有神 |
具有和緩有力之象,和有胃氣基本一致 |
有根 |
尺脈有力,沉取不絕,尺脈候腎,沉取候腎 |
歌訣:常脈寸關尺, 4~5至時一息;
要有胃神根: 節律要整齊,
有力中不失柔和,和緩中不失有力,
尺部沉取,應指有力,以候腎氣。
脈
綱 |
共同
特點 |
相 類 脈 |
脈名 |
脈象 |
主病 |
浮
脈
類 |
輕
取
即
得 |
浮 |
舉有余,按之不足 |
表證及虛陽浮越證(亦見于) |
洪 |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 |
熱證 |
濡 |
浮細無力而軟 |
虛證、濕困 |
散 |
浮取散漫無根,脈力不勻 |
元氣離散、臟氣將絕 |
芤 |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
失血、傷陰之際 |
革 |
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
亡血、失精、半產、崩漏 |
沉
脈
類 |
重
按
始
得 |
沉 |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
里證 |
伏 |
重按推之筋骨始得 |
邪閉、厥病、痛極 |
弱 |
沉細無力而軟 |
陽氣虛衰、氣血俱虛 |
牢 |
沉按實大弦長 |
陰寒內積、疝氣、癥積 |
遲
脈
類 |
一息
不足
四至 |
遲 |
一息不足四至 |
寒證、亦見于邪熱結聚 |
緩 |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
濕病、脾胃虛弱、亦見于平人 |
澀 |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輕刀刮竹 |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痰食內停 |
結 |
遲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
陰盛氣結、寒痰瘀血、氣血虛衰 |
數
脈
類 |
一息
五至
以上 |
數 |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
熱證、亦主里虛證 |
疾 |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
熱證、亦主里虛證 |
促 |
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
陽熱亢盛、瘀滯、痰食停積,臟氣衰敗 |
動 |
脈短如豆,滑數有力 |
疼痛、驚恐 |
虛
脈
類 |
應
指
無
力 |
虛 |
舉按無力,應指松軟 |
氣血兩虛,傷暑 |
細 |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
氣血俱虛、濕證 |
微 |
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 |
代 |
遲而中止,止有定數 |
臟氣衰微,疼痛、驚恐
跌仆損傷 |
短 |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
實
脈
類 |
應
指
有
力
|
實 |
舉按充實而有力 |
實證,平人 |
滑 |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
痰濕、食積、實熱、青壯年、孕婦 |
弦 |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
肝膽病、疼痛、痰飲、老年健康者 |
緊 |
繃急彈指,狀如轉索 |
實寒證、疼痛、宿食 |
長 |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 |
陽氣有余、陽證、熱證、實證、平人 |
大 |
脈體寬大,無洶涌之勢 |
健康人、病進加重 |
歌訣:脈綱:浮表、沉里、寒為遲,
數熱、虛虛和傷暑,
舉按充力實平實。——提綱六脈主病。
陽脈:浮、大、數、動、滑,
陰脈:沉、澀、弱、弦、微;
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總綱十脈主病。
脈類共同點:浮脈類輕取即得,
浮洪濡散芤革。
重按始得類沉脈,
沉伏弱牢四脈哉。
遲一息不足四至,
遲緩澀結脈中四。
數一息五至以上,
數疾促動脈四樣。
虛脈類應指無力,
虛細微代短五矣。
實脈類應指有力,
實滑弦緊長大齊。
脈象及主病
浮:舉有余,按之不足,
主表證,陽虛。
洪:脈大,充實有力,
來盛去弱,熱盛兮。
濡:浮細無力而軟,
主虛證,濕困現。
散:浮取無根散漫,
臟氣將絕,元氣離散。
芤: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主失血,傷陰全。
革:浮而搏指,中空邊堅,
亡血、失精、崩漏、半產。
沉:輕取不應,得重按取,
主里證兮。
伏:重按推至筋骨,
邪閉、厥病、痛極乎。
弱:沉細無力而軟,
陽氣虛衰,氣血虛見。
牢:沉按實大長弦,
陰寒內積,癥積、氣疝。
遲:慢一息四至不足,
寒癥及邪熱結聚。
緩: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濕病、脾胃虛弱、平人見。
澀:輕刀刮竹,艱澀不利,
精傷、血少、氣滯、血瘀,
痰食內停齊。
結:氣血少,陰寒凝,
遲慢時止無一定。
數:息超五,七至不足,
熱證及里虛。
疾:一息七八,脈來急疾,
既主熱證,亦主里虛。
促:數而時一止,止無定數,
陽熱亢盛,瘀滯故,
痰食停積,臟氣敗乎。
