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應用與規范
特效腹針療法是針刺腹部腧穴以調節臟腑一經絡治療疾病的一種新的針灸療法。許多疾病只要明確診斷、合理辮證、正確施術,腹針治療完全可以達到預期的良好療效。
適應癥和禁忌癥
一、適應癥:
腹針不僅治療內因性疾病,即內傷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的疑難病、慢性病。實踐證明特效腹針療法的適應癥是非常廣泛的。目前用于治療下列各種病癥。
1.病程較短,但與臟腑正氣不足而致的疾病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骨性關節炎、腰腿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2.病程較久的內傷臟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疾病及其后遺癥、老年性癡呆、小腦萎縮、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糖尿病等。
3.臨床各科常見病如:常見的病毒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帶狀皰疹、面癱等;常見的細菌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口腔炎、瞼腺炎,婦科感染、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痔感染:過敏性疾病,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疹、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
4.內分泌異常導致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女性乳腺增生;卵巢囊腫、性功能障礙;痔等手術后鎮痛、血栓痔;骨折固定后功能恢復等。
5.其它經各種針灸療法治療效果欠佳的。
6.疑難病:如產后風、肺纖維化等等。
由于腹針廣泛普及的時間尚短,目前采用腹針治療的醫療隊伍還很小,腹針治療經驗、利研交流的機會目前尚少。因此,臨床治療的適應癥,有待于廣大學高和中西醫的實踐加以補充。
二、禁忌癥:
1.由于腹針針刺腹部,因此,診斷不明的急腹癥、急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等;肝、脾腫大引起的腹部靜脈曲張;腹腔腫瘤;妊娠中、后期均成列為禁忌癥。
2.慢性病、體質虛弱的患者,施術時應謹慎為宜。
3.肝、脾腫大者針刺兩季肋部不宜針刺過深,避免刺傷臟器。
4.腹針深刺不宜針刺過深,嚴禁刺入腹腔。
腹針的針具及針刺手法
腹針治療前應全面了解病情,明確診斷。要對患者腹部進行常規檢查。施術時要考慮。患者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病位的深淺,疾病的虛實,形體的胖瘦,腹部脂肪的厚薄,年齡的大小等。并要選擇適合的針具,針刺的深度及手法的補瀉等。
一、針具:
腹針治療應使用統一長度的毫針進行治療,以便于觀察針刺不同的深度。一般采用32號,即0.25毫米直徑,長度為30毫米的毫針,即1.0寸毫針或選用40毫米的毫針,即1.5寸毫針。毫針的長度應根據患者腹壁的厚度加以選擇。
二、針刺的深度:
腹壁較厚的患者便于施術。由于腹部的經絡系統,及早期經絡范圍位于腹壁的不同層次,針刺同樣腧穴,針刺的深淺不同可出現不同的效應。針刺深淺的原則是,腹針治療為調理臟腑,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為調理經絡多采中刺。為調治人體相對應部位病癥,選用定位取穴,針刺早期經絡范圍內的腧穴或針刺點時應淺刺。定位取穴應選用不同程度的淺刺,其淺刺深度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病位的深淺加以選擇。
2001年彭印高氏“為探討腹針治療的機理,研究腹針系統的本質”,在治療89例腦血流異常的論文報告中明確提出,腹針針刺的深度“淺入肌層即可,體胖者適當增加深度。”即可出現良好療效。彭氏為腹針治療的針刺深度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腹針針刺的深度也可視病情加以選擇,如腰部的疼痛,雖病程短,采用深刺也能收到明顯的療效。因此,在腹針臨床應用時,針刺的深度也應靈活掌握,并加以總結經驗。
三、針刺的手法:
進針時,為減少完全可以避免的疼痛,應注意:選用毫針應鋒利,針體無彎曲,針尖無分義、無倒鉤;針刺應盡可能避開毛孔:針刺透過皮膚層時速度要快,針刺角度應與皮膚垂直。
