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效應(Hedgehog Effect),來源于西方的一則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兩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于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后來它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不但互相之間能夠取暖,而且很好地保護了對方。

后來教育心理學家根據這一寓言總結出了教育心理學上著名的“刺猬效應”。這一效應的原理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日常相處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實踐中,不少老師將這一“效應”誤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太大,學生失去了溫暖感,產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師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
刺猬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個人空間是相對的,它的范圍的大小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所決定。簡單地說,合適的距離取決于你和對方的親疏關系和所處環境。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由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決定,即你和對方是什么關系就要保持什么樣的距離。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給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將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雙方當下的關系相稱。
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15厘米之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手可及”,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遠范圍也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間,面對面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
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范圍距離為46~76厘米之間,相當于兩臂的距離,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與素昧平生的人保持這種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遠范圍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熟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一端。
社交距離
這已完全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系,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近范圍為1.2~2.1米,相當于一個人豎躺在兩人中間的距離,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社交距離的遠范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系。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并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間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能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近范圍約3.7~7.6米,遠范圍在10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于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多用掃視,少有注視,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系。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臺,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顯然,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志。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當你了解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劃分后,你就能通過判斷與對方的關系來決定距離。但是,距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你需要懂得如何調節距離的彈性,做到不近不遠,不親不疏,這需要一些技巧。在不同情境中調節距離。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是可變的,且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由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決定。當情景不同時,你應當因勢調節距離。
刺猬法則的運用實例:
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刺猬法則的人。他有一個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的關系。在他十多年的總統歲月里,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沒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對新上任的辦公廳主任總是這樣說:“我使用你兩年,正如人們不能以參謀部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你也不能以辦公廳主任作為自己的職業。”這就是戴高樂的規定。這一規定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來,調動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這是受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沒有始終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二是他不想讓“這些人”變成他“離不開的人”。這表明戴高樂是個主要靠自己的思維和決斷而生存的領袖,他不容許身邊有永遠離不開的人。只有調動,才能保持一定距離,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保證顧問和參謀的思維和決斷具有新鮮感和充滿朝氣,也就可以杜絕年長日久的顧問和參謀們利用總統和政府的名義營私舞弊。
戴高樂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領導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險的。兩相比較,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