動:脈短如豆,滑數有力,
疼痛、驚恐兮。
虛:舉按松軟無力,
氣血兩虛。
細: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氣血俱虛及濕證現。
微:極細極軟,似有似無,
氣血大虛,陽氣暴脫乎。
代:遲而中止,止數定,
臟氣衰微,疼痛,
跌仆損傷,驚恐。
短:首尾俱短,不及本,
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
實:舉按充實有力,
實證或平人矣。
滑:如盤走珠,往來流利,
痰濕、實熱、食積,
青壯年,孕婦齊。
弦: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痛、病在肝膽,
痰飲或健康老年。
緊:狀如轉索,繃急彈指,
實寒證、疼痛、宿食。
長:超過本位,端直首尾,
陽證、陽氣有余,
熱證、實證、平人俱。
大:脈寬大,無洶涌勢,
健康人或病進式。
11.4兼脈主病(復合脈)
兼脈 |
主病 |
兼脈 |
主病 |
浮數脈 |
風熱病 |
遲沉 |
里寒 |
浮緊 |
傷寒病 |
遲澀 |
血少 |
浮緩 |
傷風證 |
遲緩 |
寒證 |
浮滑 |
風痰證 |
遲弦 |
痛證 |
浮芤 |
失血證 |
數沉 |
里熱 |
浮虛 |
傷暑病 |
細數 |
陰虛、內熱 |
弦浮 |
外感病 |
洪數 |
實熱 |
沉弦 |
肝瘀氣滯 |
數虛 |
陽證 |
弦滑 |
痰飲證 |
虛遲 |
陰證 |
弦遲 |
虛寒證 |
虛浮 |
氣虛 |
弦數 |
肝火 |
虛沉 |
陰虛 |
沉細 |
肝腎虛 |
實滑 |
凝結頑痰 |
沉滑 |
宿食 |
實數 |
內結寒熱 |
沉浮 |
霍亂、劇腹痛 |
實弦 |
肝氣郁結 |
遲浮 |
氣虛 |
|
|
歌訣:浮數風熱,浮緊傷寒,
浮緩傷風,浮滑風痰,
浮芤失血,浮虛傷暑完。
弦浮外感,肝氣沉弦,
弦滑痰飲,弦遲虛寒,
弦數肝火現。
沉細肝腎虛,
沉滑宿食兮,
沉浮霍亂腹痛劇。
遲浮氣虛,
遲沉里寒,
血少遲澀,
寒遲緩,痛遲弦。
數沉里熱乎,
陰虛內熱細數,
洪數實熱故。
數虛陽,虛遲陰,
虛浮氣虛,陰虛虛沉。
實數內結頑痰,
實數內結熱寒,
肝氣郁結實而弦。
11.5.1 小兒正常脈象特點
小兒年齡 |
正常脈象 |
2~3歲 |
以成人正常呼吸定息,一息6~7至每分鐘約跳100~120次 |
5~10歲 |
以成人正常呼吸定息,一息6至,每分鐘約跳100次,9~10歲定寸關尺,15歲按成人 |
歌訣:小兒之脈部位短,寸關尺脈難分明,
何況診脈易驚啼,脈隨驚亂至不清。
三歲小兒用拇指,一指三部測病情;
三歲以上拇指滾,關前寸部后尺定;
次第下指定三部,七歲以上可應用;
三指定位寸關尺,十五歲后診同成。
小兒脈快應記住:三歲七至脈為平,
五歲一息常六至,二三、五十兩年齡。
11.5.2小兒病脈
小兒脈象 |
主病 |
數脈 |
熱證: 浮數表熱、沉數食積 |
遲脈 |
臟寒: 有力實寒、無力虛寒 |
滑脈 |
傷食疾 |
沉數脈 |
食積 |
緊脈 |
寒證 |
緩脈 |
濕證 |
大小不齊脈 |
滯 |
濡脈 |
脾虛 濕困 |
伏脈 |
邪閉 厥病 痛極 |
芤脈 |
亡血 傷陰之際 |
浮脈 |
表證: 有力表實 無力表虛 |
沉脈 |
腑熱里證 :有力里實 無力里虛 |
歌訣:兒脈弱強定虛實:腑熱數、臟寒遲,
滑食疾,沉數積食,緊主寒、緩主濕,
大小不齊屬于滯,脾虛、濕困脈為濡,
伏脈厥病痛極至,芤脈亡血傷陰之。
數脈主熱寒為遲。浮表沉里腑熱是;
無力屬虛,有力實。
11.6 診婦人
11.6.1 診月經
名 稱 |
脈象與癥狀 |
月
經 |
月經將至 |
左關尺脈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熱,腹不脹 |
月經不利 |
寸關脈調和,而尺脈弱或細澀 |
閉
經 |
精血少虛閉 |
尺脈虛、細澀 |
氣滯血淤實閉 |
尺脈弦澀 |
痰濕阻于胞宮 |
脈弦滑 |
歌訣:婦人左關尺忽洪, 不熱不脹將行經;
尺脈弱、細澀不通。 尺虛細澀虧虛閉;
弦澀實閉,氣滯血淤; 弦滑濕阻胞宮兮。
11.6.2 孕檢:
方 法 |
孕 征 |
脈檢 |
早晨脈滑數沖和左關脈微跳動 |
指檢 |
孕婦中指與無名指呈放射性搏動,懷孕二、三月第一節兩側跳動;五、六月則第二節跳動;八、九月則第三節跳動;指末梢跳動為懷孕已十個月將產。 |
壓甲檢 |
婦女停經,壓其拇指紅活鮮潤的為胎征;暗滯色的為月經病。 |
神門脈檢 |
婦女停經,神門脈跳動的即為孕征。 |
歌訣:
孕婦脈搏早晨按摸:
滑數沖和,左關微覺。
孕婦中指與無名(指),
呈發射性脈搏動,
二、三月則一節行,
五、六月則二節呈,
八、九月則三節動,
指末若動十月整。
壓拇指甲檢孕征:
紅活鮮潤為胎呈,
暗滯屬于月經病。
婦女停經:
神門脈動,
呈圓滑性,
即為孕征。
11.6.3 辨胎產
名稱 |
征象 |
辨胎 |
沉按脈呈洪弦象,按腹部溫暖感為活胎。 |
臨產 |
孕婦將產尺脈轉急如切繩狀,中指頂節有脈跳動感,目出金花,腰腹痛難忍。 |
歌訣:
活胎好分辨,
沉按脈洪弦,
腹部呈溫暖。
孕婦將產之象征:
尺脈轉急如切繩,
中指頂節有脈動,
目出金花腰腹痛。
11.6.4 血(按經血顏色和腹痛于經前后定病性質):
血病性質 |
經前后血色與腹痛情況 |
血熱 |
經先期血色深紅、紫黑 |
血虛 |
經后期血色淡白 |
氣滯血瘀 |
經前少腹痛硬 |
血虛有寒 |
經后少腹痛 |
歌訣:
經先期血色深紅紫黑:為血熱。
經后期血色淡白:血虛也。
氣滯血瘀:經前少腹痛硬。
血虛有寒:經后少腹痛。
11.6.5 帶
帶病性質 |
帶之顏色氣味狀態 |
寒 |
帶白色、清稀、有腥味 |
濕熱 |
帶黃色、稠粘、有臭味 |
歌訣:
帶白色、稀、腥屬寒
帶稠粘黃臭:濕熱現
11.6.6崩漏
崩漏性質 |