腹針施術的手法原則要輕、緩。一般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留針過程可根據患者針刺后癥狀改善狀況,或因患者體位滑動等因素造成針體深度改變的需要進行調針,調整針的深度、調整針的角度,必要時采用加針以增加治療效果。腹針一般留針30至40分鐘。留針過程患者應避免大聲講話。過度改變體位,盡可能減少腹部淺刺針體的深淺度而影響療效;起針次序應從上至下,從內至外,起針前不宜改變針刺的深淺度,以避免影響治療效果。
腹針的補瀉依刺激的強弱而定。弱刺激為補,強刺激為瀉。因腹針治療多以慢性病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則虛,故腹針治療補多瀉少。施補法時除手法外,可施以灸法,灸時可由上而下地對每個針刺穴位溫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闕穴,以壯元陽、溫經絡,提高腹針的療效,高血壓者要禁忌炙治。要辨證患者虛實的程度,避免強補,而出現不必要的治療反應。
四、腹針常用的加針:
腹針治療時常可以在針刺后使疾病的癥狀很快緩解,當癥狀的緩解與某一個穴位有明確的相關性時,可在該穴的周圍各針刺點加刺l—2針或更多。使針刺如同三角形、三點一線、梅花形等以加強該穴的治療作用。針刺點的加針,不僅增加了療效,還增加了許多腹部阿是穴,使醫者便于掌握,關鍵在于能使腹針針刺治療取得更佳的療效。
加針應在治療需要所選的腧穴周圍或痛點部位,處方中相對特效腧穴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療效,如何加針,應依據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與病程的長短。加針的方法要靈活運用,加一針便可取得良好臨床效果,無需再刺。二、三針效果欠佳,亦可再補加一針以提高療效。總之,醫者不應追求加針的形式和數量,應以患者病情需要為原則而掌握。
腹針的規范及其療效
特效腹針療法安全、無痛、高效、快捷,對常見病、慢性病、疑難病等都有著很好的療效,具有很廣泛的適應癥。特效腹針療法在施術中應有一定的規范,以確保臨床治療效果。
一、腧穴要準確定位:
傳統針灸取穴方法多種多樣,如:折量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簡易取穴法等。同一腧穴在治療時因人因法而異,可能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沒有統一定位,以致許多的臨床經驗報道很難重復,也可能是各家的取穴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很難得到相同的療效,在針灸臨床上經常可以遇到。腹針治療取穴方法統一,要求嚴格精確,各腧穴只有唯一定位,如取穴位置不當,則療效不佳、甚至無效,初起使用腹針時,常常因為取穴不準而影響療效,也可出現療效時好時壞,甚至療效很差,這些情況有可能發生在同一患者的治療過程。因此,腧穴定位準確是特效腹針療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規范,也是針刺治療取得臨床療效的關鍵。凡應用過腹針治療的術者都能理解腧穴定位準確的重要性,要掌握腹針技術,必須要在取穴的基本功上狠下功夫,才能提高腹針的治療水平:如治療肩周炎,選用中脘、健側商曲、患側滑肉門三穴治療。“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再環繞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此乃肺經在胸、腹內的循行路線。治療首先針刺中脘因其是肺經的起點,刺之可調理肺臟之氣,商曲位于肺經的循行路線上,是肺、腎兩經之交會穴,刺之可疏通肺經經氣,滑肉門是膜部早期經絡上肩部的對應點,刺之可調整肩部局部之氣,治療中腧穴的取法,中脘穴位于腹前正中線、中庭穴與神闕穴的中點,商曲穴位于下脘穴旁開0.5寸,滑肉門位于水分穴旁開2寸處。各穴定位準確,才能確保腹針治療肩周炎的良好療效。
二、組方要綜合取穴:
針灸臨癥,唯穴是用,只知遣穴,不知有方。在傳統針灸臨床中,缺少良好地腧穴配伍,同一疾病的治療,不同醫師的選穴可能差異很大,缺乏同定的處方,致使針灸治療同一種疾病的方法很多,但可重復性很小,給針灸臨床和科研帶來很多的不便,制約了針灸的發展.特效腹針療法有別于傳統針灸,明顯特征是:每個疾病都有相應的處方,每個組方都配伍得當,保證和提高了腹針治療的可重復性。如治療肩周炎用中脘、健側商曲、患側滑肉門三穴。所選中脘是肺經的起點,刺之可調理肺臟之氣,用循經取穴調理臟腑;再選刺商曲疏通肺經經氣;滑肉門是腹部最早期經絡上肩部的對應點,刺之可調整肩部局部之氣,為定位取穴法。組方充分體現了綜合取穴的特點,腧穴配伍合理,也保證了療效。
