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針常用的腧穴 腧穴概述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腧”與“輸”意思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穴的意思,俗稱穴位。人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經穴均分別歸屬于各經脈。經脈又隸屬于一定的臟腑。故腧穴一經脈一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系。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陸續發現,并逐步積累起來。隨著對腧穴主治性能知識的積累,古代醫家把腧穴的主治作用進行歸類,并與經絡相聯系,說明腧穴不是體表的孤立點,而是與經脈、臟腑相通。
人體的腧穴很多,可歸納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十四經穴簡稱“經穴”歸屬于十二經和任脈、督脈循行線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和歸經,且有主治本經病癥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奇穴又稱“經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包括現代發現認可的新穴。這類腧穴也有其主治作用,有的奇穴可有特殊的療效。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這類腧穴既無固定的名稱,亦無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它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阿是”之稱,始見于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 在腹部共有經穴48個,經外奇穴45個。特效腹針療法常用腧穴為23個。掌握這些常用腧穴,便可以應用腹針進行治療,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腧穴都具有它的相對特異性,特效腹針療法使用的腧穴更具有明顯的特性。腹針治療要求術者要準確地取穴和掌握每個常用腹部腧穴的穴性,在臨床實踐中并應不斷地探索腹穴新的治療作用,這不僅是是學習和掌握特效腹針療法的需要,也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關鍵,更是不斷補充和發展特效腹針療法需要。 腹針常用的腧穴 一、特效腹針療法常用的經穴 腹部的腧穴雖然很密集,很多,在腹針治療中,選用很少的腧穴來治療廣泛的疾病,是特效腹針療法的特點之一。腹針治療共選用22個腧穴,其中十四經穴17個,經外奇穴1個,新穴4個。腹針選用的腧穴數量少,便于學習,更便于術者掌握,更有利于推廣和普及這一有效的針灸技能。 (一)任脈的腧穴: 1.中脘zhongWan(RNl2)胃腹募穴;八會穴之腑會;任脈、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手太陰肺經起點。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白線一腹橫筋膜。再深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胃痛、嘔吐、吞酸、腹脹、食不化、泄瀉、黃疸;咳喘、痰多、失眠、癲狂等。 中脘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口部;八廓取穴中脘主心與小腸。 操作:傳統針刺1.0—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深刺或不同程度淺刺。 2.下脘Xiawan(RNl0)足太陰脾經交會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白線一腹橫筋膜。再深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腹脹、食谷不化、嘔吐、泄瀉、虛腫、消瘦。 下脘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頸部之第七頸椎。 操作:傳統針刺1.0—2.0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深刺。 3.水分Shuifen(RN9)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白線一腹橫筋膜。再深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臍周淺動、靜脈網。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腹瀉、反胃、嘔吐:水腫、腹脹、小便不利。 腹針用其治療水腫,并治療軟組織的腫脹、充血、水腫,水分亦具有鎮痛作用。 操作:傳統針刺1.0—2.0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或深刺。 4.神闕Shenque(RN8) 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 解剖:皮膚一結締組織一腹膜壁層。淺層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動、靜脈網:深層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久瀉、脫肛、痢疾、水腫,虛脫等。 神闕穴腹針用于定位。 操作:禁針;可灸。腹針用灸治,可壯元陽。 5.氣海Qihai(RN6)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白線一腹橫筋膜。再深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臍周動、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泄瀉、便秘;陽痿、遺精、閉經、痛經、崩漏、帶下、陰挺、疝氣;中風脫癥、虛勞贏瘦等。 氣海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腰部。 操作:傳統針刺1.0一2.0寸;可灸。孕婦慎用。膜針可選中刺或深刺。 6.關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白線一腹橫筋膜。再深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第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下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虛勞贏瘦、中風脫癥;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不孕、遺尿、小便頻數、癃閉、疝氣;腹痛、泄瀉;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關元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下腰、骶部;八廓取穴關元穴主腎與膀胱。 操作:傳統針刺1.0—2.0寸;可灸。孕婦慎用。腹針可選中刺或深刺。 7.中極Zhongji(RN3)膀胱腹募穴;足三陰經交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白線一腹橫筋膜,再深為腹膜外脂肪一腹膜壁層。淺層有骼腹下神經的前皮支和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骼腹下神經的分支,骼腹股溝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癃閉、遺尿、尿頻、月經不調、帶下、痛經、崩漏、陰挺、遺精、陽痿、疝氣等。 操作:傳統針刺1.0一1.5寸。需在排尿后針刺;可灸。孕婦慎用。腹針可選中刺或深刺。 (二)足少陰腎經的腧穴 8.商曲Shangqu(KI16)沖脈交會穴 定位:在上腹部,下脘穴旁開0.5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臟直肌,淺層布有腹壁淡動脈,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腹瀉、便秘等。 商曲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頸部。 操作:傳統針刺1.0—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或不同程度淺刺。 9.石關Shiguan(KI18)沖脈交會穴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3寸.建里穴旁開0.5寸。 解剖:針刺層次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淺層布有腹壁淺動脈,第七、八、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七、八、九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 主治:傳統治嘔吐、腹痛、便秘;不孕等; 石關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頸部。 操作:傳統針刺1.0—l.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或淺刺。 10.陰都Yindu(KI19)沖脈交會穴 定位:在上腹部,中脘穴旁開0.5寸。 