主證 |
熱證 |
月經不止,血色紫黑成塊痛 |
沖任脈損 |
月經不止,無塊無痛 |
中氣下陷 |
月經不止,無塊無痛 |
歌訣:
月經不止:崩漏病,
色紫黑成塊痛:熱癥,
沖任脈損:無塊無痛,
中氣下陷:亦無塊痛。
——對十二經的外經病稱之是動病(是癥),多因感受外邪、邪氣偏盛、經氣閉阻所致;對其十二經之內臟(腑)病稱之所生病(是病),多因內臟(腑)功能失調所致,把該經之癥候與疾病分別歸屬于該經之經脈(外經)與臟腑進行分類診斷的方法。
肺經之外經病——是動病 |
肺經之內臟病——主肺所生病 |
灑淅寒熱,傷風自汗出,肩背和前臂部氣血阻滯出現厥冷,疼痛-缺盆中痛 |
諸氣憤怒、郁滯、吐痰、喘息、氣促、氣粗、咳嗽、倚息不得臥、咳唾膿血、吐涎沫,吐米粥狀,呵欠、小便數欠 |
歌訣:
肺:灑淅熱寒,傷風自汗,
冷痛肩背、臑臂前廉。(——是動病)
諸氣憤郁,諸痿嘔喘,
咳唾膿血,咳嗽氣短,
不臥遺矢,小便數欠。(——所生病)
大腸經外經病——是動病 |
大腸經之內腑病——所生病 |
齒痛、喉痺、頸腫、鼻衄、目黃、咽梗。發冷寒戰栗(氣虛不足);大次指痛,若氣盛有余時,則發熱,食欲減退 |
矢氣腹中雷鳴,腹中瀝瀝有聲,便燥、便秘結;里急后重、肛灼熱、肛墜、肛脫垂,泄痢、便血、先血后便。 |
大(腸):齒痛喉痹,
頸腫口干,
鼻衄目黃,
咽梗寒戰,
大次指痛,
發熱食減。〈——動病〉
腸鳴脫肛,
大便閉結,
里急后重,
泄痢下血。〈——所生病〉
12.3足厥陰肝經
肝經之外經病——是動病 |
肝經之內臟病——所生病 |
頭頂痛、目赤、瘧熱寒、面青、怒目、易怒、吐涎、頰腫、女卵縮、男頹疝,婦腹腫塊、陰病、筋攣 |
諸風暈眩、驚愓、癇證,僵臥強直,角弓反張、頸項強直、脅腫痛、癥瘕、疝痛、痛經 |
歌訣:
肝:頭痛、目赤、瘧熱寒,
面青、耳閉、怒吐涎,
頰腫卵縮、男頹疝,
婦腹腫、陰病、筋攣。(——是動病)
諸風暈眩、驚癇證,
僵臥強直、脅痛腫,
癥瘕疝疼與痛經。(——所生病)。
膽經之外經病——是動病 |
膽經之內腑病——所生病 |
寒熱往來,痁瘧病,瘰疬、胸脅痛,頭角痛、結核、耳痛、耳鳴、耳聾、馬刀,小次趾不用 |
心中澹澹如人將捕,嘔吐苦汁,善太息;口苦目昏,臥起不寧而不眠 |
歌訣:
膽寒熱往來,痁瘧病,
瘰癘胸脅頭角痛,
結核與耳痛鳴聾,
馬刀、小次趾不用。(——是動病)
心中澹澹如人將捕,
嘔苦汁、善嘆息,口苦,
目昏不眠乎。(——所生病)
腎經之外經病——是動病 |
腎經之內臟病——所生病 |
發熱、不惡熱、口熱舌干、頭痛、暈眩、脊股內后廉痛 |
諸寒厥逆、骨痿、腰痛、少腹滿、疝氣、腰冷如坐冰水中,便秘、五更泄瀉、足胻寒腫,消渴飲引,吐利穢腥之腸癖 |
歌訣:
腎:發熱,不惡熱、舌干,
頭疼痛又暈眩,
痛在脊股后廉。(——是動病)
諸寒厥逆,骨痿腰痛,
少腹滿疝,腰冷如冰,
大便閉泄足胻寒腫,
消渴飲引,吐利穢腥。(——所生病)
膀胱經之外經病——是動病 |
膀胱經之內腑病——所生病 |
發熱、惡寒、鼻塞、頭痛、腰脊強,足小趾不用 |
多尿、尿頻、尿短白、尿黃、尿血、尿膿血、遺失、氣痛 |
歌訣:
膀(胱):發熱惡寒,鼻塞頭痛,
腰脊強,足小趾不用。(——是動病)
小便短數,白黃紅,
遺失與氣痛。(——所生病)
心經外經病——是動病 |
心經陰陽失調主心所生病 |
肌熱、戰栗畏寒、面赤、舌強、不能言語、目黃、血貫瞳神,胸脅滿悶、臑臂肩痛厥、心煩 |
諸熱(潮熱、手足心熱)、健忘、驚悸、驚、譫語、鄭聲、狂躁、癲病。瘡瘍痛癢、怔忡、心中煩亂、自汗盜汗、油汗不止 |
歌訣:
心:肌熱、戰栗畏寒,
面赤、舌不能言,
目黃、胸脅悶滿,
腰背肩痛,心煩。(——是動病)
諸熱驚或譫,
痛癢、瘡瘍、自汗,
健忘、怔忡、煩亂。(——所生病)
小腸經外經病——是動病 |
小腸經內腑病——所生病 |
身熱、惡寒、頭痛、頸頷肩臑外后廉痛,口糜、耳聾 |
是主液所生病,小便清長自利,尿灼熱。尿黃赤、尿短少、小便頻急、淋漓澀痛等;
小腸脹,少腹脹引起而氣痛(厥氣客于小腸),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日明(旦)復止 |
歌訣:
腸:身熱、惡寒、頭痛,
頷腫痛、口糜、耳聾。(——是動病)
大便后血、水谷利,
小便自利短血閉,
氣痛夜熱旦止兮。(——所生病)
脾經之外經病——是動病 |
脾經之內臟病——所生病 |
全身沉重無力、四肢不舉、舌本強痛、九竅感不通,好噯氣、得到大便或放屁后感輕松;大趾不用,諸頸項痛、嗜臥。 |
諸濕腫脹,痞滿、善噫氣、黃疸、痰飲、大小便不利、吐瀉、霍亂、大腹痛、腹脹滿、繞臍痛。 |
歌訣:
脾:四肢不舉、體膚痛,
舌本強痛、九竅不通,
重快嗜臥、大趾不用,
諸頸項痛脾是動病。(——是動病)
諸濕腫脹、痞滿噫氣,
黃疸痰飲、大小便閉,
吐瀉霍亂、腹痛齊。(——所生病)
胃經外經病——是動病 |
胃經之內腑病——所生病 |
發熱蒸蒸、發狂譫、身前熱、身后覺寒、齒痛、口眼偏、鼻衄鼻痛、酒鼻渣。 |
噎膈、反胃、中滿腫脹、嘔吐、瀉利、食滯、傷食、霍亂、腹痛、支倆滿痞、胃管心痛、消谷善饑、心慌。 |
歌訣:
胃:發熱蒸蒸、發狂譫,
身前熱、身后寒,
牙痛、口眼偏,
鼻衄痛、鼻渣全。〈——是動病〉
噎膈、反胃、中滿腫脹,
嘔吐、瀉利,食滯食傷,
霍亂、腹痛,滿在支倆,
胃管當心痛,善饑慌。〈——所生病〉
心包經外經病——是動病 |
心包經內臟病——所生病 |
臂肘攣急、腋腫、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
掌中熱、心煩、心痛 |
歌訣:
心包:臂肘攣急、腋腫,
甚胸脅滿,心澹動,
面赤目黃、喜笑不停。(——是動病)
掌中熱、煩心痛,
是主脈所生病。(——所生病)
三焦經外經病——是動病 |
三焦經之內腑病——所生病 |
耳鳴、耳聾、戰栗畏寒、如傷神守、喉痺、嗌腫干 |
