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一,選頁)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
《嵩陽觀記》全稱《大唐嵩陽觀記圣德感應頌》,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二月刻,碑高9米,寬2.04米,厚1.03米。隸書25行,行53字。碑今在河南登封嵩陽書院,碑陰刻有宋熙寧辛亥張琬等名家題名。清王澍《虛舟題跋》說:“唐人隸書之盛無如季海,隸書之工,亦無如季海。” 唐時多以楷法作隸書。然而,欣賞徐浩《嵩陽觀記》碑刻,他隸法多以篆入,取法漢碑。勁健而不失飄 《嵩陽觀記》局部逸,舒展而不失沉穩。趙明誠評說:“其文與事俱不足道,正宜鏟去之為名山洗垢,惟是碑為徐定公浩古隸,筆法遒雅,姿態橫生藝林中以自難廢耳。”(《說嵩》)但是,在當時的大氣候下,徐浩的隸書也難免以受楷法用筆的影響,轉折稍硬,挑提欠含蓄。
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于名門望族。官至彭王傅、會稽郡公、太子少師。徐浩自幼精通翰墨,其祖師道,其父嶠之,均是書家,浩深得家傳,又書宗二王,尤醉心于王獻之。《宣和書譜》稱:“蓋浩書鋒藏畫心,力出字外,得意處往往近似王獻之,開元以來,未有比者。”玄宗時,宰相張說見所作《喜雨》、《五色鴿》兩賦,十分器重,薦為麗正殿校理。唐肅宗即位,受到肅宗寵愛,由襄州刺史召為中書舍人,四方詔令多出其手,其書法作品在民間多有流傳。徐浩長于鑒賞,兩次受命訪書,收集二王書跡。有《古跡論》、《論書》傳世。他善書法諸體,曾寫屏風42幅,所題多《文選》五言詩,八體皆備,其中“朔風動秋草”等十多字,或草或隸,尤為精絕。李邕贊云:“徐季海書若春云之高,無梯可上,幽谷之深,無徑可尋,開元以來無比者。”但對他的字表示不滿的人也有不少。如《呂總續書評》云:“徐浩真行書固多精熟,無有意趣。”李煜也說:“徐浩得右軍之肉而失于俗。”米芾甚至說:“《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惡札,全無研媚,此自有識者知之。”所傳書跡,除《不空和尚碑》外,還有隸書碑《嵩陽觀記頌德感應頌》。墨跡《朱巨川告身》等。
延伸閱讀
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隸書,自先秦至當代,在中國書法發展過程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規矩有則,法度易掌握,操作簡易,實用美觀,深受各代人的喜愛。但由于時風的影響,各代隸書的命運則是不同的。從書法發展史來看,隸書有兩個高峰,一是漢代,二是清代,在這兩個高峰之間,有一個谷地,那就是唐代。其在楷書創作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這種獨足的發展卻給其他的書體帶來了先天的不足。分析唐代與清代隸書的不同點,有助于我們了解兩個時代的時風及創作語言的不同點,給當代隸書的創作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 區別唐隸與清隸的一個顯著的標準是取法不一樣,唐人隸書以楷法書之。清代的隸書取法漢碑,這可以從清代的書學論著中找到答案。清魏錫曾在《書學緒聞》中為初學書法者提供了一條學書道路,其說“篆取原刻《石鼓文》,原刻泰山秦殘篆十字,唐-李陽冰《三墳記》,隸取漢《禮器碑》、《百石卒史碑》、《史晨碑》、《孔廟碑》、《尹宙碑》、《石門頌》數種,剪貼成冊,于此中擇篆隸各一種令習書者以油紙碑影寫,亦皆提肘回腕,羊毫濃墨日課無間。”從這段論述可看出,清人臨隸書的范本來自漢碑,且用筆是羊毫,“羊毫濃墨以振其力,使起筆不得不逆,住筆不能不到,腳踏實地,自無牽紐描畫之弊。”(見《中國書學論著提要》——陳滯冬第341頁)唐隸不是取法漢碑,而是用楷法作隸書,唐代擅隸的代表書家多不通《說文》,不能取法篆書以豐富隸書之趣。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則是時代風氣所致。唐人并不是見不到漢碑,清人也不是只看到漢碑。從唐到明清,各代人都能見到漢人隸書碑碣。清代考據之學的興盛,尊碑抑帖,書法家追求反樸歸真,這種尚質的風格決定了隸書在清代書法中占重要地位,這也決定了清代隸書必然超越唐代隸書。正如清-揚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說:“桂未谷馥,伊墨卿秉綬、陳曼生鴻壽、黃小松易四家之分書,皆根底漢人,或變或不變,巧不傷雅,自足超越唐宋。” 漢隸當來自秦隸,秦隸是什么樣呢?吾丘衍在《學古編》中說:“秦隸者,程邈以文牘繁多,難于用篆,因減小篆為便用之法,故不為體勢,若漢款識篆字相近,非有挑法之隸也。便于佐隸,故曰隸書。即是秦權,秦量上刻字,人多不知,亦謂之篆,誤矣!”(《歷代印學論文選》韓天衡第26頁)而漢代隸書可分為兩類,一是八分,用篆筆作漢隸。二是漢隸,字皆有挑法,與秦隸名稱相同,但寫法不一樣。如果說唐人也繼承有漢隸的因素,也最多是這類情況。 秦有隸書,但真正確立和完善卻在漢代。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古體與今體的分水嶺。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筆法的革新,那就是波折和出鋒。筆法中有方筆和圓筆。隸書主要是用圓筆來表現的,而方筆是以隸書開始的。分析秦漢隸書,有方筆也有圓筆,如南方的江淮漢簡多篆意,用圓筆表現,而西北漢簡則多方筆。到東漢以后,多用方筆。