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骨術是中國少林武術絕技之一,因其技術易至人傷殘,固此法皆不外傳。現(xiàn)代搏擊賽場講求的是點到為止,分出勝負輸贏即可,這使卸骨術失去了用武之地。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精通卸骨術,用以臨敵,足以出奇制勝,使強敵折服;用以治傷,則可以使折臂脫脛之人,在一推一揉之間,立刻消除痛苦而恢復原狀。 人體骨骼有三百多塊,易用卸骨法的有十二處,分別是頜骨、鎖骨、肩胛骨、肘骨、腕骨、手骨、胯骨、大腿骨、膝蓋骨、腓脛骨、足跟骨、足骨等。 頜骨的卸法與上法 1、頜骨的部位 此骨在頭骨的前面下端,分上下頜骨,上頜骨成對位于鼻骨兩側,下頜骨為一塊馬蹄鐵形骨,位于上頜骨下方,即俗謂下巴,與頭骨銜接,其關節(jié)轉動極其靈敏,適合卸骨法。 2、頜骨的卸法 下頜骨易卸,此骨如被卸下,必牽動人身,不能運動,言語呼吸皆感不便,雖疼痛不甚劇烈,然亦可達到瞬間制敵的效果。 左下頜骨卸法,我方右手成攢手,猛從敵左耳根下向上攢打,在攢打時,腕力猛彈,敵左下頜關節(jié)受攢打震蕩,必脫臼而下。下頜骨分左右卸和全卸,右卸法反是,全卸則雙拳并用。 3、頜骨的上法 頜骨上法,分左右上和全上兩種。右下頜骨脫臼,上者用左手心在傷處按摩,使其氣血流動,約揉百下之后,再以右手食中二指纏少許紗布,伸入脫臼者口內,用指面按住下面脫離之骨,然后用左手食中二指,在傷者頜骨外面相等處推按,內外夾持住下頜骨,對準骨骱之后,先故意下拉,使其筋絡挺直,然后手迅速向上一推,送入臼中,聽到咭聲,關節(jié)接牢。如果左下頜骨脫者,上法則反是。 左右下頜骨全脫臼,則令受傷者坐于椅上,身體向后靠,上者用兩手拇指纏少許紗布,放于受傷者最后的臼齒上,其余四指,牽引其兩腮,先向下壓,再向上一推,便可將下頜送入臼中。脫臼之關節(jié)被接后,再用些消炎止痛藥,養(yǎng)以數日,完好如初。 無論卸法還是上法,用者手法都必須正確,用力適中,部位準確。經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方可在制敵救人上起到良好作用。 分筋卸骨術(二) 肩的卸法與上法 1、肩的組成與特點 肩部由肩胛骨、鎖骨、上臂骨三骨銜接組成。上臂骨即肱骨,是上肢中最長最大的一塊骨,分一體兩端。上端由半球形的頭和兩個隆起構成,與肩胛骨、鎖骨相接,骨縫參差,是臂部屈伸轉動的總樞。此處運動靈活,機關巧妙,故易用卸骨法。 2、肩的卸法 肩部如被卸下,則整個手臂完全失去活動的能力,且會發(fā)生劇烈疼痛,應用制敵定能起到瞬間制服的效果。 卸法一: 敵我對立,我卸其左肩,用左手拇指及食中二指,捏敵肩頭前后之骨縫中,用力捏之,右手猛力向上托 敵腋窩,咕然一聲,左肩卸下。如卸右肩則反向即可。 動作要點: 捏敵肩頭骨縫的手要準確有力,托敵腋窩的手用力突然,方向正確,兩手發(fā)力要同時。 卸法二: 敵我雙方對立,敵出左擺拳攻擊我頭部,我方以右手格擋來拳,并迅速抓住敵左手腕,再以左攢手猛力由下向上擊打敵左腋窩,咭然一聲,左肩卸下。如卸右肩則反向即可。 動作要點: 我方抓握敵手臂要準確有力,擊打敵腋窩的攢手要有彈抖之力。發(fā)力方向正確,抓手臂和攢打動作要連貫快速。 3、肩的上法 上法一:如是左肩脫者,令受傷者坐在我方左膝的側面,與傷者對面而坐,曲左足,踏受傷者左肋。將傷者的手提上,其肘正對我方腰間,用布帶系之,我方用手扶平傷者的肘關節(jié),將身緩緩向前俯下,腰股向后稍移動,傷者的手臂因受到拉引而漸漸伸長,使離臼少許,我方則用右手摸正傷者骨骱,左手抓握肘部,雙手同時向骨骱方向推送,則脫臼之臂可恢復原. 上法二:如左肩脫者,讓傷者坐在椅子上,讓一人抱住傷者身體,我方用右手抓傷者肩部,左手抓其手,緩緩轉動,使傷肩的筋絡舒展,然后我方用兩手抱住傷者肩部,雙手同時合力而上則關節(jié)即可接牢。脫臼之關節(jié)被接后,再用些內服外敷的消炎止痛藥,可加快傷處恢復痊愈的速度。 特別注意: 卸骨法只有對歹徒和敵人時方可適用,而比武切磋,競技比賽絕對不可使用 分筋卸骨術(三) 肘骨的卸法與上法 1、肘骨的部位與結構 肘骨是連絡大小臂的重要部位,上接大臂的下端,下接小臂尺骨、橈骨的上端,接合于大小臂的中間。 