三、針刺要有必要順序:
傳統針灸在針刺順序上常無嚴格要求,先上、先下、先左、先右均可,針灸醫師往往注意選穴和配伍,而忽略針刺的順序,這也可能使許多臨床經驗報道不能重復的另一因素。特效腹針療法有嚴格的針刺順序。在治療肩周炎選穴中,必須先刺中脘調動臟腑之氣,調理臟腑;再刺商曲疏通肺經經氣,后刺滑肉門在調理局部之氣。腹針針刺的順序,猶如“飲水灌田”,如未調動水源,疏渠何用?反而未疏通溝渠,則水無灌處。在腹針治療時,必須先刺調理臟腑之腧穴,再刺疏通經脈之穴,后刺定位之穴才能調整局部之氣。才能使患者機體臟腑逐漸趨于穩態而達到治療各種疾病的效果,這一針刺的必要順序,也充分發揮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醫治療原則。
四、針刺要有不同深淺:
傳統針灸對針刺的深度沒有嚴格的標準要求。臨床上也忽視了同一腧穴針刺不同深度的效應,這也可能是影響針灸療效可重復的又一原因。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現代經絡研究已證實經脈的客觀存在,并證明經絡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立體空間結構。特效腹針療法不僅針刺十四經腧穴,還要定位選刺早期經絡范圍內的腧穴及加針點。腹針將針次腹壁的深度分為淺、中、深,通過針刺不同的深度,而達到經脈的不同層次而實現不同的治療目的。如治療肩周炎,中脘穴深刺或中刺可調理臟腑功能,商曲穴中刺疏通經脈經氣,以上兩穴針刺的深度為調理十四經脈;淺刺滑肉門治療肩部病變,目的在于針刺調理早期經絡,而定為治療相應的肩部病變。腹針針刺的不同深度是掌握特效腹針療法的難點,掌握好不同的深度,也保證腹針治療效果的關鍵,要在實踐過程中加深理解,不斷摸索。
五、針刺要強調手法:
腹針針刺手法要輕、緩。一般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一般“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得氣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患者有酸、麻、脹、痛、重的針感。二是醫者有“手下沉緊”、“阻擋”或“如魚吞餌”的手感。傳統針灸臨床上過于強調患者的酸、麻、脹、痛、重的針感,并認為針感能向病交部位感傳療效更好,總認為有酸、麻、脹、痛、重才能有臨床療效,而對醫者的手感有所忽視。似乎離開患者的導向無所是從。特效腹針療法針刺時,患者一般沒有酸、麻、脹、痛、重的針感,更不出現循針感傳。因此,要強調醫者重視腹針在中刺和深刺時的手下感覺,使患者在無酸、麻、脹、痛、重的感覺下,在不知不覺中取得立桿見影的治療效果。腹針能“刺至病所”,不僅體現了針刺的“神奇的療效”,也充分體現了特效腹針療法的特點。
總之,必要的規范是保證特效腹針療法更具有科學性和可重復性的唯一途徑。也是發展、普及腹針的必須,為取得特效腹針療法在臨床上更好的療效,施術必須高度的規范和統一。在腹針臨床中,只要診斷正確、辨證合理、組方得當、取穴準確、針刺有序、深淺適宜,各級中、西醫醫師都能取得腹針治療臨床上的良好療效。
特效腹針療法的基本處方
特效腹針療法的基本處方是指在臨床治療時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處方。基本處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調理的是人體的整體機能。祖國醫學重視人的整體調整,認為“邪氣所湊,其氣必虛”,局部病變反映了整體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基本處方是調整人體機能常用的、有效的幾種方法。臨床使用中強調辨證施治,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選取相關的基本處方為主方與其它必要的治療處方疊加使用。
調任、沖脈,益脾,腎,補元氣,抗衰老
調任、沖二脈法,用于調補臟腑氣血,強壯機體,具有抗衰老,提高人體免疫力,平衡內分泌水平,廣泛適用于各種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難病的治療。
