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 群星燦爛的時代——評《李山講春秋五霸》春秋,一個用歷史書命名的偉大時代,為中國歷史文化奠定基調,這一命名極具象征意義:從那時開始,中國人形成重史傳統,習慣在歷史中尋找經驗、智慧,用歷史賞善罰惡,確定人生坐標。 一、偉大時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招來大禍,周王室被犬戎趕到東方的洛邑,次年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代。大一統格局結束,諸侯國各修內政,力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揚名立萬,諸侯國鼎立局面也讓知識分子有更多機會,百家爭鳴由之而盛。雅斯貝爾斯將中國的春秋時代與雅典古希臘的城邦制,雅典民主政治,古羅馬的法律成就,古印度的佛教倡導人人平等并列,并稱為“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其精神特征是:“人意識到其整體存在、其自身及其極限。他體驗世界的可怕與自己的無能。他提出極端疑問,他在深淵前敦促解放與拯救。他有意識把握其極限,為自己確立最高的目標。”這是一個個性覺醒的時代,這是一個追求個人功名事業的時代,這是一個貴族氣質與平民進取并存的時代。 商周是中國的貴族時代,武王滅商、周公東征獲得大量土地,分封子弟功臣,制定嚴格的禮樂制度,用來規范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周代政治皆從禮樂出,史官會記錄王室及諸侯的行為,不合禮法的,就會被人非議甚至恥笑,“春秋出則亂成賊子懼”就是這個意思。隨著諸侯不斷坐大,原來的禮樂制度越來越難施行,連禮樂文化最深厚的魯國,國君都不喜歡看本國的祭祀活動,常常跑到齊國去看“低俗”的“社”祭。然而,禮樂制度雖然難以為繼,但經過幾百年推行,其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為凝聚華夏各國的力量(有時只是旗幟,但很好用)。四夷騷擾中原時,大國必須打出尊王攘夷的招牌,才能師出有名(華夷之辨不在種族族群,全看對禮樂的熟稔程度)。四夷興起,王室式微,各諸侯國乘機開始霸業。 二、霸業與人才 第一個利用尊王攘夷招牌成功稱霸的是齊桓公,比齊桓公名氣更大的是賢人管仲,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管仲是一位具有高度戰略眼光的人,沒有管仲,齊桓公的事業格局可能會很小。齊桓公和管仲做了榜樣,后面的霸主只能亦步亦趨,否則便會被史官記錄在冊,被周遭的盟國看不起。管仲用尊王攘夷為春秋爭霸樹立了一套國際通行準則:在春秋,武力不是一切,武力必須保護一種文化,保護大家都遵循的價值體系。而到了戰國,國與國的關系遵循叢林法則,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春秋霸主身邊都有能干的宰相輔佐,管仲之于齊桓公,百里奚之于秦穆公,孫叔敖之于楚莊公,晉文公更厲害,身邊有一個謀士群。歷來成就事業,必須有目標與人才,而事業的目標取決于所用人才的眼光和格局,管仲能高屋建瓴,當時周天子余威尚在,齊國的實力不能取代周天子,齊桓公希望做一番大事業,管仲必須在齊桓公的野心與齊國的能力之間尋找平衡點。 西周時代,政出公室,諸侯國力量小,各自發展有限,齊桓公改變這種格局,政從霸主出。在西周,中原姬姓諸國分封在王畿附近,久而久之受地理條件限制,這些國家變成小國,而分封到外圍的國家,則可不斷向外尋找土地,掠奪人民,不斷壯大政治體。早在周公時代,齊國就顯示出更為開放的進取心,周公斷言魯國遲早被齊國吞掉。齊國是春秋時代最富庶的地方,臨淄是當時最有名的大都市,人口多,商業發達,齊國的霸業以此為基礎。還是管仲,他告訴及時拉住齊桓公的韁繩,先練內功,再圖稱霸。 各國征戰,拼的是實力,能拿出多少人馬,后勤保障能否跟得上。宋襄公之所以成為春秋五霸中名不副實的一位,因為宋國的國力實在比不上其他幾國,國家的實力與君主的野心不匹配,淪為笑柄。楚國、晉國、秦國,都有大片土地,人口眾多,幾位霸主都是在賢人的輔佐下,政寬人和。齊、晉、秦、楚因為實力強(地廣人多),即使內部紛爭不斷,一旦強人領袖得到賢人輔助,霸主就會出現。 古今中外,所有人治的組織,其興旺發展的特點都是有一位實力型偶像為支柱,在此期間,組織得到飛躍性發展。比如喬布斯對蘋果,很像管仲在齊國的地位。雖然他們不是組織的擁有者或創辦者,卻成為組織中最為亮眼的符號。偶像能給組織最輝煌的業績,組織要長久可持續發展,則需要規章來保障。吊詭的是,時間一長,制度成為限制自身發展的桎梏,需要打破、變革,以適應新情況。這類偶像可遇不可求,他們能給組織帶來輝煌,如何度過輝煌過后的調整期?假設都是平凡人的組織,用什么辦法能保證團體的穩定發展? 三、春秋爭霸的制度文化思考 春秋五霸出現的背景是周朝禮崩樂壞,權勢下移,周禮形成的貴族政體無法規范廣大土地上野心勃勃的諸侯,詩教不能遏制人性中的貪婪,文質彬彬的時代過去了,當然比較后來的假道學,春秋的風氣質樸陽剛,即使是壞人,也壞得很磊落,陰謀縱橫論成為潛規則后,戰國的品質便低了很多。 春秋爭霸戰爭有很多現代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比如各國外交辭令,必須用詩經往來對答,比如交換俘虜,比如戰后會盟的禮數。不但今人不能了解全部,當時人也未必全懂,比如重耳,他不擅詩禮,只能請手下代替自己答謝。可見,當時的貴族教育已經有些衰落了,禮失諸野,最后要靠非貴族出身的孔子來整理、傳授。只不過被孔子贊嘆的政治模式,實際操作很難,春秋時代,尚有人從內心深處認同這種制度,后世崇周禮者,總免不了“偽”之譏(如王莽)時移勢易,郁郁的文治只剩落日余暉,春秋時代勉強能用,到了晚周時代,家天下政治體制解體,各國的世卿衰亡,階級蕩平,君主獨尊,庶民解放,需要新型的政治文化,古典的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儒家政治文化再難被采納,激進的現實主義的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為大一統帝國提供實用寶典。 周禮的生命力極其頑強,作為落日余暉,仍然影響春秋近五百年的爭霸史,《左傳》《史記》中的霸主及圍繞他們爭霸過程出現的人與事,都有深刻的時代烙印,如重義輕利,如肝膽相照。現在,雖然生存第一、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價值觀大行其事,人們還是會被趙氏孤兒中公卿的大義所激動。這就是春秋的動人之處,人性的善惡都那么真實,人格的力量又如此強悍犀利,能穿越時空,一次次擊中人心。 中國歷史最有意思的莫過于春秋,中國歷史上最質樸有范兒的人物集中在春秋,從李山先生講述的春秋五霸的故事展開,你會看到另一個文化的中國,一個個性張揚的可愛的人物,一段段有光明有暗影的歲月。 李山:《李山講春秋五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