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小楷書法,用墨沉穩(wěn)老到,用筆剛健整齊,轉(zhuǎn)角處凌厲方正,與今人書風自不可同日而語。曹鴻勛所寫朱子名言,曾被新學泰斗胡適大加贊賞。在清乾隆以后的殿試試卷上,對考生的楷書答題字體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可以用顏、歐或柳,甚至文徵明式的小楷,都不算犯規(guī)。由此可見,館閣體的“烏、光、黑”只是一種規(guī)范的要求。館閣體能成為一種書風,和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審美趣味有關(guān)。
劉墉、翁同龢、潘祖蔭、吳大澂、李文田等,都是館閣中人,他們的書法也都自成面目,可見“刻板”絕非館閣體之罪。其實,館閣體在嚴整工穩(wěn)上很值得我們今天去學習與借鑒。其實,館閣中人多是學者,他們平常都以金石書畫為娛,除了必修的唐人楷書之外,上至漢魏,下至宋元名家碑帖都有臨摹取法,并非想象中那么死板。細看三段書法,自能明白館閣體亦非千人一面。雖然都是根植歐柳,但曹書帶有書法作品《磚塔銘》的筆意,趙書結(jié)體摻用趙孟頫,黃書則有黃山谷的瘦硬。
清中期后,請翰林進士寫扇漸成風尚,也是士大夫們消遣的方式之一。出于爭奇的心理,扇子上科名越高的潤筆也越貴,更有好事者請多人同寫一幅扇子,其中以狀元的合作扇較罕有,著名書畫鑒藏家吳湖帆先生曾收藏過一把五位狀元合作的書法扇,是迄今為止合作狀元人數(shù)最多的扇子。扇上所寫的是一則掌故,講述清初大收藏家周亮工的事跡。第一段落款“戊子”,即光緒十四年,是三位狀元精力最富的時候。
館閣體是明清士子用于科舉考試和書寫公文的標準字體。館閣體是一種楷書書體的統(tǒng)稱與泛指。館閣體讓人聯(lián)想到“烏、光、黑”等字眼。《三狀元扇》是光緒末年的作品,它的可貴之處是留有三位狀元山東曹鴻勛、貴州趙以炯和安徽黃思永的墨跡。中間一段是趙以炯的小楷。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貴陽青巖人。清咸豐七年生,光緒十二年狀元,他所寫的是臨古人信札中的一節(jié)。最后一段是黃思永的楷書。黃思永,字慎之,號亦瓢,休寧五城人。清光緒六年狀元。由翰林院修撰官至四品侍讀學士,后棄官經(jīng)商,受聘商務部,與張謇并稱“商務二狀元”,又與翁同龢、文廷式等為帝黨中堅。曹鴻勛,濰縣(今山東濰坊)人。字仲銘,號蘭生。清光緒二年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光緒五年出任湖南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七年出任湖南學政。此扇中,他所寫的是朱子《小學》里的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