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創作,只有將“筆墨”轉換成“意趣表現”才能使作品達到較高的境界。青年書家于桂林的作品通篇布局上,字里行間以及墨色變化、運用都注重氣于韻的自然表達,于意馭法,以韻馭筆,以情馭墨,使作品不但蕰含著清新流動的氣息,還讓人體悟到作者將筆意、氣度和精神化為時代藝術生命狀態,顯示出個人筆墨精神和藝術之美。


于桂林1956年出生,先后師從洪丕漠、劉順等著名書法家,并得到中國書協主席張海的悉心指導。他擅長正楷,行草、甲骨文。作品古意盎然 樸茂古拙,既渾厚雄強,又靈動疏朗。他繼承傳統,但不生搬硬套,而是在不斷創新中揭開古典的面紗,進行獨特的情感體驗,使古人的書跡和心跡在自己的筆下得以再現。他在創作中注重細微之處,但是又不刻意做作,用筆蒼蒼,大刀闊斧,堅定沉著;黑白對比,章法布局,氣勢雄壯,姿勢自然開闊,含蓄蕰籍,不激不厲,渾厚無華,瀟散飄逸,把書寫內容和書寫風格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使作品處處透露出學養的風韻和優雅的氣質。


古代書法藝術創作注重“氣”與“韻”的結合,“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意嫩則淺薄無神,不能書畫”。于桂林在筆墨氣韻轉化中,顯發出一種虛靜的藝術精神,使自己心境與筆墨達到和諧一致,交互印證,隨心所欲,心手雙暢的自由創作狀態。

于桂林除了潛心研習書法創作,還經常往來于眾多書法名家之間,虛心求教,為其書藝提高創造了得天獨厚條件。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福州著名書畫家潘老主蘭先生等,他經常身臨其境地領略名家創作技法和構思,不但開闊了眼界,藝術品味也得到較大提高。他還游走于大山名川、廟宇殿堂之間,手追心摹名家碑帖。書法是書家心境和胸懷的寫照,所以,他的書法創作以“游”貫穿于藝,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耕耘,才使他享受了書法藝術對于人性的陶冶和撫慰。于桂林還熱衷于書畫收藏,他與法國、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以及港、澳、臺等國內外眾多書法名家進行藝術交流并且互贈作品。其珍藏張海、武中奇、費新我等名家作品盡二百余幅,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親自為他題寫了“于樂珍藏中外名家書畫作品展。” 于桂林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法大賽,曾獲得“長安杯”、“興華杯”、“保山杯”、“口岸杯”、“飛亞達杯”、“蒲松齡杯”、“首屆海內外書畫大賽”優秀獎,“二王杯全國書賽”銅獎,“中國書畫篆刻家作品大展”二等獎。入選“中國少年書法精品赴港展”和“云南石林碑林”。作品及個人轉略被載入《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精品集》、《中國(日本)硬筆書法名人大辭典》、《中國甲骨文書法篆刻大觀》、《國際現代書法作品集B卷》、《中韓書法家作品寶典》、《當代書法家精品集》、《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多部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