汗出、目外小眥痛、頰痛、驚駭、小指次指不用 |
歌訣:
三焦:耳鳴聾、戰栗畏寒,
如傷神守,喉痹嗌腫干。(——是動病)
汗出目外眥頰痛,
驚駭小次指不用,
是主氣所生病。(——所生病)
十三、八綱辨證施治
13.1 八綱
癥型 |
主 癥 |
表癥 |
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苔白、脈浮、有或無汗、四肢疼痛。 |
里癥 |
脈沉、發熱不惡寒、脘腹脹痛、心悸、氣短、二便失調、腰脊酸軟。 |
寒癥 |
脈遲、惡寒、手足冰冷、面色蒼白、口不渴、尿清長、大便溏薄、舌苔白、喜熱飲。 |
熱癥 |
發熱、惡熱、脈數、面赤煩躁、口渴喜冷飲、尿短赤、便秘、舌苔黃、舌質紅。 |
虛癥 |
少氣、自汗、食少、乏力、形體消瘦、精神不振、心悸、舌質色淡無苔、脈細弱。 |
實癥 |
聲高氣粗、面紅目赤、腹滿拒按、便秘、身痛脈實有力、譫語躁動、高熱尿澀、舌苔黃厚。 |
陰癥 |
語聲低微身冷畏寒、精神萎頓、面色晦暗、近衣喜溫、口不渴、動作遲緩、脈沉細遲、舌苔白、質淡。 |
陽癥 |
發熱口渴、身熱喜涼、脈浮滑數、舌質紅、苔黃燥、便結尿赤、精神興奮、語聲粗壯、甚或譫語發狂。 |
歌訣:
表癥:惡寒發熱頭痛,
鼻塞,苔白脈浮形,
有或無汗,四肢痛。
里癥:脈沉、發熱不惡寒,
脘腹脹痛,心悸氣短。
二便失調,腰脊酸軟。
寒癥:脈遲、惡寒手足冷,
面白、口不渴、尿長清,
便溏、苔白、喜熱飲用。
熱癥:發熱、惡熱、脈數形,
面赤、煩躁、口渴喜冷,
尿短赤、便秘、苔黃、舌紅。
虛癥:少氣、自汗、食少乏力
形廋神不振、心悸,
舌淡無苔、脈弱細。
實癥:聲高、氣粗目赤面紅,
腹滿拒按、便結身痛,
脈實有力、譫語躁動,高熱尿澀、苔黃厚征。
陰癥:語聲低微身冷畏寒,
精神萎頓、面色晦暗,
喜溫、口不渴、動作遲緩,
脈沉細遲、苔白舌淡。
陽癥:發熱口渴、身熱喜涼,
脈浮滑數、舌紅苔黃,
便結尿赤、神奮聲壯,
面赤氣粗、甚或譫狂。
證型 |
主 證 |
亡陰 |
汗多、味咸不粘四肢畏熱溫和,口渴喜冷飲舌紅干,脈洪數無力,呼吸氣粗。 |
亡陽 |
汗多味淡,如有粘,呼吸氣微,四肢厥冷畏寒口不渴,喜熱飲,舌白潤,脈虛大空或微細欲絕。 |
歌訣:
亡陰:汗多味咸不粘,
呼吸氣粗,四肢畏熱溫和感,
渴喜冷飲舌紅干,
脈洪數無力現。
亡陽:汗多味淡如油粘,
呼吸氣微,肢厥冷畏寒,
不渴喜熱飲,舌白潤般,
脈虛大空或微細欲絕見。
13.2治療方法:
治 法 |
種 類 |
八種治法 |
溫法、和法、汗法、吐法、下法、清法、消法、補法。 |
驅邪法 |
治風、驅寒、理氣、清熱、逐水、散瘀、去濕、除痰、驅蟲。 |
扶正法 |
補氣法、補血法、補陰法、補陽法。 |
輔佐法 |
輔佐驅邪——通利法;補正——固止法。 |
歌訣:
溫、和、汗、吐、下,
清、消、補八法。
治風、袪寒、理氣,
清熱、逐水、散瘀,
去濕、除痰、驅蟲兮,
祛邪法九種齊。
扶正法有四樣:
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輔佐祛邪與補正:
通利、固止法兩種。
十四、五臟辨證施治
14.1 心病
證 性 |
主 證 |
方 藥 |
虛
證 |
心陽虛 |
心中空虛、 動顫,面色胱白心悸,氣喘、脈弱虛大,苔薄白,舌質淡,喘動則重,自汗,肢冷形寒。 |
養心湯、參附湯 |
心陰虛 |
虛煩心悸,多夢失眠,脈細數,健忘舌尖紅,苔少盜汗,面色少華。 |
補心丹 |
實
證 |
心火亢盛 |
面紅潤、口渴、心煩、舌質紅、苔黃脈數、舌體潰瘍,尿黃。 |
導赤散、安神丸 |
痰迷心竅 |
精神抑郁,哭笑無常,胡言亂語,脈弦滑,舌質紅,舌苔黃膩,面色紅赤躁動不安。 |
導痰湯 |
心血淤阻 |
唇青面白,心悸,胸悶,疼痛劇烈,舌質暗紅有紫斑,脈細澀。 |
血府逐淤湯 |
兼
病 |
心腎不交 |
虛煩不寐,面赤耳鳴,目眩咽干,夢遺滑精,脈細數。 |
黃連阿膠湯 |
歌訣:
心陽虛:心中空, 動顫,
面白、心悸氣喘,
脈弱虛大,苔白舌淡,
喘動重、自汗、肢冷、形寒,
養心湯、參附湯選。
心陰虛:虛煩,心悸,多夢失眠,
脈細數、舌尖紅、健忘、盜汗,
面色少華,服補心丹。
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心煩,
舌紅、苔黃、脈數、舌潰爛,
尿黃、導赤散、安神丸。
痰迷心竅:精神抑郁,
哭笑無常,胡言亂語,
脈弦滑,舌紅,苔黃膩,
面赤躁動,導痰湯醫。
心血淤阻:唇青面白,
心悸,胸悶疼痛劇烈,
舌暗紅、紫斑,脈細澀,
血府逐淤湯善哉。
心腎不交:虛煩失眠,
面赤耳鳴,目眩咽干,
夢遺滑精,腰膝酸軟,
脈細數,黃連阿膠湯癒。
14.2肝病
證 型 |
主 證 |
方 藥 |
虛
證 |
肝陽上亢 |
眩暈耳鳴,目澀口干,面熱頭疼,脈細數,舌質絳,急躁心悸,失眠多夢。 |
杞菊地黃丸
天馬鉤藤飲 |
實
證 |
肝氣郁結 |
肋痛噯氣,煩躁易怒,腹痛,嗝逆,舌苔白,脈弦,有梅咳氣。 |
柴胡舒肝散 |
肝火上炎 |
目赤頭疼,燥怒如狂,口苦,眩暈,耳鳴,嘔吐苦水,脅肋灼疼,脈弦數,苔黃舌紅,便秘。 |
龍膽瀉肝丸 |
肝風內動 |
頭抽擎疼,四肢攣急,卒然昏仆,人事不省,口眼歪斜,眩暈,脈弦,苔黃舌紅。 |
鎮肝熄風湯 |
兼
病 |
肝腎陰虛 |
頭眩目澀,兩顴潮紅,五心煩熱,咽痛而干,盜汗、脅痛、夢寐遺精,腰膝酸軟,舌紅、脈細數。 |
一貫煎,杞菊地黃丸,鎮肝熄風湯
|
歌訣: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
目澀口干,面熱頭疼,
脈細數,舌絳紅,
急躁心悸,失眠多夢,
杞菊地黃(丸),天馬鉤藤(湯)。
肝氣郁結:肋疼噯氣,
煩躁易怒,腹痛嗝逆,
舌白脈弦,有梅咳氣,
柴胡舒肝散宜。
肝火上炎:目赤頭疼,
易怒口苦,眩暈耳鳴,
嘔吐苦水,脅肋灼疼,
脈弦數,苔黃舌紅,
