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雅珍老師2005年出版的書裡談到親子關係的議題 她指出造成孩子錯誤「自我邏輯」的原因往往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包括以下四點原因 一、在不適當的情境下給孩子注意:例如孩子做錯了事,你卻給他鼓勵 二、在不適當的情境下給孩子增強物:孩子經過玩具店,大吵要買玩具,而你真的買玩具給他 三、替孩子做得太多: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連刷牙洗臉都要幫忙,大小事全由父母打點,使小孩驕傲且目中無人,覺得「人人都應該聽我的」,依賴性強,缺乏挫折忍受力。 四、父母親間的管教態度不一致: 例如孩子犯錯,父親要處罰,母親就心疼,覺得說說就好,使得孩子學會「投機取巧,找人依靠」 常老師指出教養孩子要具備的理念,可從三方面來討論 一、獎勵機制:以內在動機為原動力,使用次級增強物,培養孩子「延宕滿足」的耐心,使用「間歇性增強」取代連續性增強,以避免過度酬賞的反應。另外,多鼓勵孩子積極的一面,只要比過去的自己更進步,就給予鼓勵,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二、教養方式:孩子是天生的權力爭奪者,孩子會以乖巧聽話來獲取掌聲,以破壞性、不合作的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要言出必行,堅持到底,才不會讓情況無法收拾。孩子都會犯錯,他們也睜大眼睛在看父母如何處理,父母一定要執行自己所訂的原則,才能使孩子心悅誠服。 三、輔導活動:許多父母都以為任何事情只要不厭其煩的教導,孩子就能完全理解,其實這是一種神話,必須透過觀察孩子的表現,聆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看法,才能協助孩子。另外,最好的輔導方式就是「睡前說故事」,孩子可以從故事中獲得許多。最後,父母應當以身作則,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其實這些道理簡單易懂,但是知易行難,比如孩子有一份學習單,你明明確定他會寫,他跟你說他不會寫、不想寫,然後就發呆或是又哭又鬧,那你要不要讓他繼續寫,還是要幫他寫? 他如果不用寫,就是「在不適當的情境下給予增強物」你如果幫他寫,就是「替孩子做得太多」 可是,孩子在那邊又哭又鬧,你能怎麼辦?你堅持的話,可能被路人說成虐待還是家暴什麼的,你能堅持嗎? 在這個教育專業都比不過路邊歐巴桑一句話的時代,我想,書上說的道理是行不通的,如果落得跟我一樣的下場,那就得不償失了 專業…去旁邊啦,會做人才重要 |
|
來自: 昵稱7984862 > 《認知不協調對我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