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23【胃苓湯】加減除濕胃苓湯 來源:有道詞典 名稱:胃苓湯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 組成 五苓散 平胃散 (各6-10g) 上2藥合和,蘇子、烏梅煎湯送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術(shù)、丁香煎服。 用法 上藥銼碎。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服。 臨癥應(yīng)用 臨床上常用于濕邪中阻,脾陽受困,升降失司,傳導(dǎo)失常,膀胱氣化不利等多種疾患。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該方可治療腎炎、尿路感染、心臟病、腸炎等主治 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 名稱: 加減除濕胃苓湯 組成: 蒼術(shù)2錢,厚樸2錢,陳皮3錢,滑石塊4錢,炒白術(shù)4錢,豬苓4錢,炒黃柏4錢,炒枳殼3錢,澤瀉3錢,赤苓4錢,炙甘草3錢。 功效健脾燥濕,和中利水。 加減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若濕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尿閉加桃仁承氣湯。裡急後重加黃連、倍芍藥。裡急甚者加木香、檳榔。急性胃腸炎、水樣便重者加黃芩、黃連。 名家論述方中厚樸、陳皮、蒼術(shù)、甘草燥濕和中;澤瀉、豬苓、茯苓、白術(shù)健脾利水;赤苓、黃柏、滑石清熱利濕;枳殼行氣以助水濕之運化。臨床治療濕盛型濕疹,如有濕盛無熱的特征,即可應(yīng)用。 來源:有道詞典 臨床研究 觀察加減除濕胃苓湯治療脂溢性皮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1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2例,以煎服加減除濕胃苓湯治療;對照組29例,以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B6、賽庚啶治療.兩組均用10%硫磺軟膏、2%酮康唑軟膏混勻后(1:1比例)外涂患處,均治療5天為1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jié)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4.4%,對照組為65.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結(jié)論:加減除濕胃苓湯治療脂溢性皮炎療效確切,值得推廣使用. 除濕胃苓湯 【來源】《醫(yī)宗金鑒》卷六十四。 【組成】蒼術(shù)(炒) 厚樸(姜炒) 陳皮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白術(shù)(土炒) 滑石 防風(fēng) 山梔子(生研) 木通各9克 肉桂 甘草(生)各3克 【用法】水400毫升,加燈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加減】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若濕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 【功用】清熱燥濕,健脾燥濕,和中利水。 【主治】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濕疹(濕瘍),牛皮癬(濕寒性白疕)。 纏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黃白,破爛流水,痛甚。 來源:百度百科 名稱: 趙炳南除濕胃苓湯 主治: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濕疹(濕瘍),牛皮癬(濕寒性白疕)。 成方:蒼術(shù)2錢,厚樸2錢,陳皮3錢,滑石塊4錢,炒白術(shù)4錢,豬苓4錢,炒黃柏4錢,炒枳殼3錢,澤瀉3錢,赤苓4錢,炙甘草3錢。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除濕胃苓湯主治飲食停滯 組成:豬苓25克,澤瀉2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35克,肉桂10克,蒼術(shù)15克,厚樸6克,陳皮6克,甘草6克。 功能:利濕健脾。 主治:飲食停滯,便溏或泄瀉及肛門瘙癢。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收集整理。 此方摘自《經(jīng)驗方》 有醫(yī)說一: 志存高遠(yuǎn)話遠(yuǎn)志(視頻) 有醫(yī)說一:“中華瑰寶 傷科圣藥”《云南白藥》視頻講座 中藥標(biāo)本館--中藥圖片大全(一)點擊中藥名字,即可看到詳細(xì)圖片與內(nèi)容! 中藥標(biāo)本館--中藥圖片大全(二)點擊中藥名字,即可看到詳細(xì)圖片與內(nèi)容! 中藥標(biāo)本館--中藥圖片大全(三)點擊中藥名字,即可看到詳細(xì)圖片與內(nèi)容! 中藥標(biāo)本館--中藥圖片大全(四)點擊中藥名字,即可看到詳細(xì)圖片與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