便秘,。龍膽瀉肝湯用。
肝風內動:頭抽擎疼,
四肢攣急,昏仆人事不省,
口眼歪斜,眩暈抽動,
脈弦,苔黃,舌紅,
鎮肝熄風湯中。
肝腎陰虛:目澀頭眩,
五心煩熱,顴紅咽痛干,
盜汗脅痛,遺精腰酸,
舌紅、脈細數服一貫煎,
杞菊地黃丸,鎮肝熄風湯。
14.3脾病
證 型 |
主 證 |
方 藥 |
虛證 |
脾
陽
虛 |
畏寒肢冷,脘悶腹脹,嘔吐清水,食少納呆,大便溏,脈沉細,舌質淡,舌苔白。 |
理中湯 |
脾
氣
虛 |
面黃、腹脹、大便溏、四肢乏力,倦怠懶言,脈細弱,苔白舌淡。 |
補中益氣湯 |
實證 |
寒
濕
困
脾 |
頭身沉困,胃脘飽脹,飲食不香,口干不欲飲,飲入則吐,苔白膩,脈細滑。 |
胃苓湯 |
濕
熱
蘊
脾 |
鮮明黃疸,厭食油膩,嘔吐腐酸,脈滑數,舌苔黃膩,口苦干。 |
茵陳蒿湯合四苓散 |
兼病 |
脾
腎
陽
虛 |
肢冷畏寒,面色蒼白,少氣懶言,便溏腎瀉,浮腫疲倦,脈沉細、苔白、舌淡。 |
附子理中湯 |
歌訣:
脾陽虛:畏寒肢冷,腹脹,
脘悶嘔吐,食少便溏,
脈沉細,舌淡白,理中湯。
脾氣虛:面黃、腹脹、溏便,
四肢乏力,倦怠懶言,
脈細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痊。
寒濕困脾:胃脘飽脹,
頭身沉困,飲食不香,
口干不飲,飲則吐往,
苔白膩,脈細滑,胃苓湯。
濕熱蘊脾:鮮明黃疸,
厭食油膩,嘔吐腐酸,
脈滑數,苔黃膩,口苦干,
茵陳蒿湯合四苓散。
脾腎陽虛:肢冷畏寒,
面色蒼白,少氣懶言,
便溏、腎瀉,浮腫疲倦,
脈沉細、苔白舌淡,
用附子理中丸。
14.4肺病
證 型 |
主 證 |
方 藥 |
虛證 |
肺氣虛 |
痰多清稀,咳而氣短,聲音低怯,倦怠懶言,面色胱白,畏風自汗,脈細弱,舌苔薄白,舌質淡。 |
補肺湯,玉屏風散 |
肺陰虛 |
干咳,少痰,舌質紅,痰稠粘,午后潮熱顴紅,痰帶血,盜汗,脈細數,聲音嘶啞,舌紅,口干,五心熱。 |
百合固金湯
沙參麥冬湯 |
實
證 |
風寒束肺 |
咳喘痰稀,惡寒發熱,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脈浮緊,頭身疼。 |
杏蘇散、麻黃湯 |
風熱襲肺 |
痰黃咽痛,口渴引飲,身熱畏風,氣喘息粗,咳引胸痛。 |
銀翹散、麻杏石甘湯 |
燥熱傷肺 |
干咳少痰,苔黃,脈數,鼻燥咽干,舌苔薄少津。 |
桑杏湯 |
痰濕阻肺 |
胸悶咳嗽,痰多,喉中痰鳴,喘不能臥,舌苔白膩,脈滑。 |
二陳湯 |
歌訣:
肺氣虛:痰多清稀,咳而氣短,
聲音低怯,倦怠懶言,
面色胱白,畏風自汗,
脈細弱,苔白淡,
補肺湯,玉屏風散。
肺陰虛:干咳,痰少稠粘,
午后潮熱、顴紅,痰帶血盜汗,
脈細數,音啞,舌紅,口干,
五心熱, 百合固金湯痊。
風寒束肺:咳喘痰稀,
惡寒發熱,鼻流清涕,
苔白,脈浮緊,頭身疼,
杏蘇散、麻黃湯醫。
風熱襲肺:痰黃咽痛,
口渴引飲,身熱畏風,
氣喘息粗,咳引胸痛。
麻杏石甘湯、銀翹散用。
燥熱傷肺:干咳少痰,
苔黃脈數,鼻燥咽干,
津少,桑杏湯痊。
痰濕阻肺:胸悶,咳痰多,
喉中痰鳴,喘不能臥,
苔白膩,脈滑二陳湯卓。
14.5腎病:
證 型 |
主 證 |
方 藥 |
腎陽
虛衰 |
形寒肢冷,面色胱白,腰酸腿軟,陽痿滑精,便溏,氣短,脈沉細,苔白舌淡。 |
右歸丸 |
腎不
納氣 |
面浮色白,氣短喘逆,尿隨咳出,舌苔薄白,脈沉細。 |
人參胡桃湯加紫河車 |
腎陰
虧虛 |
耳鳴眩暈,五心煩熱,舌燥咽干,夢寐遺精,腰膝酸軟,脈細數,舌紅,苔少,口干。 |
六味地黃丸 |
腎虛
水乏 |
咳逆氣喘,周身浮腫,肢冷形寒,下肢腫甚,按之凹陷,痰多清稀,舌苔白,舌質淡,脈沉細滑。 |
真武湯 |
腎虧
火旺 |
口咽苦干,顴紅唇赤,虛煩不眠,陽興夢遺,腰膝疼酸,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
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
歌訣:
腎陽虛:肢冷形寒,
面色胱白,腰酸腿軟,
陽痿滑精,便溏氣短,
脈沉細,苔白舌淡,
溫腎填精用右歸丸。
腎不納氣:面浮色白,氣短喘逆,
尿隨咳出,苔白,脈沉細,
人參胡桃湯加紫河車。
腎陰虛:耳鳴眩暈,
五心煩熱,舌燥咽干,
夢寐遺精,腰膝酸軟,
脈細數,舌紅,苔少口干,
滋陰六味地黃丸。
腎虛水乏:咳逆氣喘,
周身浮腫,肢冷形寒,
下肢腫甚,按之凹陷,
痰多清稀,苔白舌淡,
脈沉細滑,真武湯痊。
腎虧火旺:口咽苦干,
顴紅唇赤,虛煩不眠,
陽興夢遺,腰膝疼酸,
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
14.6五臟氣、血、陰、陽實證
證型 |
共同主證 |
類 別 |
癥 候 |
氣
實
證 |
憋悶、疼痛、脹滿,設置較暗,脈多見弦象 |
肺氣瘀滯 |
喘急,胸悶,脹疼,咳逆 |
肝氣郁滯 |
胸腹滿疼,呃逆,乳房疼,痛經。 |
脾胃氣滯 |
嘔吐、噯氣、脘腹滿疼,呃逆,矢氣 |
血
瘀
證 |
疼痛有定處,刺疼或鈍疼或有腫物積塊,或局部麻木唇暗,舌暗有紫斑,脈澀而有力。 |
心脈淤阻 |
心區陣發性疼痛牽引肩背,舌尖有瘀斑,脈結代。 |
肝脈瘀滯 |
肋下疼痛,或肝脾大硬,肢體時有麻木。 |
陰
盛
證 |
寒邪內侵與痰飲,水濕相凝引起諸證舌質淡,舌苔白潤滑,脈相沉遲 |
水寒射肺 |
喘咳痰多稀,胸疼,惡寒,無熱。 |
水氣凌心 |
陣發心悸,心區疼痛,遇寒則甚,或浮腫,脈結代。 |
寒濕困脾 |
脘腹滿悶,嘔吐清水,大便溏,頭身困,白帶稀多脈緩滑。 |
寒滯肝脈 |
少腹脹痛,疝氣,睪丸墜脹濕冷,嘔吐白沫,頭疼于巔頂部。 |
陽
盛
證 |
五臟功能失調造成火熱內熾舌苔黃,舌質紅,脈洪滑數。 |
肺熱內蘊 |