解剖:針刺層次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淺層布有腹壁淺動脈,第七、八、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七、八、九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腹脹、便秘;不孕等; 陰都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頭部- 操作:傳統針刺1.0—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或不同程度淺刺。 11.氣穴Qixue(KIl3)沖脈交會穴 定位: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關元穴旁開0.5寸。 解剖:針刺層次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淺層布有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第一腰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腹壁下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第十—、十二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 主治:傳統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經閉、崩漏、小便不利;泄瀉等。 氣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腰骶部。 操作:傳統針刺1.0—I.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深刺。
12.滑肉門Huaroumen(ST24) 定位:在上腹部,水分穴旁開2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一腹直肌鞘后壁。淺層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胃痛、嘔吐、癲狂。 滑肉門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肩都 操作:傳統針刺0.8—1.2寸;可灸。腹針可選中、不同程度淺刺。 13.天樞Tianshu(ST25)大腸腹募穴 定位:在腹中部,神闕穴旁開2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淺層布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腹脹、腸鳴、繞臍腹痛、便秘、泄瀉、痢疾;癥瘕、月經不調、痛經等。 操作:傳統針刺1.0—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深刺。 14.外陵Wailing(ST26)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1寸。陰交穴旁開2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淺層布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及腹壁淺動、靜脈。深層有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下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腹痛、痛經、疝氣等。 外陵穴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之髖部。 操作:傳統針刺1.0—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不同程度淺刺。 15.大巨Daju(ST27) 定位:在下腹部,石門穴(臍中下2寸)旁開2寸。 解剖:同外陵穴。 主治:傳統主治小腹脹、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驚悸不眠。 操作:傳統針刺1.0—l.5寸;可灸。腹針用中刺。 16.水道Shuidao(ST28) 定位:在下腹部,關元穴旁開2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淺層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的前支和第一腰神經前支的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下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水腫、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痛經、不孕、疝氣等。 操作:傳統針刺1.0—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 (四)足太陰脾經的腧穴 17.大橫daheng(SPl5)陰維脈交會穴 定位:在腹中部,距臍中4寸:薄氏主張距臍中3.5寸。 解剖:皮膚一淺筋膜一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淺層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胸腹壁動、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九、十、十一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動、靜脈。 主治:傳統主治泄瀉、便秘、腹痛等。 大橫穴腹針八廓取穴左大橫主下焦。右大橫主肝膽。 操作:傳統針刺1.0一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或深刺。 二、特效腹針療法選用的奇穴 18.金河jinhe(氣旁qipang) 金河穴為經外奇穴。薄氏《腹針療法》作為“新穴”改名氣旁穴。 定位:在下腹部,氣海穴旁開0.5寸。 解剖:針刺層次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直肌鞘前壁一腹直肌。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臍周動、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傳統主治小兒腹股溝疝。 腹針用于治腰痛、腰肌勞損、酸睏、下肢無力,內分泌功能紊亂等。 操作:傳統針刺1—1.5寸;可灸。腹針可選中刺、深刺。 三、特效腹針療法選用的新穴 腹針的四個新穴,在腹針治療中用于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并在定位取穴中治療和人體相對應部位的病證。 19.上風濕點Shangfengshidian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1.5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5寸(滑肉門穴旁開0.5寸,上0.5寸)。 解剖:針刺層次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外斜肌、腹內斜肌。淺層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肘部。用于治療肘關節疼痛、肘臂麻木、肘屈伸不利等。腹針八廓取穴左上風濕點主脾胃,右上風濕點主肝與中焦。 操作:針刺;可灸。腹針選不同程度淺刺、中刺、深刺。 20.上風濕外點Shangfengshiwaidian 定位:在上腹部,臍中上l寸,距前正中線旁開3寸(滑肉門穴旁開3寸或上風濕點穴下5分外5分)。 解剖: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淺層布有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和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八、九、十胸神經前支的肌支和伴行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上動、靜脈分支或屬支。 主治: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手部。用于治療腕關節疼痛、手關節疼痛、活動不利、麻木等; 操作:針刺;可灸。腹針可選不同程度淺刺、中刺。 21.下風濕點xiafengshidian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1.5寸,距前正中線旁開2.5 寸(氣海穴旁開2.5寸或外陵穴下5分外5分)。 解剖:針刺層次為皮膚一淺筋膜一腹外斜一腹內斜肌一腹橫肌。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前皮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和相應的肋間動、靜脈,腹壁下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腹針定位相當于人體膝部;腹針用于治膝關節痛、膝關節活動不利等。腹針八廓取穴左下風濕點主大腸和肺,右下風濕點主肝與上焦。 操作:針刺:可灸。腹針選不同程度淺刺、中刺、深刺。 22.下風濕下點Xiafengshixiadian 定位:在下腹部,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旁開3寸(石門穴旁開3寸或下風濕點穴下5分外5分)。 解剖:同下風濕點。 主治:腹針定位取穴相當于人體足部,用于治療小腿外側疼痛、活動不利、踝關節痛、踝關節活動不利麻木等。 操作:針刺:可灸。腹針可選不同程度淺刺、中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