任脈、沖脈屬奇經八脈,行于胸腹,其中任脈的分支與督脈相貫,督脈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兩脈相通相連。督脈統全身陽經,為“陽脈之海”:任脈在關元穴與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通手三陰,任脈統全身陰經為“陰脈之海”。沖脈上行頭目、下貫四肢百骸,為“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十二經內屬臟腑外絡四肢。任、沖二脈在人體經脈氣血運行中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古代醫學論著對這兩條經脈的作用有許多論述,歸結起來主要是作用于人體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主治內科疾病和生殖系統疾病。而人體的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與臟腑氣血盛衰相關。因此疏通調理任、沖二脈可活五臟氣血,五臟氣血旺盛,是人體健康的基本保證。
任脈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腧穴,臍以上的可調補脾胃和心肺功能;臍以下的可培補肝腎,調整內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臟氣血,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和平衡內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義;沖脈循行與足少陰腎經的氣穴、商曲、石關、陰都等穴相交會,如配合上述腧穴針刺,調補的力度更強。
薄氏腹針的兩個基本處方:天地針(中脘、關元)和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作用相似,調補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針療法選用的任、沖二脈上常用的基本處方如下:
一、小補:“補脾腎”選用中脘、關元二穴補脾腎。
二、中補:“調補臟腑”選用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四穴。調補五臟六腑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和平衡內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補:“調補臟腑”四穴加刺雙氣穴。上肢疾病加刺雙商曲等穴。
針刺以上處方腧穴均選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組織較薄,臍以上腧穴針刺應較淺,下腹部脂肪組織較厚,臍以下的腧穴針刺應較深,所以,臍上、下各穴針刺深淺應有所不同。中脘穴開始針刺時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針刺后,再調整中脘所需針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切不可大意。
調任、沖脈法,臨床上常作為治療各種慢性病,疑難病的主方使用,特別是別是用于中、老年患者。如:頸、腰椎退行性病變、骨性關節病、腦血管病后遺癥,以及腦供血不足引起的諸癥。由于內分泌下降或不足引起的更年期綜合征、月經不調、男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低下,以及中老年人由于腎虛引起的頭昏眼花、腰酸腿軟、二便失調等癥狀都具有顯著而穩定的療效。對于因病傷正、久病體虛的患者調任、沖二脈也是匡扶正氣的有效治療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調補的程度應由患者的身體狀態而定,不可一概而論。補泄適度,補之不足不能御邪,臨床表現為療效不穩定。補之過度亦可使患者出現過度興奮、失眠和上火的癥狀,出現這些癥狀時停止治療兩三天后,癥狀則會自行消失。
疏通經絡,行氣血
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精氣旺盛,為全身布輸精氣。足陽明胃經在腹部的滑肉門、外陵穴,是腹針定位取穴中肩關節和髖關節的對應部位。薄氏將其四穴合稱為“腹四關”,認為四關是臟腑之氣布輸到四肢之“關”,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經絡、行氣血。其中滑肉門用于上肢疾病的調節,外陵用于調節下肢。
臨床應用發現,滑肉門、外陵穴不但可疏通四肢經絡,而且可以調節全身氣血運行,使全身氣血平衡。其中雙滑肉門穴配雙上風濕點穴可柔肝健脾,雙上風濕點穴配滑肉門、外陵穴可舒肝理氣,降逆除煩,緩解精神緊張。選用滑肉門、外陵穴疏通經絡,針刺應用中剌。
健脾、化濕、去痰