咳痰黃稠,甚帶血,胸部熱疼,鼻咽干燥。 |
心火熾盛 |
心中煩熱,失眠,高熱神昏,甚狂躁,舌體糜爛。 |
脾胃蘊熱 |
口唇紅腫,口腔潰瘍,渴欲涼飲,脘腹熱疼,大便熱結。 |
肝陽上亢 |
眩暈頭疼,目赤多,口苦耳鳴,急躁易怒,脅肋灼疼。 |
歌訣:
五臟氣實共同點:
憋悶、疼痛、脹滿,
舌質較暗,脈見弦。
肺氣瘀滯——喘急,
胸悶脹疼,咳逆。
肝氣郁滯——胸腹滿疼,
呃逆,乳房疼,痛經。
脾胃氣滯——嘔吐噯氣、
脘腹滿疼,呃逆,矢氣。
血瘀證:疼處定點,
腫物、積塊、局麻、唇暗,
脈澀有力,舌暗有紫斑。
心脈淤阻——舌尖瘀斑,
脈結代,心區陣疼牽肩。
肝脈瘀滯——肋下疼,
肢體時麻,肝脾大硬。
陰盛證:寒邪內侵,
水濕相凝與痰飲,
舌淡,苔白,脈遲沉。
水寒射肺——喘咳、痰多、白稀,
胸疼,惡寒,無熱。
水氣凌心——陣發心悸,
心區疼痛,遇寒則劇,脈結代,浮腫矣。
寒濕困脾——脘腹滿悶,
嘔吐清水,便溏,頭身困,
白帶稀多,脈緩滑診。
寒滯肝脈——少腹脹痛,
疝氣,睪丸墜脹,濕冷,
嘔吐白沫,頭疼于巔頂。
陽盛證:苔黃、舌紅,
火熱內熾,脈滑數洪。
肺熱內蘊——咳痰黃稠,甚帶血,
胸部熱疼,鼻咽干燥。
心火熾盛——心中煩熱,失眠,
高熱神昏,狂躁舌爛。
脾胃蘊熱——口唇紅腫,
口腔潰瘍,渴欲飲冷,
便秘熱結,脘腹熱疼。
肝陽上亢——眩暈頭疼,
目赤多,口苦耳鳴,
急躁易怒,脅肋灼痛。
14.7 五臟氣、血、陰、陽虛證
證 型 |
共同主證 |
類 別 |
癥候 |
氣
虛
證 |
語氣低微,懶語,面胱白,身體倦怠,氣短自汗,脈虛大,苔白中裂舌質淡 |
肺氣虛 |
喘咳,氣短,痰多清稀 |
脾氣虛 |
食少,便溏,食后脘脹,失血過多。 |
心氣虛 |
氣短,心悸,脈細弱或結代,心前區悶滿或痛。 |
肝氣虛 |
頭身麻木,疲乏不耐勞,膽怯。 |
腎氣虛 |
腰腿酸軟,小便清頻,甚至失禁。 |
血
虛
證 |
面色萎黃,唇舌指甲色淡,毛發枯落;舌質淡,脈沉細。 |
心血虛 |
健忘,心悸煩躁,脈細或結代,失眠,多夢。 |
肝血虛 |
驚惕,頭暈,易怒,目睹,肢體震顫,麻木,經閉,經少脈細弱。 |
陽
虛
證 |
怕冷,四肢厥逆,舌淡胖潤有齒痕,脈弱細。 |
心陽虛 |
統心氣虛癥候 |
脾陽虛 |
同脾氣虛癥,白帶多而清稀腹冷疼,口泛清水。 |
腎陽虛 |
下肢酸軟發冷,腰疼,陽痿滑精,便溏,脫發齒搖,耳鳴聾浮腫,夜尿多,白帶多稀清。 |
陰
虛
證 |
潮熱心煩,顴紅盜汗,咽燥口干,舌紅,脈細數 |
肺陰虛 |
咳血,咳嗽無痰,喉癢,聲啞,潮熱,咽干。 |
心陰虛 |
同心血虛癥狀,舌干尖紅,口舌生瘡。 |
肝陰虛 |
如肝血虛 |
腎陰虛 |
腰疼,下肢酸軟,夢寐遺精健忘暈眩,發脫齒搖耳鳴聾。 |
脾陰虛 |
不思飲食,干嘔,呃逆,大便燥結。 |
歌訣:
氣虛:語聲低、懶言,
面白體倦,氣短自汗,
脈虛大,苔白中裂,舌淡
肺氣虛——喘咳,氣短,
痰多清稀。
脾氣虛——食少,便溏,
失血過多,食后脘脹。
心氣虛——氣短,心悸,
脈結代或細弱,
悶滿痛在心前區。
肝氣虛——頭身麻木,
疲乏不耐勞,膽怯。
腎氣虛——腰腿酸軟,
小便清頻,甚失禁。
血虛:面黃,唇舌指甲色淡,
毛發枯落;舌淡,脈沉細全。
心血虛——健忘心悸,躁煩,
脈細或結代,多夢失眠。
肝血虛——驚惕,頭暈,易怒,
目暗,肢體震顫麻木,
經少、經閉,脈細弱。
陽虛——怕冷,四肢厥逆,
舌淡胖潤有齒痕,脈弱細。
心陽虛——如心氣虛
脾陽虛——同脾氣虛
白帶多而清稀,
腹冷疼,泛清水齊。
腎陽虛——下肢酸軟,發冷,
陽痿滑精,便溏、腰疼,
脫發齒搖,耳鳴聾、浮腫,
夜尿多,白帶多稀清。
陰虛:潮熱心煩,顴紅盜汗,
舌紅,脈細數,咽燥、口干。
肺陰虛——咳血,咳嗽無痰,
喉癢,聲啞,潮熱,咽干。
心陰虛——同心血虛癥狀,舌干尖紅,口舌生瘡。
肝陰虛——如肝血虛
腎陰虛——腰疼,下肢酸軟,
夢寐遺精、健忘暈眩,
發脫齒搖,耳鳴聾全。
脾陰虛——干嘔呃逆,
不思飲食,便燥結矣。
十五、病性辨證施治
15.1 八種發熱證治
證 型 |
主 證 |
方 藥 |
氣虛 |
低熱,怕風,易汗出、肢倦懶言,食少,大便稀,舌質淡,脈大無力 |
補中益氣湯 |
血虛 |
低熱、面色蒼白,疲倦,頭暈,心悸月經量或少或過多,脈細弱,舌質淡白。 |
歸脾湯 |
津虛 |
手足心熱,口干,渴飲,消瘦,皮膚干皺,煩躁,舌苔少而干,脈細弱數。 |
沙參麥冬湯 |
陰虛 |
午后潮熱,不惡寒,陣發頭面火熱感煩躁多夢,消瘦,盜汗,咽干,胸肋疼,腰酸,舌質紅,脈細數。 |
知柏八味丸 |
虛陽上越 |
常不自覺發熱,面赤如妝,心悸氣喘,口干不欲飲,尿少,下部寒冷,脈微細數,舌質淡胖。 |
右歸飲 |
陰陽失調 |
陣微熱,陣微寒,飲食如常,精神不振體倦,舌苔薄白,舌質紅,脈緩。 |
歸芪建中湯,桂枝湯 |
氣郁 |
陣見微寒,微熱或情緒激動時身熱,情緒抑郁或心煩易怒,飲食不下,頭疼,肋痛,月經不調,口苦,苔白微黃,脈弦。 |
解郁合歡湯,丹梔逍遙散 |
血瘀 |
低熱,不惡寒,體內局刺疼,面色晦暗,可有各種出血或皮膚紫斑,脈細澀,舌紫暗或有瘀點。 |
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 |
歌訣:
氣虛:低熱,怕風,出汗易,
肢倦懶言,食少便稀,
舌質淡,脈大無力,
補氣固表:補中益氣湯。
血虛:低熱、面白,疲倦,
頭暈,心悸,月經量變,
脈細弱,舌淡白。
益氣補血:歸脾湯痊。
津虛:手足心熱,口干,
渴飲,消瘦,皮皺,煩躁,
苔少干,脈細弱數現。
沙參麥冬湯妙玄。
陰虛:午后潮熱,不惡寒,
陣發頭面火熱感,
煩躁,多夢消瘦,盜汗,
咽干,胸肋疼,腰酸,
舌質紅,脈細數般。
滋陰瀉火:知柏八位丸
虛陽上越:不覺熱感,
面赤如妝,心悸氣喘,
口干不飲,尿少下部寒,
脈微細數,舌胖淡
右歸飲,引火歸元。
陰陽失調:陣微熱,陣微寒,
食如常,神不振,體倦,
