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報記者/陸天然  通訊員/吳喜達  福州報道)為貫徹落實省政府和省住建廳關于加快推進我省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進程,推動福建省首批43個試點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新進展。10月23日,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福州市市容管理局和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伯恩物業管理公司共同舉辦的福建省城市垃圾分類志愿者巡回服務暨三盛巴厘島垃圾分類小區啟動儀式在福州三盛?巴厘島小區舉行。

活動形式豐富多樣

      主辦方旨在通過先期志愿者培訓、向小區住戶調查家庭垃圾(干濕)分類狀況、發放告社區住戶書,宣導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培訓物業管理人員、完善物業管理辦法等措施、舉辦垃圾分類持續推進座談會等措施,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促進垃圾分類宣傳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

      在啟動儀式上,主辦方開展了變廢為寶時裝秀表演、街舞獨唱以及垃圾分類互動游戲等,還引導來賓和社區居民參觀《垃圾分類處置 資源循環利用》圖片展示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環保優秀攝影和變廢為寶作品展示。

      啟動儀式后,主辦方還邀請資深專家、專業管理人員、伯恩物業及業主代表、資源循環企業代表分享家庭垃圾分類資源化的做法及經驗,圍繞"如何聚合政府、物業公司、小區業主、社會團體、資源循環企業等資源持續推進垃圾分類資源化工作;對加大力度倡導"參與環保,受益環境"的理念意識,壯大志愿者隊伍參與家庭垃圾(干濕)分類的建議;對廚余垃圾單獨處置,有效利用的建議;如何發揮小區物業在垃圾分類資源化中的作用并形成物業管理制度化;小區公益文化氛圍的營造及垃圾分類,人人行動等議題"展開討論,提出的建設性意見。

      當天下午,志愿者在管理員引導下入戶進行垃圾分類問卷調查及點對點宣傳,發放干濕分類兩色垃圾袋、《居民生活垃圾指導手冊》,解答住戶有關垃圾分類問題。

      據了解,今年4月,國務院在批轉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中,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發展目標。提出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50%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為落實省政府和省住建廳領導關于加快推進我省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進程,推動首批試點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取得新進展,由福建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與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共同組織的城市垃圾分類志愿者巡回服務隊深入試點小區開展點對點技術輔導和服務,三盛巴厘島小區是點對點活動指導的第一站。

活動深入全省九地市

      福建省城市垃圾分類志愿者巡回服務將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分組持續深入到我省九地市試點小區開展點對點技術輔導和服務。本次活動將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對試點小區進行摸底調查并營造垃圾分類氛圍;第二階段,對試點小區精細化的垃圾分類推進、宣導與管理;第三階段,在全省九地市各試點小區舉行啟動儀式;第四階段,在全省九地市循回點對點服務過程中,同步進行社會氛圍的營造等。

      本次活動將從制度建設入手,指導試點小區物業公司及開發單位等相關部門將"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納入物業日常管理和服務體系,推動小區垃圾分類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福建省環保志愿者協會秘書長鄭棣健表示,城市社區垃圾分類是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物業管理公司、民間志愿者組織、資源循環企業和社會公眾等各方共同聚力。這次的城市垃圾分類志愿者巡回服務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垃圾分類迫在眉睫

      據了解,我省地處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已達3600多萬人,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比重達57.09%。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呈增長趨勢,據統計,2010年全省城市(含縣城)垃圾清運量達到567.67萬噸,平均日清運量達1.6萬噸。由于垃圾量激增和土地資源的緊張,以往以衛生填埋為主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處置方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需求更加迫切。

      近年來,我省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行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目前,全省共建成城市(含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63座,城市(含縣城)無害化處理率達83%,基本實現縣縣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的目標,全省現有垃圾焚燒發電廠10座,焚燒處理能力約占全省垃圾處理能力的40%。為了提高垃圾資源利用率,完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目前廈門垃圾分類處理廠已基本完工,其他地市也將陸續開展。

      在加快終端處理設施建設的同時,我省將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作為提高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水平的重要舉措。廈門市作為原建設部確定的首批全國8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之一,2001年以來在全市14個片區進行垃圾分類收集試點,覆蓋居民人數12.5萬人,回收可循環利用資源近5000噸。福州市在三盛果嶺小區推廣垃圾干濕分離分類。2011年,我省結合"城市建設戰役",在全省共確定43個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行垃圾分類,可以為我們創造綠色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實行垃圾減量垃圾分類,能夠節約資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利國利民,造福人類。實行垃圾分類,有利于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中國改革報》2011年10月31日首發)

相關鏈接

垃圾分類國內外現狀

1、在日本

     垃圾分類細致

   最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垃圾,這幾類再細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前幾年橫濱市把垃圾類別由原來的五類更細分為十類,并給每個市民發了厚厚的手冊,其條款有518項之多。試看幾例:口紅屬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紅管屬小金屬物;水壺屬金屬物,但12英寸以下屬小金屬物,12英寸以上則屬大廢棄物;襪子,若為一只屬可燃物,若為兩只并且"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屬舊衣料;領帶也屬舊衣料,但前提是"洗過、晾干"。不過,這與德島縣上勝町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該町已把垃圾細分到44類,并計劃到2020年實現"零垃圾"的目標。

      在回收方面,有的社區擺放著一排分類垃圾箱,有的沒有垃圾箱而是規定在每周特定時間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點,由專人及時拉走。如在東京都港區,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很多社區規定早8點之前扔垃圾,有的則放寬到中午,但都是當天就拉走,不致污染環境或引來害蟲和烏鴉。

2、在德國 

      垃圾分類有百年歷史

      德國早在1904年就開始實施城市垃圾分類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通常情況下,每棟住宅樓都有3至4個垃圾箱,分別存放各種包裝物、不可回收垃圾、紙制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據住宅樓的住戶密度,決定垃圾箱的大小,確定住戶需要繳納的垃圾處理費用。家電、電池、家具等垃圾則采取定點收集處理。德國學校的老師和父母們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意識。

3、在臺灣

      強制垃圾分類回收 垃圾變黃金

臺灣在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方面的投資已十多年,資源回收的成效及創造的再生產業經濟位居全球頂尖地位。臺灣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受到世界矚目。

  行政院環保署的資料顯示,臺灣在2009年,透過家家戶戶進行垃圾分類,帶來至少95億6000萬元(新臺幣,下同)回收再生產值。光是為資源回收、清運而生的業者就達782家,并創造了2萬個就業機會。若加上再生產值貢獻最大宗的工業廢棄物回收資源金額487億元,整體資源回收產值超過582億元。  

      臺灣的垃圾處理政策,從掩埋逐漸并入焚化處理手段。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垃圾問題變成危機。土地有限的臺灣,1998年開始采取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改革,終結了長達20年的垃圾全掩埋政策。

4、在北京西山庭院

      垃圾分類減量顯著

      西山庭院從2006年始,便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項目的日常管理體系。他們將原有的普通垃圾桶替換成不同顏色標識的分類垃圾桶,率先使用餐廚垃圾處理設備,利用微生物降解技術,將餐廚垃圾轉化為生物肥料,用于小區內的綠化施肥。將餐廚垃圾就地閉合處理,使垃圾分類進入良性循環的閉合處理系統。數據顯示,占社區生活垃圾50%的餐廚垃圾,將全部實現厭氧處理后轉為肥料;占社區生活垃圾約20%的可回收物將在分類回收后進入資源循環利用;將社區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降低到分類處理前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