在筆勢上,出現左掠右波的特征,這一特征發展到唐代,則出現了一種程式化,把隸書推向了絕望的深淵,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如果從書法發展史來看,方筆的出現是一種進步,其打破了圓筆一統天下的局面,出現了撇,捺,折等筆畫,是楷書的基礎,后世的行、草書都是從隸書蛻化出來的。但若一味地強調單一的用筆,就可能走向反面。隸書是楷書的基礎,但唐人卻用楷法寫隸書,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清-錢泳在《書學》中對唐人的隸書作了具體的分析,其說:“唐人隸書,昔人謂皆出諸漢碑,非也。漢人各種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無有同者,即瓦當印章,以至銅器款識皆然,所謂俯拾即是,都歸自然。若唐人則反是,無論元宗、徐浩、張廷圭、史維則、韓擇木、蔡有鄰、梁升卿、李權、陸郢諸人書,同是一種戈法,一種面貌,既不通《說文》,則別體雜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與漢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隸書,固不如漢人以篆法作隸書也。”(《中國書學論著提要》第311頁)這段論述切中唐代隸書的要害,是唐代隸書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分析唐玄宗《石臺孝經》,則可看出這種現象,點已不是圓筆,鉤畫出鋒,明顯受楷法的影響。史惟則的《大智禪師碑》的筆法、筆勢也是此。 清代碑學的復興和發展,使人們對金石文字大加重視。帖學逐漸衰落,如何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在當時的書壇上,涌現出了許多勇士。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推出了“尚質”的理論,認為書法要發展,必須從源頭處尋求變法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必須從唐碑以前的魏碑和漢碑中去發現和總結。清代的隸書高手正是這種理論的實踐者,桂馥、伊秉綬、王時敏、金農、陳鴻壽、趙之謙等都是隸書高手,他們的共同特點都取法漢碑古法,都精通篆書。因此,其隸書的筆法有圓有方,面目多樣,各有千秋。尤其是金農的“漆書”與漢詔書上的隸書一致,方圓相濟,伊秉綬的隸書筆法沉雄質樸,以漢《衡方碑》額悟入,以篆書筆法作隸,古味濃烈。從這也可看出,唐代與清代隸書在筆法上有極大的區別。
(華春)
來自: fszl818 > 《隸書》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唐)徐浩 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
(唐)徐浩 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 (唐)徐浩 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唐代隸書與清代隸書 隸書,自先秦至當代,在中國書法發展...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2017-11-23 字庫。《嵩陽觀記》全稱《大唐嵩陽觀記圣德感應頌》,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額,徐浩書。唐天寶...
書法 |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欣賞
書法 | 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欣賞。《嵩陽觀記》全稱《大唐嵩陽觀記圣德感應頌》,李林甫撰文,徐浩書。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二...
唐 徐浩 隸書《嵩陽觀記》拓本
唐 徐浩 隸書《嵩陽觀記》拓本。《嵩陽觀記》全稱《大唐嵩陽觀記圣德感應頌》,李林甫撰文,徐浩書。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二月刻,隸...
俞樾:最后一位樸學大師
任何一個藝術家都不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其書法風格無不受其時代的熏染,俞樾亦不能例外,在碑學大興的清代中后期,“工篆隸”已成為俞...
書 | 隸書發展簡史
書 | 隸書發展簡史2016-11-14 山東書畫。方筆與楷法的加入,使晉、唐隸書在藝術上表現為一種規矩謹嚴、淳整豐艷的特色,從整個晉、唐過...
刻石新探 |《孔羨碑》《谷朗碑》《天發神讖碑》眾家談
刻石新探 |《孔羨碑》《谷朗碑》《天發神讖碑》眾家談。《孔羨碑》與《大饗群臣碑》、《上尊號碑》、《受禪表》并稱。此碑書風“非篆非...
楷書要想學深、學透,須知“三大系”,再找準自己的主攻方向
中唐楷書的典范為顏真卿,后又從顏楷直接派生出晚唐的楷書領軍人物柳公權,開創了楷書走向巔峰時期的先河。故后人評價唐代是楷書最為繁...
唐代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筆畫勁健而不失飄逸
唐代徐浩隸書《嵩陽觀記》拓本二種,筆畫勁健而不失飄逸。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