大橫穴是足太陰脾經在腹部之腧穴。脾主運化,既為人體各組織運化營養物質,又運化水濕,使體內多余水液排出體外、。脾胃為人之“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人體氣血充足,四肢百骸才能強壯:如果脾運失健,生化之源不足,肌肉關節失養,困乏無力。脾運失健亦可水濕內停,多余水份在體內凝而成痰或阻塞脈道,造成關節不利。
針刺大橫穴調脾經,可健脾化濕去痰、生養肌肉、滑利關節。臨床上用于脾虛有濕之癥的治療,如慢性胃病、寒濕性腰痛、風濕性關節炎和外感咳嗽、痰多等癥。
辨證患者是否脾虛有濕可望其舌,如舌淡、舌體胖,舌邊緣有齒痕,舌苔白滑為濕寒癥,舌苔黃膩為濕熱癥。
針刺大橫選用中刺或深刺。
風濕點的疏泄
上、下風濕點是薄氏腹針的新穴。定位取穴時上風濕點與肘部相對應,下風濕點相當于人體膝部。采取淺刺調節肘、膝部的局部病變。循經取穴雙上風濕點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在腹部八廓取穴中,上、下風濕點位于四個廓區,所主臟腑與人體腹腔內的內臟相對應。深刺上、下風濕點在調節臟腑功能上各有其不同的疏泄作用。在內科雜癥的治療方面使用得當有很好的療效。
一、八廓取穴雙上風濕點,左側主脾,右側主肝。此穴從位置上應為足厥陰肝經循行之途徑。深刺可調理肝脾之氣,既可舒肝養肝,又可理氣和胃。臨床用于肝失條達所引起的肝氣不舒、胸脅脹痛;肝郁氣滯引起的心煩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揚引起的頭疼、耳聾等癥。另外,治療由于腎水虧損,肝陰不足引起的陰虛諸癥,在調補任沖脈的同時,配雙上風濕點,可柔肝養血,平衡陰陽,化解諸虛火上揚之癥。
二、雙下風濕點,作用各有不同。左下風濕點主大腸,肺與大腸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腸、降肺氣、除肺熱。臨床用于肺氣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右下風濕點主小腸,心與小腸相表里,深刺可瀉心肝實熱,用于心肝火旺、心煩易怒、舌尖紅、小便黃熱等癥。
風濕點的疏泄作用必須運用得當,辨證不當可給病人造成不利,特別是雙下風濕點,對體虛氣弱、脾胃虛寒的患者不可貿然使用,選用不當可引起泄瀉,如出現此種癥狀,可及時溫補關元、氣海以壯其陽氣。
關于風濕點的取穴,因其深刺時調節的是臟腑之氣,屬八廓的廓區;淺刺時則屬定位之肘、膝部位。遇有治療既要定位調治關節,又需調理臟腑,可分別針刺兩針,淺刺定位不變,將深刺之針向下或向外稍加偏移。
清熱解毒、抗感染
清熱解毒處方選用中脘、下脘、下脘下和雙上風濕點下腧穴。用于消炎抗感染。
有人認為此方不可深刺,若深刺會引邪入內。臨床應用中,我們發現深刺的效果好于中刺或淺刺。雙上風濕點深刺加強了肝臟的解毒功能,養護脾氣;下脘下點深刺,激發督脈陽氣;共同使用激發機體的正氣,增強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臨床用于治療人體各部位的炎癥。使用此方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配合其它腧穴或針刺點針刺以綜臺治療。
改善頭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環
近年來,中老年人由于腦供血不足或腦血管血流異常循環障礙引發的各類疾病有所增加,以致造成嚴重的后果,影響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因腦缺血或出血導致的中風、其后遺癥造成的肢體不利,腦萎縮造成的老年癡呆、小腦萎縮,眼底疾患造成的失明或弱視,以及頸椎病引起的眩暈、耳鳴等。改善腦供血,預防因腦供血不良所導致各類疾病的發生,并能促進病人的康復。
腹針改善頭部供血的針刺方法不僅簡單,并且療效顯著。彭印高氏用針刺腹部完全能改善腦血管血流,并已被多普勒檢測所證實。
針刺選用上脘、下脘、雙商曲(或選用石關)、加刺下脘上穴。為加強改善供血可在下脘上與商曲連線的中點加針。中脘、下脘、商曲、石關、下脘上及加針點選用中刺或深刺。
腹針的基本處方具有調理人體整體機能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辨證施治。并要結臺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方,達到整體而全面的綜合調治,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切忌誤調、誤通、誤補、誤瀉而影響治療效果。
正確使用基本處方,診病要清、辯證要準、用方有度,再配合合理的定位取穴,對癥治療,才能使腹針由內而外,由整體到局部的調治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