苔薄白,舌質紅淡,脈緩,
歸芪建中湯,桂枝湯健。
氣郁:陣微寒微熱,情激動,
情郁不食,心煩易怒,
頭肋疼,經不調,口苦,
苔白微黃,脈弦乎。
解郁合歡湯,丹梔逍遙散。
血瘀:低熱,不惡寒,
體內局刺疼,面暗,
出血、腫塊,皮膚紫斑,
脈細澀,舌紫暗或有瘀點,
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煎。
15.2 五種類型惡寒證治
證型 |
主 證 |
方 藥 |
衛氣虛 |
惡風,多汗,面色淡白,易患外感,舌質淡,脈陳。 |
玉屏風散 |
脾陽氣虛 |
怕風,多汗,肢冷面色胱白,飲食減少,體倦無力,氣短脈緩無力,舌質淡。 |
黃芪建中湯
補中益氣丸 |
腎陽不足 |
怕冷畏寒,背部寒冷特別明顯,面白尿多肢端冰冷,脈沉細,舌胖,舌質淡。 |
芪附湯,參茸丸 |
陰陽失調 |
一陣陣覺得微寒微熱,精神不足,體倦無力,苔白舌紅淡,脈細。 |
桂枝湯,黃芪建中湯 |
食滯惡寒 |
脘腹脹滿,噯氣有腐臭味,肢冷畏寒,嘔吐不食,苔膩,脈滑。 |
枳術湯,保和丸 |
歌訣:
衛氣虛型:惡風多汗,
面色淡白,易患外感,
脈弱,舌質淡,
服玉屏風散。
脾陽氣虛:怕風多汗,
肢冷,面白,飲食減,
體倦無力,氣短,
脈緩無力,舌質淡。
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丸。
腎陽不足:怕冷畏寒,
背部寒冷特別明顯,
面白,尿多,冰冷于肢端,
脈沉細舌胖,舌質淡。
芪附湯,參茸丸。
陰陽失調:陣微寒微熱,
精神不足,無力體倦,
苔白,舌紅淡,脈細,
黃芪建中湯,桂枝湯痊。
食滯惡寒:脘腹脹滿,
噯氣腐臭,肢冷畏寒,
嘔吐不食,苔膩,脈滑現,
枳術湯或保和丸。
15.3 九種多汗證治
證型 |
主 證 |
方 藥 |
衛氣虛 |
多汗易外感,怕風,脈弱,面白,舌淡。 |
玉屏風散 |
脾氣虛 |
容易出汗,食少,便溏稀,神倦,脈弱,苔白,舌淡 |
補中益氣湯 |
心虛 |
受驚出汗,失眠,神倦記憶力減弱,脈細,舌質紅淡 |
補心丸 |
陰虛 |
煩躁易怒,多夢,盜汗、脈細數,形態消瘦,唇紅口干,低熱顴紅,便干,尿黃短,舌嫩紅,苔少,失眠。 |
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 |
陽虛 |
面白微腫,尿頻,自汗,惡寒怕冷,腰疼腿軟,脈沉細,舌胖,舌質淡。 |
芪附湯 |
陰陽失調 |
體倦,手足多汗,精神不振,舌淡紅,脈緩。 |
桂枝加黃芪湯 |
陽脫 |
大汗不止,四肢冰冷,面色灰白,脈微細欲絕。 |
參附龍牡湯 |
胃熱 |
吃飯時頭額出汗,口氣熱臭,口渴煩熱,脈滑數,舌紅苔黃干 |
玉女煎涼膈散 |
淤阻 |
頭或半身出汗,局部疼,舌紫或有藍色斑點 |
復元活血湯 |
歌訣:
衛氣虛——多汗易外感,
怕風脈弱,面白舌淡,
服玉屏風散。
脾氣虛——容易出汗,
食少,便溏,神倦,
脈弱,苔白,舌淡
補中益氣湯痊。
心虛——心跳受驚出汗,
失眠,神倦記憶力減,
脈細,舌紅淡,服補心丸。
陰虛——煩躁易怒盜汗,
脈細數,形瘦,唇紅口干,
低熱、顴紅,便干,尿黃短,
舌嫩紅,苔少,失眠,
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
陽虛——面白微腫,尿頻自汗,
惡寒怕冷,腰疼腿軟,
脈沉細,舌胖質淡,
加味芪附湯玄。
陰陽失調——體倦手足多汗,
精神不振,舌淡紅,脈緩,
桂枝加黃芪湯。
陽脫——大汗不止,四肢冰冷,
面色灰白,脈微細欲絕形,
加味參附龍牡湯中。
胃熱——吃飯時頭額出汗,
口氣熱臭,口渴煩熱,
脈滑數,舌紅苔黃干
涼膈散和玉女煎。
淤阻——頭或半身出汗,
局部疼,舌紫或有藍色斑,
復元活血湯加堿。
15.4 七種水種證治
證型 |
主 證 |
方 藥 |
風水 |
眼臉面部突然浮腫,尿赤少咳嗽,咽喉腫痛,怕風,脈浮,苔黃,舌邊紅 |
麻黃石膏湯,消風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水濕
困脾 |
肢體浮腫,身重困倦,尿短少,脘腹脹滿,飲食減少,舌苔白,脈沉緩。 |
防已黃芪湯,五苓散 |
陽虛 |
全身浮腫,面色蒼白,神倦四肢無力,手足冷,惡寒怕冷,頭暈心悸,腰疼,尿短,腹脹,氣促,食減,脈沉細苔白,舌淡或暗。 |
真武湯,濟生腎氣丸 |
氣滯
血瘀 |
腹大如鼓,脈大怒放,面暗肋疼,摸有硬物,頸胸血痣食減形廋,齒鼻時血,舌暗紅少津,脈細弦脈。 |
調榮飲 |
氣血
兩虛 |
漸見四肢及面部浮腫,食少神倦,心悸,氣短,脈細弱舌質淡,頭暈。 |
歸脾湯、養榮丸,參芪白術散 |
水邪
上逆 |
全身浮腫,腹水膨隆,脘腹脹滿,胸悶氣粗,平臥加劇,不食,尿少,苔白,脈沉滑。 |
黑白丑丸,十棗湯 |
經前
水腫 |
每在月經前眼臉或下肢微腫月經量少,血色瘀黑,經期不準,小腹疼,乳房脹,經后消退,苔白膩,脈沉緊。 |
溫經湯,調經丸 |
歌訣:
風水:眼臉面部突然浮腫,
尿赤少,咳嗽,咽腫痛,
怕風,脈浮,苔黃,舌邊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用,
麻黃石膏湯,消風散中
水濕困脾:肢體浮腫,身困倦,
尿短少,脘腹滿,食減,
舌苔白,脈沉緩,
防已黃芪湯,五苓散
陽虛:全身浮腫,面白、神倦,
四肢無力,手足冷,惡寒
頭暈、心悸,腰疼尿短,
腹脹,氣促,怕冷、食減,
脈沉細、苔白,舌淡或紫暗
真武湯,濟生腎氣丸。
氣滯血瘀:腹大如鼓,
面暗肋疼,摸有硬物,
頸胸血痣,脈絡張怒,
食減形廋,齒鼻時有血出,
舌暗紅干,脈細弦乎,
逐水治標,調榮飲服。
氣血兩虛:四肢及面部浮腫現,
食少、神倦,心悸,氣短,
頭暈、脈細弱、舌質淡,
歸脾湯、養榮丸,
參芪白術散加減。
水邪上逆:全身浮腫,腹水膨兮,
脘脹,胸悶氣粗,平臥加劇,
