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填詞 --學寫律詩姊妹篇(三) 詞始于隋興于唐而盛于宋。 詞或原近似于今之歌曲,配譜歌唱。由于時間的推移,譜失而調存,即為詞牌;詞牌再演化成譜,依譜寫詞,即為填詞,或稱倚聲。 詞歷時既久,逐漸律化,故又稱‘詩余’。既為‘詩余’,就含詩的要素:平仄、對仗、韻。韻的使用寬嚴,視作者習慣而定;今人填詞,悉遵舊章,依樣畫葫蘆,如此而已。 為便于記憶,故仿張打油先生體,連綴成文。不周之處,靜聆教益。 這里介紹的內容包含詞的起源、名稱、詞調、詞情、譜 、韻、片、句式等常識。
詞是抒情體 原本配樂唱 早或始于隋 唐興宋盛旺 詞自有特點 格律依樂定 每詞有定調 且字有定聲 依調定字句 用字要審音 (審音用字:分四聲 陰陽)
唐后五代時 始名曲子詞 曲是指音樂 詞是指文辭 宋稱今曲子 調有《破陣子》 唐末五代時 改稱長短句 (漢 魏以長短句制作歌辭) 南宋稱詩余 或稱近樂府 (用‘近’以別于古樂府) 別名還很多 專稱難知始(別稱:姜夔:歌曲;歐陽修:琴趣;柳永:樂章)
填詞或依聲 須要合譜調 按聲韻要求 依據是宮調(即律調) 宮調別七音 還將音階斠(衡量)(七音相當于多、來、咪···) 詞調來源于 域外或市鬧(域外:境外;另如民間、音樂協會、晚會) 歌伎和樂工 專業機構造(漢設樂府,相當于文化部門)
作詞先擇調 聲情很重要 (音調表達情感) 聲調使相從 聲文勿相拗 壯烈《滿江紅》 纏綿《木蘭慢》 欲容易傳唱 須聲文并茂 聲意不相諧 哀歌成謔笑
作譜與填詞 古人諳樂理(懂樂理) 填詞或配曲 依理勿亂寫(依曲填詞或按詞配曲) 字聲韻格式 遵模方可取
詞調與文情 相互有作用 纏綿如私語 慷慨虎從風 句度分長短 語調疾輕重 押韻有疏密 情意別貶頌 韻腳含急徐 內容字數統 抑揚蘊對仗 平仄別東董
詩余先小令 微長稱‘引’‘近’ (令16字,長百字令;引24字,石州引再
再長則稱慢 以之別篇性 103字;近15字,長96字) 還有摘遍序 名目也真繁 小令中長調 嘉慶時定樣 清人毛先舒 按字數標榜 (毛先舒:《填詞名解》
五八內小令 長調九一上 58字內為小令;59-90中調 考萬樹《詞律》 不作如是講 90字以上長調 詞調如出新 方式有兩樣 清萬樹:《詞律發凡》駁之曰:“七娘 自撰是其一 舊調翻新腔 子”有58和60字,小令抑中調?
詞調原有譜 供需者選擇 古譜失傳后 詩律化趨躞 明代人張綖 《詩余圖譜》說 譜分列詞調 旁注明平仄 及后著述多 滿意度太仄 迨至康熙朝 《欽定詞譜》列 調有八百二 體二千三百 雖是較完備 時移顯其缺
詞始為抒情 及宋方興盛 此前無韻書 迨清方固定 (戈載:《詞林正韻》) 詞押韻復雜 方式難一定 有如近體詩 全篇用一韻 有一韻為主 間押其他韻 有同部通押 有交韻疊韻 有四聲通押 有平仄互韻
詞體不同詩 因它有分片 大部分詞調 兩段三四段 無段單片詞 只占小部分 詞段有專名 一段稱一片 一片即一遍 示已奏一遍 (演奏一遍之意) 一遍又稱闋 單雙疊皆段 (單調 雙調 三四疊) 單始唐五代 雙調是兩片 雙調有異同 別在上下片 (上下片不同或相同兩種) 調疊闋名異 實際是分片 前闋到后闋 過段或過片 片首不同者 是‘換頭 ’‘過變’ 過片須承接 南唐時定奠 如遇有特殊 內容先盡現 過片除承接 還有義單列 (接:上片末句起下片頭句;單列:象接又像轉) 上下說兩事 下繼上申說(蘇軾《賀新郎》上美人下石榴 辛棄疾《玉樓春》) 過片式樣多 早打破定格
一二三字句 句式是短句 一字作領頭 領單偶排句 二字用換頭 或協句中韻 疊句與領子 先例也能尋 三字作句首 也有換頭處 (也作領,如:‘更能消幾番風雨’) 四字基本句 單偶排都用 五字如五言 組成‘絕’兩聯 六字二四分 也有折腰句 (上下各三) 七字分律絕 但也有拗句 七字稱長句 八字分三五 了解詞句法 閱讀有好處
詞牌雖一名 叫法有差異 比如《念奴嬌》 又叫《百字令》 有稱《酹江月》 或《大江東去》。 牌題少一致 多數“題”另標。 詞牌定字數 牌異字數移: 《念奴嬌》一百 《南鄉子》五六; 也有某詞牌 格式有幾種: 比如《滿江紅》 九三和八九 另有九十一 還有九十七 九三為常見 其它少有的。
詞有三固定 平仄、對仗、韻 哪牌押哪韻 全由詞牌定 用韻寬與嚴 也看習慣性; 除了聲、韻外 也還有對仗 詞如何對仗 詞譜有規定 若要問規律 也有跡可尋 兩句字數等 對仗即可能 若字數不等 求等后方行 平仄和重字 聽約定俗成
習者自揣摩 此處不多講 妙法存乎心 葫蘆畫依樣。 注:填詞用書:1、詞韻:戈載《詞林正韻》 2、詞牌:徐本立《詞律拾遺》 王力《漢語詩律學》 五六或八九等為字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