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十三數字之迷
十 二五合十心歸善 阿彌托佛 至善至誠 三 天地人三才定位 唯人最靈 三生萬物 無極是0 非正非負的中性數 陽是+1 動之起。陰是-1靜之始。0寂然不動 1 感而遂通 無則無窮,有則有極。0為數之最大,1為數之最始.0者無,1者有.0包乎1之外,1寓乎0之中.寂靜不動的虛空,蘊藏著充滿著感而遂通的元氣.元氣動則為陽,靜則為陰.天地萬物出于無,生于有,有生無.無歸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8字睡覺無限大 1點靈通無窮小。心宜靜,身喜動,心靜身動即動靜合一,身靜氣行也是動靜合一。身不動氣運行,心不動軀體動,是內外合一之一行。動不離靜,靜不離動,莫把動靜當二行。實者動靜一體無二,即是陰陽互生,肌肉若一,渾然一體。 無矛盾就不能革舊從新,無統一就不能乘勢前進。 (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這段是太極拳名稱的來由。太極乃大道。拳乃小道。太極拳的命名,乃大道存於小道之道。老子《道德經》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練太極拳要按太極之大道去做,義至精,法至嚴,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要求。太極圖,外是圓形,內含兩條魚形組成,一陰一陽,陰魚有陽的眼睛,陽魚有陰的眼睛,動時開,靜時合,時開時合,循環不息,周而復始,生生不已。練太極拳時,外采天地宇宙之大氣,內煉臟腑中和之氣,達到「天人合一」,以享天年。 練太極拳應做到: 1. 圓形:天地無限大,充滿太極氣,人的小天地,中和之氣充滿四肢百骸,都須在松柔圓形中流通。打拳時手腳屈伸舒展,都須在松柔和圓形中進行。 2.雙魚形,分陰陽:動則為陽,靜則為陰,打拳時必須虛實分明(實為陽,虛為陰)。 3.魚眼:乃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謂,也是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過程,都是慢慢的、逐步的、徐徐地進行的過程。打拳時,必須「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虛中含實,實中有虛,無論前進、後退、上下、左右的活動中,都是由點到面,由面到點滾動行進過程。 4.陰陽平衡:在陰陽變化中都有一個平衡點。動則伸展,靜則收縮時,都要有個平衡點,都要有中定勁。使外采內練之氣積聚之,升華之,人的精氣神更加充盈、豐沛,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生生不已。 (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三)「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四)「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五)「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著熟」要看些列幾點: a)靈活:動作都非常熟練,每招都走弧線圓形; b)松靜:柔而不懈,緊而不 ,外松內靜,外柔內沉; c)連貫:綿綿不斷,勁斷意不斷,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d)完整: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剛柔相濟,內外相合。 2. 「漸悟懂勁」:要在著熟的基礎上,一點點一滴滴的匯流成川,還要不斷實踐,不斷回顧,再實踐,再總結,理論上能貫通,實踐上行得通。這是懂自己的勁,叫「知己」;再在推手過程,了解對手的勁,運用長期推手的實踐中,了解對手,運用聽勁的手段,了解對手變化,這叫「知人」。 怎樣達到「知己知人」的懂勁,有幾步功夫要做的: a) 「沾」:像用手上汗水把桌上的紙沾起來一樣,用自己的手敷在對方活動著的肢體上,手上份量的輕重隨對方的反應而定,把對方的勁力引出來; b)「連」:和對方或不動,或變動的路線,要綿綿不斷連著,不能斷開; c)「黏」:與對方纏繞一起,使其進不能攻,守也守不住,完全控制權在我手里; d)「隨」:隨對方的變化而變化,洞察秋毫,彼微動我已先動,處於我順人背的為置。 e)「不丟不頂」:彼實我虛,彼虛我實,走黏相隨,黏走相生。 f)「聽勁」:用沾、連、黏、隨、不丟不頂的推手方法中,達到獲得對方信息,迅速作出判斷,自然而然地作出正確反應。 知己知人方謂懂勁。懂勁也有一個成長過程。 3. 「階及神明」:在知己知人的逐步提升,像爬臺階爬到頂端的神明階段,獲得對方信息,形成自然的條件反射,從而打到為所欲為的階段,這是鍛煉者.通過長期修煉和磨合,才把鵬、履、擠、按、采、列、肘、*,和摔、跌、踢、拿巧妙地和丹田氣結合為一體,順意地、隨便地融合在一起,達到為所欲為的神明階段。有的高手,身挨之處,都碰之就走。「看是無手,到處是手」的化勁。從著熟,漸悟懂勁,到神明階段是功到自然成的結果,是長期實踐,總結,再總結的結晶。往往這些技術高手也是長壽老人,像吳式太極拳的馬岳梁、吳圖南、楊禹廷、江長風等世紀老人,也都是技術高手。是為例證。 a)「馬岳梁」(1901-1998):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上海紅十字會化驗師(華山醫院)。 b)「吳圖南」(1885-1989):北京大學教授。 c)「楊禹廷」(1887-1982):王茂齋弟子(李經梧、 (六)「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七)「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八)「不偏不倚,忽隱忽現。」能貫徹「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要求,就能達到脊髓伸直,氣沉丹田置於中正,所謂中正,無論形體在上下、左右、前後的弧線運動中都應保持中正,走架、推手、練刀、練槍都應中正。斜線的如「斜飛式」、「下勢」,都應維持「斜中寓正」。吳式太極拳講究斜中寓正,如「摟膝拗步」、「倒攆猴」前伸的上身,雖有點前傾,但不能過,過則失去中正,也像「斜飛式」、「下勢」,一樣是斜中寓正,由頭頂至後腳跟是一條直線。「忽隱忽現」,我理解為這是氣宜鼓蕩的具體作用,對方出勁攻到己方時,首先接勁黏住,讓對方的勁似打在棉花上;繼而,用沉勁,即用鼓蕩勁,轉一小圈,由虛轉實,我順人背之勢也。前叫「忽隱」,後為「忽現」,實則,如對方接勁反攻,我則內部鼓蕩再化成忽隱忽現矣。高手在推手時,對方摸不到他的勁,有若無,實若虛,若虛若實,無所適從。 下面舉幾個例子:
1.「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虛。」 對方在左面(或掌或拳、或胸 *、或肩*)攻來,我則用左方接之,接時不與硬頂而是虛而化之,黏之;對手若在右方(或掌或拳、或胸*、或肩*)攻來,我則用右方迎之,柔而走之,黏之。關鍵在於聽勁,獲得信息,用虛而化之的方法處理。不能硬頂與之對抗。「硬頂」,總之叫「雙重」,虛而化之,走而黏之才是以柔制剛的辦法。(編按:在吳英華、馬岳梁編寫的《正宗吳式太極拳》頁238-239,介紹甚堋是吳式太極拳的特式,談到「以柔制剛」時,「剛」是對抗性的勁,「柔」指順從外邊的勁,兩者不是力量的大小對比。「以柔制剛」就如李立群老師演繹其師的理論,「虛而化之,走而黏之」,而非運用對抗性的技術。) 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對方往上方進攻,我用虛勁接之,繼而望更高方向引之,引得比對方的位置略高,對方會離地漂浮而起,此謂拔根;對方若向下進攻,我則隨其勁下沉,用沉勁下采,采得更深,意也隨之,使對方有落空感,如落深淵。 3.「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對方若向我直進猛攻,我則順勢往後引長,讓其勁落空,己方退得愈長,讓其勁落空然後再加上采勁反攻;如對方見勢不妙,欲有所反應,彼未動我先動,或用胸、或用肩、或用手、或用腿,緊貼其身進逼,無不應聲而倒,或跌出之。這是左右、上下、前進、後退的攻守,以柔制剛的方法,都是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具體表現,由於遵重舍己從人,出現得機得勢的效果。自己體會忽隱忽現的本能,須長期摸索而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謙虛、謹慎、寬容的對待對手,在切磋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才能在各自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九)「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十)「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十一)「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十二)「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十三)「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知己知人的功夫,達到懂勁後,沾黏練隨、不丟不頂的技巧,越練越熟而生巧,以致從心所欲,為所欲為。鍛練是最重要的環節,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總結,實踐中聽勁更加精細,搭手即知對手功力、勁力大小、長短、快慢,甚至呼吸,不假思索作出反應,身手更為輕靈,反應更為敏捷,渾身都是手,觸及之處立即反應的神明階段。 (十四)「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 ,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推手是近身博抖的武藝,奧妙精深,是一項順從客觀實№,作出切實反應的技巧,叫舍己從人,顧名思義,放棄自己的主觀,跟隨客觀實№,作出切實反應的技藝。但是很多人在推手中,往往都是自作主張、自以為是,千篇一律地以自己固定手法去對待,以致被動。縱觀國內外很多推手比賽、或是公園內的友誼比試中,硬頂硬撞,渾是力量比拼,太極精神蕩然無存,足見《張三豐太極拳經》早已指出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論點是多么精確、多么必要。今天讀之,尤為必要,尤為清醒。 (十五)「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鵬、履、擠、按、采、列、肘、*,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鵬、履、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列、肘、*,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豐老師遺論,欲天下豪杰廷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2.十三勢皆陰陽、五行、八卦之理也,此乃規矩。沒有規矩焉成方圓。所以練太極拳者在行拳時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屈伸開合,都須貫通此理,但既遵規矩,又不泥於規矩,方稱自然。吳鑒泉宗師名言:拳練萬遍,其理自通。此理,乃陰陽、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之理也。 3.太極拳主要目的,乃欲天下豪杰,練太極拳者,廷年益壽不老春,而非其他焉。此為《張三豐太極拳經》結語也。 |
|