不食,尿少,苔白,脈沉滑,
十棗湯、黑白丑丸醫。
經前水腫:眼臉或下肢微腫
血色瘀黑,量少或錯經,
經期乳房脹,小腹疼,
苔白膩,脈沉緊,經后消腫,
溫經湯,調經丸行。
十六、六經辨證施治
16.1 六經證治:
證型 |
主 證 |
方 藥 |
太陽病 |
頭痛
脈浮
發熱
惡寒 |
經
證 |
表 實 |
身痛、脈緊、無汗 |
麻黃湯 |
表 虛 |
自汗、惡風、脈緩 |
桂枝湯 |
腑
證 |
蓄 水 |
尿不利、煩躁、口渴欲飲、水入口即吐 |
五苓散 |
蓄 血 |
如狂、尿利、少腹急結、脈沉便黑色 |
桃仁承氣湯 |
陽明病 |
身熱、自汗脈大、惡熱不惡寒 |
經 證 |
脈大自汗,大熱,大渴,心煩 |
白虎湯 |
腑 證 |
大便秘結,腹硬滿痛拒按日脯潮熱,手足出汗,舌苔黃厚,脈沉實 |
大承氣湯 |
少陽病 |
目眩,口苦,咽干,胸肋悶滿,喜嘔,心煩,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脈弦。 |
小柴胡湯 |
太陰病 |
腹滿嘔吐,食不下,舌苔白滑,脈緩弱。 |
理中丸 |
少陰病 |
脈微細,但欲寐 |
虛 寒 |
手足厥冷,脈沉微,下利清谷,尿色白。 |
四逆湯 |
虛 熱 |
口燥,心煩少寐,舌尖紅,苔少,脈沉細數。 |
黃連阿膠湯 |
厥陰病 |
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
烏梅丸 |
歌訣:
太陽:頭痛、脈浮、發熱、惡寒。
經證——表實:身痛、脈緊、無汗,麻黃湯痊。
表虛:自汗、惡風、脈緩,桂枝湯解肌玄。
腑證——蓄 水:尿不利、煩躁、口渴、
欲飲即吐,化氣利水五苓散。
蓄 血:如狂、尿利、少腹急結、
脈沉、便黑,桃仁承氣湯。
陽明:身熱、自汗脈大、惡熱、不惡寒
經證——脈大、自汗,大熱,大渴,
心煩,白虎湯服之玄。
腑證——便秘,腹硬滿痛、拒按、
苔黃厚、脯熱、手足出汗,
脈沉實,大承氣湯痊。
少陽:目眩,口苦,咽干,
胸肋悶滿,喜嘔,心煩,
往來寒熱,不食,
脈弦,小柴胡湯效專。
太陰:不食、嘔吐、腹滿,
時腹痛、苔白,脈緩弱,
理中丸溫中散寒。
少陰:脈微細,欲寐。
虛寒——手足厥冷,脈沉微,
下利清谷,尿白,四逆湯對。
虛熱——口燥,心煩、少寐,
舌尖紅,苔少,脈沉細數,
黃連阿膠湯宜。
厥陰:氣上沖心,心中疼熱,
饑不欲食,食則蛔厥,
消渴證見、烏梅丸也。
16.2 六經頭痛
證 型 |
主 證 |
太陽經 頭痛 |
頭后疼,兼頸項強。 |
少陽經 頭痛 |
頭角疼,頸項強,胸肋滿。 |
陽明經 頭痛 |
前額痛連眼目。 |
太陰經 頭痛 |
頭疼重,腹滿出汗。 |
少陰經 頭痛 |
連腦痛,指甲青。 |
厥陰經 頭痛 |
疼在頭頂部,四肢發冷,口吐涎沫。 |
歌訣:
后頭疼,兼項強,
屬太陽。
頭角疼,頸項強,
胸肋滿,少陽鄉。
前額痛,連眼目,
陽明乎。
頭疼重,腹滿汗,
太陰全。
連腦痛,指甲青,
少陰病。
疼在頂,四肢冷,
吐涎沫,厥陰經。
十七、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證型 |
主 證 |
方 藥 |
衛 |
發熱、頭痛、微渴、惡寒、舌邊尖紅、舌苔薄白、脈浮數、咳嗽。 |
桑菊飲加牛蒡子 |
氣 |
壯熱,大汗,口大渴喜冷飲,舌苔黃,脈洪大數。 |
白虎湯 |
營 |
身熱夜甚,斑疹隱隱,心煩不寐,言語神昏,舌質紅絳,脈細數。 |
清營湯 |
血 |
高熱夜甚,斑疹透露,可見吐血,便血,甚發狂躁,舌質深絳苔黑芒刺,脈數。 |
犀角地黃湯 |
歌訣:
衛:發熱、頭痛,
微渴、惡寒、舌邊尖紅,
苔白、脈浮數、咳嗽證,
桑菊飲加牛蒡子用。
氣:壯熱大汗,渴喜冷飲,
苔黃,脈洪大數,白虎湯診。
營:身熱、夜甚,斑疹隱隱,
心煩不寐,言語神昏,
舌紅絳,脈細數,清營湯飲。
血:高熱夜重,透露斑疹,
吐血便血,狂躁甚,
舌質絳,苔黑芒刺,脈數存,
犀角地黃湯。
十八、三焦辨證施治
證型 |
主 證 |
方 藥 |
上
焦 |
肺 |
發熱、頭痛、口渴、汗出、咳或喘、舌苔薄黃、脈浮數。 |
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 |
心 |
高熱神昏,言語躁動,舌騫,舌質紅絳,四肢厥冷,脈細滑數。 |
清瘟敗毒飲 |
中
焦 |
胃 |
發熱惡熱,口渴汗出,面紅目赤,呼吸氣粗,舌苔黃躁,脈洪大數。 |
白虎湯 |
大腸 |
潮熱便結,語聲重濁,腹疼拒按,舌苔黃燥焦黑,大便干結,尿短澀,脈實數 |
大承氣湯加生地 |
脾 |
身熱不揚,體重肢倦,頭暈納呆,胸脘痞滿,泛嘔欲吐,舌苔白膩,脈濡滑。 |
三仁湯 |
下
焦 |
腎 |
身熱體倦,口燥咽干,手足心熱,不寐心煩,舌紅,脈細數,面赤神倦。 |
黃連阿膠湯 |
肝 |
低熱肢厥,手足蠕動,心中諺諺,甚至抽風,脈細微弱,舌光紅無苔。 |
大定風珠 |
歌訣:
上焦:肺、心
脾、胃、大腸中焦診,
下焦:肝、腎。
上焦——
肺:發熱、頭痛、口渴、汗出、
咳或喘、苔薄黃、脈浮數,
桑菊飲合麻杏石甘湯服。
心:高熱、神昏,言語躁動,
舌騫,舌質紅絳,四肢冷,
脈細滑數,清瘟敗毒飲用。
中焦——
胃:發熱、惡熱,口渴汗出,
面紅目赤,呼吸氣粗,
苔黃躁,脈洪大數,
把白虎湯服。
大腸:潮熱便結,語聲重濁,
腹疼拒按,苔黃燥焦黑,
便干結,尿短澀,脈實數,
服大承氣湯加生地乎。
脾:身熱不揚,體重肢倦,
頭暈納呆,胸脘痞滿,
泛嘔欲吐,舌苔白膩,
脈濡滑,三仁湯痊。
下焦——
腎:身熱、體倦,口燥、咽干,
手足心熱,不寐、心煩,
舌紅,脈細數,面赤神倦,
黃連阿膠湯加減。
肝:低熱、肢厥,手足蠕動,
心中諺諺,甚至抽風,
脈細微弱,舌光紅無苔,
大定風珠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