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要不得的四大進補誤區冬季要不得的四大進補誤區 誤區一、地域不分“濫補”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季,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氣候迥然有別。因此,中醫專家指出,千萬不要地域不分“濫補”。 冬季的西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味,如羊肉、狗肉、鹿肉等,補品中如人參酒、參茸酒等,強壯補身,御寒助陽確有作用。 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宜清淡甘溫之味,如雞、鴨、鵝等。 中醫提醒,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們如果多食羊肉、狗肉、鹿肉等容易燥熱動火,出現咽痛、口瘡、鼻出血等癥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也是少用為佳,應以干潤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薺、蓮藕、梨等果蔬為宜。
誤區二、老少不辨“蠻補” 冬季要不得的四大進補誤區 由于人有男女之別和老少之異,因而在冬季“進補”之時,也不盡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大多體質虛弱,所以適當適量“進補”可增強抵抗力,有利于身體健康。 然而,小兒生理機能旺盛,正常發育的健康兒童,或生病尚未痊愈的兒童,就不宜“進補”,尤其對一些甘溫、溫熱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麻雀卵等,只適宜于成年人,兒童即使體質弱,也應忌食或少食,反之則有損無益。 舉例:一個9歲兒童,此兒自幼體弱多病,因進食肉面過量,隨后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家人疑為營養缺乏,給予服用人參蜂王漿、牛奶、雞蛋,并經常用人參、黃芪燉雞湯補充營養,體質越補越差,致終日厭食,面黃口臭,腹痛腹脹,中醫論以納食呆滯,調理脾胃而癥狀消失。 所以,青少年(包括小兒),由于身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應注意飲食營養,調節補充,一般不宜以藥物進補。 誤區三、辨證不清“亂補” 冬季要不得的四大進補誤區 舉例:李某長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認為自己體質差,自服人參、西洋參、參芪大補膏,其量又大,結果出現興奮、煩躁,失眠更厲害了。中醫指出,這是典型的“亂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因而,冬季“進補”應根據人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行辨證施補。中醫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為平補、溫補和清補等類。 所謂平補食物是幫助維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須的食物;溫補食物能溫陽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癥狀,從而增強體質,如陰虛內熱的體質,多食則加重陽熱升火,出現咽干、齒痛、牙齦出血、便秘等癥狀;清補食物偏涼可以清火,如陽虛偏寒體質,多食反而使體寒更甚,從而出現腹瀉、腹痛等癥。 因此,即使你身體虛,也不能盲目“亂補”,身體虛有許多種類,每一種虛證,都有針對性的補方、補藥和食物,藥證不符,不但無效無益,反而有副作用。
誤區四、無虛盲目“求補” 冬季要不得的四大進補誤區 舉例:鄭奶奶平時喜歡吃些補藥、補品,一次,鄭奶奶感冒了,幾天都沒有胃口,她自認為是身體虛弱,而自行吃了過量的高麗參,以致被送到醫院時目呆口張,面赤無神,四肢顫栗,氣息奄奄,幸虧救治及時,才能轉危為安。 中醫指出,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藥品,在國外對這類保健品稱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針對某一種疾病,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礎上更加強壯,只能使你的亞健康狀態恢復到正常的健康水平。 對于有些人認為補品越貴越有功效的說法,中醫說,其實高價補品大多是加了一些價格昂貴的中草藥,如人參、冬蟲夏草、藏紅花、燕窩、熊掌、蜂王漿等。然而,沒有針對性的用藥,一般不會顯出特殊效果。 中醫指出,古往今來,違反“虛則補之”的法則,亂求補藥招災者,比比皆是。如人參,中醫稱謂大補元氣,寧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稱補藥中之極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體質虛弱、陽痿等癥狀者,人參確有藥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補不對癥,輕則不適,重則致人死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