大臂的下端前后較扁,有凹向內側和外側的突起,即內上髁與外上髁,在內上髁外側有一個滑車樣關節(jié)面稱肱骨滑車。滑車上方前面有冠突窩,后方有鷹嘴窩。滑車外側有一圓形隆起稱肱骨小頭。肱骨小頭前上方有一淺窩稱橈窩。 小臂骨包括并列的橈骨和尺骨。橈骨在外側,尺骨在內側。橈骨上端有呈圓盤狀的橈骨頭,橈骨頭上面有一凹陷面稱關節(jié)凹。橈骨頭相接與大臂骨下端的橈窩。尺骨上端有一個半月形凹陷稱滑車切跡。滑車切跡上、下端有兩個突起,上方的稱鷹嘴,下方的稱冠突,鷹嘴相接于大臂骨下端的鷹嘴窩。冠突相接于大臂骨下端的冠突窩。 肘骨被卸則是小臂骨上端的橈骨頭、鷹嘴和冠突從上臂骨的橈窩、鷹嘴窩和冠突窩脫臼而出,勢必造成傷者劇痛,從而使其失去運動攻擊之能力。 2、肘骨的卸法 捏卸法:肘骨分直臂卸和屈臂卸兩種卸法。敵屈臂與我對面而立,我欲卸敵左肘,敵左手彈拳擊我面部,我方用右手三指作捏狀,左手防敵彈拳。右手捏敵肘骨兩側,拇指在外,中食二指居內,捏準骨縫,用力向下拉之,左手握敵小臂,向上一托,敵左肘必脫臼而下。如卸右肘,則反向即是。 敵直臂與我對立,我欲卸其右肘,先用右手握住敵右腕或小臂,向前猛托,而用左手三指捏敵肘關節(jié),拇指在內側肘彎中央凹陷,中食二指按于肘節(jié)正面的骨縫中,用力捏之,敵右肘卸矣。如卸左肘,則反向即是。 攢卸法:敵屈臂與我對立,左手彈拳擊我面部,我左手防住敵拳,右手握攢手,右腳向右前上步,右手攢手猛力擊打敵肘窩,同時左手上提敵手腕,則敵左肘卸矣,右肘反向即是。 動作要求:捏骨部位準確有力,卸骨動作用力突然,方向正確,要有彈抖之力。彈抖動作與捏骨發(fā)力要同時完成。 3、肘骨的上法 可令傷者仰臥于地,坐在其傷肢一側,用布帶縛住傷者脫臼之肘的手腕,另一端系在我方腰間,伸腳低住傷者腋窩,我方上身慢慢向前俯下,使腰部緩緩向后拉開,從而使傷者脫臼之臂對正骨骱、筋絡挺直,再以一手拇指按住傷者肘窩,其余四指托住肘骨,另一手抓住傷肢手腕,輕輕折試之,咭然一聲,則肘骨復原。 也可令傷者坐于椅上,一人在后雙手抱住傷者上身,我方則以一手抓握脫臼者之傷臂,向下緩緩拉直傷者手臂,待傷肘之骨歸復關節(jié)軌道之后,我方再以另一手扶正傷肘關節(jié),輕輕折試之,咭然一聲,則肘骨復原。 動作要求:拉直傷者脫臼之肘對正骨骱,扶正關節(jié)軌道時的力量要適中,折試動作要順著肘關節(jié)自然生理彎曲方向。 分筋卸骨術(四) 腕骨的卸法與上法 1、腕骨的組成與結構 腕骨上接尺、橈骨下端,下接掌骨。一側腕骨共分八塊小骨,排列成兩列,八塊腕骨并不排列在一個平面上。由于橈、尺骨側緣較為向前突出,形成一個向前(掌面)的凹陷稱腕骨溝。腕骨溝如被捏,能使敵臂部酸軟無力,而失去其抵抗能力,力量稍重則暈倒,過重則有性命之虞。 2、腕骨的卸法 腕骨分左右卸。如敵與我對立或側立,我欲卸其左腕,即用右手做捏狀,捏敵手腕,拇指在內側,中食二指在外側,皆捏準骨縫中,用力捏之;左手握其小臂,突然向下一壓,咭然一聲,則左腕卸矣。卸右腕則反是。但有時也可以右手捏敵右手腕骨溝,左手向上托(卸)之,左手捏左腕骨溝,右手向下壓(卸)之,具體用法要看施術者方便熟練與否。 敵出右直拳攻擊我方面部,我方右腳后撤,以右手掌撥開敵拳,后以右捏手迅速捏握敵右手腕骨溝,用力捏之;左手迅速握拳由上向下猛力攢打敵右小臂,咭然一聲,則敵腕卸矣。 動作要求:捏敵骨縫準確,捏卸發(fā)力要同時完成。 3、腕骨的上法 腕骨被卸,可令傷者坐于椅子上,如果左腕脫臼,我方可用右手捏住傷者的手,左手握住傷者的肘關節(jié),右手牽引傷手,向傷腕下方一拉,使其腕骨筋絡挺直,扶正傷腕關節(jié)軌道,順手向傷腕小臂方向(即上方)一送(推),送入臼中。右腕脫者,則反是。腕骨接好后,還需用寬木板或石膏固定,再用一些內服外敷消炎止痛藥,養(yǎng)以數日,完好如初。 動作要求:拉傷腕挺直筋絡動作的方向正確,力量適中,且不可過于發(fā)力,避免造成另外損傷,拉力大小視傷者情況,醫(yī)者手法孰練狀況而定。 特別注意:如遇腕骨脫者,條件允許,最好找專業(yè)醫(yī)師治療。腕骨關系重大,非手法嫻熟,萬不得已,切勿施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